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文言文断句而

2024-06-01m.verywind.com
~

1. 文言文断句涉及“而”相关

高考不考“而”在句中作何成分,只考其用法,即“而”表示的关系(并列、目的、因果等),只要掌握这些就行了【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而”所连接的两部分处于平等地位,物高下之分,有时候可以对调。这个考试中经常考。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蟹的六条腿和两只钳子,都是属于蟹肢体的一部分,属于同等地位,故为并列关系。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常考)“而”连接的两部分,后者比前者的程度更加深一步,就可判为递进。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常考)“而”连接的两部分,有时间先后的顺序关系。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常考)这个很明显,最容易判断。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而”连接的两部分,通常后者为动词,前者的动作是来修饰后者的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跂而望,望是中心词,你是怎样去眺望的呢,是“‘跂’而望”,踮起脚后跟去眺望。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 文言文断句涉及“而”相关

〈名〉

颊毛,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像两腮的胡子,内层像生在嘴下的胡子。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而部》

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梓人》

〈代〉

(1) 你(们);你(们)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经·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而翁-----你的父亲

(2)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这个人。

〈连〉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可不译

(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2)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3)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4)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5)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6)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相当于“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8) 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9) 表示反问,语气强烈,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3)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论语·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5) 结构助词,用于介宾结构修饰的状语之后。

应收股利是指企业因股权投资而应收取的现金股利以及应收其他单位的利润。(“的”式定语从句结构中,介词“因”构成的状语表示动词“应收取”“应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辅助状语对动词的修饰。)

〈动〉

(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通“能”

①能够。

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

②才能。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3. 文言文中 而 前能断句吗十分重要举个例子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这句话在念出来的时候,在而前是有停顿的。这是古文中而字前最常出现的断句,我们不会在这个地方加标点符号,因为这样可能会使语义不够连贯,但这里是应该有一个断句的。采用这种断句方法是因为,这个而表示的关联或转折,是两个词之间,或是两个分短语之间的。即“创业为伴”,“中道崩殂”之间的转折关系。

直接在而前面加标点符号的情况很少,但并非没有。如李密的《陈情表》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

这里我们在而字前面加上句号。这是因为,这里的“而”是两个分句,乃至两个分段所表述的内容之间的关联或转折关系。即,作者李密的祖母刘氏身体不好,生病这件事情和之前表述的,刘氏抚养作者长大,二人相依为命之间的关联。从而表明,作者必须留下来照顾祖母,不能赴任当官。这样的联系关系。

由此,我们可见,而前面是可以断句,甚至可以加标点符号的,具体是什么,要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和词句。

4. 文言文断句练习100句

1.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①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注]①不至:可译为“不必”。(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2)翻译这段文字。

2.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2)翻译这段文字。 3、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山木》)(注:这里的"雁"是"鹅")(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2)翻译这段文字。4、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问解狐非子之仇也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吕氏春秋·孟春纪》)(注:令,邑的行政长官。

尉,朝廷的军官)(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2)翻译这段文字。

5、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城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李斯《谏逐客书》)(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Channel_13/SoftShow.Asp?SoftID=834521 点此链接,不行的话,就复制粘贴到地址栏中。

5. 【请问古文断句的标准是什么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 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 关于文言文断句的疑惑,谢谢
  • 答:《触龙说赵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一般而言,表承接时前后是动词,表修饰时前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则 则字用法第一(当说话)那么(的口气)(位置)凡是用〔则〕字,上面一定有句话,把这个〔则〕字用在第二句的头上,就是有时用在一句的中间,却是同上一字一定可以读断句的,不能用在...

  • 文言文《论语十二章》节奏怎么划分?
  • 答:答案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 文言文中有“而”的句子,该如何划分停顿
  • 答: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动〉1. 如,好象 [seem;like]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2. 另见 néng 常用词组 1. 而后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后;后来;然后 鸣呼!今而后(以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清· 袁枚《祭妹文》如优孟摇头...

  • 文言文两则停顿
  • 答:1. 文言文两则怎样停顿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 小 儿 辩 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 纪昌学射文言文停顿
  • 答:2. 纪昌学射的文言文常识 ①字音 彀(gòu)弓偃(yǎn卧 倒眦( zì)牦(máo) 牖(yǒu) 高蹈拊膺(fǔ yīng) ②重点词语 实词:彀弓:张弓,拉开...而悬不(绝)绝:断句译:而拴虱子的毛却没断5.视小如大,视微如著看小物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大物一样容易6.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

  •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
  • 答:例句: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

  • 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
  • 答:一般来说,断句主要依据以下三项原则:一是诵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二是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给文言文断句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的停顿,不必...

  • 2020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断句方法
  • 答:语文文言文怎么断句?我们要想给断好句,还要会运用语法,要了解 句子 的句子结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断句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断句方法 1 读懂语境 语境即所断句子的上下文,阅读的时候,要弄明白上下文讲了什么内容。借助上下文可推知所断句...

  • 文言文断句基本原则
  • 答:文言文断句又称为“句读”,文言断句是根据文言文的实际,用标点符号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文言断句不是雕虫小技,它需要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文化常识,同时还要能够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也就是要了解文言断句规则和掌握文言断句技巧。应遵循以下规则:1、.1 ...

  • 文言文简单实用断句法
  • 答:同 现代汉语语法 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 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2.虚词断句法。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