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4-06-02m.verywind.com
~

同学一首别子固原文: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躏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同学一首别子固翻译及注释

翻译一   江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他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淮南有一位贤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这两位贤人,不曾互相往来,不曾互相交谈,也没有互相赠送过礼品。他们的老师和朋友,难道都是相同的吗?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行,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竟是多么少呀!应该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和朋友,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难道会有两样的吗?他们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的话。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话。于是我知道被人们认为是贤人的人,他们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  子固写了一篇《怀友》赠给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帮助,以便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正之也经常这样说过。驾着车子稳步前进,辗过中庸的门庭而进入内室,除了这两位贤人还能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达到中庸的境地,但也愿意跟在他们左右奔走。在他们的帮助下前进,大概能够达到目的。  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职守,由于个人私事的牵挂,我们之间不能经常相聚,作《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互相告诫,并且互相慰勉。

翻译二   长江之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曾巩字子固),他不是当今世俗所称道的贤人,我敬慕他,和他交为朋友。淮河之南有一位贤人,字正之(孙侔字正之),他不是当今世俗所称道的贤人,我敬慕他,和他交为朋友。二位贤人,从未互相交往过,从未互相交谈过,从未互相赠过钱物,他们的老师和朋友难道都是相同的吗?我考察他们的言语行为,不相似的地方是何等少啊!我说,这恐怕是他们都向圣人学习的结果吧!他们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朋友也一定是向圣人学习的了。圣人的言语行为难道会有两种样子吗?所以,他们二人的相似也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河之南,向正之谈及子固,正之不怀疑我说的话;回到长江之南,向子固谈及正之,子固也认为我说的话确实。因此,我又知道了所谓的圣贤之人,既很相似又相互信任,从不猜疑。  子固做了一首《怀友》诗送给我。意思大概是希望我们能相互勉励,一直到达中庸的境界才罢休。正之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驾着车子安稳行进,通过中庸的门庭而到达内室,除这二位贤人还会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一定会达到这种境界,不过也愿意跟在他们的左右努力去做,通过他们的帮助使我进入这种境界应该是可能的。  唉!官有自己的职守,私下又有别的事牵累,我们的聚会不可能是经常的,因此,我作了一篇《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互警策,并相互劝勉。

翻译三   长江的南面有一位贤人,表字子固,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敬仰他,和他交友。淮河的南面有一位贤人,表字正之,也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也敬仰他,和他交友。  这两位贤人,脚不曾相互来住,嘴也不曾相互讲话,书信和礼物也不曾接受过。他们的老师或朋友,难道完全相同吗?我考察他们的言论和行为,那些不相似的地方多么少啊!说:学习圣人罢了。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或朋友,必定是学习圣人的。圣人的言论和行为,难道会有两样吗?他们的相似也是恰好的。  我在淮南,向正之称道子固,正之对我不怀疑。我回到江南,向子固称道正之,子固也以为对的。我又知道所说的贤人,既是相似的又是互相信任和深信不疑的。子固作《怀友》一首诗赠送我,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希望互相帮助,拉着我以至于到达中庸的境界罢了。正之大概也曾经这样讲过。  安稳地前进,慢慢地行走,车轮碾过中庸之道的庭上,就进入他的家,舍弃这两位贤人还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自信必定能达到的,今天也愿意在你们左右干,帮助我进家恐怕就可以了。  唉!官员有职守,私家有牵扯,我们会合不能够经常啊!因此写作《同学》一首向子固告别,来互相警诫,并且互相安慰。

注释 1慕而友:慕:仰慕。友:与之交朋友,动词。2相过:拜访,交往。3辞:这里指书信往来。币:帛,丝织品,这里指礼品。4考:考察。5适然:理所当然的事情。6大略:大体上。扳:同「攀」,援引。7安驱:稳稳当当地驾车。8辅:车轮碾过。9造于:到达。十昔:昔日。

同学一首别子固赏析

●全文层次  全文可分三层。第一层,自发端至「其相似也适然」。内容是介绍作者两位友人的共同特征:「非今所谓贤人者」,「学圣人而己」。尽管他们素不相识,所师所友也不同,然而,他们的言行极其相似。这就表明,他们「学圣人」达到了登堂入室的境界。第二层,自「予在淮南」到「辅而进之,其可也。」同是「学圣人」,「既相似,又相信不疑」,而作者也是有志于「学圣人」的,他们共同努力,「辅而进之」。第三层,至结尾。声明作文的缘故。由于「会合不可以常」,难得经常聚首交流,所以,作文「相警」亦「相慰」。「相警」足见其重道,「相慰」足见其重情。《同学一首别子固》的表现形式,颇具特色。文章题曰「别子固」,但是,一开始便以曾巩和孙侔相提并论,称赞他们是「学圣人」而有成的「贤人」,而且是「非今所谓贤人者」。作者写正之即是写子固,交互辉映。

●构思特点  这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不单从曾巩与自己的关系着笔,而是引出一位各方面情况与曾巩神合的孙正之作为映衬,分别从作者自己与曾、孙两人的关系着笔,形成平行的双线结构。这样来体现「同学」的主题,是比较新颖独特的。

  文章一上来就分别介绍「江之南」、「淮之南」的两位贤人曾子固和孙正之。强调他们都不是当今世俗所说的那种贤人,暗示下文的同学于圣人;同时又分别点明「予慕而友之」,将自己和曾、孙两人分别挂上了钩,暗示了三人趣尚的一致,为下文两人之相似、师友之相同张本。作者在《送孙正之序》表示:「予官于扬,得友日孙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这正是他们三人志趣契合的基础。

  接着,作者又转而强调,这两位自己所仰慕的朋友和贤人,他们之间却从来未曾相互拜访、交谈,或互致书信礼物。三个排句,蝉联而下,把双方未曾识面的意思强调得非常突出。既然如此,「其师若(与)友,岂尽同哉?」这一问自在情理之中。下面又一转:「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这就有些超越常理了。既未谋面,师友又不尽同,何以两人竟如此相似?这就不能不推出下面的结论:「学圣人而已矣。」为了使这一论断更确切不移.作者又进而论证:既然同学于圣人,那么他们的师友,也一定是学圣人的;圣人的言行都是相同的,同学于圣人的人,各方面都很相似,就是很自然的了。这一层,一步一转,从未曾相识说到师友的不同,再转出两人的相似,最后揭出同学圣人的正意。纯用抽像的逻辑推理,丝毫不涉及两人的具体行事,但他们「同学」于圣人这一点却被论证得很有说服力。正是在这里,作者揭示出「同学」的深刻涵义。真正意义上的「同学」在于同道,在于同学于圣人,而不在形迹上曾否相过、相语、相接。这也正是作者一开头所说的他们与「今所谓贤人者」有区别的具体涵义。既然如此,仰慕而分别与之相交的作者自己,其为「同学」也自在不言中了。

  文章的第二段,从「相似」进一步引出了「相信」,作者分别向两人谈到对方,尽管他们从未有过交接,却都相信作者的介绍。这种「相信」,似又超乎常情。但这正表现出「同学」于圣人的贤人之间那种超越空间、不拘形迹的神交,那种高度的相互信任。而曾、孙两人对作者的「相信」也就不言而喻。

  文章的第三段从两位贤人的共同志向引出作者追随他们的愿望。首先提到曾巩赠给自己的《怀友》一文,表示要携手共进,至乎「中庸」,然后捎带一笔,正之盖亦常云尔」,照应上文「相似」之论。并进而指出,能达中庸之境的,除了他们再没有别人。这正是「同学于圣人」的表现。曾巩先在《怀友》(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四所载)中,诉说自己少而学,不得师友,望圣人之中庸而未能至。「尝欲得行古法度士与之居游,孜孜焉考予之失而切剧(磨)之。皇皇四海,求若人而不获。自得介卿。然后始有周旋激恳、摘予之过而接之以道者;使予幡然其勉者有中,释然其思者有得矣,望中庸之域,其可以策而及也」。可惜彼此远隔,会少离多,切磨之效不深。本篇这一段,正与子固殷殷求友之意相呼应,又提出孙正之正是其所渴望相交的最佳人选。至于作者自己,则谦虚地说从来不敢自期其必能到圣人中庸的境界,但愿在他们的帮助下朝这个方向努力。到这里,把三人「同学」于圣人以至乎「中庸」的意思完全表明了。

  末段以抒情之笔收束,正面点出题中「别」字。在官为职守所拘,在私有人事牵系,彼此不能经常在一起,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怀友》说:「思而不释,已而叙之,相慰且相警也。」这里也说:「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朋友之问,互赠文字,以为学之道相策勉,以交谊之诚相慰藉,此篇是个很好的榜样。

●写作手法  此文出现了许多重复句式,如「江之南有贤人焉」、「淮之南有贤人焉」等句,作者这样写意在向读者传递一个信息:自己所说的贤人跟世俗所说的贤人有所不同。他所说的贤人是以「学圣人」为务的,这些贤人的目标是「至乎中庸而后已」,而世俗所说的贤人仅仅是就才学而言,二者的差别一目了然。此文写「别子固」,但多数篇幅以正之作陪,交互映发,错落参差。此文笔情高奇,淡而弥远,令人寻味无穷。

  此文在表现形式上的最大特色,是陪衬法的运用。文章一开始便以曾巩和孙侔相提并论,称赞他们是学习圣人而言行一致的「贤人」,表示自己与他们志同道合,要互相勉励,以达到中庸之道的境界。因此,文章题为「别子固」,却处处以孙正之陪说,写正之即是在写子固,反复强调,交互映发,错落参差,结构紧凑,而不显得单调重复。文章淡淡写来,却显得情真意笃。

  在修辞方面,运用排比手法。如开头几句,以整齐的排比句写曾、孙二贤。第二段的排比句稍有变化,文章显得既整饬又灵活。这种写法是为了说明贤德之士,不必同师,只要效法圣人,便能殊途同归,从而突出了君子同道而合的主题。

  文章从江南、淮南二贤人言行相似入手,自然引出同学圣人之意。然后紧扣「同学」二字,从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上立意。共同学习圣人,就会志同道合,言行相似,相互信任,友谊长存。这也正式建立朋友之间牢固友谊的基础。最后以相互攀引而共同登上圣人殿堂来互相勉励,更显示出作者志向远大,思想高尚。子固、正之二人言行相似,互相映衬,为文章增色不少。文中排比句的反复运用,长短句的交错出现,也增强了文章的语言美。

同学一首别子固创作背景

   北宋 庆历元年(1041),王安石与曾巩同时应礼部试。次年,王安石得中,而曾巩落第还乡。庆历三年(1043)三月,王安石自扬州签判任上还临川,至舅家。随后,他又前往南丰见了曾巩,此文大约作于此时。 诗词作品: 同学一首别子固 诗词作者:【 宋代 】 王安石 诗词归类: 【古文观止】、【赠别】、【友情】



  • 同学一首别子固原文及翻译
  • 答:噫!官有守,私系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翻译:长江的南面有一位贤人,表字子固,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敬仰他,和他交友。淮河的南面有一位贤人,表字正之,也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也敬仰他,和他交友。这两位贤人,脚不曾相互来住,嘴也不曾相互...

  • 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原文翻译赏析
  • 答:《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该文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赠别之作,文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文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原文】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人所谓贤人...

  • 同学一首别子固 翻译!!
  • 答: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职守,由于个人私事的牵挂,我们之间不能经常相聚,作《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互相告诫,并且互相慰勉。

  • 王安石文言文《同学一首别子固》原文译文赏析
  • 答: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白话译文】 江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他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淮南有一位贤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这两位贤人,不曾互相往来,不曾互相交谈,也...

  • 《同学别子固》翻译
  • 答: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同学一首别子固》翻译,欢迎阅读。《同学一首别子固》 作者: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曾巩),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

  • ...完成后面题目。(6分)《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
  • 答:,翻译时要调整。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参考译文:长江的南面有一位贤人,表字子固,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敬仰他,和他交友。

  • 同学一首别子固有哪些倒装句
  • 答:同学1一首2别子固 宋·王安石 江3之南有贤人焉4,字子固5,非今所谓贤人者6,予慕而7友8之9。淮10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11,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12也,口未尝相语13也,辞14币15未尝相接16也。其17师若18友,岂19尽20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

  • 王安石作同学一首别子固的目的
  • 答:本文是王安石青年时候写的。当时,他和曾巩都怀抱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所以他们志同道合,交往频繁,往来亲密。文中以孙侔来陪衬曾巩,叙述他们之间言行相似,虽然素不相识,但能互相信任,说明这是共同“学圣人”的效果,以此互相勉励。应该说,作者的“至乎中庸而后已”,既表达了其对曾巩、孙侔的真挚友情...

  • 王安石的《同学一首别子固》中的子固、正之二闲人两大相似点是什么...
  • 答: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

  • 请帮忙找一下下列文章,谢谢!~~~
  • 答: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1),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2),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3);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