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1979年,江西老农以身“撞车”求见老首长,一首军歌证明红军身份

2024-06-01m.verywind.com
~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我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曾经有过一次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红军的这次长征不仅是我党、我军 历史 上的伟大壮举,即便是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长征中,红军不仅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还在行进的路上不断地同数倍于己的敌人作战。一路上,红军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大小380多次的激烈战斗,解放了700多座县城。同时,红军官兵自身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战后统计,红军部队中仅营以上指挥员就牺牲了多达430余人,而且他们大都是一些20几岁的热血青年。特别是,在长征途中,不断有红军战士因为伤病或饥饿而掉队,还有一些红军战士因其他原因和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有些受了伤的红军战士被敌人抓住杀掉了;还有一部分红军战士流落他乡异地,隐姓埋名生活在民间……

解放后,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们,一直在苦苦地寻找着这些为中国革命做出过贡献的老红军。

1986年,国家民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人员调阅档案、走访革命老区。很快,一批与组织失散多年的老红军、老战士被重新寻找了出来。根据相关政策,组织上给他们补发了荣誉证书并授予了革命者的光荣称号。同时,在生活待遇上,也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资金补贴。

一次,县政府为一批失散多年的红军老战士举行纪念仪式。会场上,几十名老红军战士表情庄重地坐在前排的位置上。主持会议的县领导高兴地向全场宣布: “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请‘失散红军’上台领取红军证!” 话音刚落,就见一名红军老战士气呼呼地大步跨上主席台。老红军拍着胸脯对县领导说: “凭啥管我们叫‘失散红军’呢?我们就是红军,红军就是红军,没什么失散不失散的!” 没等县领导反应过来,这名红军老战士指着台下的老战友们接着又说道: “你问问他们,他们当中有谁是愿意掉队的?有谁是愿意脱离红军的?我们都是红军,都是为了革命,同样地抛头颅洒热血,为什么要用不同的称呼?”

县领导先是愣住了,继而,他明白了,这些年迈的红军老战士把“红军”这两个字看得比生命还重。因为,他们是这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于是,县领导向这名红军老战士深深地一鞠躬,然后他重新走向麦克风表情严肃地郑重说道: “请红军老战士们上台领取红军证!。” 这时,会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这群红军老战士里,有一名叫肖成佳的老人。此时,他手捧“红军证”仔细地端详着,不知不觉中,他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几十年前那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仿佛就在眼前。

1928年,革命的风暴席卷了吉安地区。年仅12岁的肖成佳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下积极地投入了到了革命的洪流中,他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当地的农会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肖成佳率领儿童团员白天打土豪分田地,晚上负责站岗放哨,他的优异表现受到了党组织的多次表扬。

肖成佳小的时候上过几年私塾,是村里有名的能识文断字的小秀才。他学过的文化知识这时候派上了用场,写标语、喊口号,他样样在行。

1931年,年仅15岁的肖成佳作为文化基础好、思想进步快的青年干部,被党组织派往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从此,肖成佳成为了工农红军的正式的一员。

当时,驻扎在宁都县城的是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该部的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后来被蒋介石收编改为第二十六路军。在蒋介石的驱使下,第二十六路军参与了围剿中央苏区的进攻。不料刚一接火,就被红军歼灭了一个旅。这场战斗对第二十六路军的官兵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官兵中间产生了厌战情绪。此时,我党的秘密党员赵博生正担任第二十六路军的参谋长,他抓住这个机会联合思想进步的军官董振堂、季振同等人,在宁都举行了起义,带领所部17000余人加入红军,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肖成佳作为红军的骨干力量来到了红军第五军团。组织上因材施用,他被任命为军团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充分地发挥了他能说会写的特长。不久,肖成佳又被组织上调任到第九军团担任宣传队队长。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实行战略性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长征途中,肖成佳带领宣传队员总是出现在队伍的前面。他挥舞着手中的红旗对红军战士们喊道: “同志们加油啊!曙光就在前面!胜利就在前面!加油啊!”

一次,肖成佳正在肖成佳部写标语。这时,朱德总司令来了。他表情严肃地对军团长罗炳辉和政治部主任黄火青说: “据侦查员报告,有一股敌人从侧翼摸上来了,你们赶快组织力量进行阻击!”

此时,第九军团的主力部队都被布置到正面去防守阵地了,军团部里只剩下警卫排。罗炳辉和黄火青商量了一下,黄火青挥手叫来了肖成佳说道: “肖队长,现在有一股敌人要偷袭我们,我命令你带领警卫排去堵住他们,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 肖成佳一听迟疑了一下,当时,他在红军里一直从事宣传工作,上阵打仗还是头一次。因此,肖成佳有些犹豫。黄火青见状便提高了声音大声说道: “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 这次,肖成佳没再犹豫,他大声答道: “报告首长,我有信心完成任务!” 他站直了身子,向朱德、罗炳辉和黄火青三位首长敬了个标准的军礼。随后,肖成佳带领警卫排直奔旁边的山口而去。

到了伏击地点,肖成佳和战士们选择好有利地形隐蔽起来。说实话,这是他第一次拿枪上战场,心里面多少有些紧张。一来他怕自己的战斗经验不足,贻误了战机;二来他第一次真刀真枪地跟敌人干,心里确实有点发虚。

一个多小时后,一群敌人悄悄地爬了上来。这时,肖成佳反倒冷静下来。他通知战士们先不要开枪,等到敌人完全进入了有效射程内,肖成佳喊了一声:“打!”这时,警卫排的战士们一起开火了,瞬间,一道道火舌射向敌群。敌人突然遭到袭击,一下子乱了起来。加上警卫排里有几只手提机枪,火力异常猛烈。敌人见红军火力很强,以为遇见了大部队,在胡乱地放了几枪后,就丢下几具尸体仓皇逃窜了。不过,肖成佳在指挥这次战斗中右手被敌人的子弹打伤了。在包扎伤口时,他笑着对战友们说: “我第一次打仗就挂了‘彩’,我得记住这个日子啊!”

在随后的日子里,肖成佳跟随大部队一直转战在长征的征途上。

1935年,红一、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肖成佳先是被调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青年科科长。随后,根据工作需要。他又被组织上派到了西路军政治部工作,肖成佳干得还是他的老本行——负责部队的宣传工作。

西路军一路向西北前进,在甘肃省西北部,与国民党指挥的马步芳、马步青等“马家军”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军遭遇到了重大损失,红军著名战将董振堂就牺牲在西征的战场上。

肖成佳在战斗中也身受重伤,炮弹在他的身旁爆炸,他被弹片击中,身上血流如注。要不是卫生员冒着枪林弹雨把他从战壕里背了出来,肖成佳当时可能就“光荣了”。

负了重伤的肖成佳随着军医院向后方转移,不料在半路上,他们被马家军包围了……

由于肖成佳身负重伤,而且当时他只有20岁,瘦弱的他看起来就像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子,于是,他被马家军遣送回了原籍江西泰和县,关押在泰和县反动民团的监狱里。

肖成佳的母亲得知儿子被关押在监狱里,她变卖了家里的粮食和牲畜,勉强凑了30块银元把儿子从监狱里救了出来。

从此,肖成佳彻底与红军失去了联系。

1949年,肖成佳的家乡迎来了解放军。当他得知眼前的解放军就是当年的红军时,肖成佳激动地哭成了泪人。此时,他的心情异常复杂:他即为解放军的到来感到高兴,同时又为自己当年因负伤与红军失去了联系而感到遗憾。在随后的几十年岁月里,肖成佳常常想起他在红军的那段日子,想起那些曾经和他肩并肩一起战斗的战友,想起了手把手教他唱歌的老首长黄火青。每当这时,他的心情总是心潮澎湃、难以平静。

肖成佳多次找到当地政府,述说了自己曾经的经历。可是,事过多年,他无法能够拿出证明材料来证明自己所说的一切。后来,民政部门的同志告诉他,只要能够找到他曾经的上级领导为他出具一份书面证明材料,他就能够恢复红军军籍的身份。

一次,他在收音机里听到了当年的老首长黄火青的名字。此时,黄火青已经担任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肖成佳在家人的支持下,决定进京去找当年的军团政治部主任黄火青。

1979年,肖成佳乘火车来到了北京,他一路打听着来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大院门口。站岗的武警战士目不斜视地注视着前方,肖成佳走上前去想打听一下老首长黄火青的情况,可是小战士始终保持着威武的站立姿势没有答话。这时,警卫班长从大门旁的警卫室里走出来上前盘问肖成佳,肖成佳就把想见老首长黄火青的事情讲给班长听。那位警卫班长是个帅气的小伙子,他听了肖成佳的来意后,浑身上下把肖成佳打量了一番。在他看来,肖成佳讲的就是一段动人的“故事”,他耐心地劝肖成佳离开这里,不要影响大门的正常出入。这时,一辆红旗轿车从远处向大门驶来。警卫班长笑呵呵地指着红旗轿车对肖成佳说: “老大爷,你‘故事’里的老首长就坐在那辆车里哩!” 肖成佳闻听此言,立即向红旗轿车冲去。红旗轿车正要驶入大门,司机师傅突然发现有一个农民打扮的老大爷冲了过来,就立即踩了刹车。他摇下车窗生气地对肖成佳喊道: “你不要命了!” 此时,肖成佳也顾不上解释了。他向车窗里喊道: “老首长,我是红九军团宣传队的肖成佳,我是您手下的兵啊!”

这时,车门打开了,黄火青从车上走了下来。此时的黄火青已经是一位78岁的老人了,他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位一身农民打扮的肖成佳,他摇了摇头,没有认出来肖成佳。也难怪,两人自1936年分开,已经有43年没有见面了。那时,肖成佳在他眼里还是个孩子。几十年的岁月,人的容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黄火青确实认不出来了。但是,黄火青从肖成佳的眼神里看出了他的那种期盼。于是,黄火青就把肖成佳请进了他的办公室。

落座后,黄火青问肖成佳: “几十年过去了,你说你是我的老部下, 怎么证明呀?” 这时,肖成佳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当年,黄火青是军团首长,接触过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而且,时隔几十年了,老首长认不出自己也是正常的。但是,肖成佳不想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低头思索了一会。忽然,他张口说道: “老首长,您还记得当年您教我的那首歌吗?” 没等黄火青说话,肖成佳就满怀深情地唱了起来: 行路不怕道路弯,爬山不怕荆棘拦,革命不怕苦和累,红军不怕远征难,黄连树后有甜柑……

此时,听到歌声后的黄火青早已是满脸的泪水,他一把握住肖成佳手说: “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宣传队长肖成佳!”

当晚,黄火青把肖成佳请到了家里。他让夫人做了一桌子的美味佳肴,好好地款待了这位失散43年的老部下。

第二天临别时,黄火青亲手给肖成佳写了一份证明材料。同时,他还拿出了200斤粮票和50元钱,他握着肖成佳手说: “小肖啊!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心意,你一定要收下!” 肖成佳满含泪水,他站直了身子,还像当年那样向黄火青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 陶渊明简介
  • 答: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

  • 柳宗元的悲摧人生:他的苦痛哀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参考文帖)_百度知 ...
  • 答:孑然一身的柳宗元是身处荒蛮之中的罪人,不可能求门当户对的婚配,为续子嗣只能寻老农女生男育女。...柳宗元想做一个老百姓,耕田艺麻,取老农女为妻,生男育女。柳宗元在永州有《觉衰》诗说:“齿疏发...他在书中说:“日号而望者十四年矣”,“仰望于道,号以求出”。措辞可谓卑屈迫切。……遗憾的是,...

  •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事迹,趣事
  • 答: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

  • 陶渊明的经历
  • 答:——《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

  • 南宋时期有影响的江西籍的三位诗人分别是
  • 答:(《次陈少卿见赠韵》)他还隐隐以江西诗派的继承者自居: “老杜诗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尚论渊源师友,他时派列江西。”(《李商叟秀才求斋名于王元渤,...;他南行归隐,王维又赠《送綦毋潜校书弃官还江东》诗,全诗长达二十句,末四句云:"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綦毋潜与王维过...

  • 赛跑定案文言文译文
  • 答:廉范以少击众84.杀驼破瓮166.鲁人锯竿入城163.诸葛亮七擒孟获87 岳飞大败“拐子马”八.王安石改诗111.老农识画115李贺作诗下 编十一.苛政猛于虎97.钩刺狼腭177.县官智断撞车案99、成语129.贾逵旁听8.于令仪诲人47、抗敌31.曹植七步成诗109.鬼怕恶人153.猎人与猎狗122.钱若赓断鹅100.三令五申137.眉眼...

  • 陶渊明的资料 急急急!!!
  • 答: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思想状况
  • 答:他坚持自己的气节,不愿和统治者妥协,只有隐退田园,躬耕自资。在亲自参加劳动和接近农民的过程中,他的思想也逐渐发生变化。他愈是痛恨那些达官贵人的腐朽和官场的险恶,就愈感到农民的淳朴可亲和田园生活的可乐。除了现实生活的影响外,儒、道两家的思想对陶洲明也有显著的影响。他的政治抱负本是继承着...

  • 陶渊明资料
  • 答:(《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

  • 陶渊明生平简介
  • 答: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