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中华礼制的议论文

2024-05-23m.verywind.com
中国传统礼仪之我见作文800字~

以“礼”服人——中华传统礼仪之我见

荀子曰:“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意思是说:无论一个人、一件事、还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明礼仪,是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所谓礼,指的是行为举止。仪,指的是仪容仪表。“礼仪”就是指我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和行为习惯。
中国古代有三部最著名的礼典:《周礼》《仪礼》和《礼记》,总称“三礼”,是关于各种礼制的百科全书。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礼的各个分支做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说明。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涵。
正所谓为人之道,择善而从,养浩然正气,树松柏节操,不可蔑弃廉耻,媚世随俗。可见礼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至关大要。它是指引我们说话办事的行为准则,也是折射出当今社会状态的一面镜子。一个人综合素质如何,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程度如何,都可以用“礼仪”作为标准来衡量。
中华民族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我想这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赞美与褒扬。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则无以立。”早在三千年前人们就提倡尊重师长,仁者爱人的重礼思想。可见中华民族对礼仪的推崇与重视源远流长。所以我们必须汲取其中的智慧与精髓,将这种优秀的传统继承和弘扬。
而不知为何,如今的人们正一天天变得浮躁与不安,难道是社会发展的速度太快,我们的思想已经跟不上它的脚步?还是这种传统的思想与理念变得越来越不被重视,甚至快要被抛弃?我们不得而知,我只知道我在公交车上看见10岁的小孙子空着手坐在座位上,而他旁边站的是手里拎满东西的奶奶,我只知道在大街上看见破口大骂互相争吵的小情侣,我只知道老爷爷摔倒在马路上过往行人却视而不见….这是人情冷漠吗?我想不是,每个人都是有热情的,每个人都是有爱心的。这是缺乏基本的礼仪,这是教育的失败。想象我们今天的教育方式,我们太过于注重学业教育了,又有哪个学校开设过礼仪方面的课程呢?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去应用礼仪,所以我们只会效仿身边的人,于是身边的人冷漠了,我们也就冷漠了。我想我没有资格质疑中国的教育,但是事实就残酷的摆在眼前,这样下去只会让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美好品德渐渐流失,让我们更加无奈,更加失望…我认为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需求。
回首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被国际奥委会主席冠以“无与伦比”的字样,是什么使北京奥运会赢得这样的赞誉?是盛世恢弘的场面吗?是投资巨额的场馆吗?不是,是中国人民的彬彬有礼,是中国人民的好客热情,是一个以“和”字贯穿始终的申办理念。所以我们获得了成功,所以我们永载史册。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要注重基本的礼节,这不仅是为人处世之道,更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行为规范,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的一种自觉地社会意识形态,它是需要我们自觉地去遵守,是要靠我们个人的信念去支撑与维持的。所以一个人是否注重礼仪则从侧面反映了他的综合素质。有时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失败往往取决于你不曾注意到的细节。或许一句话,一个动作就会使你丧失成功的机会,就会阻碍你人生的前进的脚步。所以我们要学习礼仪,重视礼仪,应用礼仪。礼仪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的重要性更不容小觑,人无礼则不立,国无礼则不兴,无礼,则无以立。有礼,则立天下。

有句民谚说的好:“家和万事兴。”不光是家,我们的校园、生活、社会也是如此。
和是什么?和是精神的融合,是心灵的联姻,是美德的辅佐,是道德的纽结,是两个有情感和善良人之间的契约。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人生的道路。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无处不在。
和是同学们之间的互帮互助,是团结一致。在校园中,我们需要彼此的帮助,需要这样的爱。
如果缺少了同学们的帮助,我们遇到了疑难问题,该和谁去讨论,该怎么知道问题的思路解法,知道正确答案?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仅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同学的存在有多少益处了。毛泽东有一句话说得好:“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那么我们如果缺少了一致的团结,岂不是在困难面前低头吗?
和是朋友们之间的和睦相处,是彼此真诚的友谊。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彼此的真诚,需要这样的爱。
如果没有了朋友们的真诚,当我们伤心时,有谁能与我们一起分担痛苦?当我们哭泣时,有谁会来安慰我们?当我们快乐时,又有谁会跟我们一起分享喜悦,祝福我们,为我们喝彩?西塞罗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友谊如此美好,如此珍贵,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想得到朋友的欺骗,我们渴望真诚。
和是亲人们之间的幸福美满,是团团圆圆。在家庭中,我们需要这样的幸福,需要这样的爱。

不欲,强加于人。曾有报道说,有人不礼让,为争座在公交车上大出打手,在航班上拳脚相向,尽丧“礼义之邦”颜面。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商品经济社会中,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利益无可非议。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某些企业、个人为追求高额利润而无视法律规定。楼塌塌、桥垮垮这类“豆腐渣工程”并非只见于一城一地。 独生子女时代,一些家长对孩子溺爱惯宠,出现一批任性自我、缺少合众精神与礼仪修养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进入学校后,同学关系失常,师生关系出现错位,重师尊教、同学友爱的优良传统遭遇挑战。梅州市某中学,曾在短短四天内发生三起因学生受到批评而动手打老师事件,让人汗颜。 …… 毋庸讳言,这里所揭示的道德失范、礼义缺位现象并非社会主流,但是应该承认,其不良影响绝不可也不应该低估。如何吸纳中华传统礼制中合理质核来扭转不良状况,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 社会的进步是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明水准的提升。精神文明水准的变动,可以出现总体提升的趋势,也可以在某些时段、某些侧面出现下降的趋势。精神文明包括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两个层面,思想道德可分为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思想道德的变化原因极其复杂,需要从特定的历史条件来加以分析与判定。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中科学文化的发展,对思想道德的提升会有促进作用,但并非必然关系:思想道德的提升与下降不一定完全对应物质文明的提高与低落、科学文化的发展与停滞。 有人认为,道德失范、礼义缺位要从社会体制上查寻原因,这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我们才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升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但是,体制问题只是诸原因之一,并非全部原因,因此我们不能一见到道德失范、礼义缺位问题就怪罪体制,我们还需要并应该从其他方面来寻找原因。 1.对中华传统礼制的歪曲与不适当批判 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就这个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非常必要且不容否定。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参与这场运动者不少有留学西洋的学术背景,他们主张全盘西化,无视中华民族文化精华而欲一扫了之,这就走向了极端。彭林先生在《礼乐人生》一书中指出,吴虞所说“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是“把吃人和礼教这两者直接画了等号”,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吴虞观点的错误根源。十年动乱,曾再次大批礼教,把孔子“克己复礼为仁”说成是复辟奴隶制度。对中华传统礼制进行歪曲或不适当的批判,是导致人们对中华传统礼制误解的重要原因。 我们不否认中华文化(当然包括中华传统礼制)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历史上起过不良作用,也强调随着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旧礼教中存在的弊端或糟粕确实应该淘汰出局,但不可否认,作为中华文化之一部的中华传统礼制,沉淀着中华先民极为宝贵的生命经验和生活智慧,它的精华部分已经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之中,成为凝聚国人之内在动力。因此,对中华传统礼制应该历史地去分析与评判,不能也不
可全盘否定。

2015-14 半月刊明德讲堂
Moral Lecture
45 2.民族虚无主义荒谬言论还有市场 中国的民族虚无主义是随着西方坚船利炮入侵而产生的,从本质上说是崇洋媚外的产物。民族虚无主义者鼓吹全盘否定中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历史,无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与文化精华,乃至故意混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时下民族虚无主义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某些“月是西方圆”的论调仍然很有市场。否定中华传统礼制具有合理因素或说内在价值,便是民族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反思中华文化存在的弱点与缺陷是完全应该的、必要的,但若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与宣扬,进而自戕中华文化精华而去仿效西方一些皮毛,则有丢了西瓜拾芝麻之嫌。事实上,中国近代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中国要实现国家独立、民族振兴、国力富强、民众幸福,是不能走依靠乃至投靠西方资本主义这条道路的。 实际上,中华传统礼制既不是从孔子开始,也不是儒家专利。中华古“礼”远远早于孔子而存在,尽管原初相当简陋,但它确实是先民处理人际关系的最早准则。后来,经过周公“制礼作乐”,经过孔子宣扬与践履融入了儒家思想因素,再经过后来各派思想家的理论探索,以及政治家的推行与践履,中华传统礼制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与反复建构,日臻成熟和精致。先贤孜孜以求的礼治,既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彼岸理想,也融汇着中华先民的追求与梦想。其中反映中华民族宽厚、平和、诚敬、谦让、慈爱、孝悌等品格的精华部分,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民族认同与民族和谐的基石。显然,民族虚无主义否定中华传统礼制精华的实质是否定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否定文明古国的历史传统! 3.拜金主义对个人道德底线造成冲击 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鼓励勤劳致富,人们可以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 提下理直气壮地赚钱,以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但不要忘记,应当“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致富不忘行善。反之,取之无道,见利忘义,骄奢挥霍,为富不仁,则会导致非常严重的恶果。近年来痴迷金钱、崇拜财富、享乐至上、见利忘义、极端自我的拜金主义潜滋暗长,对社会道德的冲击非常明显。拜金主义扭曲了某些人的价值观,混淆了勤劳致富与损人利己的界限,腐蚀了正常人性,导致道德沦丧,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家庭教育缺失使得礼仪行为不易扎根 良好的礼仪习惯应该从小培育,家庭教育极其重要。家长文明礼貌,自觉抵制不良习惯,以身作则,才能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道德。反之,家长自身有不良习惯,对孩子潜移默化,其影响也是极大的。有些家长在公共场合鼓励或纵容孩子爬树摘花,如此怎能让子女长大后遵循文明礼仪、具有公共道德观念? 三 对于时下道德失范、礼义缺位的现象,我们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可无动于衷,必须亡羊补牢,建立规范有效的当代礼制体系,建立良性的社会秩序。彭林先生在《当代工业文明与传统礼乐文化》一文中说:“提倡礼乐文化,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彭先生所讲的公民素质其实便是公民道德素质。那么,剥离中华传统礼制的封建质核之后,它有哪些现代价值或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呢? 1.追求理想之梦,提升国人道德境界 中华传统礼制追求礼义,追求个人完美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其终极目标是达到国家、社会、团体、家族乃至个人之间和谐关系。《礼记•礼运》称:“大道之
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6
Moral Education China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里描述的大同世界是个天下为公、和谐有序、贤能当政、讲信修睦、团结互爱、社会稳定的局面,这便是中华传统礼制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礼义不仅表现为“进退周旋,威仪抑抑”(《宋史•乐志》)外在形式,而且体现为道德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完美。 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位怀着建立一个大一统、和谐安宁社会的理想主义思想家,他追求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有道”天下,实际便是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在孔子看来,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便要努力将人培养成有相当道德水准、遵礼行礼的“君子”。古人强调“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认为“德辉动于内”,礼才能使“动于外”,即内心真诚,辉映出内在的道德,才能生发出本真、雅致、规范的礼仪行为,显示出来的便是真正的礼义。 显然,先哲把培育遵礼守道的理想人格、提升君子之道德境界作为毕生追求之目标,因为这是实现大同世界之基础。如果转换成现代视角,那么我们就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养道德人格,提升国人道德境界,从而讲信修睦、团结互爱,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稳定安宁。总之,中华传统礼制要求秉持严肃恭敬的人生态度,加强道德自律,培养道德情操,注重行为践履。 2.正确理解义利之辨,增强国人诚信观念 义利关系实际是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义利”之辨是中国古代有关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关系的分辨。中国先哲对义利关系有甚多论述。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要求“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熹解释道:“正其谊,则利自在;明其道,则功自在。专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未必有功。”显然,先贤在对待义利两者关系上,强调见利思义、以礼行义,即主张道德自觉、遵礼守道,以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之优劣作为价值取向,以此来臧否个人行为。这些基于礼义基础之上、从道德角度来区分义利的观点有其可取之处,我们不必也不能全然摈弃。这是先贤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严肃思考,是保障国家政治有序运行、保护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理论总结,是他们对国家治理理论的重大贡献。 实际上,正确的义利观应该将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充分肯定与鼓励公民通过合法渠道、正当手段来获得正当利益。由此,可以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古代的义利观,不必将“义”单纯视为封建道德而加以否定,不必将义利对立起来否定义之功效。如此才能正确理解义利两者关系,增强国人诚信观念,彻底与拜金主义划清界限,从而构建出有序、和谐的经济秩序。 3.遵礼守法,礼法结合,培育国人道德自觉 在中国古代,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这既是一种出自较高道德要求之下的自觉的道德实践,又是法律规定之下的强行要求,因此要求人们一举一动都需遵礼守法。当时,统治者对礼所具备的协调各种关系的功用是非
常了解的,他们都企望用礼来治理天下。
2015-14 半月刊明德讲堂
Moral Lecture
47 《礼记•祭统》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剔除其中封建质核,着眼于领导与下属共同维护和遵循礼的规范与准则,将“治人之道”(当然包含法律规范)与礼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达到上行下效之目的,确实富于启示意义。《左传》强调:“君子之行也,度于礼。”这是从道德的自觉来谈礼的。《国语•楚语上》说:“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这是从礼之规定来谈提升国人道德水准的。可见,中国古代所谓的“礼”,在等级关系之下体现出的社会功效,力图制定出一整套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人际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当然,时代变迁,传统礼制中强调的封建等级制度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但传统礼制中所倡导自觉遵礼循法这一原则,是完全可以去粗存精、古为今用的。 其实,古代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称“礼禁乱之所由生”,“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显然,古人早就注意到通过礼可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们的目的,发挥礼制防止犯罪、培养君子的作用。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吸取古礼那种“徙善远罪”观念,尝试构建新的礼义体系或礼仪制度,教育国人,从而提升其道德水准,造就更多新时代的君子。 从中华传统礼制礼法紧密结合这一特点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启示:礼法不能脱节,既不能重礼轻法,也不能重法轻礼,需要礼法结合,礼法并重。过分夸大“法”的强制作用,无法解决国人道德提升问题;夸大“礼”的教化作用,以为礼万能,无法解决国人违法之事。因而,我们可以根据中华传统礼制礼法结合这一特点,从提升国人道德自觉入手,弘扬社会正气,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 程度,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私德建设,这无疑是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百利而无一害之事。 4.实施礼仪教育,建设新时代的道德规范 中华传统礼制注重礼仪教育,能起到铸塑道德人格、凝聚人心、推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自古便有蒙学,内容之一便是教育儿童自幼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初步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懂得礼仪规范。孔子多次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朱熹《童蒙须知》千余言,概括起来便是一个“礼”字。 实际上,中国古代礼制教育并非仅是一种外在的礼仪教育,而是内外结合,侧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力求培养君子的教育制度,因此它蕴涵着丰富的可供采择的要素。《礼记•内则》对自幼及长的礼制教育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而且强调终身力行践履,随时学习。古人还明确说过“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词”(《围炉夜话》),强调家长身为表率的道理。我们可以通过礼仪教育培养新时代的君子,建设新时代的道德规范。 概言之,在剥离中华传统礼制的封建质核之后,它确实具有可供我们借鉴的现代价值,对扭转当下道德失范、礼义缺位的不良现状,提升国人的整体道德素质,建立规范有效的当代礼制体系,建立良性的社会秩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

  • 中国传统礼仪之我见作文800字
  • 答:以“礼”服人——中华传统礼仪之我见 荀子曰:“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意思是说:无论一个人、一件事、还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明礼仪,是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所谓礼,指的是行为举止。仪,指的是仪容仪表。“礼仪”就是指我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和行为习...

  • 论文题(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试论学习中国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
  • 答:我来帮你写这个论文礼仪即礼节与仪式。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从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到现代的"五讲四美";从荀...

  • 以正确对待传统观念为题的800字议论文
  • 答: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礼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左传中有言道:“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足可见礼仪在文明社会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中国传统礼仪...

  • 如何理解古代中国的“礼”?
  • 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

  • 请至少从五个方面分论点论述中国古代建筑所体现的重视礼制思想
  • 答: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的宫城、内城、外城的三重城制度,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五门三朝,体现了儒家的理想和封建礼制。另一方面,阴阳五行学说也在紫禁城建筑中也得到运用。故宫外朝在前就是阳,纵向的太和殿、保和殿为三,最为高贵的太和殿分别是九五,九五至尊,九是皇帝的象征;内寝在后,乾清宫等三宫...

  • 议论文举例论证的段落怎样写?
  • 答:议论文的特点在于说理,重在议而不是叙,这是由体裁所决定的。因此,举例一定要简练,高度概括,切莫当作记叙文来洋洋洒洒,更不能详细描写。否则,会导致文体不分的错误。例如:文段一:公元前698年冬十二月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次子公子纠、幼子小白。依据周朝礼制,太子诸儿即位,...

  •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与礼仪的教育。
  • 答: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行走之礼——在...

  • 如何创新性的传承中国的礼文化
  • 答:家礼,即家庭或家族的礼仪,是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五礼”构成的完整的家庭家族礼仪系统。源远流长的中华家礼文化积淀着中国人民对于家庭文明和社会治理文明的历史智慧,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也使得我们的先人们特别重视家礼建设。深入把握传统家礼文化的地位和功能,推动优秀传统家礼文化的创造...

  • 中国传统礼法制度对中国社会民俗生活的双面影响
  • 答:唐太宗说:“失礼之禁,着在刑书.”长孙无忌奉命修撰《永徽律疏》,在《名例》篇中指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成为初唐法制的基本指导思想,《唐律疏议》之中有关”十恶”的规定,无论是危及皇帝人身,权力,尊严的谋反,谋大逆,谋叛和大不敬,还是...

  •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精神
  • 答: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体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精神。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尊重和敬重:中国传统礼仪强调对长辈、老师、长者等具有权威地位的人表示尊重和敬意。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尊重他人和维系社会秩序的价值观。社交和团结:中国传统礼仪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互动。例如,人们通过拜年、送礼、宴请等方式来维系人际...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