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与汉字有关的风俗习惯 与汉字有关的民俗

2024-05-13m.verywind.com
有关汉字的风俗习惯~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最古老的文字有三种: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和中国的方块汉字,前两种文字在两千年前就消失了),也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有三个基本要素,形,声,义。人们就利用这三个特点作起了文章,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和中国人的习俗文化心理,限于篇幅,我来介绍几种:
  1. 汉字的避讳习俗。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习俗。所谓避讳就是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在书面上不能写,口头上不能说。比如秦始皇的名字叫赢政,于是人们不能说“政”音,“正(zhèng)月"要说“正(zhēng)月"。因刘邦的名字中有“邦”字,所以汉朝以前管"国家"叫“邦家”,因此改为“国家”,一直流传到今。
  2. 缺笔少划的习俗。正是出于这种文化心理,所以在书写时故意少写笔画。比如,孔夫子名字叫孔丘,写时要把“丘”字中间那小竖去掉,而且改变读音,读作“mou”。溥仪作满洲国皇帝,年号叫“康德”,“德”字中“心”上边“一”字不能写。“红楼梦”中,贾雨村说林黛玉,因她母亲叫贾敏,所以遇到敏字,都读成“密”,而且要少写一,二笔。
  3. 犯讳的文化心理。如果有人不小心写错了,或念错了,触犯了统治者的忌讳的心理,那可是罪莫大焉,是要杀头的。明朝皇帝朱元璋,看到他的大臣给他的奏折中有“作则垂宪”这句话,认为,这是利用谐音说他“做贼(作则)”,于是杀了大臣的头。清朝皇帝雍正,因为主考官出了一个题目“维民所止”,认为“维止”是砍掉了“雍正”的头,于是把他杀了。这种犯讳现象,不仅限于皇帝,下面官吏也同样存在。有一地方官叫田登,他不准别人说“登”,连“灯”也不许说。所以元宵节放灯,他的告示写:“本州依例放火三天”,从此留下“只管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
  4.汉字形成的谐音文化。因为汉语本身音节少(1000)多个,所以出现了一个音节有很多字的现象,比如,“xī”就有"西,希,吸,昔......"等77个字。这就形成了中国人的独特的文化心理。人们利用这种现象来表现自己的趋吉避凶的追求。
  5. 新年中讨吉利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喜,福。顺。财,贵等这都是人们喜欢和追求的。人们把喜字写成禧,喜喜,其中都有吉字,为了重视和强调。在财,贵字中都有贝(钱)字。而且,春节贴“福”字倒着贴,取福到了之意。吃黏米年糕,取年年增高之意。年画上画个大胖小子抱个大鲤鱼,取年年有余之意。
  6.婚礼上讨喜庆的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中国人结婚要贴红双喜字。有人在新婚夫妇被褥下面放枣,栗子,花生等物,取“早立子”,“花着生”的意思。
  7. 地名中的汉字谐音文化。有些地名因为“言不雅训”,听上去很不好听,于是也采用谐音法,改为即好听又文雅又与原音一样或相近的名字。比如,北京以前有一个母猪胡同,现改名“墨竹胡同”;狗尾巴胡同改名“高义伯胡同”;臭皮胡同,改为“寿比胡同”;焖葫芦罐改为“蒙福禄馆”;屎克螂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台湾基隆,原名鸡笼,1883年改为基隆。这么一改,发音变化不大﹐意义就高雅多了。
  8. 回避,躲开的汉字和汉字谐音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死”、“输”、“破”等不好的事和不好的词,不愿意说,更不希望发生,所以说话做事格外小心。比如,在给人送礼,特别是给老年人送礼时,不要送钟,因为“送钟” 与“送终”谐音;送礼也不要送伞,因为“伞”与"散"谐音。夫妻不要分吃一个梨,因为“分梨”与“分离”是谐音,这些都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心理。新年时,人们十分忌讳打碎器皿,认为新春正月破损了器物,是会给一年带来不吉利的。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妈妈会说﹕“没关系,岁岁(碎碎)平安。”人们用这种谐音办法,把自己从坏心情中解脱出来。坏事变成了吉祥语。这种文化不仅中国有,就是在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也有。日本大阪“地铁”写成繁体铁字﹐而不是写简体字“铁”(二字在日本通用),因简体字“铁”是失金,地铁失金,不是公司赔本吗?
  9. 诙谐幽默的谐音。我们在日常谈话时,也常常使用谐音这种修词手段,以增加语言的幽默感。比如﹕一个人说﹕“老李得了气管炎,整天是床头柜。”乍一听,好象老李呼吸道出了问题,实际上,“气管炎”是“妻管严”的谐音,“床头柜”是“床头跪”的谐音。这里是说老李被妻子管得很严,每日还要在床头跪着,这就十分风趣地在挖苦老李惧内。在汉语中还有许多谐音歇後语,用在说话中,更是妙趣横生。比如﹕娶媳妇坐抬筐—缺觉(轿),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锣锅上山—钱(前)紧,大萝卜说梦话—你罢(拔)了我吧,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胆(掸)子,小王八屁股—新规(龟)定(月定),等等。
  10.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发展商业大潮中,出现的汉字和汉字谐音文化。有一些商家为了经济利益,利用汉字和汉字谐音,大作广告,制造商业噱头,吸引人们眼球。例如﹕“百衣(依) 百顺”( 西服广告) ,“鸡(机) 不可失”( 烧鸡广告) ,“无泄(懈) 可及(击) ”( 治泄药广告) ,“酱(将) 出名门”(酱菜广告) ,“有痔(恃) 无恐”( 痔疮药广告) ,“骑(其) 乐无穷”( 摩托车广告) ﹐“衣冠勤(禽)瘦(兽)”( 服装店招牌)﹐等等。很多广告造成了混乱,这不仅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也制造错别字,破坏了汉语成语,有些内容还很不健康,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是不应该提倡的。

(一)倒贴福  
“倒”音“到”,谐意到来的意思。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二)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北京大康桃木工艺品--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三)花鸟字
花鸟字是一些民间艺人用一些花卉和禽鸟的图案拼写成汉字,近看细节是一些花鸟画,远看整体却是一幅字,这种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被称作花鸟字,是一种多彩花鸟虫鱼组合书法。 在国内,只有在春节庙会中,和一些节日集会中才可以看到。花鸟字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也成为一种街头艺术。早期的鸟字画大多写的是一些吉祥话语,以祈求吉利,现在在庙会见到的鸟字画则以书写顾客的姓名为主,购买者的目的也由祈求吉祥逐渐转变为猎奇。
  民间花鸟字,又叫龙凤字、多彩花鸟虫鱼组合书法、藏字画、字谜语、飞帛板书、意匠文字,又因为常常用于书写某个人的姓名,故也有叫做名字作画,等等。它利用特制的多彩画笔,一气呵成,能快速绘出简洁的物形、螺线等代替文字的笔画,利用字里藏画的结构形式,巧妙地融字、画于一体,表达出吉祥喜庆等多种效果,同时又增强文字的意趣及视觉的吸引力。既有传统国画的干净利落,又有西洋画的鲜艳色彩。飞龙、舞凤、花草、小鸟、蝴蝶、鱼儿相映成趣,令人百看不厌,有“书法家难起笔,画家难润色”之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龙凤字的由来
  传说在汉灵帝熹平年间,皇帝命大学者蔡邑作《圣皇篇》以颂先帝功业。文出后,皇帝下令把它篆写在鸿都门上。
  用什么样的的所有字体,皇帝都不满意。蔡邑也很着急,他知道皇帝肯定会问到自己,但自己也没想出有什么更为别致的书体让皇帝满意。若是推辞了,又显得自己没本事。好为难噢!
  正在这时。一个在宫中打扫卫生的役人扫地扫到了蔡邑的身边。那役人想是一天的活将完,心中高兴,挥动着大竹扫帚在地上左扭右转,写出了一个硕大的好字。竹帚掠过尘埃的每一个笔画,都丝丝缕缕清晰可见,就像一条长帛飘然欲飞,却落在地上,凝成一个灵动自如的文字。蔡邑心里有了谱,不由笑出声来。皇上问蔡笑什么。蔡说自己想出了一种书体,可彰圣皇的龙虎之势,但从未有人书写过,自己愿意一试.回到书房,蔡便特制了板笔,轻醮浓墨,在纸上若竹帚扫尘,奋笔急书,写出了从未有过的“飞白书”,灵帝为之大悦。
  自蔡邑创出飞白书后,学习这种书体的人很多,甚至皇上也津津乐道。后来有人以鸟书与飞白书相结合,创作了一种飞白鸟书,现在在西安碑林的“升仙太子之碑”便是女皇武则天书写的。
(四)灯谜
灯谜(riddles written on lanterns)又名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现在,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
  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谜语》古称“隐语”,“廋辞”。今通常指民间谜语。我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阐述。
  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它属于事物谜。它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
  它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
  它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
  由于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称作儿童谜语。自古以来,谜语由于其谜体不同,所以 桥代的厥称亦有所变化。
  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隐语”、“廋辞”;在汉时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时叫“反语”、“歇后”;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时叫“地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在元时叫“独脚虎”、“谜韵”;在明时叫“反切”、“商谜”、“猜灯”、“弹 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等。
(五)民俗字


在婺源县秋口镇秋口村161号古民居的门楣上有一副谜语横联,横联上共有4个字,分别由两个或三个独体字组成,从左往右依次是“青气”、“万丈”、“山水土”和“多年”。最近一位南昌游客路过此地,经过一番思考和推敲后认为,青色之气为“天”;万丈寓意为“长”;山水土是“地”的组成元素;而多年则为很“久”的意思,最终他猜出这4个字应该依次念作“天长地久”
在民间存在一种奇怪的字。这种字在平常的生活中不会用到,在字典中也找不到它们的痕迹。比如,有个字上面一个“光”,下面一个“山”,类似这样的怪字还有很多。

汉字里的“年”俗
作为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春节的风俗因地点的不同而各种各样、丰富多彩,但是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还是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使我们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民族,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古汉字中也记录并反映了一些风俗习惯。
过年时要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汉字的奇妙之处,与汉字有密切关系。春联中常见的横批有“三阳开泰”,在很多时候,它都被写成“三羊开泰”。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写法呢?“三阳”出自《易经》。古人以白日为阳,以夜晚为阴,农历一十一月冬至那天白昼最短,往后白昼渐长,于是人们就认为从此阴气渐去阳气始生,所以说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由此可知“三阳开泰”是正确的写法。可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将其写成“三羊”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书写上的方便和“羊”这种动物常见吗?答案恐怕没有那么简单,这种文字书写仁的错误其实也给我们传递着一些文化信息。《说文解字》中有专门的“羊”部、“美”、“善”等均列在此部之下。《说文解字·羊部》:“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膳食也。”在上古,羊应该是当时人们主要的肉食来源,所以,本义表示味道美的“美”字就是由“羊”和“大”来会意的。人们对事物美的感觉是相通的,洪成玉先生曾经说过:“‘羊'字本身由于它作为美食的代表,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己经从食美引申出祥善、吉祥义。”并且进一步引用金祖同《殷墟卜辞讲话》:“古人以羊为美味善、美等皆从之,故羊即有祥意。”

老人过寿不能送钟

  • 汉族的风俗特色是什么
  • 答:汉族的风俗特色:1、饮食习惯 汉族主要主食饮食习惯以稻米和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此外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2、语言文字 汉族语言都是以汉语为主,文字都是以汉字为主。此外汉族分布地区比较广发,所以包含很多种方言。3、汉族音乐 汉族有自己的传统的音乐,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

  • 汉族有什么传统习俗?
  • 答:汉族的风俗传统: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

  • 汉族的风俗有哪些
  • 答:汉族主要主食饮食习惯以稻米和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汉族语言都是以汉语为主,文字都是以汉字为主。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蕴涵生育风俗文化...

  • 汉族的习俗是什么?
  • 答:汉族的民居特色汉族的民居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居住在东北的汉族,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而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多为窑洞;居住在南方的汉族,民居主要是木质结构。汉族的风俗习惯汉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很多礼仪...

  • 汉字的风俗习惯
  • 答:过年吃鱼 年年有鱼

  • 汉族的语言,主要居住地,服装,民居特色,风俗习惯及节日
  • 答:汉族的民居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居住在东北的汉族,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而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多为窑洞;居住在南方的汉族,民居主要是木质结构。5、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很多礼仪和习俗。

  • 汉族的风俗特色是什么
  • 答:汉族的风俗特色:1. 饮食习惯:汉族人的主食主要以稻米和小麦为主,辅以丰富的蔬菜、多样的肉食和各种豆制品。茶和酒作为汉族的传统饮料,也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 语言文字:汉语和汉字是汉族的核心语言和文化象征。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书写系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汉族分布广泛,因此存在...

  • 有关汉族的民风民俗
  • 答: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

  • 汉族的传统文化
  • 答: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这就是礼乐文化~也就是所谓的周礼,这是汉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

  • 汉族风俗习惯
  • 答:汉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 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汉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华族,又称华人或唐人,...

    相关主题

      相关链接: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