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文言文中虚词"于"有哪些意思 文言文的虚词的意思有哪些

2024-05-31m.verywind.com
文言文中虚词“于”的意思~

1.作介词;表示行为的时间.地点.对象.原因,相当于"在"."对","向","从","到","跟","由于","对于"等.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对于古今治乱兴亡的道理很精通,对于交际应酬的语言很熟悉。](《屈原列传〉)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由于勤勉而增进,由于嬉由于荒废,......]()
2.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3.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受制于人.[被人家控制.](<赤壁之战.)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具体、完整。
  18个高考文言虚词、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高中文言虚词、初中文言虚词、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含义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

出处http://www.wenyanhanyu.com/wenyanxuci/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 于 yú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1.介词。用于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以译为“在”“到”“向”“从”“对于”等。2。介词。表比较,相当于“过”。3。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闻于四方”。4。动词词头。5。相当于“乌”,叹词。表示呼声或赞叹。

  • 文言文中的虚词
  • 答:文言文虚词一共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 文言文中18个虚词有哪些?
  • 答: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 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虽、遂、惟维唯、已、矣、犹、哉

  • 文言文虚词,助词,副有哪些?
  • 答: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①我和他都去过。(连词)②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③([和他]...

  • 古文中有几个虚词?意思是什么?
  • 答:1、但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副词,仅,只)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连词,只是,不过)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连词,只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连词,假如)2、唯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副词...

  • 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 答:文言文虚词:一、而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古汉语常见虚词有哪些?
  • 答:3、用在“二、三”等数词和“前、后”等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前~。后~。二~必居其一。两~缺一不可。4、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风~,空气流动而成。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路上小心在意~!6、姓。7、指示代词。义同“这”(多见于...

  • 文言文18个虚词
  • 答:文言文18个虚词有:之、乎、也、而、以、为、何、若、如、皆、乃、故、以及、为之、何以、复、其、岂。1、之:表示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2、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3、也:表示肯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4、而:表示递进、转折,...

  •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 答:1. 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而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 答: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而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翻译: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

  • 文言文中,一共有多少个虚词?分别是哪些?
  • 答: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 维 唯32已、33矣、34犹、35哉 ...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