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说说对”孟子”义的理解

2024-05-19m.verywind.com
~ (一)孟子仁义思想产生 关于人的道德性,孔子主要讲仁爱思想,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具体内容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按照礼的规范来行事进行人事交往,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孔子认为“仁”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体现为“爱人”(《论语·颜渊》),具体做法则是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_而达人”(《论语·雍也》),如此便是成为了有道德的人即“君子”。孔子又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即应该做的,符合道德要求的,“利”则是追求自己的利益,不符合道德要求的。由此可见,孔子由仁爱思想提出来关于“义”的原则,提倡人人都应自觉地做出符合“义”的要求行为。 但是我们看到“孔子虽然讲了这些道理,他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1]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能自觉地追求“仁”成为有道德的人,是因为“人性本善”,孟子举例证明,有人看见小孩掉进水井中,都会产生“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不是因为有任何的外在因素,而是人内心自觉产生的,即“恻隐之心,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由此引出了“四端”说。《孟子·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显然孟子认为人的道德行为的根源就来自于人的内心,人的内心本来就具有德性,这表示人性的善是与生俱来,自然而然存在的。所以人们对“仁义”的追求是发自内心的,而且孟子认为这“四端”也成为了人和其他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离娄下》)。 (二)孟子仁义思想基本内涵 孟子的“四端说”,是其道德论的核心,其中尤其以“仁义”思想为主导。“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孟子·公孙丑下》)“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孟子·尽心下》)可见“仁义”已经成为了人的道德标准,人人都应做出符合“仁义”要求的行为。“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有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政治理想中就包含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思想,包括制民之产,与民同乐,使民以时等。 在“仁义”思想的指导下,孟子对“义利”关系进行了阐述。孟子肯定了人都是有物质需求的,这种物质条件是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孟子·尽心下》)“民非水火不生活”(《孟子·尽心上》)。但是他又说在这种需求的基础之上也人还应该有道德追求,“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禽兽”(《孟子·滕文公上》),人不能一味的追求利益,而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忘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所以孟子认为人不能违背“义”,不顾一切的追求“利”,要在符合“义”的要求中取“利”。 在义利关系上,“孔子总的趋向是强调‘义以为上’与这一主张相联系,孔子更为关注理性的需求”[2]。孟子同样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以恢复和强化‘义’的作用为理论重心”[3],但是孟子也认为追求“义”的基本前提则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但在追求“利”的过程中不能做出违背“义”的行为。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

  • 说说对”孟子”义的理解
  • 答:[1]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能自觉地追求“仁”成为有道德的人,是因为“人性本善”,孟子举例证明,有人看见小孩掉进水井中,都会产生“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不是因为有任何的外在因素,而是人内心自觉产生的,即“恻隐之心,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由此引出了“四端”说。《孟子·公孙...

  • 如何理解儒家思想中孟子提出的义?
  • 答:在孔子看来,义是君子的本质规定。这说明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优秀道德品质的集合体,其中义是根本,表现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有高度的文化修养;然后是态度,非常谦逊,不自满,不骄傲;最后是诚信,对人对事,处之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他人。在孔子看来,义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如果说君子是孔子...

  • 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你认为其中的“义”字有什么...
  • 答:义”字最初的意思是,家国大义,可以理解为对家国人民的博大的情义。后随着佛教的传播,及汉语的发展。现在这个义还可指兄弟朋友之间的情义。 在今天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

  • 孟子所说的“义”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们今天还需要坚持吗?为什么呢?_百度...
  • 答:(一)先利后义。孟子继承了孔子先满后教的思想,与管仲说的“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样,认为要让老百姓讲道德礼义,首先要保证他们起码的物质利益,满足他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孟子并不是道德至上论者,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普通百姓首先想的是维持一家人的生存问题。生存问题解决了,...

  • 《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义”有什么内涵?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现实...
  • 答:《孟子语录》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

  • 孟子义这个名字的含义是什么?
  • 答:子:引申为天之骄子、幸福安乐、吉祥如意、生活美好等含义。义:义字指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或道义,也指为社会所应尽的责任和与别人感情上的联系。一个名字好不好不是看寓意,而是主要看这个字是否和八字配合得好

  • 简要谈谈你对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义”是怎样理解旳
  • 答:孔子的仁为克己复礼,孟子的义,为仁而舍身取义:从《论语》里我们就了解到,孔子一生都没无法给他当代的任何一个人评为仁人,因为在他眼里当时没有一个人完全达到完全行周礼的,也就是说没有真正仁人,没人会爱人的,因为人们逐渐脱离了礼;由此孔子认为人本是不仁的,黄帝到武王的人之所以仁,是...

  • 如何理解孟子的舍身取义思想
  • 答:孟子提出性善说,就是善分为仁,义,礼,智四个方面. 仁指恻隐之心. 义指善恶之心. 礼指恭敬之心. 智指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生命虽然是人人都想要拥有的,但人们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死亡虽然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人们所厌恶的还有比这更厉害的东西.所以做人不会苟且偷生,遇到祸患也不会躲避....

  • 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 答:”对孟子来说,“义”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智慧之源·“义”是古代的一种广义的道德概念,可以是公平正_,是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不同人对“义”的理解可能不同。儒家思想十分看重“义”,将其列入“...

  • 谈谈你对孟子先义后利的理解
  • 答:“义以为上”就是在一切事情上,如果义和利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是以义为上。当然孔子没有把“义”和“利”明确的在价值观上把它做一个对立,彰显出这个义和利的紧张,以及它对文明社会、对国家的意义。孟子就发展了这一点。荀子明确讲“先义后利者荣”,荀子的这个主张应该说不仅是对孟子这个义利...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