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谁能给我一些有关历史的资料? 谁能给我几个关于历史教的资料~

2024-05-31m.verywind.com
谁能给我提供一份关于历史人物的资料?~

成吉思汗,(1162~1227)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庙号太祖。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 约在1170年,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的遗孀月伦领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数年艰难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蒙古部主忽都刺汗死后,蒙古部众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铁木真投靠札木合,随他游牧。铁木真笼络人心,招徕人马,最后脱离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鲁朵。 约在12世纪80年代,铁木真称汗。札木合率领札答阑、泰赤乌等十三部来攻,铁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战,因实力不敌而败退,史称十三翼之战。 1196年,铁木真和克烈部脱里汗出兵助金,于斡里札河(今蒙古东方省乌勒吉河)打败塔塔儿人。金授铁木真以察兀忽鲁(部长)官职,封脱里汗为王(脱里从此称王汗,语讹为汪罕)。铁木真与王汗联兵攻打古出古·乃蛮部,回师途中又与乃蛮本部相遇。王汗见敌势盛,不告而退,把铁木真留在乃蛮兵锋之下。铁木真发觉后,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鲁伦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敌前。王汗大败。因为有许多蒙古部众在王汗处,铁木真怕他们被乃蛮吞并,对自己不利,便派称为四杰的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领兵援救王汗,击退乃蛮。铁木真在部落争战中善于利用矛盾,纵横捭阅,逐渐摆脱了对王汗的臣属地位。 1201~1202年,铁木真和王汗联兵,与札木合联盟(塔塔儿、乃蛮等部落联盟)大战获胜,札木合投降王汗。 1202年,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占领了呼伦贝尔高原,实力猛增。1203年王汗对铁木真发起突然袭击,铁木真败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铁木真乘王汗不备,奇袭王汗牙帐,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归附铁木真。 1204年,铁木真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鲁朵,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蒙古国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划分和固定在95个千户中。千户下设百户、十户。千户那颜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户内的牧民不能任意离开千户组织,对那颜有人身隶属关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户作为领民分给诸弟诸子,形成左右手诸王。又以木华黎、博尔术为左右万户那颜,即两个最大的军事长官。把怯薛(禁卫军)扩充到1万人,征调千户那颜、百户长、十户长的子弟充当怯薛,以此控制全国。设札鲁忽赤掌管户籍、词讼等行政、司法事务。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传统的草原贵族斡鲁朵发展起来的游牧军事封建国家机器。蒙古国建立后,大批原来的部落人口被分编在不同千户中,许多部落的界限从而泯灭,开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对此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邻近的吉利吉思、畏兀儿、哈刺鲁等部分别在1207年、1209年、1211年归附成吉思汗。 勃兴的蒙古贵族渴望占有大量财富。 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举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纳女请和。 1211年,又率领大军南下攻金。1215年,蒙古军占领中都,在辽西消灭金守军,攻占北京(在今内蒙古宁城西)。 1218年,灭西辽。 1219年,成吉思汗率20万大军西征,向花刺子模发动了侵略战争。他几路进兵,分割包围了各战略重镇,各个击破,采用大规模屠杀、夷平城市、签发被俘人众打头阵等残酷手段震慑敌人,解除自己后顾之忧。战场上的主动权全在蒙古一方。 1219年,蒙古军围攻讹答刺城,次年攻克。 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刺、花刺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撤马尔罕)等城,术赤、窝阔台、察合台率兵攻克花刺子模都城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拖雷一军进入呼罗珊地区。哲别、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穷追花刺子模统治者摩诃末算端,后者逃至里海孤岛病死。哲别、速不台率军继续西侵,远抵克里木半岛。 1221年,拖雷占领呼罗珊全境。成吉思汗追击新算端札阑丁至印度河,不获而还。1222年,在占领区置达鲁花赤监治。 1223年,还撒麻耳干驻冬,次年起程还国。成吉思汗西征,进行历史上罕见的大屠杀、大破坏,给中亚各族带来极大灾难。 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 1227年夏历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临终提出联宋灭金的战略。 他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另一方面,作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13世纪主要封建国家社会危机深重,为成吉思汗实行大规模军事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国灭亡的原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再加上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方诸侯也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势力不断强大,形成割据纷争的局面。当时诸侯当中,以曹操和袁绍势力最大。


曹操采用袁绍谋士许攸的建议,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又“挟天子令诸侯”,为后来魏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但魏之灭亡也是源于曹操的: ① 曹操不能以民为贵。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曹操不仅认为君贵民轻,而且认为“己贵民轻”,这从他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来。② 曹操忌贤妒能,重武轻文。他十分爱慕像关羽、赵云这样的武将,但却杀许攸、斩杨修,使魏国无出谋划策之人,以致在蜀军进犯时,不得不起用像司马懿、司马昭这样的野心家。司马氏父子在灭蜀的过程中势力不断壮大,最终灭掉了魏国。


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北方诸侯之一的刘备仓皇逃窜。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卧龙先生——诸葛亮相助,此人用博望之火、白河之水挡住了曹军,又游说东吴联兵抗曹,使曹操大军败于赤壁。从此以后,曹操退回北方,刘备直取西川,孙权雄踞东吴。诸葛亮不仅为蜀政权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也促进了三国鼎立之势的形成。


蜀之盛成于诸葛亮,毁于诸葛亮。昭烈帝刘备死后,蜀后主刘禅无能。按照刘备的遗嘱,诸葛亮是完全可以自立为帝的,然而他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未能及时而有效地规劝刘禅。街亭之战又因用人不当而丢失了重要粮道——街亭。最后又将自己平生打仗的经验传于姜维,姜维虽有匡扶汉室之志,领兵作战之能,但终因蜀主刘禅无能,不能重用他而被魏军所灭。


孙策踞于江东,孙策死后,孙权即位。赤壁一战,又使曹操灭亡东吴的美梦化为泡影,因此,孙权对东吴政权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孙权同时也是东吴灭亡的源头: ① 赤壁大战后,孙权不顾眼下抗曹大计,强夺荆州,杀死关羽,致使刘备恼羞成怒,兴兵伐吴,吴蜀联盟破裂,造成两国元气大伤,给魏国一个可乘之机;② 吴国与魏国联盟伐蜀,伐蜀未成,反倒使东吴处于到底是联魏伐蜀,还是联蜀伐魏的进退两难的境地。


综上所述,我们就不难看出魏、蜀、吴三国灭亡的原因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为国家的兴盛而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同时也是国家衰落的源头。为此我们可以说:“魏、蜀、吴三国的兴亡是曹操、诸葛亮、孙权所决定的!”

汉朝
汉朝按年代和建都分西汉和东汉。

西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秦末年,项羽、刘邦拥立楚怀王与秦朝抗争。经过几年的征战,刘项军夺取天下,项羽废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于王侯数十人,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但刘邦并不甘心居于项羽之下,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人的帮助下,于公元前二零二年击败项羽,登临帝位,国号汉,定都长安,是为汉高帝。

高祖在位七年间,为了削弱异姓王侯的势力,先后剥夺韩信、英布、彭越等大将的兵权与封号,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同时制定一系列的“与民休息”的政治方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为强大的汉朝盛世奠定基础。前一五九年,高祖薨,传位惠帝刘盈,但此时政权实际已掌握在汉高皇后吕雉的手中。 吕后前后共掌权十六年,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统治者之一。前一八三年,刘恒即位,是为文帝,他与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刘启都继续执行高祖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方针,减轻人民赋税,使汉帝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大增强,史家称这一阶段为“文景之治”。

通过“文景之治”,汉朝国力逐渐强大起来。前141年,景帝卒,其子武帝刘彻即位。刘彻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曾使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范围,保障了汉朝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多年的征战使国力下降,于是武帝于晚年停止征战,转而大力发展农业,使西汉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武帝之子昭帝继承其父的方针,继续实行无为政治,发展经济,使西汉极盛时期达到了顶点。

经过昭帝、宣帝(前73—前48 年在位)两代三十八年的“与民休息”的政策的执行,西汉王朝的国力增强,但与此同时地方势力也随之增强,严重的影响了汉帝国的统治,自元帝(前48—前32年在位)起,至成帝(前32—前8年在位)、哀帝(前6—公元1年在位)、平帝(1—6年在位)在位年间,皇帝对政权的统治力量已大不如前。 及至刘婴即位,朝权已尽落于外戚王莽之手。公元八年,王莽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新,至此西汉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帝国之一,统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农业发展上,历代一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故而汉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较稳定。在武帝年间,大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之,自此,儒教、儒学形成了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贯遵从的治国方略。 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使得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纺织为主的西汉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以纺织为例,西汉已有接近成型的绣花机器,足以见得当时生产已有一部分脱离了单纯的手工劳作,使得生产率提高。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起来,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许多商业城市,并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与西亚诸国的外交与商贸等诸方面的交流。

在汉朝的人文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大史学家——司马迁。他以太史令之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这部著作被后人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另外,汉朝的艺术水平也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从近年来汉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来,其做工之精细,工艺之考究,并不亚于今日。如四川广汉出土的执锄陶俑及广州出土的汉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细,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西汉自高祖刘邦创建以来,历经十四代二百三十余年(其中包括王莽的新朝),使中国一度成为强盛、富饶的大帝国。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兴。

东汉

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

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刘秀身为西汉皇族,故仍定国号为汉,但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

公元89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 郑众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事实上献帝即位后并无任何权利,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后,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造纸术也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它使中国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以张衡为代表的东汉学术界,有着很高的成就;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另外,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他创造的“五禽戏”是我国第一套体操性质的健身活动。

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

东汉王朝前后历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汉朝

汉朝(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包括西汉和东汉.其军制继承秦朝而有 发展。汉初,实施“与民休息”政策,百姓兵得负担相对减轻;军事体 制保持了秦朝高度集中和统一的特点。武帝时期,以“中朝”驭“外 朝”,削弱王国诸侯,加强对军权控制;在频繁用兵过程中,军队结 构、兵员征集等不断变化,骑兵上升为重要兵种.募兵制逐渐施行。 东汉初,裁撤郡国军队,取消都试制度.以募兵制渐代征兵制,使国 家军力遭到削弱。至后期,地方牧守权力增大,在镇压农民起义过 程中产生大大小小武装集团乘乱崛起,致使国家重踏分裂。
  军事领导体制 汉初,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丞相辅佐皇帝 处理天下大事;太尉为最高武职,掌武事,备阜帝顾问,但不行军令 之权,御史大夫佐丞相统理天下。九卿中,光禄勋(郎中令)统领诸 即,卫尉统辖卫士,中尉(执金吾)统率中尉卒,共同负责皇宫和京 师治安。地位显要的军事长官还有大将军、膘骑将军、车骑将军、卫 将军及各种名号的将军,皆掌征伐。武帝时,削弱丞相为首的“外 朝”权力,罢太尉官;加重“中胡”地位,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大 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参与宫中机密,平时参与决策、处理 军国要务,战时统率大军出征。后期,改设三公为最高行政首脑.大司马主掌军政,位列大司徒(丞相改)、大司空(御史大夫改)之上。 东汉相沿,大司马复称太尉,名为军事和行政首领,实际上总理国 家军政要务、直接掌握军队的中枢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尚书台。中叶 以后.外戚任大将军者操纵国政.把持兵权,成为朝廷最高军政长 官,与三公合称“四府”。此外,汉朝沿用古代监军制度,多遣中朗官 和近侍(如太中大夫、X者>监军。 凡有大的战争,则由皇帝颁沼,以虎符或“符”、“节”为凭,征调 各地军队出征;择选全军主帅和各路统帅,以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充任;将军开府置幕僚,组成指挥机构。武帝以 后,大将军及其幕府长期设置,战时指挥作战,平时参须朝政,实权 甚大。
  在地方,汉朝郡、国并行。郡置太守.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以都尉辅佐掌管兵员征集、训练、考核校阅、维持治安、率军出征,以 及武器装备的制造、管理等。郡下设县,县令(长)兼理军、民两政. 置县尉助理军事和掌管治安。与郡平行的诸侯王国,以相为行政长 官,兼掌军事:臣王国中尉、郎中令、卫尉等统领军队,负责王宫宿 卫和维持王国治安。县下还有乡、亭等基层组织,各置官吏,兼掌组 织本地正卒训练和治安、邮绎、户籍、兵役等军政事务。东汉时,裁 罢都尉,其职并入太守。原来作为监察区划的州(部),逐渐演化为 郡之上的行政单位,州刺史内掌民政,外统兵马,地方官权力膨胀。 黄巾起义后,战争频仍,刺史、郡守不仅有领兵权,还有征兵、募兵 权,从而埋下了分裂割据的种子。

兵役制度 两汉兵役制度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汉初,承秦 制.实行征兵制。文帝时,正常征发不能适应戍边需要,晁错建议莫 民实边,使边郡常驻之民与常驻之兵合而为一。武帝时,土地兼并 日趋严重,大批小农破产流亡,豪宫之家多有免除兵役的特权,又 战事频繁,兵员需要量大,过去行之有效的征兵制度不能正常进 行,也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于是,兼行募兵制。此外,如谪兵、奴 兵、少数民族兵也被广泛使用。东汉刘,刘秀改革军制,取消郡县正 卒轮流上制度,兵员以招募为主。
  汉初,民17岁博籍(登记),成为具有兵役义务的待役人员,称 为“正”。“正”20或23岁起役.轮流应征,服现役两年。 一 年在本郡 为材官或骑士、楼船了;一年赴京师当卫士,或到边郡充戍卒(一说在 本郡为材官、骑士、楼船,是正卒;卫士、戊卒为同样性质的服役,均 不是正卒。前者系兵役,后者系摇役)。“正”不服役时,为预备役兵 员,遇有战事,须随时应征,到60或56岁止。应役年限内的免役, 分为复身(本人免役)、夏家(全家免役)两种。凡有一定军功、资历、 爵位者,饲养、捐献军马或粮食、钱币达到一定数量者,朝廷礼遇的 功臣子孙、学者、高龄者,男子身高不足规定尺寸(6.2尺以亡)者, 均可免役。
  武帝开始,兼行募兵制。初募熟悉胡、越的汉族及少数民族人 当兵,不再按期更代。其后,四方有事,常募兵以备征伐。用募对象 多数是农民、流民,少量是犯罪而持许免罪(弛刑)的官吏或百姓, 以及被放免的奴隶。又有选募,即择取身体好、胆量大、技能优的 “勇敢士”从军。有时征募不足,则发刑徒为兵(谪兵),井实行“七科 谪“,即谪发有罪之吏、无籍之人、嗸婿、商人(含曾作过商人或父 母、祖父母作过商人者)为兵。西汉末年,为防匈奴,还曾招募奴隶为兵。
东汉时期,募兵成为主要集兵方式,征兵制亦末废止。募兵制 盛行的结果是,国家以钱征集兵员,加重财政负担;一批农民长期 离开土地,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应募者对将领的人身依附关系加 员,演变成私家部曲,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为军阀的形成提供了 方便。
  东汉时期,募兵成为主要集兵方式,征兵制亦末废止。募兵制 盛行的结果是,国家以钱征集兵员,加重财政负担;一批农民长期 离开土地,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应募者对将领的人身依附关系加 员,演变成私家部曲,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为军阀的形成提供了方便。

军训制度 西汉强调“非教士不得从征”(《汉书“武五子 怜》),不仅注重平时因地制宜、因兵种而异的训练,还坚持定期校 阅、考核,次行都试(大检阅)制度。即每年秋季,在京师,举行隆重 祭祀仪式,武官和士兵一起演练阵法。在郡国,太守、都尉及县令、 县尉组织材官、骑士、楼船,进行射箭、乘马、行船等项军事技能比 赛和考核,评定优劣,罚的还以狩猎形式进行军事演习。在边境,由太守率领万骑巡察防务情况,并实行边塞秋射制度,对候长、士史 进行射箭考核,合格者有赏,不足吉受罚。训练内容以张弩发矢为 主,也综角抵(角力、摔跃)、手博(拳技)、蹴鞠(古代足球运动)等武 术、技巧项目。东汉废都试制度。中叶以后,各种训练制度废弛,地 方兵、京师兵皆无训练,战斗力明显下降。

武器装备是战争的工具,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汉代的武器种类在先秦弓矢、殳、矛、戈、戟“五兵”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军士使用的武器已是多种多样。长兵器有殳、戈、矛、戟;短兵器有刀、剑;远射兵器有弩、弓;防护兵器有盔甲、盾牌;攻守的兵器有钩镶。此外还有锤、挝、杖、钺、斧等劈砍、锤砸兵器。在各种兵器之中,铁兵器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汉初晁错所列的弓弯、短兵、长戟、剑盾、矛铤等多是质量精良的铁制兵器。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长安武器库所出兵器,除少量仍为青铜制造外,绝大多数均为铁兵器,刀、剑、戟、矛、斧、骸、盔甲一应俱全,仅铁镞就达1000余件。
汉代军中的武器不仅品种多,而且质量高,远远优于匈奴的兵器。正如晃错所言,汉军的精兵良器用于战斗,“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匈奴之兵弗能当也”,“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此中国之长技也”。
  汉军的精良武器是由多系统、多部门制造的。考工令是西汉中央兵器制造的主要部门之一。“考工,少府之属官也,主作器械”。“考工令一人,六百石。主作兵器弓、弩、刀、铠之属。成则传执金吾入武库” ; 考工之外,西汉的尚方令也制造兵器,史载尚方今:“掌上手工,作御刀剑诸好器物”。《汉书·韩延寿传》载:“延寿又取官铜物,候月蚀,铸作刀剑钩镡,放(仿)效尚方事”。另,《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绛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循五百被,可以葬者。”司马贞《素隐》曰:“工官即尚方之工,所作物属尚方,放云工官尚方。”
汉代地方上制造兵器的部门是工官。“《地理志》:河南、南阳、济南、太山、颍川、河内、蜀、广汉等郡,皆有工官。徐天麟按:工官虽在外郡,而所作器械,实输京师。故武帝边兵不足,乃发武库工官兵以赡之也。”《汉唐事笺》卷六亦载:“汉自郡国至京师,皆有武备,在郡皆有库兵,或置工官,库兵以算赋为之,而工官与铁官,同置产铁之郡。”可见,汉代产铁之郡皆设制造兵器的机构。
  西汉的武库不仅负责兵器的贮藏,也具有武器生产的功能。执金吾届官有武库令,“主兵器”。这里的主兵器,也应包括武器的制造。 虽然西汉武器的制造机构有的在京师,有的在地方,但所造兵器皆藏之武库。从这一点看,西汉的武器生产权是由国家直接控制的。对于武器生产的规格、质量、数量都应有统一的计划。
  武库是西汉武器装备的主要贮藏部门,为了使武器装备能够及时地配给军士使用,西汉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多层次的武库网络。中央级的武库有京师长安的武库,地方郡级武库见于记载者有洛阳、河南、上郡、颍川、广汉、山阳、北海、玄莬武库,张掖、酒泉、渔阳、上党等地也建有武库。县级武库见于记载者有阳陵、居延、商县和武牢等武库。汉武帝以后全国武库大增,边防军及大将军幕府多没有武库。
  汉代武库规模巨大,位于长安长乐、末央二宫之间的长安武库,四周有高大的围墙,考古证实东西长710米,南北宽332米,墙厚1.5米,总占地23万平方米。武库内共发现七处库房遗址,各库所存放的武器种类不一,有的存放铠甲,有的专贮弓箭、簇矢。该武库自汉初兴建,终西汉一代始终沿用。地方上的武库也有相当的规模。遇有战事,这些武库网络便可以及时地为数以万计甚至十几、几十万的军队提供装备。
  西汉王朝十分重视对武器装备的管理。武库令(长)和武库亟等经营武库之官吏,一般由皇帝亲信为之。武库有严格的籍簿登记制度。从居延汉简可以看出,当时库藏武器装备的品种、数量及出入情况都有详尽的登记,其登记簿册名为“器物簿”。为了保证武库的安全,武库有“库卒”昼夜巡逻值班,名为“直符”。西汉中期燕刺王刘旦曾对群臣诡称:“寡人赖先帝休德,
获奉北藩,亲受明沼,职吏事,领库兵,任重职大。”汉武帝太子为江充陷害被迫起兵时,曾“桥(矫)制赦长安中都官囚徒,发武库兵”,皆说明动用武库兵器必须有皇帝制沼才可行,武库兵器的发放十分严格。武库控制在皇帝手中,既反映西汉对武器装备的严格管理和使用,也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军事权力的高度集中。

武器管理 两汉武器以钢铁兵器为主。中央由少府所属的考 工主管全国兵器制作。冶铁业比较发达的郡,设工官、铁官,主管兵 器制造并输送京师。长安、洛阳及各郡设武库,由武库今负责兵器 储存和发放。

军队构成 汉朝军队包括京师兵、郡国兵、边防兵三个部分。 三者结合,构成军队的整体。
  京师兵即中央军。历来不少学者认为,汉初京师兵主要指南北军,因驻地分别位于长安城内南北而得名。南军的主要任务星负责 保卫宫廷,成员有卫士、郎官之别(南军组成,常见的还有二说:一 是南军即刀尉所领之卫士,—是南军仅指郎中令所领之郎官)。卫 士是郡国轮流服役的正卒,由卫尉统领;郎官由高官子弟和品学出 众之士组成,属郎中令统领。北军主要任务是警备长安及京畿地 区,士兵多征调三辅正卒,一年一更换,初由中尉统率。非常时期, 南北军由皇帝指定重臣统领。武帝时,南军增设期门、羽林和羽林孤儿;北军增设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愤八校 尉兵,分驻京城内外。南北军由此扩展成为皇帝亲自学握的一文重 要军事力量。东汉时期,形式上沿袭南北军制度,但已无南军之称 呼,光禄勋(郎中令改称)统辖七署朗官,卫尉统领各宫卫士。北军 分作两部:一部内执金吾(中尉改称)统领;一部(主力)由五校尉 (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分领,置北军中候一人监军。灵帝时 增置西园八校兵。 企考两汉文掐,汉朝京师兵是其军队的精锐,主要负责宿卫皇 宫韧保卫京师,按任务可分为三个系统:①省殿卫军。汉初由郎中令统领的郎官充任。郎官分议郎、中郎、侍郎、郎中,新入仕途而 非服兵役的高官子弟、品学出众之士和有某种特长之人组成。主要 侍从护卫皇帝,警卫省殿门户,又备皇帝顾问和差遣,待遇优厚。汉 武帝时改郎中令为光禄勋,为加强宿卫与侍从,先后置期门(后改 体虎贲郎)、羽林(初称建章营骑)和羽杯孤儿,充任省殿宿卫和执 兵送从的主力。期门、羽林选自西北六郡能骑善射的良家子弟,羽 林孤儿由作战死亡将士遗孤组成,皆长期服役,地位较高。②宫城 卫士。由卫尉统领,职掌宿卫殿外宫门和巡逻警备宫内,保卫皇帝、 皇后、太后、太子所后宫殿及中央宫府的安全。卫士由各郡回轮番赴京师宿卫的正卒充当,每期一年,期满回籍。⑶京师屯兵。任务 是屯戌京师,保卫京师及近畿治安。大体包括三支部队:一是南北 军。汉初京师屯兵的主力,通常由将军、卫将军或贾臣统领。如吕 后以吕禄为上将军,领北军;以吕产为相国,领南军;丈帝元年(公 元前179)“拜宋吕为卫将军,居南北军”(《汉书·文帝纪》)。文帝 二年即罢卫将军之军。至此,南北军并存的建制不夏存在。武帝初, 恢复北军组织.并扩大北军为北军八校兵,即中垒、屯骑、步兵、越 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兵。日常事务由中垒校尉兼掌,另 派监军使者监领。东汉裁并八校为五营(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 声),置北军中候一人监军,屯戍和出战任务加重。二是中尉卒。由中尉(后改称执金吾)统领。主要负责京师,维持治安;曳帝出 巡时,则随行护驾,侍从左右。三是城门屯兵。武帝时始设,置城门 校尉统领,以外戚、近臣充任。下有司马和十二城门候,领兵分守长 安十二城门。东汉相沿,洛阳十二城门亦设城门屯兵警守,兵员略 有减少。东汉末年,外威、宦官拥兵割据。外戚大将军何进旱北军 五营及期门、羽林后,宦官集团逐募京畿丁壮,创设西园八校尉军。 各置校尉一人统领,总领于上军校尉,从而形成外成、宦官分 掌京师兵的局面。
  郡国兵即地方兵。汉初,高祖令各郡国选择勇武有力者,因地 势所宜,置材官、骑上、轻车、楼船,各有员额。平时参加军事训练.

  • 谁能告诉我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资料
  • 答:以上诸多因素与现象,共同反映出同一问题,即统一不可抗拒,是历史必然!统一的历史潮流无人能抵挡,事实证明,统一最终是实现了.而完成统一大业的不是被诸侯奉为‘天下共主’的周,不是首霸于天下的齐,也不是土地肥沃广袤,物产丰盈十分富庶的楚,而是数百年来都为列国所不屑,‘偏安’于西方一隅,一向没有资格...

  • 冒昧打扰!你能给我提供一些关于古滇国的历史资料吗?很着急用!!!拜谢...
  • 答:我的 冒昧打扰!你能给我提供一些关于古滇国的历史资料吗?很着急用!!!拜谢!!! 最好是书籍,我想买书详细了解一下!!!... 最好是书籍,我想买书详细了解一下!!! 展开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电视剧《王牌部队》有哪些槽点? 775415238 2011-11-17 · TA获得超过37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

  • 有关于长城的历史资料。
  • 答: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 中国屈辱历史的资料
  • 答: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中国屈辱历史的资料: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共与列强签订了近1000条不平等 条约,每一条都是我国被欺负侵略的证据。 耻辱有哪些光列举是没有用的,而且也很难做到全面,以战争宏观的 角度,我国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赔偿英国军费白银 2000万两,被迫开放5...

  • 关于诸葛亮的历史事件等有关资料以及性格
  • 答: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①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曹睿: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历史地位】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 1、《新唐书...

  • 谁能给我八年级上册的历史复习资料(要上海教育版,世界历史的)?最好...
  • 答:17、有“音乐之父”之称的德国音乐家是巴赫。第二册 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三大能源是石油、电力和煤炭。其中在电力发展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爱迪生和西门子。2、第6课(第一次世界大战)课后练习题(选择)。3、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一战”后建立的一...

  • 有关汉字历史的资料
  • 答: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

  • 据说长沙曾经被烧过城,谁可以给我讲一下那段历史?
  • 答:另外,因早前为了实行焦土政策,所有消防车都把水换成了汽油。意外产生的火灾,没能快速扑灭。不到一刻钟后,南门又有三处起火。不知真相的城内警备司令部见城外起火,以为是信号,纷纷将点燃的火把投向油桶或居民的房屋。不多久,连天心阁也火光四射,接着全城起火。眼看大火已无法扑救,只能宣布弃城。

  • 谁能给我几个关于历史教的资料~
  • 答:曹操采用袁绍谋士许攸的建议,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又“挟天子令诸侯”,为后来魏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但魏之灭亡也是源于曹操的: ① 曹操不能以民为贵。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曹操不仅认为君贵民轻,而且认为“己贵民轻”,这从他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句...

  • 求有关明朝的历史资料
  • 答:我上高中,准备自娱自乐写篇小说,初定背景为明朝.但课本上的东西太少了不够参考,怕写的东西与朝代特点不符被人笑话,所以需要以下关于明朝历史方面的资料,希望GGJJ叔叔阿姨都来帮帮我~所... 我上高中,准备自娱自乐写篇小说,初定背景为明朝.但课本上的东西太少了不够参考,怕写的东西与朝代特点不符被人笑话,...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