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资治通鉴唐纪上问魏征曰原文 上问魏征曰:“人为何主儿明,何为而暗”原文及翻译

2024-06-02m.verywind.com
《资治通鉴 唐纪》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 "翻译~

译文:作为圣上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圣明的明君?

原文: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①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月,达四聪,故共、鲧、欢兜②不能蔽也。秦二世偏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有苗:古代少数民族部落,在今长江中下游一带。②共、鲧、欢兜:指上古传说中的共工、姒鲧、欢兜,都为劣臣。

上(唐太宗,下同)谓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联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征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

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多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世不忘,吾属之师也。”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翻译:
唐太宗问魏征说:“作为一个君主,怎么做才能明辨是非,怎么做就会昏庸糊涂?”魏征回答说:“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一方面的话,就要作出错误的判断

皇上对侍臣们说:“人们都说天子至高无上,无所畏惧,我可不是这样。对上,我害怕皇天监视我;对下,我担心群臣效仿我,总是非常小心地做事,还担心不符天意、不合民心。”魏征说:“这正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啊,希望您能始终如一,那就好了。”

皇上(唐太宗)对陪立两旁的大臣说:“我读了《隋炀帝集》这部书,发现文章的辞藻深奥渊博,也知道是肯定尧、舜而否定桀、纣的,但是做起事来为什么又相反了呢?”大臣魏征答道:“百姓的君主虽然都是贤哲圣明,但也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这样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贡献他的才能。勇敢的人竭尽他的全力。隋炀帝这个人,却是依仗他的地位,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所以尽管他嘴里说的是尧舜之美德,干的却是桀纣的行为。他没有自知之明,结果遭到覆亡的下场。”皇上听了,深有感触地说道:“前人的教训离我们不算远啊,应当引为借鉴。”

他问房玄龄、魏征等人:‘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回答说:‘天下大乱时,群雄四起, 攻城略地,战争激烈,创业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魏征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说:‘君主 打天下,是在混乱中歼灭敌人,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因此创业并不太难;得到天下后, 容易骄傲自满、享乐腐化,国家的衰败由此开始。所以,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 ,而失之于安逸。’太宗说:‘玄龄与朕共定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深知创业之难。魏 征与朕共定天下,深知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故知守业之难。但创业的艰难时期已 过,眼下守业的困难,正是诸公必须谨慎对待的!’

看是这个吗:
《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以为明,何以为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上谓魏徵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对曰:“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译文:太宗对魏徵说:“因官职而去选择人才,不可仓促行事。任用一位君子,则众位君子都会来到;任用一位小人,则其他小人竞相引进。”答道:“是这样。天下未平定时,则对于一个人专取其才能,并不看重和考察其德行;动乱平定后,则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能使用。”

~上问魏徵曰:“群臣上书可采,及召对多失次,何也?”对曰:“臣观百司奏事,常数日思之,及至上前,三分不能道一。况谏者拂意触忌,非陛下借之辞色,岂敢尽其情哉!”上由是接群臣辞色愈温,尝曰:“炀帝多猜忌,临朝对群臣多不语。朕则不然,与群臣相亲如一体耳。”
译文:太宗问魏徵:“众位大臣的上书多有可取,等到当面对答时则多语无伦次,为什么呢?”魏徵答道:“我观察各部门上奏言事,常常思考几天,等到了陛下的面前,则三分不能道出一分。况且行谏的人违背圣上的旨意触犯圣上的忌讳,如果不是陛下语色和悦,怎么敢尽情陈述呢?”于是太宗接见大臣时语言脸色更加温和,曾说道:“隋炀帝性情多猜忌,每次临朝与群臣相对多不说话。朕则不是这样,与大臣们亲近得如同一个人。”

~上谓魏徵曰:“齐后主、周天元皆重敛百姓,厚自奉养,力竭而亡。譬如馋人自啖其肉,肉尽而毙,何其愚也!然二主孰为优劣?”对曰:“齐后主懦弱,政出多门;周天元骄暴,威福在己;虽同为亡国,齐主尤劣也。”
译文:太宗对魏徵说:“齐后主、周天元均收刮百姓,用来奉养自己,直到民力衰竭而亡国。正如同嘴馋的人吃自己身上的肉,肉吃光了而毙命,多愚蠢呀!然而这二位君主相比优劣如何呢?”魏徵答道:“齐后主性格懦弱,政策不统一;周天元骄横暴虐,赏罚大权在于一身。虽同为亡国之君,齐后主更差一些。”

  •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全文翻译...
  • 答: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第一>。原文: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

  • 君臣同心翻译
  • 答: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元年》据记载:有一天,唐太宗和侍臣们闲谈时,讲了这么一则故事:西域有个商人,偶然得到一颗珍珠,乃是见所未见的无价之宝。他非常喜爱,深怕被人盗去,搁在哪儿都不放心。后来,他剖开自己的肚子,把珍珠藏在里面。这样倒是相当稳妥了,可是他的命也就没了。这...

  • 求翻译《资治通鉴》 从上问侍臣:“帝王创业与守成熟难?”。。。"四海...
  • 答:’太宗说:‘玄龄与朕共定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深知创业之难。魏 征与朕共定天下,深知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故知守业之难。但创业的艰难时期已过,眼下守业的困难,正是诸公必须谨慎对待的!’原文: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 出自《资治通鉴》
  • 答:翻译: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理疾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九》,《资治通鉴》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原文 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自放纵,...

  • 急~~~作文《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很简单,不要看到作文就怕,帮帮忙...
  • 答:一提起中国历史,很少有不知道“贞观之治”的;一提起“贞观之治”,很少有不知道唐太宗和魏征这两个人的;一提起唐太宗和魏征,很少有不知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两句话的。《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二年》记载:“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歉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意思
  • 答: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其意思是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单听信一方面的话,自己就糊涂,事情就弄不清楚 典故出处 (一)汉-王符《潜伏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二)《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以为明,何以为暗?'...

  • 兼听则明,后一句??
  • 答: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来源:(一)汉-王符《潜伏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二)《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以为明,何以为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原 ...
  • 答: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

  • 唐太宗论政文言文
  • 答: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④ ,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 ⑤ ,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选自《资治通鉴 唐纪》) 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

  • 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意思相近的句子
  • 答: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一、意思 明:指看是清楚;暗:昏暗,糊涂.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单听信一方面的话,自己就糊涂,事情就弄不清楚.二、出处 (一)汉-王符《潜伏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二)《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