移动学习网 导航

语文高考十八个虚词的顺口溜有哪些?

2024-05-17m.verywind.com
~ 【18个虚词口诀】
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
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速记口诀】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
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速记口诀】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
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例如: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速记口诀】
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谐音:
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是之、姨夫怎么和哪里。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说烧鱼给我吃。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么大的鱼,吃起来很费劲,吃个尾巴都要用锯子锯,还很难锯下来。鲲的鱼鳍,也就将来鹏鸟的长翼,被称作鱼翅。不吃鱼尾了,反过来截鱼鳍。什么?不知道那里居然带刺,刺有多粗?《茶馆》看过吗?相当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家的茶碗那么粗。我说:“姨夫,怎么吃啊?这哪里是吃鱼翅,简直是啃大树。”
【释义举例】
“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
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例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句中不译)
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
③__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词尾不译)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
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它,指蛇。)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什么)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例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
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从这里)
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例如: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哪里)


【速记口诀】
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
谐音:
待定病危,什么哪里原因;福星洞前兽,多么怎么为什么。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同桌告诉你,有一位同学,是否病危,待定。听到这个消息,你慌忙问:“什么,他病危?在哪里住院?什么原因?”又一次,同桌告诉你,山洞前有一头野兽是福星。你好奇地问:“多么奇怪的事情,怎么回事?他为什么是福星呢?”
【释义举例】
“何”字有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1、疑问代词可以作定语、宾语、谓语,定语译为“什么”“哪”;宾语译为“什么”“哪里”;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例如: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定语,什么)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宾语,什么)
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谓语,为什么这样)
2、副词可以放在形容词、动词前面或句首。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可以译为“怎么”“为什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形容词前,多么)
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句首,为什么)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前,怎么)


【速记口诀】
一三人称指示代,假设选择是连词;句首句中表语气,婉商期望反诘度。
谐音:
一三人称指示袋,假设选择是连吃;局中举手标余棋,晚上棋王反劫夺。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有一次,我和小明去看澳洲棋王袋鼠和考拉下围棋,袋鼠下得太臭,眼看就要输给考拉了,我和他(第一第三人称)指示袋鼠:假设选择的是连吃,就一定会满盘皆输,不如在局中举手示意暂停,先把余下的棋表上记号。晚上棋王袋鼠来了个中盘大逆转,反过来打劫(围棋术语),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释义举例】
“其”字有代词、连词、副词三种词性。
1、用作代词,可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称,指代人、事、物,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如: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第一人称,我)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第三人称,他)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其中的)
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要是”;表选择,译为“还是”。例如: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假设,要是)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选择,是??还是??)
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等或省去。例如:
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测度,大概)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反诘,难道)
③以乱其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婉商,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期望)


【速记口诀】
代词你们和这样,连词如果与或者。
谐音:
呆痴你们喝这样,莲池如果鱼活着。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一群醉汉喝高了,在公园的莲花池里吐了一池脏东西。公园的管理员看见了,生气地说:“呆痴啊,你们?喝这样干嘛?这莲池里的金鱼是美国总统赠送的,明天如果活着,就算了;如果你们吐的东西把金鱼醉死了,你们就等着进拘留所吧!
【释义举例】
“若”有代词和连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代词,表对称,译为“你(的)”“你们(的)”;表近指,译为“这”“这样”。例如: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
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
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这样)
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表选择,译为“或”“或者”。例如:
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假设,如果)
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选择,或者)


【速记口诀】
趁经通因凭,于是便顺承。
谐音:
曾精通音频,于是便顺成。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学校需要用电脑合成新校歌,我曾精通音频制作,于是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释义举例】
“因”字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介词,译为“趁着”“经由”“通过”“因为”“凭借”等。例如:
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项如列传》)(趁着)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经由,通过)
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因为,由于)
④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凭借)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便”。例如: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便)


【速记口诀】
动谓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动给对向;语气助词放句尾,疑问反诘和感叹。
谐音:
董伟算是做成人,借鹰背董给对象;玉琪主持放菊味,疑问反诘和感叹。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老董的儿子董伟小时候很听话,现在算是作为成年人了,背着老董,把家里喂养了多年的猫头鹰借给对象玉琪玩。玉琪这姑娘太顽皮,竟然主张往猫头鹰放菊华牌味精。猫头鹰疑惑地看着他们,问:“不会害我吧?”董伟和玉琪异口同声:“不会的。”猫头鹰反诘道:“不会?董伟你小子害我还少吗?”董伟说:“就相信我这一次,我对我爸发誓,我决不会害你。”猫头鹰半信半疑地吃了菊花味精,感叹道:“世风日下啊!臭小子,看老董回来怎么收拾你!”
【释义举例】
“为”字有动词、介词、语气助词三种词性。
1、用作动词,通“谓”;或译为“算是”“是”“做”“成为”“担任”等。例如:
①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通“谓”)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算是)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是)
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做)
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成为)
⑥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担任)
2、用作介词,译为“因为”“被”“给”“对”“向”。
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因为)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被)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给)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对)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
3、用作语气助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疑问)
②何辞为?(《鸿门宴》)(反诘)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感叹)


【速记口诀】
所字结构加被动,所以连用目凭因
谐音:
数字结构架百洞,所以连用穆娉英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杨门女将的穆桂英有一个妹妹叫穆娉英,她是一位杰出的建筑专家,在修建高速铁路的功臣中她的贡献最大,穿山隧道工程总离不开她,她利用先进的数字结构在山洞里架起悬浮铁轨,使工程质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所以铁路建设总公司总是连用她,让她任总工程师。
【释义举例】
“所”的助词用法主要有三种。
1、“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所??地方”等。例如:
①今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所养的人;所用的人)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安身的东西)
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过访朋友的事情)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存在的地方)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如: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被)
3、“所”“以”连用,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凭借和目的。例如: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凭借)
③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目的)


【速记口诀】
由于带领把据照借用,连词并递承接修果目
谐音:
由于带领把剧照借用,莲池病弟承接修果木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由于我带领一帮同学把大影星的剧照借来用,老师生气了。中午饥肠辘辘地回到家,看到妈妈写的留言条:“你莲花乡的弟弟承包接手修整果木,累病了,妈妈去看他了,午饭自己动手做。”今天咋这么不顺呢?
【释义举例】
“以”字有介词、连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介词,译为“由于”“带领”“把”“依据”“按照”“凭借”“用”等。例如: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因,由于)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带领)
③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把)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依据、按照)
⑤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
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
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承接、修饰、因果、目的关系。例如: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并列)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递进)
③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承接)
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修饰)
⑤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因果)

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目的)


【速记口诀】
连词假承并转让,判断副词是就是
谐音:
莲池贾承并转让,判断扶持是就是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村民贾承包村里的莲花池,并且把他转让给了邻村人。有人向村委会举报村民贾让“肥水流到了外人田”。村委会主任来判断这个事情,当他知道外村需要扶持时,就说:“什么转包不转包的,是就是,不是也是,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嘛!”
【释义举例】
“则”字有连词、副词两种词性。
1、用作连词,表示假设、承接、并列、转折、让步关系,译为“如果”“便”“就”“却”“倒是”等。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假设关系,如果)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承接关系,便)
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并列关系,就)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转折关系,却)
⑤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让步关系,倒是)
2、用作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就是)


【速记口诀】
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
谐音:
你的休假病因专程递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你生病要休假,病假要写明病因,专程递给你的班主任。
【释义举例】
“而”字用法有两种:
1、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例如: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修饰、假设、并列、因果、转折、承接,递进关系。例如: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目的关系)
②吾尝_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修饰关系)
③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假设关系)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并列关系)
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因果关系)
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转折关系)
⑦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承接关系)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递进关系)


【速记口诀】
连词并递和让步,副词将要暂姑且
谐音:
莲池并蒂荷让步,扶持将要站古砌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莲花池里开了一枝并蒂莲,她们说:“请让一下,请让我们过去。”荷叶听了纷纷让路。她们相互扶持着,将要站到水池边那古砖砌成的台阶上去,她们难道要去表演双人芭蕾吗?
【释义举例】
“且”字有连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和让步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尚且”例如:
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并列,并且)
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递进,况且)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让步,尚且)
2、用作副词,译为“将要”“暂且”“姑且”。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要)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暂且)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姑且)


【速记口诀】
背转顺限紧,二称乃判断
谐音:
背转顺陷井,二层乃判断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矿井塌陷,幸存的矿工们背着伤员,转身顺着塌陷的矿井往二层逃。在那里,他们欣喜地发现有风吹进来,他们判断前方一定有出口。果然,他们找到了出路,得救了。
【释义举例】
“乃”字用法有三种:
1、用作副词。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例如: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师说》)(逆转相背)
②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顺承)
③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限制)
④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紧接)
2、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例如: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
3、表判断,译为“是”或“本来是”。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速记口诀】
指代一三动,标志主谓音
谐音:
纸袋一三洞,煮煨标志音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同学们都吃过茶叶蛋,你们知道怎么煮吗?教大家一个有趣的办法,将鸡蛋装进纸袋里,纸袋上面扎上十三个小洞,放进装有茶叶和作料的水锅里,然后放在灶上先煮后煨,什么时候开始煨呢?时间标志是听水声,水刚发出声音,就把火打小,再煨上十分钟,香喷喷的茶叶蛋就煮好了。由于鸡蛋是装在纸袋里的,因此不会沾上茶叶等作料。
【释义举例】
“之”字有代词、动词和助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代词。批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第一、第三人称,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如:
①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
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他)
③_使之然也。(《劝学》)(代物,它)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道理)
2、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等。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3、用作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译为“得”;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
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定语标志)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补语标志)
③何陋之有?(《陋室铭》)(宾语前置标志)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用作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

  •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 答:1. 语文高考十八个虚词的顺口溜 【18个虚词口诀】 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 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

  •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 答: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拓展一 店长不容易,努力还受气。即当打火机,又当灭火器。又是打气筒,又做出气筒。随时要充电,还要把兵练。店长是画家,愿景天天夸。开门七件事,日复...

  • 文言文虚词速记口诀
  • 答:1. 语文高考十八个虚词的顺口溜 【18个虚词口诀】 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 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

  • 18个文言虚词顺口溜
  • 答:18个文言虚词顺口溜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 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18个文言虚词顺口溜拓展一 员工有激情,爱拼才会赢。激励讲实效,及时才有效。物质和精神,针对不同人。两手都要抓,业绩顶呱呱。早会啥内容,激励最重要。晚会善总结,榜样要立...

  •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十八个虚词是哪十八个?
  • 答:1、但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副词,仅,只)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连词,只是,不过)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连词,只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连词,假如)2、唯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副词...

  • 高考必考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
  • 答:1高考文言虚词和实词有哪些 18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120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 兵病察朝曾乘 诚除辞从殆当 道得度非复负 盖故固顾国过 何恨胡患或疾 及即假间见解 就举绝克类怜 弥莫乃期奇迁 请穷去却如若 善少涉胜识使 是适书孰属数 率说素汤涕徒 亡王望...

  •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虚词要怎么记啊!
  • 答: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示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

  • 文言实词与虚词知识顺口溜
  • 答:之乎者也、因为而且、所以乃何、其则若焉、与于!实词那么多,编顺口溜没什么意义。。

  • 中考语文备考:背完初中3年所有文言文! (附虚词顺口溜)
  • 答: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之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高中语文口诀:高中各科顺口溜
  • 答:古文翻译,有其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难解句子,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 仔细斟酌,揣摩语气。要求做到,合情合理。 词句间段,紧密联系。跳跃句子,补出隐意。 加上括号,表明增益。人名地名,不必跳译。 人身称谓,掌握惯例。吾余为我,尔汝是你。 常见虚词,没有定意。对待之法,因句而异。 全篇译完...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