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成语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

2024-06-01m.verywind.com
~

1. 语文文言文中所有虚词的意思

[而、之、以、于、为、其、则、乎]【而】1、表顺承 可译为“然后”“就” 2、表转折 可译为“然而”、“却”“可是” 3、表并列 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6.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之】一、意义或用法:1、. 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等。 ⑵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⑶复制代词:这,此。2、动词“往”,“到。

去”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以】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2、表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译为“拿”“用”3、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凭借”“依靠”4、行为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把” 5、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按照"6、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7、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 “以至于”8、动词,“以为,认为”。

9、通“已”,已经。10、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的限定11、复音虚词“以为”【于】1、对,对于。

2、介词:在。 3、连词:与,跟,同。

4、从,自。5.到。

6.在。

方面。 7.比。

8、被。9、表原因:因为 、由于 10、向.11、给。

12、于是 【为】1、动词:成为,变成。2、动词:做、担任、当 3、作为,当作。

4、是。5、以为,认为。

6、动词,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翻译比较灵活。7、介词: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8、指心理活动。9、为了。

10给,替。 11、对,向。

12、连词,表因果关系 “因为”1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4. 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等。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11、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则】1、却,可是。

例: 2、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 3、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

4、就是。5、诚……则……:“诚”用于前一分句谓语前,强调设想的情况属实,“则”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带出结果或推论。

可译为“如果真的……那么……”等6、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可译为“仅”“只”“才”等。

7、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乎】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同“于”。

4、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5、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6、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7、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8、词尾,无义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 语文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是什么意思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其 1、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些’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推测,恐怕,大概

3、第三人称代词,'他的',‘他们的’

4、意为“难道”,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则 1、就,便,表示承接关系,连词。

2、就,表并列关系,连词

3、却,可是。表示转折,让步。连词。

于 1、第一个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范围和原因等,可译为‘从’

第二个 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可译为‘比’ ‘胜过’

2、介词,“假于物”是介宾结构后置,即“于物假”,

3、第一个于,介词,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第二个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范围和原因等,可译为‘在’

4、介词,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5、两个于用法一样,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范围和原因等,可译为‘从’

6、介词,表方向,到…

题目

1.一样,介词‘到’,‘在’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范围和原因等

2.不一样,第一句、介词,表被动,‘被’

第二句,介词,表比较,‘比’ 有时可译为‘胜过’

3.一样,同一

4.第一句,介词,表比较,‘胜过’

第二句,介词,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

解析(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中书令张说善之”意思是中书令张说赞赏他的建议,“善”在这里是意动用法,认为…好,赞赏.(2)①表现有见地,④表现仁慈,⑥表现审时度势.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3)根据原文可知,李林甫担心裴宽声名日大,威胁其相位,勾结裴敦复,企图借刀杀人.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其”,自己;“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让她成为;“何可”怎么可以.②句中“见”,被;“丐”,请求;“为”,做;“不许”前省略主语“朝廷”.答案(1)B(2)C(3)D(4)①爱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成为贤公侯的妻子,怎么可以以貌取人呢?(“以为”、反问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1分)②裴宽惧怕最终被杀,请求出家为僧,朝廷不应允.(“见”“丐”各1分,“不许”的主语补充1分)参考译文 裴宽,秉性博通机敏,擅长骑射、弹棋、投壶,粗通文词.景云年间,任润州参军事.刺史韦诜有个女儿,准备挑选合适的女婿,适逢假日登楼,看见有人正在后院菜圃中埋藏什么,韦诜询问属吏,答道:“是参军裴宽住在那里.”吏人与他一同前来,韦诜问他在做什么,裴宽回答说:“我发誓不以收受贿赂玷污家门,恰逢有人送来鹿肉,放下后离开,不敢自欺,所以埋了它.”韦诜感叹赞赏,于是引荐他任按察判官,并将女儿许配他为妻.韦诜回家后对妻子说:“经常寻求佳婿,如今得到了.”第二天,韦诜叫族人在帷幕后看他.裴宽当时身穿碧绿衣服,身体又瘦又长,进了屋,族人都笑话他,叫他“碧鹳雀”.韦诜说:“爱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成为贤公侯之妻,怎么可以以貌取人呢?”最终将女儿嫁给了裴宽. 裴宽考中拔萃科,任河南丞,升任长安尉,改任太常博士.礼部建议忌日祭宗庙应当奏乐,裴宽依据人情提议说:“如果受祭者位尊而死者位卑就奏乐,如果受祭者位卑而死者位尊就不奏乐.”(这里说的忌日,主要是指某皇族成员去世的纪念日;庙,则是供奉前代皇帝或其他皇族成员的宗庙.因为皇族成员们也有辈份尊卑的差别,所以演奏庙乐也有一定的讲究.)中书令张说赞赏他的建议,并奏请朝廷依照裴宽的提议.升任刑部员外郎时,万骑将军马崇光天化日下杀人,而(霍国公)王毛仲当时正受宠,打算收贿为他开脱罪责,裴宽执意不从.天宝初年,裴宽由陈留太守升任范阳节度使.当时北平军使乌承恩是胡人的首领,与宦官勾结,屡次索贿受贿,裴宽依法惩治.檀州刺史何僧献俘虏数十人,裴宽全部放还,因此夷夏感激而归附. 三年,召裴宽入朝任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适逢河北部将入朝,盛赞裴宽的政绩,并说蕃汉百姓仍然思念他.皇帝听后感叹赞赏,对他更加器重.裴敦复平定海盗还朝,虚报战功,裴宽向朝廷秘密禀告其中的虚妄.李林甫担心他可能担任宰相,又憎恨他与(自己的政敌)李适之结好,于是泄漏裴宽的奏语来激怒裴敦复.裴敦复任性而且粗鲁,认为李林甫待自己真诚.而他的部下偏将程藏曜、曹鉴因其他事情主动到御史台投案,裴宽收捕他们并审理此案,裴敦复认为裴宽这样做是在罗织他的罪名,就急忙用五百两黄金贿赂贵妃的姐姐,因而得以将事情禀告皇帝,裴宽因此被贬为睢阳太守,等到韦坚案件发生,裴宽又因亲属关系而受牵连,贬为安陆县别驾.李林甫派罗希奭杀害李适之,也让他到安陆,企图恐吓并杀死裴宽,裴宽叩头哀求,罗希奭才离去.裴宽惧怕最终被杀,请求出家为僧,朝廷不应允.逐渐迁任为东海太守,入朝任礼部尚书.终年七十五岁,追赠太子太傅.。

5. 【我要上初一了,以前在小学对文言文类的阅读题做得比较少,古文中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 成语常见的虚词?
  • 答:【解释】: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出处】:宋·文莹《湘山野录》:“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示例】: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叫人半懂不懂的。 【近义词】:咬文嚼字、焉哉乎也 【反义词】:的了吗呢 【歇后语】:孔夫子讲学 【语法】:作主语、...

  • 举例说明成语中的古今异义,通假字,虚词用法等
  • 答:《诗经·邶风·静女》 一、 通假字 1.爱而不见 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2.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 3.自牧归荑 归:通“馈“,赠送。 4.匪女之为美 匪:通“非”,不是。女:通“汝”,你,这里指代“荑...

  • 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翻译
  • 答:1.介词 用 把 拿 例: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介词 凭 据 按照 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介词 由于 因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连词 不译,或译为“用来、拿来” 例:故为之文以志 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译为 “以至”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而 1....

  • 文言文中虚词什么意思
  • 答:文言文的虚词多 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使句子结构完整或听上去更流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 2015-03-10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是什么意思 8 2011-11-10 文言文虚词意思是什么 21 2017-12-29 古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是什么意思 13 2017-12-02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 高考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什么?
  • 答:3.复音虚词 “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示原因)(《出师表》)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凭借的方法)(《师说》) 九、为 1.动词 (1)有“做”...

  • 在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 答: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常用词——之、其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

  • 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 答: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 文言文虚词有什么意义 常用用法举例
  • 答:(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常见文言虚词20个。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

  • 关于文言文虚词意义与用法
  • 答: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义为“用来”)。5.结构推断法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例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和“而”相对,可见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 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谁能帮我归纳一下?
  • 答:2007-05-01 谁能帮我总结一些初中要学的虚词用法与词性?谢谢大家!! 13 2012-07-01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高中语文重点实词,虚词(加解释) 2007-02-19 谁能帮我整理一下初中的文言文。 2 2007-05-12 请问谁能帮我归纳一下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单元文言文的虚词等东西... 25 2007-08-14 谁能帮我找一份...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