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2009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试题及答案 2010年徐州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2024-06-02m.verywind.com
2007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7年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7年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题号 一 二 三 四 卷面分

  得分

  注意事项:1.本卷共8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尖(蓝色或黑色)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及座位号填写清楚。3.试卷总分含卷面分1分。温馨提示:仔仔细细审题,认认真真答卷。得分 评卷人


  一 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20分)

  1. 下列加点词语书写及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帷幕 顷刻(qǐng) 奔丧(sàng) 根深蒂固 藏污纳垢(gòu)

  B.诲暗 枯涸(hé) 旁骛(wù) 漠不关心 惟妙惟肖(xiāo)

  C.奥秘 脚踝(huái) 黄晕(yùn) 一视同仁 毛骨悚然(sǒng)

  D.狼藉 惩罚(chéng) 狡黠(xiá) 暗然失色 锲而不舍(qiè)

  2.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5分)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即使先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书征服。读书需要选择。只要不善选择,一生什么事都不干,光读别人的书也读不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读,失去了意义;书,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读书的功夫要下在需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的一类书上。这类书能满足你的精神 ① (需要 必要),激发你的才智,帮助你 ② (完美 完善)自己。你要征服的也是这样的书。多好的书也不是供香客朝拜的祀奉物。当然,还有一部大书,每个人都需要终生不懈地精读粗读苦读喜读,它就是生活这部活书。读它不能代替读印刷的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文中①②两处应该选用的词语是(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修改文中画线句子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联系上文,结合语境,补写文尾的一句话。(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著阅读(3分)一个不幸的人,贫穷、孤独,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正如他那句豪言壮语说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是欢乐。”

  (1) 选文”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__造就的伟人。(2分)

  (2) 通过阅读《名人传》,你感受到他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实践。(2分)日本人向来自负,但在中国文字面前却格外地谦恭。据说日本民间曾对汉字选美,夺魁的是”梦”字,入选的佳丽还有”雪”、”柔”等等。日本人对汉字的狂热痴迷由此可见一斑。汉字的音、形、义皆是独特魅力,足以让每一个接近它的人心旷神怡、浑然忘我。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热爱汉字、写好汉字,相信你整张试卷的汉字都能书写得工整美观。请你也给汉字”选美”。选出一个你认为最美的汉字,并从”音、形、义”等方面说明其美的理由。(至少写出两点,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答:汉字:_________________理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古诗文名句或填写作家作品名称。(8分)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峡》)

  (5)王安石《凳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 古诗文阅读(19分)

  (一) 比较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①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明·李贽《初潭集》)【注释】①恻然:怜悯的样子。6.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5分)

  (1) 无从致书以观_____________________(2)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_________(3)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_______(4)中心感伤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孤者易伤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负箧曳屣 ②曳屋许许声B.①凡得学者,有亲也 ②余因得遍观群书C.①益慕圣贤之道 ②增益其所不能D.①贫者易感 ②寒暑易节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6分)

  (1)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中”余幼时即嗜学”的”嗜”字和乙文中”__________”字均表现出宋濂和邴元强烈的求学愿望。(1分)10.请具体说明甲、乙两文内容的异同。(2分)

  答: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1.词中作者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及自己的观察与感受,抒写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思考,做到了______________结合,浑然一体。(1分)

  1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好在哪里。(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现代文阅读(25分)

  (一)(12分)

  徐州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是徐州汉代文化的一枝奇葩。它通过石刻艺术画面,充分展现出汉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画面生动形象,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徐州是我国四个汉画像石集中地之一,目前已发现汉画像石墓20余座,通过普查共征集零散汉画像石400多块,已建立汉画像石艺术馆。其中茅村汉画像石墓、白集汉画像石墓,分别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属沛县、邳州、睢宁等县级博物馆都收藏保存一批汉画像石。徐州汉画像石墓葬和汉画像石的题材及绘画、雕刻艺术,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的画像石墓规模较小,题材比较简单,画面也比较粗糙。如沛县栖山的汉画像石墓群,每座墓葬只用数块长方形石板竖砌成棺,画面多为平面阴线,雕刻穿壁纹、铺首衔环等图案。东汉时期,汉画像石墓葬的形式,逐渐被王侯贵族采用,出现了如茅村、白集、燕子埠、九女墩等大型的画像石墓葬。茅村汉画像石墓室内建筑面积70余平方米,共有画像石19方,分别镶嵌在墓门、前中后三室石壁上,是徐州汉画像石墓的代表。徐州汉画像石题材广泛。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当时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画面上有表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祥禽瑞兽图像;有民间传说中的炼石补天,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捣药,神仙羽人,昆仑山上的西王母;有九头人面兽,三足乌,九华灯,灵芝,麒麟等人们想像的神仙世界。第二类是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画像。其中包括皇亲国戚、贵族豪富的生活场面,如车骑出行、打猎、宴饮、对奕、乐舞、迎送宾客、楼堂建筑等。车骑出行是汉代画像石中最流行的题材。贵族外游猎时,坐良骑,挟弩持弓,神情威严;车行道 上,主人和随从按各自身份,分乘轺车、轩车、辎车、篷车、车马疾驰奔腾,尘土飞扬,车辚马啸,场面喧赫,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反映贵族生活的图像,在徐州汉画像石中亦占不少篇幅。如茅村汉墓里有一幅”楼宇栉比图”,在二米长的画面上,刻有高大门阙和门楼,门前有持戟的武卫士,院内楼阁错杂,重檐密瓦,楼顶上有只昂首的凤凰,表示主人的无比高贵。庭院中主人正迎接来宾,楼上是宴请场面,宾主正举觞痛饮。而楼下奴仆家人捧食进馔。厨房内正忙着烹调山珍海味,情景十分热闹。反映贵族豪华生活的石刻画,还有主人身着时兴的华丽服饰,悠闲对奕、观赏舞乐百戏等场面。徐州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在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地方民俗方面,也有生动的表现。双沟汉墓中出土《牛耕图》画面上,一农夫上身赤背,下穿短裤,一手扶犁,一手持鞭,赶牛耕田。身后一少年左手提蓝,右手随耕播种。田头停着一辆装满肥料的大车,车旁一只家太正原地憩息。田间还有一人担着筐、壶,为耕种人送饭。汉画像石中”纺织图”更是惟妙惟肖,一位农家妇女坐在纺织机上转身接抱送来的婴儿。紧张的劳动形象,描绘了寻常人家男耕女织的情景。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画像石表现民间练功比武的场面,亦很真切。洪楼出土的画像石上,刻着七个力士,左侧一人持剑盾;一人生缚一虎;第三人怒目凝视,裸露膀臂,马步蹲身拔树,树上宿鸟惊飞;第四人手执牛尾,将牛倒背在背上;第五人双手执鼎耳,弓步蹬地,将鼎翻举过首;后面一人抱犊,另一人执壶。显示了汉代人的强健体魄和高超的武功。徐州汉画像石又具有地方特色,它构图密不透风,主题层次分明,情节连贯有条不紊,具有连环画的艺术风格。在地下埋茂2000多年的汉画像石,至今仍光彩夺目。

  (转载[中国汉画像石网],有改动)

  13.为什么说汉画像石是徐州汉代文化的一枝奇葩?(请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徐州汉画像石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四段画线句中加点的字”最”能不能删掉?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第六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1)请给洪楼出土的汉画像石起个名字:《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介绍的三幅画面惟妙惟肖,请结合文体特点说明这段文字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并联系上文,作一番探究后回答问题。(3分)

  徐州是汉文化发源地,汉代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位于九里山区龟山西麓的龟山汉墓,是徐州已发掘的十几座汉代王侯陵墓中规模最大、建筑最为精美的一座。龟山汉墓工程规模巨大,设计精美巧妙,技术含量非常高,有些方面甚至就连现代科学也无法做到。龟山汉墓是在山体内部挖掘而成,工程十分艰巨。龟山汉墓的甬道,长56米,整条甬道光滑笔直,精度达1/10000,而两个互相平行的甬道的夹角为20秒,误差仅为1/16000;甬道的地平面精度也很高,外面比里面仅仅低527毫米,坡度为1/1000,如此高精度的甬道在当今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整个汉墓雕凿细致入微,气势雄伟。既有着汉王朝的雄浑厚重,又有着楚文化的浪漫恣肆。是汉朝工匠们智慧怀心血的结晶。也是楚汉文化融合的产物。

  (1) 某旅游轩来徐观光,如果你是导游,一定会向游人们介绍徐州的”汉代三绝”。参观”汉画像石馆”、”龟山汉墓”以后,就应去”楚王陵”领略____________的魅力。

  (2)根据提供的材料和你了解的有关”汉代三绝”的内容,请你探究徐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至少三个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3分)

  寻春 韩少华

  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微风挟着寒意, 卷地而来。 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 “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抔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哪怕真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联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马雅可夫斯基说过:”最好在冬天写关于‘五一’的诗,因为这时候对春天想得要命。”他是在自己的诗里召唤春天,又用自己的诗去创造春天的。我呢,此时只愿意望得远些。望远必须登高。”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眼前,虽没有楼台可以登临,背后却矗立着巍巍燕山。我想,登上那山峦,一回头……也许反而要责怪自己:这次野游、山行,动身真的太迟了。其实,探寻春天的讯息:又何必凭借什么绿色的影子呢;只需攀登那足以远望的高处,透过千里平川的轻烟淡霭,透过蒸腾着的青阳之气,就会感到,大地在急促地呼吸着,–春天,正在大地的母腹里躁动…… 无边春色,已经从广阔的地平线上奔涌来。不过,绝不该停下步子。我知道,更引人的春景,还继续探寻;它,正在前方等待着我。(选自《韩少华散文集》,有改动)

  18.本文以”寻春”为线索,随着”寻春”的脚步,作者的内心情思也在发生着变化。(2分)变化过程是:希望→失望→_____________→怀疑→确定→_____________。

  19.文章第七段中说:”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为什么作者开始没发现”一芽新草”?后来又是怎样发现的?(2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把你对”哪怕真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这句话的理解写在下面。(2分)

  答:

  21.谈谈你对题目”寻春”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答:

  22.”无边的春色,已经从广阔的地平线上奔涌而来。”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对”无边的春色”进行一番描绘。(3分,加上标点不少于70字)


  四.作文(55分,其中含卷面分5分)

  人生在世,总会心有所系,情有所牵:范仲淹心忧天下;陶行知忠诚教育;袁隆平献身科学;林秀贞情暖人间……心系祖国、事业、自然,抑或亲友、愿望、花草……无论是人、事、物还是情感、精神、力量,我们都会感悟到人性的善良、崇高,生活的丰富与美好;从而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得到心灵的充实与愉悦。请以”心有所系”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字数在600字以上(格子写不下,可以写在格子外,但得另附纸)。(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和学校。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州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20分)
1.B (2 分)
2.⑴浅草才能没马蹄。⑵会挽雕弓如满月 ⑶足蒸暑土气,⑷蜡炬成灰泪始干。⑸留取丹心照汗青。⑹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3.⑴A悠闲自得 B醒悟 ⑵我始终相信诚实至上,但是对这条箴言的体会,从来没有像在训练营时那样真切。 ⑶大队人马才筋疲力尽地跑到了终点,只见他们个个汗流浃背,站立不稳,一副狼狈相。
4.(3分)《水浒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
5.(2分,说清楚目的1分,语言流利、得体1分)示例:A馆长,您好!我是B中学的学生C。我们班上正开展“话说徐州历史人物”活动,我想了解李可染先生的有关情况。您是研究李可染的权威,我很希望能当面向您请教有关问题。您可以在百忙中抽空接受我的采访吗?
二(20分)
(一)6. ⑴适逢,恰巧遇到 ⑵带领,率领 ⑶爱戴 ⑷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7. A(应该)8. ⑴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⑵有的人认为他已经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跑了。9. ①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②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俗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陈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
(二)10.⑴道:取道,过(或走)。⑵省:醒悟,反省。11.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或下面就是土地了)。12.①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②走出思维的定势,战胜自己。③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
(三)13.古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 (2分) 悲凉 凄苦
三(27分)
(一)14.我们要敬业。15.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来。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16.从道理上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答对意思即可)。
(二)17.善待苦难。(要学会寻找快乐,遇事多往光明处想,这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18.举例论证:如第七段中关于美国富翁的调查。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如第六段。19.幸福往往会一点点减去你的斗志和气魄;而苦难却不断地加上你的梦想、努力和汗水,累加起来,你就拉上了成功的手。20.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累累伤痕是生命给予你的最好的东西”(罗曼·罗兰)司马迁身受酷刑,但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巨著《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却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红楼梦》等。
(三)21.①“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著的特点。②“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22.百合身处断崖,战胜了恶劣的外部环境,经受住了野草的鄙夷和讥讽,终于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它为此骄傲和自豪。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百合的赞美和崇敬之情。23.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24.文中写了野草对百合花的不屑、讥讽、鄙夷和嘲笑等,从反面衬托出了百合花的美丽、纯洁、坚定和执著的品质。25.从百合花的角度应着重谈学习百合花坚定执著的奋斗精神,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野草的角度应着重谈要心胸宽广、与人为善,在别人身处困境时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与帮助等。
四 作文(53分,其中含卷面分3分)
作文从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综合评价,参照下列标准评分。
一类卷: 45-50分(90—100)(以47分为基准分)
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生动。(内容有新意,构思有创意,语言美感强的,可以得满分。)
二类卷:38—44分(75—89)(以41分为基准分)
内容比较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
三类卷:30—37分(60—74)(以34分为基准分)
内容具体,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卷:29分以下(59分以下)
或内容空泛;或结构残缺;或思路混乱;或语言极不通顺;或确属抄袭之作。
作文中出现错别字的,三个不同的错别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
注意:作文的切入分为35分。(不包括卷面分)
卷面分(3分)
卷面整洁,书写美观得满分;卷面工整,书写清楚得2分;卷面一般,书写认真得1分;卷面杂乱,书写潦草不得分。

参考初中语文辅导网
盼采纳,谢谢!

  徐州市2009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卷满分l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本卷共8页,用钢笔或圆珠笔(蓝色或黑色)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及座位号填写清楚。
  3.试卷总分含卷面分3分。
  一、语文积累与语言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书写及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濒(bīn)临 悄(qiāo)然 阴霾 鲜(xiǎn)为人知 迫不急待
  B.提(dī)防 角(jiǎo)色 沮丧 满载(zài)而归 提心掉胆
  C.泥泞(nìng) 狩(shòu)猎 遐想 叱咤(zhà)风云 粗制滥造
  D.栈(zhàn)桥 附和(hè) 决别 浑身解(xiè)数 谈笑风生
  2.请根据要求填写古诗文名句 (8分)
  (1)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4)马作的卢飞快, 。 (辛弃疾《破阵子》)
  (5)子日:“岁寒, 。” (《论语·子罕》)
  (6)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7)“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两句诗表现了落花积极进取的精神.但龚自珍《已亥杂诗》中的“ , ”在境界上更胜一筹。
  3.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
  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总是不断地变换工作单位。因为在一个单位工作不久,
  就会感觉到怀才不遇,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得已只好跳槽。他觉得很 ① (沉痛 无奈),就把烦恼向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 ② (倾诉 反映)。老人说:“你换了这么多单位根本没有用啊。因为 。”
  有些人总不断埋怨别人的过错,指责别人的缺点,他们觉得周围的环境和人处处跟自己作对;或者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没有真正的“伯乐”来赏识自己。实际上,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是来自于周围,而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像这样的人,必须深刻地看待自己,正确地反省自己,不能一味地埋怨别人。而一个单往也没有必要为失掉这样的“人才”而遗憾。
  (1)为文中①②两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① ②
  (2)根据上下文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把文中老人的话补充完整。(1分)
  因为 。
  (3)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答: 。
  4.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3分)
  修养的花儿
  在寂静中开过去了,
  成功的果子
  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1)这首小诗的作者是 (1分)
  (2)请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答: 。
  5.请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中选出四个最能体现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和文化底蕴
  的关键词(四字短语).填在文后的方格中。(2分)
  徐州,古祢彭城.是江苏境内建城最早的城市,历史悠久。秦汉之际,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
  帝刘邦一统天下.建立了辉煌的汉王朝。两汉四百多年间,徐州共有l3个楚王,5个彭城王,是有名的帝王之乡。徐州城周围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并称为“汉代三绝”。徐州更是人文荟萃之邦,彭祖、刘邦、项羽自不必说,还有萧何、刘裕、李煜、刘向、刘禹锡、李蟠、李可染、马可、宋绮云等,从帝王将相到丈人骚客.从艺术大家到革命志士.无数风流人物.闪烁寰宇。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段)文言文,完成第6到第9题 (1 5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峡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采.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敷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臣之妻私臣 私: (2)皆以美于徐公 以:
  (3)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 (4)卒得反国 反:
  7.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 ②及鲁肃过浔阳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6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3)吾知所以亡矣。
  译文:
  9.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3分)
  原因:
  启发: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 (1分)
  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2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9分)
  (一)阅读《我的母亲》中的节选部分,完成第l2到第l4题。(6分)
  ①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②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2.以上两段文字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我”的母亲的?(2分)
  答:
  13.母亲为什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2分)
  答:
  14.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细节描写中包含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2分)
  答:
  (二)阅读面篇说明文,完成第15到第l8题。(11分)
  动物也在全球化
  张凯峰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
  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观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
  威胁。己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
  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成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生物栖
  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太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选自《语文新圃》2009年第1期,略有改动)
  15.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种现象”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答:
  16.从文中看,造成“动物全球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2分)
  答:
  17.文章第⑥段说明的结论是什么。请具体分析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4分)
  结论:
  分析:
  18请从文中找出能够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一个句子并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第19到第22题。(l2分)
  汉语,我为你不平
  卢新宁
  ①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②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③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④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邵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⑤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一方面,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的高分记录可以一再被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⑥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套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一个不懂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⑦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⑧“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⑨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⑩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略有改动)
  19.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鲜明的情感态度?(2分)
  答:
  20.请列举“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一句中”危机”在文中的具体表现。(4分)
  答:
  21.文章第⑤段中说“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请结合全文写出坐着这样说的理由。(3分)
  答:
  22.你怎样看待“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这种现象?请结合
  以下两则材料写出你的认识和思考。(3分,至少写出3点)
  (1)日前.西北地区“高校汉语教学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针对一些理工科院校提出的取消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许多与会的著名教授坚决反对,他们列举了许多“学历越高,汉语水平越低”的现象,提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不仅不能取消,还应进一步加强。
  (2)如今,现代汉语教育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汉风”“华流”“中国热”正在全球兴起。到2010年,全球汉语教师需要500 万,而目前只有4万人,汉语教师的缺口将非常大。
  答:

  四、作文(50分)
  大自然是一曲曲最动听的歌,是一首首最抒情的诗,是一个个既古老而更新鲜的故事。我们都有过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感受自然的经历。面对朝晖夕阴,花开叶落,雄奇的山峰,深沉的海洋……我们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引发怎样的思考?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请以“面对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讲述故事,或阐述观点,或抒发感受。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白选。③字数在600字以上。④文中不得出
  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州市2009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语文积累与语言运用(20分)1.(2分)C(A悄一qiáo 急一及 B角一jué 掉一吊D决一诀)
  2.(8分,每处l分,错一字此处不得分)(1)采菊东篱下(2)我寄愁心与明月(3)相见时难别亦难(4)弓如霹雳弦惊(5)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5分)(1)(2分)①无奈②倾诉
  (2)(1分,从问题出于自身的角度来回答)示例:
  (因为)不是环境的问题,而是你自身存在问题。
  (3)(2分)像这样的人,必须正确地看待自己,深刻地反省自己,不能一味地埋怨别人。
  4.(3分)(1)冰心(谢婉莹)(1分)(2)比喻。人只有耐得住寂寞,努力提高自己,才能迎来辉
  煌的成功。(“手法”1分,“哲理”1分。意思对即可)
  5(2分,答对两个得1分,答对四个得2分)历史悠久帝王之乡汉代三绝人文荟萃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一)(15分)
  6.(4分,每处l分,意思对即给分)(1)偏爱(2)认为(3)当面指责(4)通“返”,返回
  7.(2分)B拜见(A长,身高整治,治理C偶尔私自,偷着D错误到)
  8. (6分)每句2分,重点词语翻译准确,句子翻译通顺即可)(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与”l分疑问句l分)(2)由此看来,大王因受蒙蔽而不明太严重了。或,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严重)了。(“蔽”“甚”各1分)(3)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所以”“亡”各1分)
  9.(3分)原因(2分)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启发(1分)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二)(3分)
  10.(1分)最爱(爱)
  11.(2分,描写的景物和表现出的春的特点各1分)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莺
  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29分)
  (一)(6分)
  12.(2分,两个方面各1分)“严格的管束和深沉的爱护。”或“教之严,爱之慈。”
  13. (2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答“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给1分。
  14.(2分)包含了“我”对母亲的怀念、爱戴、感激和敬爱之情。
  (二)(11分)
  15.(2分)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正在长得越来越像。或: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
  被追加人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16.(2分,每点l分)①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人侵。②对生物多样性
  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
  17.(4分,结论和分析各2分)结论: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2分,意思对即可)分析:把“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进行比较,得出结论。(2分,内容、方法各l分)
  18.(3分.句子l分,分析2分.其中扣住句义分析和特点各l分)示例:①“野生动物种群的基因资源正在不断减少”中的“正在不断”形象地说明了基因资源的减少正处在持续发展的的过程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中的“严重’一词.强调了人类不恰当的做法对生态系统适应力危及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12分)
  19.(2分)“汉语,我为你不平!”或“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20(4分),每一方面2分)(1)在校学生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高学历青年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2)书写语言失范,生活用词平庸乏味,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21.(3分.每一点各l分)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1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让我们牢记自己的身份)。(1分)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1分)
  22(3分,答出一点给l分)(1)人类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成为必然,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有必要掌握其他种语言。(2)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汉民族的文化标志,是我们正的根。学好汉语,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历史使命。3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并与中国开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出现“汉风”华流”“中国热”的现象是正常的。(4)我们要努力学好汉语,使自己成为向世界传播汉语,传播汉文化的使者。(5)我们的学校教育要走出语言教育的误区,加强母语教学。(6)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四、作文(50分)
  从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综合评价,参照下列标准评分。
  一类卷:45—50分(90—100)(以47分为基准分)
  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生动。(内容有新意,构思有创意,语言美感强的,可以得满分。)
  二类卷:38--44分(75--89)(以41分为基准分)
  内容比较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
  三类卷:30—37分(60—74)(以34分为基准分)
  内容具体,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卷:29分以下(59分以下)
  或内容空泛;或结构残缺;或思路混乱;或语言槛不通顺;或确属抄袭之作。
  作文中出现错别字的.三个不同的错别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
  注意:作文的切入分为35分。
  卷面分(3分)卷面整洁,书写美观得满分;卷面工整,书写清楚得2分;卷面一般,书写认真得l分;卷面杂乱,书写潦草不得分。

  • 江苏省近五年的语文中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 答:2009 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作文题:《像__那样生活》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一丝惬意心中来 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面对自然 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作文题:有一句话我总想说 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传递》江苏省无锡市中考语文作文题:文学是灯 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作文题:今天...

  • 近32年上海中考作文题目都写了些啥
  • 答:·2009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2009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难忘的那张脸》。 ·2009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从那一刻开始》。 ·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语文作文以“___,让生活更美好”为题目。 ·200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试题(丽水市卷) ·2009义乌市中...

  • 河北25届雏凤杯作文优秀奖马枥雅作文
  • 答:今天真好·2009江苏省无锡市中考语文作文题、有梦才有远方50,只属于远方》 《无言的凝眸》 《远方的地平线》 《花开不只在春天》 《秋韵》 《最美的行囊》 《永远的》 《伤着并快乐着》 《还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明天、山外青山楼外楼58,寸有所长》排比。四川省·四川省内江市2009年中考作文题目·2009成都...

  • 求2009年苏州语文中考题及答案
  • 答:2009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5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

  • 09淮安语文中考答案
  • 答:江苏省淮安市2009 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 语 文 试 题 欢迎参加中考,相信你能成功!请先阅读以下三点注意事项:1.本卷共8 页。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2.答题时,用0 . 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横线上。写在本试卷上或超出答题卡规定区域的答案...

  • 中考作文有什么题目
  • 答:试题所引用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题目自拟(不得直接以话题为题)。⑤不少于550字。⑥必须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文中也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广东省中考作文题:《 的我》2003年浙江金衢两市作文题:(一)小作文(10分)请你展开合理的想像,完成下面...

  • 作文《自由的心》类似这样的题目还有哪些
  • 答:___,让生活更美好”为题目。·200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试题(丽水市卷)·2009义乌市中考作文题:《那次,我和他(她)都是好样的》山东省·2009年山东省青岛市语文作文题目给了考生两个选择,第一题目是“那时我___”,第二题目要求考生以团队精神为题写一篇作文。

  • 2009年徐州物理满分多少分
  • 答:80分。根据查询考试相关资料得知,2009年徐州物理满分80分。徐州中考总分是700分。包括语文140分,数学140分,外语140分(卷面110分+口语听力30分),政史合卷100分(政治50分+历史50分),物化合卷140分(物理80分+化学60分)。

  • 2009年杭州市语文中考试卷
  • 答:2009年杭州市中考语文试题2009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校名、姓名和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4.考试结束后,上交试题卷和答题卷...

  • 6年级毕业会考语文卷的作文题目是什么?
  • 答:湖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难忘的那张脸》.·2009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从那一刻开始》.·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语文作文以“___,让生活更美好”为题目.·200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试题(丽水市卷)·2009义乌市中考作文题:《那次,我和他(她)都是好样的》山东省·2009年山东省青岛市语文作文题目给了考生...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