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孔子的资料? 有关孔子的资料

2024-05-10m.verywind.com
关于孔子的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论语篇目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学而第一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第二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 (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第十 (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第十一 (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第十二 (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第十三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第十四 (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第十六 (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第十七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第十八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子张第十九 (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尧曰第二十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扩展资料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资料:中国网-孔子--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
百度百科-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远祖为宋国贵族,殷王室后裔,因避乱而迁居鲁国。父叔梁纥,是当时的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可能担任过鲁国陬邑的大夫。母颜氏,名征在。孔子的生年,《史记·孔子世家》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的生月生日,《史记》不载,《春秋·梁传》记为“十月庚子”,公历应为9月28日。
孔子三岁之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年轻时做过为人相礼、料理丧事的工作,也做过替人管理仓库的“委吏”、看管牧场的“乘田”等他后来回忆说:“吾少也贱,胡能多鄙事。“(《论语·子罕》)青少年时代的家境不幸及生活的艰辛,使孔子早早地认识了人生。
孔子自叙“十五而志于学”,自十五岁起开始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有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他学无常师,据说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好学而不厌,乡人都赞其“博学”。“三十而立”,自三十岁开始独立地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收徒讲学,颜渊、子路、冉伯牛、子贡、冉有等就是孔子较早的一批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招收学生的教育家。私学的创设,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传统,促进了当时学术文化的下移,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
五十岁以后,孔子踏上了从政的道路。他曾在鲁国担任过中都宰、司空(主管工程建筑)、司寇(主管司法刑狱)、相事(以相礼资格参加当时的国君会议)等。五十五岁时,因与当政者季桓子的政见不合,孔子弃官出走,带着其弟子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诸国之间,在诸侯面前游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可结果是处处碰壁,颠沛而不得其志。
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之后,孔子重回鲁国,鲁哀公和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起用。晚年从事教育活动之外,潜心于夏、商、周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七十三岁时,孔子因病逝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去世后,儒家学派在孔门弟子的传播下迅速发展,孔子的地位也日益升高。从汉初开始,孔子就被尊为“为汉制法”的“素王”,即有王之道而无王之爵者。汉高祖刘邦去世的前一年(前196),路经鲁地,用羊豕三牲全备的“太牢”祭祠孔子(《汉书·高帝纪下》),从此开启了历代帝王尊孔和祭孔的先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地位在中国从此真正得以确立。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孔子被追谥为“褒成宣尼公”(《汉书·平帝纪》),这是历代政府对孔子封谥之始。后来孔的封号不断增加,如“文圣尼父”、“邹国公”、“先师尼父”、“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万世师表”等等。
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的哲学、伦理学、社会政治理论、教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等都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哲学与宗教思想:“天”的思想在孔子那里有两层俗话说钱是自然的天,如其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的这层意义的天道观上,孔子还具有辩证法的因素,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语中就论述了“行”、“生”与“逝”的辩证关系。但“天”在孔子的思想中更多的则是指具有人格意志的“天”,它是世界的主宰者和人类命运的赋予者,如其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孔子还相信“天命”的存在,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在人性问题上,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先天的人性本来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气习染不同而使之悬殊。孔子敬重“天命”,但却怀疑鬼神,他一生“不语怪、力、乱、神”,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在认识论和知行观上,孔子虽然承认人有“生而知之”,但强调的是“学而知之”;他既重闻见,兼重思维,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主张学行并重、学以致用、言行一致。
2、理思想:“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结构中是核心部分。孔子对“仁”含义的解释颇为宽泛而且多变,每次讲解都不尽一致。因为在他看来,“仁”是一种主体的体验及实践问题,不必从要领上明确界定,也无需理论论证,他只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的人而作出不同回答。一般认为“爱人”是“仁”的主旨,所谓“爱人”,积极地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正》),消极地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即“忠怒”这个“一贯之道”。“仁”的出发点就是承认别人和自己是一样的人,它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孔子的“仁”人微言轻伦理思想,可以涵盖一切善良的品行,他提出的孝、悌、忠、信、恭、宽、敏、惠等许多道德规范,都从属于“仁”。在如何实现“仁”即道德修养的功夫方面,孔子认为这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只要“能近取璧,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即能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就可以了。所以孔子特别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意即主要是靠主体的自觉,不能光有主观愿望和动机,选择道德行为的自由人人都有条件,没有任何理由或借口不去实践“仁”。其次,孔子提出了“仁者安仁”的思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即道德不仅要靠意志,也需有情感,这是自觉性来源的心理基础。
3、政治思想:“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体现,他反复主张“为国以礼”、“齐之以礼”、“约之以礼”。在“礼”与“仁”的关系上,孔子一方面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义”,另一方面又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主张礼乐治国,便更突出以德治国,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道之于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即认为道德教化在政治中的作用,决非刑罚所能达到的。孔子要求统治者必须有表率的作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能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为政者本身正直后,才能在处理政事时做到公正。孔子还主张在政治上的“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则,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由“正名”出发,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认为,为政的理想目标应是“足食、足兵、民信”,其中以取得“民信”为先。至于政治形式,孔子主张君主集权,但又反对个人独载和大臣专政。
4、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在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孔子不仅培养了众多的学生,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证·述而》)因此在其弟子中有各种身份的人。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即既能辅助统治者施政,同时也是“志于道”、“谋于道”、能够“喻义”、讲求道德的人。正因为孔子以培养“君子”为其教育宗旨,所以他反对“家稼”、“学圃”这些具体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教育内容以“文、行、忠、信”所谓“四教”为主,其中“文”即指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的典籍,而“行、忠、信”都是属于德育教育范围内的。所用教材是经他整理过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后世所称的“六经”,还有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在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极有价值的思想,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敏而为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等等。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但后世一般认为是他整理、删修或编定了儒家的“六经”,尽管少数学者对此说法表示怀疑。为了教学上的需要,孔子陆续设置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门课程,还亲自编订了一些课本。这些课本的材料都属于古代文献,孔子“信而好古”,因此基本上保留了这些文献的史事内容与文字风格。当然,任何课本总会体现教育者的较多意图,孔子正是依据自己的政治、哲学、伦理、艺术、历史等观点,对大量古代文献进行筛选,然后才编成新的课本的。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孔门弟子集辑的《论语》中,《左传》、《孟子》、《荀子》、《史记·孔子世家》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

前551-479)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世。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及世界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因遭家难,迁居鲁国。孔子三岁时死了父亲,十七岁又失去了母亲,家境贫困,没有机会受正规教育,全靠读书自修。他自幼好学,拜许多人为师,所以精通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计算等本领。
孔子一生,政治上不得志。年轻时,曾做过管仓库、管牛羊的小官。五十多岁才当了鲁国的司寇(代理宰相)。但不久,因为政治见解不合,一气之下离开了鲁国,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孔子的志向很大,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但他的政治主张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了壁,到陈、蔡小国更不必说。在卫国住了一段时间后,六十多岁又回到了鲁国,埋头讲学和整理古书。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倡“爱人”,一方面要统治者相亲相爱,加强内部团结”,另一方面也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能过分剥削压迫民众。孔子还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这“礼”就是周朝制定用来区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级的典章制度。他的思想,自汉以后,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孔子的学生相传有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七十二人。比如子路、冉有、子贡、颜渊、子游、子夏、曾参等。孔子的学生多数出身贫贱,年龄参差不齐,有的与孔子几乎同年,有的与他相差三、四十岁,还有父子二人(如曾点与曾参)都是孔子的学生。做孔子的学生,学费低廉,只须十条肉干。孔子向贫贱的下层传播文化,并且教育学生“每事问”,勤思考,温故知新;他提倡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诱导启发的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到今天还值得学生和参考。
孔子的另一大贡献是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孔子以前有不少文献,他一面学习,一面加以整理,同时向弟子传授,经他整理的典籍有《尚书》(上古历史文献汇编)、《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周易》(古代算卦用书)等。他还根据鲁国的史料,编撰了一部编年史,这就是被后世称为五经之一的《春秋》,开创了私人修撰历史(最初史书由史官撰写,即所谓官修)。据司马迁《史纪·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于乱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但不被接受,所以发愤修撰《春秋》,寄托他的理想,表达他对邪恶的嫉恨和对正义的褒彰。《春秋》以及“春秋笔法”(文笔曲折,遣词造句中带有褒贬倾向)对后世都产生很大影响。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仅见于《史记》等正史记载,也见于老子彩图(相传春秋末期)和汉画像砖。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座碑楼,据传就是孔子入周问礼处。

孔丘(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1]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 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伟大的思想。

这两个网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 html,http://www.yuwen99.cn/czyw/qish/dedy/ly/200609/16773.html



  • 关于孔子的资料
  • 答:生平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生...关于孔子的资料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 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

  • 孔子的资料 孔子的个人资料
  • 答: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

  • 孔子的简介??
  • 答:孔子简历:一、艰难的童年。公元前550年前,孔子的父母(66岁的著名勇士“叔梁纥”和16岁的纯情少女“颜征在”)相爱,他们冲破礼法的种种制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由于他们的结合不符合礼法,故称“野合”。公元前551年8月...

  • 孔子的生平事迹了30字
  • 答:2、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

  • 孔子的档案
  • 答: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

  • 孔子是哪里人?
  • 答: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 孔子的详细资料
  • 答: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孔子的成就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

  • 关于孔子的资料 孔子简介
  • 答: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