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求高一上半学期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一词多意,虚词以和而的用法 这些的整理 高中的文言文劝学的原文和翻译,字词翻译 文言虚词意义用法 通...

2024-05-04m.verywind.com
高中语文必修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判断、文言翻~

50.怜
(1)公子解救人危难的精神在哪里呢? 怜:同情
(2)自己命名为秦罗敷,身体可爱没人比得上。 怜:可爱
(3)男人也会爱惜它们的孩子吗? 怜:爱惜
(4)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 怜:爱戴
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
(5)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 怜:值得同情
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6)士兵在叫,函谷被攻占,楚国人一把 怜:可惜
火,可惜把阿房宫烧成焦土。
51.弥
(1)夜晚雪刚刚停了,小麦充满视野。 弥:满
(2)顺从它,它的欲望就增强;抗拒它,它就加急侵略的步伐。 弥:更加
(3)久病不治,已经病危将死。 弥:病危将死
(4)接着整个月都不下雨,老百姓才以此作为忧愁。 弥:经
52.莫
(1)到了晚上,月亮很亮。 莫:通“暮”傍晚
(2)除非像刘备这个人就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 莫:没有
(3)一个人把守着关卡,一万个人也进不来。 莫:不会
(4)不如用我的长处去攻打别人的短处。 莫:不如
(5)现在你有这儿大的一棵树,担心它无用处为什 莫:通“漠”广大
么不把它种在虚无的故土,大无边的旷野.
(6)事体,事情。不能分开解释。 莫:或许
53.乃
(1)你一定没有忘记你父亲的志向。 乃:你的
(2)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 乃:于是
(3)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 乃:竟然
(4)到了城墙的东面,只有二十八个骑兵。 乃:只
(5)如果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 乃:就是
54.内
(1)一会儿,从窗帘里面扔出一块纸。 内:里面
(2)然而像侍卫这样的臣子不敢在内部松懈。 内:内部
(3)现在将军您外表上假托顺从的名义,而内 内:内心
心却怀有犹豫不决的心思。
(4)家里有一个高堂和两个老婆。 内;内室
(5)把守边关不要接纳诸侯。 内:接纳
(6)把狼放在袋子里。 内:放进
(7)百姓交纳粮食一千当,可以当任爵子一官职。 内:交纳
55.期
(1)超过期限,根据秦朝的法律都要判砍首 期:日期,期限
(2)好剑只期望它能够斩断东西 不期望它能够比的上莫邪 期:希望
(3)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说的了 期:周(年)
(4)约定说: "晚上看到(树下)点起火就一齐放箭. " 期:约定,约会
56.奇
(1)用对待秦国的心去礼待天下罕见的人才 奇: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
(2)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 奇:以……为奇,惊异
(3)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 奇:零数
(4)现在如果违背了他的情意,恐怕这件事不太合适 奇:适宜,适合
(5)这珍贵的货物可以积蓄 奇:珍贵的
(6)如果魏军到来,我们就派出他们意料不到的军队来攻打它. 奇:使人不可测的
(7)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奇:佳,好,宜
(8)怪物产生怪念头 奇:怪物,异物
57.迁
(1)应战、守城、迁都都来不及了 迁:迁移
(2)终于在五国被灭之后也灭忙了,为什么呢 迁:灭亡
(3)又升迁为太史令一职 迁:调动官职
(4)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 迁:贬滴,放逐
58.请
(1)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 请: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事
(2)蔺相如捧着缶,请秦王击缶作为娱乐 请: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
(3)将士请示要去什么地方 请:请教,请示
(4)于是设置酒宴去宴请他 请:宴请
(5)愿意奉献十金 请:愿意
(6)公子听说这个人,就前去问候他,想要送他厚礼,他不肯接受 请:诘见,诘问
(7)就邀请门客,准备了百余辆兵车,想率领着门客前去与秦军拼命 请:邀请
59.穷
(1)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 穷:困窘,处境困难
(2)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穷: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3)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穷:贫困
(4)用尽我毕生的时光来治疗梅病啊 穷:穷尽
(5)又向前走,想要走到那桃花林的尽头 穷:寻求到尽头
(6)偏僻的里巷,狭小的房屋, 荒山, 湍急的河流 穷:僻,荒
(7)严冬寒风凛冽,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为寒冷干燥 穷:穷冬,严冬
而破裂却不知道
60.去
(1)想要叫张良和他一同离开 去:离开
(2)我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官到浔阳,疾病缠身 去:过去的
(3)替汉室除去 贼,清除污秽 去:除掉,去掉
(4)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 去:距离
(5)等昔日的豪华景象和英雄业绩全都被风雨吹打掉了 去: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6)被臣属所背叛的领导人,就是被“天”所丢弃的人 去:丢弃
(7)毫无顾忌的抱走了屋上的茅草跑入了竹林 去:前往
(8)将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离别的无限哀怨的消息传 去:越来越远
出,以扣合谜底“相送情无限
61.劝
(1)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 劝:劝说
(2)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 劝:劝说,劝告
(3)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奖赏,那么俸禄越优厚人就越受鼓励 劝:受到鼓励
62.却
(1)于是蔺相如拿着宝玉退后站立 却:退
(2)后来秦国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他们 却:使退,击退
(3)总是推却就不恭敬了 却:拒绝
(4)什么时候能够(和你)一同坐在西窗下,剪烛 却:还,再
夜话,再说说巴山夜雨时的情景
(5)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到哪里去 却:回头
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都高兴得像要疯了
(6)医治了眼前的病痛,挖掉了心上的肉 却:去掉,消除
(7)渐行渐远,逢人交谈,口音越来越不同。这时又听到一声莺乡山中鸟鸣, 却:但是
备感亲切,只是这时又怨恨莺声不该勾起自己的乡思
63.如
(1)坐了一会儿,沛公起来上厕所 如:到……去
(2)东郭先生依照老丈的意思,把狼装进袋子里 如:按照
(3)时间犹如流水一般,不论昼夜时刻流逝 如:像
(4)沛公默然了,说:“本来就赶不上他啊 如:及,赶上
(5)如果能够顺利成功,天下就能平定下来了 如:如果
(6)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 如:如…….何
64.若
(1)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 若:如,似,像
(2)你上前为(他)祝寿 若:你的
(3)如果只印两三本,不算简单易行 若:如果,假如
(4)你连寡妇和弱小的孩子都尚且不如 若:比得上
(5)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 若:像那……
65.善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d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 ( qú ) 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听的人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雕刻一样物品但最后放弃了它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 《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罗嗦;浮躁罗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像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于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于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注音
  木直中(zhòng)绳   其曲(qū)中(zhòng)规   輮(róu)   槁(gǎo)暴(pù)   就砺(lì)   参(cān)省(xǐng)   知(zhì)明   须臾(yú)   跂(qì)   楫(jí)   生(xìng)非异   跬(kuǐ )步   骐骥(qí jì)   驽(nú)马十驾   锲(qiè)而舍之   金石可镂(lòu)   螯(áo )   蛇鳝(shàn)   滫(xiǔ)
字义
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 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 :通“揉”,使木条弯曲。(书上注释有误)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 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   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15、须臾:片刻,一会儿。   16、跂:提起脚后跟。   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19、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20、假:借助,利用。   21、舆:车。   22、利足:脚步快。   23、致:达到。   24、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25、绝:横渡。   26、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27、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8、兴:起。   29、渊:深水。   30、蛟:一种似龙的生物。   3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而,表因果关系。   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3、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34、骐骥:骏马。   35、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7、锲:用刀雕刻。   38、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40、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这两说高中课本中没有提到)   41、螯:螃蟹的大钳子。   42、躁:浮躁,不专心。   43、神明:精神智慧   44、跪:脚   45、滫:污水   46. 劝:鼓励。   47.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48彰:清楚。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禀赋)   参省乎己(“参”通“叁”,多次表概数)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专一。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黄泉 古义:地下水,很深的地下水。例:下饮黄泉。   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8.绳 古义:墨线。 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5.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8.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状,变直)   9.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11.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一词多义
1.于: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4.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递进关系)   6.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7.而见者远 (表转折)   8.锲而舍之 (表假设)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原因)   10.者:假舟楫者 (代词,指……的人)   11.不复挺者 (……的原因)   12.焉: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13.圣心备焉 (语气词)   14.利: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15.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1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作动,游泳)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4.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5.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短语后置)   9.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10.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11.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1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中最需要注意掌握的是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三种情况。

(一)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 策蹇驴,囊图书。(《中山狼传》)

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③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⑥ 遥望老子杖藜而来,须眉皓然,衣冠闲雅,盖有道者也。(《中山狼传》)

⑦ 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中山狼传》)

⑧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韩信拜将》)

⑨ 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中山狼传》)

⑩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孟子?藤文公下》)

例句①的“策”、“囊”本是名词,鞭子、口袋,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鞭子赶、用口袋装。例句②的“水”本是名词,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泳。例句③的“王”本来都是名词,大王。第二个活用为动词,特指用王道统一天下。例句④的第二个“君”、“臣”、“父”、“子”都活用为动词,指“像君”、“像臣”、“像父”、“像子”。例句⑤句的“老”、“幼”本指“老人”、“幼儿”,第一个都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尊敬”、“疼爱”。例句⑥的“杖”用作动词,拄(藜杖)。例句⑦的“目”活用为动词,使眼色。例句⑧、⑨的“东”、“前”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东”指向东出关(同项羽争天下);“前”指走上前。例句⑩的“齐语”是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指学习讲齐国话。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① 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中山狼传》)

②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③ 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也。(《孟子?离娄下》)

例句①的“实”本是形容词,句中活用为动词“装”(“空”是使动用法,意思是“挪空”)。例句②的“短”本是形容词,指长短,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说坏话”。例句③的“简”本指“简单”,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慢待”。

(二)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古文中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动宾关系。所谓特殊,是相对于一般的动宾关系而言的。一般的动宾关系是主语发出的动作涉及到宾语,而使动用法却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动作或发生变化。表面上看,结构是一样的,如“孟子朝王”(《孟子?公孙丑下》)和“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下》),都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但意义关系却不同。“孟子朝王”中的“朝”是孟子发出的,意思是“孟子朝见王”,而 “武丁朝诸侯”的“朝”是武丁使诸侯发出的动作,意思是“武丁使诸侯朝见”。由此可见,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这可以用“主语+使+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表示。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③先生果将揖逊救焚溺而鸣銮避寇盗耶?(《中山狼传》)

④其意盖将死我于囊而独窃其利也。(《中山狼传》)

① 晋侯饮(yìn)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例句①“闻”的人是“寡人”,例句②“来”的人是“远人”,例句③“鸣”的东西是“銮”,例句④“死”的人是“我”,例句⑤“饮”的人是“赵盾”,都居于宾语的位置,只有用使动用法来理解准确。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③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④ 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⑤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

例句①的“明”、例句②的“弱”、例句③的“安”、例句④的“小”、例句⑤“贫”、“富”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③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斯干》)

④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韩信拜将》)

例句①的“霸”、例句②的“肉”、例句③的“西南”、例句④的“臣”都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一般都可以用“使+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如“闻寡人之耳”可以翻译为“使寡人的耳朵听到”,“安之” 可以翻译为“使远方之人安定”,虽然有时会感到生硬,但不影响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宾语前还要根据上下文增加合适的动词才能理解,如“肉骨”就要加一个“长”,翻译成“使白骨长肉”。

(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一样,在结构同一般的动宾关系没有什么区别,还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其特殊性仍然表现在意义关系不同。例如:“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小)+宾语,但意思不同,“斫而小之”的意思是“使大木小”,也就是“把大木砍小了”,是使动用法,其结果是大木料变小了;而孔子“小鲁”、“小天下”的意思是“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是意动用法,鲁国、天下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观者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又如“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和“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友)+宾语,“毋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友” 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而“友麋鹿”的意思是“把麋鹿当作朋友”,是意动用法。由此可见,形容词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意动用法就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这可以分别用“主语+认为+宾语+原谓语词”和“主语+把+宾语+当作+原谓语词”的格式表示。

意动用法主要出现在形容词和名词上,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时(赵)充国年七十,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③ (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④ 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

例句①的“美”、例句②的“老”、例句③的“奇”、例句④的“贵”、“贱”、“尊”、“卑”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般都可以用“主语+认为+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如“上老之”可以翻译为“皇上认为(赵)充国老了”。

2.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女专利而不厌 ,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② 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③ 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④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⑤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例句①的“疵瑕”、例句②的“客”、例句③的“庸奴”、例句④的“君”(前一个)、例句⑤的“宾客”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虽然一般都可以用“主语+把+宾语+当作+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但有时还要在根据上下文在宾语后增加合适的动词,句子的意思才完整,如“孟尝君客我”可以翻译为“孟尝君把我当作宾客(对待)”。

(四)如何分析词类活用

既然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意义上,并且活用的词常常是理解句子的难点,我们就可以把不理解的地方作为线索,根据上下文按照词类活用意义上的特点来判断。步骤是先把各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对应着写出来,找出难以理解的地方,然后用活用为动词或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格式来理解,用哪种活用来理解句子的意思通顺,就说明是属于那种词类活用。例如:

1.(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

2.(对待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上》)

这两句中都有“美其服”,先写出现代汉语对应的的意思:

美 其 服

漂亮他们的服装

“漂亮他们的服装”是什么意思?无法理解。“漂亮”按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也无法理解,就可以用我们上面介绍的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的格式来套:

使动用法的格式:使 +他们的服装+漂亮

意动用法的格式:认为+他们的服装+漂亮

按照意动用法理解句1,按照使动用法理解句2,句子的意思通顺,因此就可以确定句1中的“美”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使民)认为他们的服装漂亮;句2中的“美”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对待达士)使他们的服装漂亮。

词类活用是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之一,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掌握。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的认识,同时要多作练习——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

二、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常见多义词例释

按照多义词、义项、例句及篇目顺序整理:



①跟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顺从,听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③顺着,随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④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⑤介词,由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⑥介词,向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①名词,泛指马鞭子 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动词,用鞭子打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载(名词用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①旧的,原来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②原因,缘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③特意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④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详细,详尽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具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③工具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

④备,置办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⑤同“俱”,全,都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①字条,文字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

②书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③文书,公文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④著作,书籍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⑤书写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①灭亡,亡国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③同“无”,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许 ①答应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②赞同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名词,处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④代词,此,这样 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⑤数词,表示对数量的估计,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⑥拟声词,hǔ 曳屋许许声(《口技》)



①停止 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②完结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③罢了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④同“以”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⑤已经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隆中对》)



①振作 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②奋起,有所作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写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兴建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⑤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⑥起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⑦像……那样 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使

①使者,使节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春秋》)(第一个“使”是动词,派)

②派遣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③出使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④让,令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⑤假使,假如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①靠近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②比较,较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③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三、虚词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
《促织》

(一) 通假字
(1)手裁举 通“才”
(2)昂其直 通“值”
(3)两股间脓血流离 通“淋漓”
(4)而高其直 通“值”
(5)虫跃去尺有咫 通“又”
(6)翼日进宰 通“翌” 次于当天、当年
(7)牛羊蹄躈各千计 通“噭”

(二)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
(1)岁征民间 每年
(2)得佳者笼养之 用笼子
(3)早出暮归 在早上、在晚上
(4)取儿藁葬 用草席(裹)
(5)日与子弟角 每天
(6)力叮不释 用力
(7)民日贴妇卖儿 每天

名词活用作动词
(1)试使斗而才 有才能
(2)旬余,杖至百 用杖打
(3)大喜,笼归 用笼子装
(4)上于盆而养之 装、放置
(5)儿涕而去 流着泪
(6)自名“蟹壳青” 命名

名词活用作动词
(7)细疏其能 陈述
(8)故天子一跬步 走半步一步
(9)裘马扬扬 穿着皮衣 骑着马
(10)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受穷 变富
(12)仙及鸡犬 成仙

使动用法
(1)昂其直 使…高,抬高
(2)辄倾数家之产 使…倾尽/竭尽
(3)而高其直 使…高,抬高

意动用法
(1)成然之 认为…是对的
(2)成以其小,劣之 认为…劣/差

(3)益奇之 认为…奇特

词类活用(其它)
薄产累尽 形作动,赔尽
近抚之 形作动,靠近
蟹白栗黄 形作名,白肉 黄粉
成述其异 形作名,奇特的本领
啼告母 动词作状语

一词多义

(1)因责常供 要求,责令
(2)令责之里正 要求,责令
(3)每责一头 索要,索取
(4)以塞官责 责任, 差使
(5)受扑责时 责罚

(1)靡计不施 无,没有
(2)虫尽靡 败退

(1)成顾蟋蟀笼 回头看
(2)徘徊四顾 看,环视
(3)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只是,但是

(1)窃发盆 打开
(2)探石发穴 掏
(3)无毫发爽 古长度单位,十毫为发,极言少

(1)久不售 考试中第,考取
(2)亦无售者 买

(1)岁征民间 每年
(2)成有子九岁 年龄
(3)不终岁 年

此物故非西产 本来
故天子一跬步 所以

令以责之里正 县令
急解令休止 使,让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上级
上于盆而养之 放置

死何裨益 好处
成益愕 更加

帘内掷一纸出 抛,扔
虫跃掷径出 腾跃

宰以卓异闻 与众不同
成述其异 奇特本领

裘马过世家 超过
未必不过此已忘 用过

乃强起扶杖 勉强
少年固强之 迫使

又劣弱不中于款 符合,适应
中绘殿阁 当中

然睹促织 然而
俨然类画 形容词词尾
成然之 认为…是对的
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1)俄见小虫跃起 不久,一会儿
(2)旋见鸡伸颈摆扑 随即,跟着
(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一会儿
(4)斯须就毙 一会儿。
(5)未几,成归 没多久
(6)无何,宰以卓异闻 没多久
(7)既而得尸于井 不久,随后
(8)食顷,帘动 吃一顿饭的工夫

《病梅馆记》

一词多义:
⑴病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使动用法: 使……成为病态。
而江浙之梅皆病 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形容词,病态的,做“梅”的定语。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
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⑵欹、疏、曲
① 梅之欹之疏之曲
“ 欹”、“疏”、“曲”三字都是
形容词,倾斜、稀疏、弯曲。
②“梅以曲为美”,
“以欹为美”,
“以疏为美”,
“ 欹”、“疏”、“曲”三字都是形作
名,倾斜的枝干、稀疏的枝叶、弯曲的枝条。

词类活用
⑴使动用法: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夭:使……弯曲。病:使……成为病态。)
夭其稚枝
(夭:使……弯曲。)
纵之顺之
(纵:使……放纵地生长。)
(顺:使……顺其自然地生长。)
必复之全之
(复:使……恢复、使……复原。)
(全:使……健全。)
⑵意动用法:无
⑶为动用法:
既泣之三日 (为……哭泣)
乃誓疗之(为……治疗)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为……治疗)
⑷名词作状语:
心知其意 (心:在心上)
⑸名词作动词: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约束)
而江浙之梅皆病 (呈病态、成为病态)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呈病态、成为病态)
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
(呈病态、成为病态)
(6)形容词作动词: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竭尽、用尽)
(7)形容词作名词:
①直
直则无姿(笔直的枝干)
斫直(笔直的枝干)
锄其直(笔直的枝干)
②密
密则无态(茂密的、繁密的枝叶)
删密(茂密的、繁密的枝叶)
删其密(茂密的、繁密的枝叶)
③正
正则无景(端正的枝条)
锄正(端正的枝条)
斫其正(端正的枝条)
④曲
以曲为美(弯曲的枝条)
⑤欹
以欹为美(倾斜的枝干)
⑥疏
以疏为美(稀疏的枝叶)

《种树郭橐驼传》

一词多义
1、业: 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
术业有专攻 职业,技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业
以共济世业 事业,功业
若业为吾所有 已经
2、如: 莫能如 及,赶得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 到……去
日初出大如车盖 好像
洛阳亲友如相问 如果
公屡促之,必如约 按照
3、性: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本性
凡植木之性 性质、方法
性行淑均 性情
4、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道理、方法
当户理红妆 整理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治理得好
5、尔:官命促尔耕 你们
君尔妾亦然 这样
无他,但手熟尔 罢了
非死则徙尔 表示肯定语气
6、病:故病且怠若是 困苦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生病
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毛病,不足
7、虽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连词,虽然)
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 (连词,即使)
8、因 :因舍其名 (连词,表示承接,于是)
以为号焉 (连词,表示结果,于是)
击沛公于坐 (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乘机)
9、且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连词,而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副词,将近)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连词,况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副词,姑且)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
四、词类活用
1、名我固当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2、驼业种树 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职业
3、且硕茂早实以蕃 实,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
4、非有能硕茂之也 硕、茂,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早、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
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名词用作动词,用手指抓
7、鸣鼓而聚之 聚,动词的使动词法,使……聚集

一、高中文言文160个实词
哀爱安按案 拔白败拜报 暴悲北备被 倍背奔本逼 彼辟蔽毕便
遍表并伯薄 泊博步裁苍 操草策曾差 尝长超朝陈 称诚驰冲出
除处川垂辞 次刺促错达 殆怠旦独笃 度断夺发法 反放非分奉
服伏复盖苟 鼓固寡国过 何恨厚胡患 或疾即既将 解结矜竟就
绝堪克困怜 弥靡莫能内 迫期奇迁劝 却如若色稍 审甚识适是
书疏数孰属 率私遂涕图 徒王望微闻 恶悉相谢幸 延阳要宜狱
再造贼振志 治置诸族左
2008年11月第一版
2009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作者:不详 时间:2008-12-25 0:01:1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9
一、考试性质
上海市语文科高考是为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考试。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考试对象为2009年全体考生。
二、考试目标
高考语文从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达应用等方面测量考生能力。试题分别从阅读、写作两部分对学生进行测试。
三、考试内容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结合现行的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确定以下为考试内容。
1.识记与理解
1.1写出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文学和文化常识。
1.2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1.3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1.4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5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1.6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特点。
1.7理解并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1.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2.分析与综合
2.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3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2.4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2.5根据作品内容,通过合理推断和想象,作适当拓展。
3.鉴赏与评价
3.1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
3.2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4.表达应用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
4.1选材立意
4.1.1准确把握题意。
4.1.2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力求有新意。
4.1.3选材恰当、内容充实、主旨明确。
4.2结构布局
4.2.1结构完整、严谨。
4.2.2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4.3语言表达
4.3.1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3.2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3.3语言通顺、准确、生动、得体。
四、考试细则
1.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两部分。考生答题必须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2.试卷测量目标的比例
试卷测量目标比例:
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约为54%;表达应用约为46%。
3.试卷结构与分值
试卷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
阅读80分(现代文约占38分,文言诗文约占42分),写作70分。
试卷总分为150分。
4.试题难易的比例
试题难易的比例约为3:7。
5.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6.题型
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
附录:
2009年上海市高考文言文300个常见实词表
一、高中文言文160个实词
哀爱安按案 拔白败拜报 暴悲北备被 倍背奔本逼 彼辟蔽毕便
遍表并伯薄 泊博步裁苍 操草策曾差 尝长超朝陈 称诚驰冲出
除处川垂辞 次刺促错达 殆怠旦独笃 度断夺发法 反放非分奉
服伏复盖苟 鼓固寡国过 何恨厚胡患 或疾即既将 解结矜竟就
绝堪克困怜 弥靡莫能内 迫期奇迁劝 却如若色稍 审甚识适是
书疏数孰属 率私遂涕图 徒王望微闻 恶悉相谢幸 延阳要宜狱
再造贼振志 治置诸族左
二、初中文言文140个实词
昂傲包比鄙 兵病察彻乘 从当道得定 伐犯方负赋 更故顾观归
好号还会惠 及极济计加 假间简见节 竭尽进居举 具俱聚决类
临虑论漫灭 明名命谋难 平戚启强请 穷求取去全 任入塞善少
舍涉生胜师 施实食使释 恃属说顺素 汤通痛退亡 为务徙狭鲜
向效信行形 兴修徐许寻 业遗贻夷异 易诣益阴引 盈余逾缘远
云责章知止 致质众专周 走足卒作坐
其中 属 字,初高中重复收录。

巧辨文言虚词


一、文言文虚词的考察对象
今年的考试大纲把文言文虚词减少到18个,他们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夫、与、则、者、之。

二、文言文虚词的考察方式
文言文虚词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一般的考察方式有:
(1)从下面四组虚词中,选出用法和意义一样/不一样的一项
(2)选出下面对加点词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
(3)选出下面四个选项中和其他三个选项不一样的一项

三、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捷径
下面我们将告诉同学们一些解答虚词题的小技巧,怎样在已经有一定虚词积累的基础上来做虚词题呢?
一、原文代入法
当你不理解一个虚词的含义的时候,你可以猜测,揣度(有的题目的选项提供了虚词的答案),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测或原文提供的答案是否正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把这个含义放到原文当中去检验。
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的A项为: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同样该题D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出自苏洵《六国论》,“以”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益中”显然也讲不通,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二、结构分析法
我们知道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这一规则不仅仅适用于实词,也适用于虚词,同时有些虚词在句子结构的某一个特殊的位置,决定了这一虚词的常规用法。比如都在宾语前,可能就都是和宾语构成了介宾关系;在句首与其他词语关系不大,可能就是连词。
如2001年高考第13题D项: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再看该题正选项B项: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首先补出两句的主语,一为田单,一为怀王。由原文可知,田单乃诈降,是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讲,进行这样的语法分析后,该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

三、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上下文,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
如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已经、倒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

四、辨别标志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惟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用来……的”;“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6题要求将“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成现代汉语,如果能记住这个固定格式的翻译模式,解答本题就会易如反掌,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再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C项: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于俗也/宋何罪之有。两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标志,一是古汉语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两者显然不同,可迅速进行排除。

在分析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的时候应该多方面考虑,可能要结合几种分析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超级体验】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黄初未,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太和中,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豪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先是属诚狱讼,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
比较下列两组句中“为”和“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答案】9.D(前“为”为“做”,后“为”为“给”。前“以”为“因为、由于”,后“以”为“用”。)
【解析】从语法结构分析,第一个“为”在名词前,第二个在动词前,很显然是不同的用法;两个“以”都在句首,充当介词,可以利用语境和代入法来判别意义的不同。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林》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 求高一上半学期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一词多意,虚词以和而的用法 这些的整...
  • 答:第二个活用为动词,特指用王道统一天下。例句④的第二个“君”、“臣”、“父”、“子”都活用为动词,指“像君”、“像臣”、“像父”、“像子”。例句⑤句的“老”、“幼”本指“老人”、“幼儿”,第一个...

  • 求高中文言文一百个 词类活用 谢谢
  • 答: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用作动词:游水)《劝学》2.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3.族秦者秦也(“族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4.义不赂秦(“义...

  •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有哪些?
  • 答:(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2.动词的使动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2.形容词作动词 (四)数词活用 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

  • 求高一孔雀东南飞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 异义,特殊句式
  • 答:6.箱帘六七十 “帘”同“奁”五 词类活用 名一动 1.仕宦于台阁 仕:任官 2.头上玳瑁光 光:发光 3.槌床便大怒 槌:用拳击 4.交广市 珍 市:买 5.自名为鸳鸯 名:命名 名一状 1.孔雀东南飞 东南:朝东...

  •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有哪几种?
  • 答:一)名词的活用 ⒈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⑴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②今王鼓乐于此。③冠切云之崔嵬。简析 “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

  •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 一、必修二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全部的...
  • 答: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

  •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 答: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1qjr9PPWF94SoTfAF1C-Dg 提取码: vnay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总结
  • 答: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

  •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哪些?
  • 答:(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

  • 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
  • 答: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2.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一词多义\最好很全很全】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