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故事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意思

2024-06-02m.verywind.com
历史上有很多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故事,请列举其中一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谓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
读音:[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tīng zé àn]
出处: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译文:君王之所以耳聪目明,是因为善于全面听取多种不同意见;之所以闭聪塞听,是因为片面听取某种意见。
例句: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应当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要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
3、作为领导干部,应当时刻牢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
扩展资料:
成语故事: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说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呵呵
兼听则明
听取多方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就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判断。常与“偏信则暗”或“偏听则蔽”连用。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徽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三国演义》八三回:“良曰:‘古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望陛下察之。’”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说不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
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 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拼音】[ 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 ]【解释】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听一方面的话容易产生片面性。【出处】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示例】多方面...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有何典故
  • 答: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文言文翻译
  • 答: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唐太宗说:“好啊!”二、原文:东汉 王符《潜夫论·明暗》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

  • 兼听则明成语故事_成语“兼听则明”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 答:兼听则明成语故事_成语“兼听则明”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释义】兼听:多方面听取。明:明辨。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用法】可用来劝告他人,或用于自勉。与“广开言路”近义。通常与“偏听则暗”连用。【出处】这则成语出自《资治通鉴·唐记·太宗...

  • 兼听则明的下一句
  • 答:出自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唐纪八》。原文: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

  •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出自
  • 答:才能明智通达,出自《新唐书.魏征传》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一次对话。唐太宗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对唐太宗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空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所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出自《新唐书.魏征传》。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 答: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意思是指意谓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愚昧不明。那么,你知道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主人公是谁吗?这则成语故事出自何处?其又有何典故?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主人公是魏征。魏征,,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

  •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意思
  • 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释义:在看待某一件事的是非。拼音: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xìn zé àn。引证: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翻译:君王之所以耳聪目明,是因为善于全面听取多种不同意见;之所以闭聪塞听,是因为片面听取某种意见。示例:...

  • 兼听则明的名人例子
  • 答:有一个名叫魏征的大臣,是我国历史上以敢谏著名的。唐太宗曾多次请魏征到住处,听他谈论政事,批评。魏征见皇帝肯听取意见,也就知无不言;有时太宗不悦,魏征总是神色不变地坚持把意见谈完。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当皇帝的怎么算明,怎么算暗?”魏征明白回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接着,魏征...

  • 兼听则明,下一句是什么?
  • 答:这些史实都证明偏听或偏信奸臣小人的话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相反,如果多了解一些情况,多听取一些意见,就可以避免或防止一些灾祸的发生。唐太宗听了心里豁然开朗。示例(1) 古人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看来是一点儿也不错的。(2)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应当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3) 兼听...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