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苏轼在诗词创作上有哪些艺术成就 李白和苏轼在诗词创作上各有哪些艺术成就

2024-06-01m.verywind.com
李白和苏轼在诗词创作上各有那些艺术成就~

李白:李白的诗歌浪漫奇瑰,天马行空,不拘格律,他的绝句清新淡雅,古风歌行热烈奔放。其诗章法严谨却无章可寻,后人评价其人仙才,其诗不可学也。
苏轼:苏轼被后人称为诗神,直与李白的“诗仙”相对。苏轼是几千年来难得的全才,其诗词书文皆冠绝当时。其诗风格多样,其词开一代豪迈之风,大大扩展了词的创作范畴。乐观豁达是其一生的写照。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苏轼小像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

概括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曾自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未尝以师资自予也。

黄州词,是苏词的奇观;黄州文,则是苏文的高峰;《赤壁赋》是其高峰之巅。黄庭坚曾批评苏轼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陈岩肖说:“坡为人慷慨疾恶,亦时见于诗,有古人规讽体。”

陈师道说:“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

一、诗风

苏轼工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现存约二千七百多首[26],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对后人影响最大的也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饮湖上初晴后雨〉写西湖之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元丰四年暮春三月,东坡写下〈黄州寒食诗帖〉。此帖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沉郁苍劲,低回长叹,极富感染力。其书法不拘小节,字形章法布局俱佳,颇有右军遗意,唯用笔失之草率,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二十世纪末更被誉为〈兰亭序〉、〈祭侄帖〉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在此帖后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朱弁《曲洧旧闻》:“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鲁直亦瞠乎其后矣。”

白称诗仙,古体绝伦;杜诗律圣,拓宇七言;东坡晚出,各体皆能,无题不作,比配诗神。

二、词风

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传诵甚广。

苏轼扩大词的内容,抒情写景、说理怀古、感事等题材,无一不可入词。苏轼提高词的意境,扩大和开拓词境,提高格调,豪放词以外,也有清旷飘逸、空灵隽永、以至缠绵妩媚之作。

苏轼词风豪放(王国维曰“东坡之词旷”),将词“诗化”,笔力雄健,个性鲜明,展现出作者旷达、爽朗的个性,多豪情壮语,意气昂扬,感情奔放,想像丰富奇特。

体裁和音律上,苏轼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词的文学生命重于音乐的生命。苏词作品往往有序,阐明词的内容,或作词的原委、时间、地点,事实分明。

相传苏轼官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幕下士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苏轼的词风被归类在“豪放派”,所以与周敦颐的“格律派”大相径庭。南宋时知名的词人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词人,后世将苏东坡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

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赐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有《东坡先生大全集》及《东坡乐府》词集传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扩展资料:

其他

1、书风

苏轼晚年用笔沉着,早期书法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

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不拘小节,率意为之,二十世纪末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

〈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等。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2、画风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存世画迹有〈枯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



苏轼在词史上有什么贡献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
他做官是不成功的;
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
他是有名的唐宋
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
来,
他诗词歌赋,
样样精通,
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
他无论诗,
词,
还是散文,
都是大家。

说起苏轼不说其诗词就像到了杭州没去看西湖一样。

(一)
.
苏轼的诗文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现存的诗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
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

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
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警动人,
极富情趣或理趣。

《惠
崇春江晚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
等诗作,
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
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
无不曲尽其妙,具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题西林壁》则由看山引发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
问题。
它告戒人们:
由于各自观点立场不同,
困难问题的出发点不一,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
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对事物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就必须超越自己的狭小范围,
摆脱个人
偏见。
它也启迪人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
对整体与部分,
宏观与微观,
分析与综合大
呢个关系的思辩,以及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警戒。苏轼诗中这种
引人入胜的景色与耐人寻味的诗意以及发人深省的这里融为一体,
就是所谓的宋诗
“理趣”


反映社会现实,
关心民生疾苦,
是苏轼诗歌的另一主要内容。
苏轼是有志于经世济民的
诗人。
他出身寒素,
入仕后累遭贬谪,
接近下层民众,
这为他写作此类诗提供了基础,

《吴
中田妇叹》等诗篇都是此种精神的反映。

苏轼还常常借用历史题材,揭露现实政治弊端。
《荔枝叹》是这类诗的名作。表现了诗
人敢于抗争的精神。

苏轼无事不可入诗,散文化、议论化是苏诗的特点,各种题材,他都能恰当地点染,融
触处生春,无不如意。

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有“韩如潮水,柳如泉。欧如瀚,苏如海”
之喻。

苏轼的论说文包括奏议、进策、经解、杂说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论和政论。其中具有代
表性的一篇《教战守策》是论述居安思危、教民武备战之文,
,作者针对北宋苟安的现状,
提出战守策略,非常切中时弊。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
山水游记和亭台楼堂记等。
数量虽不多,
却在苏文中艺术价
值最高,最具独创性,碑传文代表作有《方山子传》

《书刘庭式事》
。山水游记《石钟山记》
是一篇带有科学考察性质的文章。
它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组织成文,
旨在说明
“事不目
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杂文小品在苏轼散文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数量大,
艺术成就也很高,
它包括随笔、
序跋、
书信、杂著等,此类文章大都是随手拈来,信笔写成,展现作者的襟怀和个性,且极富神韵
和情趣。如《日喻》等。

苏轼的赋作,以前后《赤壁赋》名声最著。
《前赤壁赋》写名月秋夜,与友人泛舟赤壁,
在水光月色之中,
借景抒怀,
探索人生与宇宙的哲理,
虽有一定的消极情绪,
但主要表达了
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后赤壁赋》写作者在东夜月下,登高览物,表现出从清风
明月和挟仙遨游中摆脱苦闷的潇洒和超脱。
两赋语言骈散相间,
声韵铿锵和谐,
主宾问答自
然,是宋代文赋的佳篇。

(二)
.
苏轼的词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他的词在题材内容、
风格意境和语言音律等方面都
有新的突破。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广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词的创作的新阶段。

苏轼对词的贡献,
首先在于提高了对词的认识与评价。
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


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

在题材内容上,苏轼把词人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
“尊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
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苏词众多的题材中,以抒情词、咏物词和田园词
的成就最高。

就抒情词而言,
除了传统的风月柔情之外,
苏轼大胆开拓,
把词体逐渐转化为文人言志
抒情的工具。
他用词表现自我,
用词直接抒发自己的为政、
爱国、
怀古以至广泛的人伦之情。
如《沁园春》
(孤馆灯青)抒写“致君尧舜”
“用舍由时”的为政抱负。
《江城子》
(老夫聊发
少年狂)
写密州出猎的盛况,
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苏轼在词作中给后世读者留下的感觉,大都是豁达、豪放、洒脱之类,毕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词句实在是太过潇洒。不过潇洒只是苏轼的人生态度,他的生平经历就没那么潇洒了。作家杨大侠说道,把潇洒融入了文风。

苏轼: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 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

  • 苏轼在诗歌方面有哪些成就?
  • 答:4、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5、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有“韩如潮水,柳如泉。欧如瀚,苏如海”之喻。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

  • 苏轼的成就、作词特色
  • 答: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系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 苏轼在诗歌方面的成就
  • 答: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

  •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以及对豪放派的贡献
  • 答:在艺术风格上,是变化多样的。具体说 苏轼的豪放词风对后世文人的影响:苏轼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吸引了许多作家在他的周围,成为欧阳修以后北宋文坛的旗帜和杰出领导者。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张耒、晁无咎,以及陈师道等,都受到过苏轼的培养和影响,成为知名的文人。苏轼以他的创作,...

  • 苏轼黄州词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答:词从此在宋词史上大放异彩。虽然苏轼政途坎坷,被一贬再贬,但就其文学成就来说,苏轼 在贬至黄州时期,也是他在文学上占领高地的时期,纵观苏轼的黄州词作,他首创的豪放词 风打破婉约一统宋词的局面,丰富词的内容,开阔词的意境,“以诗为词”使词体与诗体的 正统地位相齐平,在儒家入世和道家...

  • 苏轼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 答:”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1、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2、在诗歌方面成就卓著,苏黄并称。3、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家,苏辛并称。4、是写赋的能手,如,《赤壁赋》。5、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黄米蔡并称 苏轼诗文集合刻本有明成化程宗《东坡七集》本。包括附录的《...

  • 苏轼的成就
  • 答: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后人对苏轼的评价: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

  • 苏轼的成就 苏轼有什么成就
  • 答:1、首先在文学书画方面,苏轼在散文诗词赋都有成就,而且书法和绘画卓越。苏轼书法名列于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而苏轼的画也十分了得,开创了湖州画派。2、在政治上,不趋炎附势,不与人结队,坚持自己的立场。3、在水利上,苏轼被贬到饮州时,对颍州西湖进行了疏通和修建堤坝。4、在美食上,东坡肉...

  • 简述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 答: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 苏轼的艺术成就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

  • 苏轼在诗歌方面的成就
  • 答:朱宣咸中国画《苏轼诗意画》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人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