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是什么?

2024-05-12m.verywind.com
~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扩展资料: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

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孟子是怎样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
  • 答: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的观点,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舍身取义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这一观点仍然符合新世代的道德要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也为当今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 答:《孟子》中说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此话的确意味深长,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体现孟子什么观点
  • 答:观点:个人方面,为人要谨慎小心,自律自爱,不断进取,不断磨砺,长远打算,才能有一番成就;国家方面,要居安思危,政治清明,上下节制,励精图治,体恤民情,才能国家昌盛。

  • 孟子两章的论点分别是什么?
  • 答:《孟子两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出和阐述论点的方式的异同点如下:两篇文章的相同点:题目都是论点。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

  • 略说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答:文章哪的中心论点是:恶劣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取得生存和发展:优裕的环境能消磨人的意志,导致人的颓废和堕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结构提纲
  •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先秦儒家经典《孟子》中的篇章,属于《孟子》的《告子下》篇。文章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题,通过孟子对国家兴衰和个人成长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向人们传达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文章的结构提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开篇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侧重于“生于忧患”的论述。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明白人处困境方能激发斗志,成就功业,而国如无忧患则易遭灭亡的道理或为了让人们明白人接受艰难磨练的必要。“生于忧患,生死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 答: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这个问题提出论述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题目是后人所加。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一、【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孟子中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 答: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是怎样提出大丈夫的处事原则的?
  • 答: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在列举历史事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丈夫的处事原则,进而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