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信心铭全文及翻译 求禅宗《信心铭》全文?

2024-06-02m.verywind.com
信心铭的信心铭.正文~

《信心铭》
隋:僧璨
出自:《大藏经》第48卷
原文: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译文:
终极无上佛道没有什么困难,只怕有分别执着,难以成就。只要没有憎爱之心,就会清楚明白地了知“至道“的内涵。
原文:
毫釐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译文:
起心动念之间稍有偏差,对“道“的理解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如要佛道显现于眼前,就不要存顺逆之心。
原文: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译文:
存违逆和随顺之念,这就是心病。不认识玄妙幽微之旨趣,修持念静等各种法门都徒劳无益。
原文: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译文:
自性圆满如浩浩虚空,没有欠缺也没有多余。因为人有取舍之心,所以不如法。
原文: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译文:
不要逐求因缘假有之法,也不要住留在顽空之上。证悟到一切平等,所有分别执着就会消失。
原文: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译文:
想将心中的躁动平息下来归于定止,心中反而更加躁动。只有远离两边,才能知道一切平等的道理。
原文: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译文:
不能证悟一切平等,执着于两边之一,都会徒劳无功。如果想把“有”排除掉,就会陷于有执之中,如果想执取“空”,就背离真正的“空”。
原文: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译文:
过多的语言和思虑,就会与“至道”不相应。当停止语言思虑等分别思惟活动时,对“至道”的内涵就没有什么地方不通达的。
原文: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译文:
穷达一切理事的本源就能了知“至道”的旨趣,停留在一切理事的表面就会丧失“至道”的宗旨。只要短暂地返照自心,就能胜过前面执空的努力。
原文: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译文:
“空”转变成的森罗万象,都是因为妄想执着显现。“真”不需要去寻求,只需要平息自心的妄见就可以。
原文: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译文:
心中不住留相对二种边见时,千万不要再去追寻什么。一旦追寻就会有相对的是非,迷失真心陷于纷扰之中。
原文: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译文:
万法由一心所生,但是也不要守着这一个心不放。不起取舍憎爱之分别心,则万法皆可返其真实面目。
原文: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译文:
没有虚妄分别,也就没有万法,真正离念也就不会起心动念。如果没有外境,就不会有觉知发生,如果没有觉知发生,外境也没有意义。
原文: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译文:
外境因为觉知而显现,觉知因为外境而作用。“能”与“境”的本质,其实都是“空”。
原文: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译文:
“空”同时融觉知和外境于一体,能够涵盖森罗万象。没有粗细等分别意识,也就没有偏差存在。
原文: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译文:
大道能够含容一切万法,无所谓容易也无所谓困难。小见狭隘片面,疑惑不定,急于求成,反而欲速不达。
原文: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译文:
修持要适度,如果偏离中道,就必然走入邪路。修持要依顺因缘,任运自然,因为真如本体无去无住。
原文: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译文:
任持自性合乎至道,就会逍遥自在,没有烦恼。有一念之系就违背真如,昏沉也没有什么好处。
原文: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译文:
万法平等,何必耗费精神分别疏亲远近呢?若想趣向一乘法门,就不要厌恶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
原文: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译文:
不受六尘的扰乱,就能获得真正的觉悟。智慧的人无因缘造作,愚痴的人作茧自缚。
原文: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译文:
法法本空,没有差异,只是因为自己胡乱分别,对法有所贪执。将“心所有”当成心,岂不是大错特错了吗?
原文: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妄自斟酌。
译文:
执迷之人就会落于定乱两边,开悟之人没有喜好和厌恶的分别。一切两边意识,都是因为心中思虑分别所致。
原文: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译文:
一切有为生灭之法如同梦幻空华,何必费力气去抓住它呢?心中的得失与是非,都立刻放下。
原文: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译文:
法眼如果大睁不睡,各种梦幻就自然消失。倘若心中没有分别意识,就会体悟到万法不二,平等无差的道理。
原文: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译文:
只有回归不二不异的真如心体,才能忘却外缘。只有平等的看待一切万法,才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原文: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译文:
消除掉产生的虚妄分别的根、尘、识以后,此境界离分别言说,不可方喻。本心非动非静,想要制止内心的躁动,却不知本心是本不动摇的,心中的躁动止息后,却不知本心本无止息。
原文: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译文:
相对两边既然不是真实,“一心”又哪里是实有呢?穷究到法源极处,就不存在任何规矩和原则。
原文: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译文:
内心观万法平等,业行烦恼也就随之熄灭。心中不存疑虑,才能坚固确定信正法之心。
原文: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译文:
心中一法不留,没有任何牵绊。内心清虚空明,就能自我返照,不耗费任何精神和体力。
原文: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译文:
依靠感觉和知识,难以测度不可思量的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是自他不二的。
原文:
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译文:
想要迅速与真如法界契合,就只有证悟自他不二。自他不二的境界平等无差,包容万法。
原文: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译文:
一切大智慧的人,都归宗于此。此宗延促同时,以刹那一念之心,可摄万年之岁月无余。
原文: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译文:
真如无在无不在,超越是空,遍满法界,十方即同于目前。
原文: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译文:
极小同极大一样,没有什么差别,极大同极小一样,看不到边际。
原文: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译文:
有无相生,互为因缘。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心中需要守护的不二法门。
原文: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译文: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只要能够这样观照,何必忧虑不能成就呢?
原文: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译文:
坚信自心即不二,不二即自心。“至道”不是言语可以表达的,也不属于过去、现在、未来。

扩展资料:
《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作者就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这一篇东西是禅宗里面很重要的文献,换一句话说也是中国禅宗修学指导的原则,虽然是禅宗指导原则,实际上大乘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或者是我们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要想成就,都不能够违背这个原则,所以这篇文章变成佛门里面非常重要的文献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信心铭》

信心铭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一〉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元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莫存顺逆。

〈二〉智者无为 愚人自缚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趣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三〉万法齐观 归复自然
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两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万法齐观,归复自然。万法齐观,归复自然。万法齐观,归复自然。〈四〉言语道断 非去来今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信心铭(【隋】 僧璨 作)《大藏经》第48卷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译文:

终极无上佛道没有什么困难,只怕有分别执着,难以成就。只要没有憎爱之心,就会清楚明白地了知“至道“的内涵。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译文:

起心动念之间稍有偏差,对“道“的理解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如要佛道显现于眼前,就不要存顺逆之心。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译文:

存违逆和随顺之念,这就是心病。不认识玄妙幽微之旨趣,修持念静等各种法门都徒劳无益。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译文:

自性圆满如浩浩虚空,没有欠缺也没有多余。因为人有取舍之心,所以不如法。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译文:

不要逐求因缘假有之法,也不要住留在顽空之上。证悟到一切平等,所有分别执着就会消失。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译文:

想将心中的躁动平息下来归于定止,心中反而更加躁动。只有远离两边,才能知道一切平等的道理。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译文:

不能证悟一切平等,执着于两边之一,都会徒劳无功。如果想把“有”排除掉,就会陷于有执之中,如果想执取“空”,就背离真正的“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译文:

过多的语言和思虑,就会与“至道”不相应。当停止语言思虑等分别思惟活动时,对“至道”的内涵就没有什么地方不通达的。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译文:

穷达一切理事的本源就能了知“至道”的旨趣,停留在一切理事的表面就会丧失“至道”的宗旨。只要短暂地返照自心,就能胜过前面执空的努力。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译文:

“空”转变成的森罗万象,都是因为妄想执着显现。“真”不需要去寻求,只需要平息自心的妄见就可以。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译文:

心中不住留相对二种边见时,千万不要再去追寻什么。一旦追寻就会有相对的是非,迷失真心陷于纷扰之中。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译文:

万法由一心所生,但是也不要守着这一个心不放。不起取舍憎爱之分别心,则万法皆可返其真实面目。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译文:

没有虚妄分别,也就没有万法,真正离念也就不会起心动念。如果没有外境,就不会有觉知发生,如果没有觉知发生,外境也没有意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译文:

外境因为觉知而显现,觉知因为外境而作用。“能”与“境”的本质,其实都是“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译文:

“空”同时融觉知和外境于一体,能够涵盖森罗万象。没有粗细等分别意识,也就没有偏差存在。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译文:

大道能够含容一切万法,无所谓容易也无所谓困难。小见狭隘片面,疑惑不定,急于求成,反而欲速不达。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译文:

修持要适度,如果偏离中道,就必然走入邪路。修持要依顺因缘,任运自然,因为真如本体无去无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译文:

任持自性合乎至道,就会逍遥自在,没有烦恼。有一念之系就违背真如,昏沉也没有什么好处。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译文:

万法平等,何必耗费精神分别疏亲远近呢?若想趣向一乘法门,就不要厌恶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译文:

不受六尘的扰乱,就能获得真正的觉悟。智慧的人无因缘造作,愚痴的人作茧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译文:

法法本空,没有差异,只是因为自己胡乱分别,对法有所贪执。将“心所有”当成心,岂不是大错特错了吗?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妄自斟酌。】

译文:

执迷之人就会落于定乱两边,开悟之人没有喜好和厌恶的分别。一切两边意识,都是因为心中思虑分别所致。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译文:

一切有为生灭之法如同梦幻空华,何必费力气去抓住它呢?心中的得失与是非,都立刻放下。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译文:

法眼如果大睁不睡,各种梦幻就自然消失。倘若心中没有分别意识,就会体悟到万法不二,平等无差的道理。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译文:

只有回归不二不异的真如心体,才能忘却外缘。只有平等的看待一切万法,才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译文:

消除掉产生的虚妄分别的根、尘、识以后,此境界离分别言说,不可方喻。本心非动非静,想要制止内心的躁动,却不知本心是本不动摇的,心中的躁动止息后,却不知本心本无止息。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译文:

相对两边既然不是真实,“一心”又哪里是实有呢?穷究到法源极处,就不存在任何规矩和原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译文:

内心观万法平等,业行烦恼也就随之熄灭。心中不存疑虑,才能坚固确定信正法之心。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译文:

心中一法不留,没有任何牵绊。内心清虚空明,就能自我返照,不耗费任何精神和体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译文:

依靠感觉和知识,难以测度不可思量的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是自他不二的。

【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译文:

想要迅速与真如法界契合,就只有证悟自他不二。自他不二的境界平等无差,包容万法。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译文:

一切大智慧的人,都归宗于此。此宗延促同时,以刹那一念之心,可摄万年之岁月无余。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译文:

真如无在无不在,超越是空,遍满法界,十方即同于目前。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译文:

终极无上佛道没有什么困难,只怕有分别执着,难以成就。只要没有憎爱之心,就会清楚明白地了知“至道“的内涵。

【毫釐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译文:

起心动念之间稍有偏差,对“道“的理解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如要佛道显现于眼前,就不要存顺逆之心。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译文:

存违逆和随顺之念,这就是心病。不认识玄妙幽微之旨趣,修持念静等各种法门都徒劳无益。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译文:

自性圆满如浩浩虚空,没有欠缺也没有多余。因为人有取舍之心,所以不如法。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译文:

不要逐求因缘假有之法,也不要住留在顽空之上。证悟到一切平等,所有分别执着就会消失。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译文:

想将心中的躁动平息下来归于定止,心中反而更加躁动。只有远离两边,才能知道一切平等的道理。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译文:

不能证悟一切平等,执着于两边之一,都会徒劳无功。如果想把“有”排除掉,就会陷于有执之中,如果想执取“空”,就背离真正的“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译文:

过多的语言和思虑,就会与“至道”不相应。当停止语言思虑等分别思惟活动时,对“至道”的内涵就没有什么地方不通达的。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译文:

穷达一切理事的本源就能了知“至道”的旨趣,停留在一切理事的表面就会丧失“至道”的宗旨。只要短暂地返照自心,就能胜过前面执空的努力。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译文:

“空”转变成的森罗万象,都是因为妄想执着显现。“真”不需要去寻求,只需要平息自心的妄见就可以。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译文:

心中不住留相对二种边见时,千万不要再去追寻什么。一旦追寻就会有相对的是非,迷失真心陷于纷扰之中。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译文:

万法由一心所生,但是也不要守着这一个心不放。不起取舍憎爱之分别心,则万法皆可返其真实面目。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译文:

没有虚妄分别,也就没有万法,真正离

  • 把捉[bǎ zhuō]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 答:纠结。五代 齐己 《灵松歌》:“老鳞枯节相把捉,踉跄立在青崖前。”执持;掌握。唐 僧璨 《信心铭》:“梦幻空花,何劳把捉!”《朱子语类》卷十六:“今人在静处,非是此心要驰骛,但把捉他不住。”《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船过了 宿迁 ,入了 黄河 ,卒然大风刮将出来,船家把...

  • 佛学入门作者简介
  • 答:如辅仁大学、政治大学和文化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为佛学教育培养了大批精英。在出版方面,圣严法师主持发行的多种杂志深受读者喜爱,他的中、日、英文著作超过百种,其中《正信的佛教》发行量惊人,接近四百万册,而《信心铭》更是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见证了佛法的国际影响力。

  • 关于写作的整首古诗
  • 答:信心铭(【隋】 僧璨 作)《大藏经》第48卷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译文:终极无上佛道没有什么困难,只怕有分别执着,难以成就。只要没有憎爱之心,就会清楚明白地了知“至道“的内涵。【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译文:起心动念之间稍有偏差,对“道“...

  • 信心铭的信心铭.正文
  • 答:2018-01-09 信心铭的英文,信心铭的翻译,怎么用英语翻译信心铭 1 2013-12-27 求禅宗《信心铭》全文? 30 2013-11-04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2 2007-01-03 求禅宗《信心铭》全文? 73 2016-04-07 信心铭中,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剩却前空这句话什么意思?求... 5 2015-...

  •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是什么意思
  • 答:作者:僧灿 朝代:隋朝 作品:《信心铭》信仰:佛教.禅宗 意思:想得到真理其实并不难,就怕你心里早有拣择根据自己的憎爱欲望下了定论了。当你心里有一点点的偏向性,所得到的结论就天地悬殊了。如果想要得到真理,看透问题,就不要存有任何积极争取又或是抵触的态度。顺其自然必能为你作最好的答案...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