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哪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哪里

2024-06-02m.verywind.com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什么?~

出自战国时期孟子《孟子·公孙丑下》
一、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释义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是说在作战的时候,天气条件再有利,不如地利形势好,地理形势再优越,比不上人心团价,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任何,其实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和都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人心所向,团结合作,做成一件事才能更顺利。

一、这篇文章的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孟子曾经这么说,作战的时候,再有利的天气条件,比不上优越的地理环境;再优越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所向。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这是一个道理。在带兵打仗,建立政权的过程中,更要明白一个道理。想要守住一方疆土,并不是看城墙有多高,也不是看护城河有多深,更不是看装备是否精良,粮食是否充足,而是要看是不是能得民心,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

能够赢得民心的人,就会赢得大家的尊重,这样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大家的帮助;而失道者寡助,就是说失去了仁政的人,不仅得不到大家的帮助,还会众叛亲离,最终落得个寡助乃至失败的下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 天,时,地,理,人,和,怎么解释。
  • 答:“天时”是指时机和气候;“地利”是指有利的地理条件;“人和”是指人们齐心协力。这些都是打胜仗的必备条件。同时“人和”是最重要的条件,“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
  • 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孟子与公孙丑之间的谈话。孟子认为,只有通过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他强调了人民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这句话的含义是,虽然天时和地利都是成功的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和。只有当人民团结一心...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翻译是什么?
  • 答:1、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原文如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么意思?
  • 答:中心论点应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么意思?
  • 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句一译如下: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译文: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 天时地利人和的原文
  • 答: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 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深层意思
  • 答: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 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 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么意思
  • 答: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么意思?
  • 答:【出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战国时期的孟子。【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

  • 天时地利人和分别是什么意思?
  • 答:1)让农民质朴地尽力耕作,不要太疲于奔命,则不会错过农时,也不会失去肥沃的土壤。所有做事的人都这样专心的尽职尽责,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不会荒废。2)荀子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2、《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