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的出处是什么? 关于曾国藩的立德、立功、立言

2024-05-08m.verywind.com
古人说的:立德、立功和立言.具体指什么?~

我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命题。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古人所说的三不朽:
立德(道德成功)——需要治心修身
立功(事业成功》——需要时势机遇
立言(学问成功)——需要禀赋才能

立德者或许没有机遇或者天赋,难于立功立言。
立功者可以立德,却难于立言。
立言者也可以立德,却难于立功。

毛泽东说,曾国藩是达到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至高境界之完人。
曾国藩走的是先立德,后立功,立言的路子,即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于内而成于外。我以为他的成功来自于对内心严格的修炼,这是一种压抑式的自省。

从传统的意义上讲“立德立功立言”的概念,主要是说人对社会的影响,并以此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且不论其中蕴涵着的封建思想的糟粕,仅就字面的通俗含义来看,立德就是做圣人,做好事,做一个社会认可的“光辉榜样”,用现代语言就是做一个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雷锋”。立功就是做英雄,做征战四方屡建奇功的大将军,或是安民有道明镜高悬的大清官,再或是拯民于水火的救世主,反正在当世要有功德无量的口碑,对后世要有功业千秋的记载。立言就是做文章,著书立说,而且这个文章是传世之作。从道理上说要接近绝对真理,从文采上看要万世流芳。这“三立”的标准不能不说是极高的,但正因为其高,才使得历史上一代代士子们将此作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终生。“三立”的概念看起来是人对社会的影响,但在封建制度的社会框架中,人并没有真正的独立性,人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淹没在封建社会的附着关系上,所以无论是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都在为当时的封建统治服务。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极贴切的注释。当然,在“立德立功立言”的理念下,确也培养出不少有德有才的人,成就了一些历史名人,对当时的社会安定和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封建统治者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所获得的好处却是太多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立德立功立言”作为现代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还有没有意义呢?我想还是有的,不过其内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人的生命是为了某一帝王或某一朝代而存在,开口闭口为了“我大唐基业”“我大清江山”云云,将人们的社会活动牢牢地束缚在封建王朝的桎梏之中。所有的德、功、言必须在封建思想允许的范围内,稍有逾越必斧钺相加斩尽杀绝。现在的人们理所当然的要摒弃那些过时的以及貌似先进其实陈腐的观念,在社会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自行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并决定自己的作为,走一条全新的“立德立功立言”之路。
过去的“立德”主要讲的是私德,个人修养多年,一遇外部社会的冲击,瞬间即可土崩瓦解。现在要讲的首先应是公德。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这种秩序和规范需要人们自觉去维护,这甚至包括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对所交往的人讲诚信,救死扶伤等等。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人会有很好的品行。这时候的立德,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任何人都是不可回避的。真正无穷的力量是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而不是榜样,所以没有必要呼唤圣人或“雷锋”出现,每人自觉或不自觉的“立德”,就将形成真正文明的社会环境,这比起塑造一些头上有光环的道德大师供人们去瞻仰实际得多。
当“立功”不再为某个朝廷所驱使的时候,这个词会因其平民化而显得生气勃勃。什么是“功”?现在可解释为每个人所从事的事业。一个企业家办好他的工厂,一个科学家取得科研的突破,一个工程师完成了某个项目,一个农民在自己的田地里获得丰收……等等,都和军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一样,立下了功业。在人们完成自己的事业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价值,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从而对未来充满信心。“立功”从来就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做的事,而是平民百姓对社会的贡献。问题只是在于,做成的每一件事,不仅要利在当代,更要功在千秋,这个“功”方才立得起来。
“立言”在历史上是最具风险的事,从当年司马迁因说直话而遭到宫刑,到明清的文字狱使无数小知识分子丢掉头颅,直至前几十年文化被“革命”,万马齐喑究可哀,使人们觉得立德易立功易而立言最难。其实,立言的本质并没有什么玄妙,无非就是坚持真理,发现真理,给这个世界留下人类的精神财富,而这却不是修身养性或是只有勇气就可以办到的。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立言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要总结历史,要研究现实,要预测将来,还要敢于说真话。而历史是扑朔迷离的,现实是错综复杂的,谁能洞若观火?!能够“立言”的人,中国还是有一些的,但毕竟不多,象鲁迅那样的人算是吧。
人生在世,要活得有意义,主观上离不开“立德立功立言”的愿望,客观上也就是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是物质财富抑或是精神财富。那么怎么去做,取决于每个人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立德立功立言”一说还真如古人所论,“虽久不废”,始终是左右人们行为的一种思想规范。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中国古人讲人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复次有立言,不仅明确划分了其中递进的境界,还以三者兼得为人生至善至美之境。今之人也有人生当追求道德成就、事功成就与学术成就的说法,但主要却用力辩其不同,并愈益自觉到三者兼得的困难性。 最近读到一些回忆王浩先生的文字,其中提到金岳霖先生五十年代初在一篇自我检讨的文字中,曾将沈有鼎、殷海光、王浩称作他三个跟不上时代的学生。这其中沈有鼎也是殷、王的老师,且撇下不说。对这篇文字最有感触的恐怕就是当时已身处海外的殷、王二人了,毕竟金先生是他们终生感念的启蒙师。 说来也巧,殷、王二人多少都是因为读到金岳霖为清华大学编写的讲义《逻辑》,产生师从金先生最初的动因。中日战事爆发后,清华、北京、南开三校“南渡”昆明,合组西南联大。殷海光追随金先生而来,一九三八年秋考入联大哲学心理学系,一九四二年又进入清华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哲学部。王浩也在联大生活了七年,只是比殷晚一个年度。师生三人在西南联大共同生活的一段岁月,王浩后来的回忆透露了若干信息: 我在三九年秋到昆明作新生,一直住到四六年春离开准备出国,住了将近七年。在这段感受力最强的日子,和许多老师及同学享受了一种人生极难得的平淡亲切而纯洁的人际关系。这样经验不但为以后的作人和学业打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而且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同情一直持续着,成为崎岖的生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王浩:《从金岳霖先生想到的一些事》,《中国哲学》第十一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 来源:读书

  • 三不朽是哪三个?
  • 答:立德者或许没有机遇或者天赋,难于立功立言;立功者可以立德,却难于立言;立言者也可以立德,却难于立功。原文出处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出处
  • 答:《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晋国执政者范宣子问鲁国大夫叔孙豹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 立德立功立言分别指什么?
  • 答:这三个词,不仅描绘了个人成长的阶梯,也揭示了社会进步的路径。让我们在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塑造更美好的未来。这便是不朽的真谛,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追寻的生活准则。愿这段分享,能为你的理解...

  •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出自哪里
  • 答: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 ”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两个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
  • 答:有人用对联总结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三不朽另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这些说法都是众口相传,没有明确出处。也有人提出了以立德,立功,立言来讲,历史上还有很多人也...

  • 叔孙豹的"三不朽说"指太上有什么,其次有什么,其次有什么
  • 答:叔孙豹的“三不朽说”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出处: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译文:叔孙豹听闻了,说:“最上等的是...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谁提出来的?
  • 答:【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 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

  • 古人所说的三不朽是指什么?
  • 答:”孔颖达疏:“立德, 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曾国藩说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

  • 人生三大事:立德、立功、立言是谁说的?
  • 答:《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

  • 司马迁在那篇文章里面提到“立德,立功,立言”?
  • 答:司马迁在《左传·襄公十四年》揭示先秦儒家人生理想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经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