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曹刿论战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师说》中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2024-06-02m.verywind.com
[急]!!!!求《曹刿论战》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古今异义~

一、一词多义
1、其:“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
其:”公问其故“——其中的
二、词类活用
1、福:“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译为赐福。
2、鼓:“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译为击鼓进军。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语气。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
四、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 “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扩展资料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创作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
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
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一词多义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 吾师道也:(意动用法,以...... 为师)
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 则耻师:(动词 拜师)
  
【之】   
① 择师而教之: (代词,指代人)  
② 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 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 句读之不知: (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
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②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些 )
③ 词类活用
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   
⑤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⑥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   
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⑧ 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惑】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 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乎】
① 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 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 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 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 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 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 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词类活用
① 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③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⑥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⑦ 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⑧ 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⑨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3.今之众人---众人---古:普通人 今:表示大众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6.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8.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 今:道理
10.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11.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2.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3.不拘于时-被动   
4.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5.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7.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一词多义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 吾师道也:(意动用法,以...... 为师)
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 则耻师:(动词 拜师)
  
【之】   
① 择师而教之: (代词,指代人)  
② 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 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 句读之不知: (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
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②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些 )
③ 词类活用
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   
⑤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⑥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   
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⑧ 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惑】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 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乎】
① 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 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 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 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 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 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 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词类活用
① 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③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⑥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⑦ 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⑧ 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⑨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3.今之众人---众人---古:普通人 今:表示大众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6.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8.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 今:道理
10.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11.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2.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3.不拘于时-被动   
4.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5.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7.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8.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9.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1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  
1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   
13.则曰-省略句

8.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9.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1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  
1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   
13.则曰-省略句

一、通假字

1、小惠未(徧):通“遍”,遍及。

二、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所以 (故逐之)。

三、古今异义

1、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 )

2、必以(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动词,赐福,保佑。

《曹刿论战》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通假字:小惠未徧 徧,通“遍”,普遍、遍及。
2、古今异义:1 牺牲玉帛:猪、牛、羊等 2 小大之狱:案件
3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4 再而衰:第二次
5 又何间:参与 6 齐师伐我:军队
7 弗敢加也:以少报多
3、词类活用:1 神弗福也:动词,赐福,保佑
2 公将鼓之:动词,击鼓进军
4、一词多义:
1 故:公问其故:原因 2 从:民弗从:服从,顺从
故逐之:所以 战则请从:跟随
3 其: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
公问其故:其中的
吾视其辄乱:他们,指齐军

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衣食所安,安,这里是‘养’的意思。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必以信,信,实情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小大之<狱> (古义: 案件 今义: 监狱 )
弗敢<加>也 (古义: 虚报 今义: 增加)
<牺牲>玉帛 (古义: 用来祭祀的牛、羊、猪 今义: 为革命事业献身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
<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译:能,行)

1、通假字:小惠未徧 徧,通“遍”,普遍、遍及。
2、古今异义:1 牺牲玉帛:猪、牛、羊等 2 小大之狱:案件
3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4 再而衰:第二次
5 又何间:参与 6 齐师伐我:军队
7 弗敢加也:以少报多
3、词类活用:1 神弗福也:动词,赐福,保佑
2 公将鼓之:动词,击鼓进军
4、一词多义:
1 故:公问其故:原因 2 从:民弗从:服从,顺从
故逐之:所以 战则请从:跟随
3 其: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
公问其故:其中的
吾视其辄乱:他们,指齐军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衣食所安,安,这里是‘养’的意思。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必以信,信,实情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小大之<狱> (古义: 案件 今义: 监狱 )
弗敢<加>也 (古义: 虚报 今义: 增加)
<牺牲>玉帛 (古义: 用来祭祀的牛、羊、猪 今义: 为革命事业献身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
<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译:能,行)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 )
  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和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 {古义:讨伐 今义:砍)
  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