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苏辙的六国论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越多越好,一定是苏辙的 求《赤壁赋》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总...

2024-06-02m.verywind.com
急求语文文言文专家帮忙整理一下苏辙的六国论的文言句式,实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谢谢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

今:吞咽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古义:结交

今义:和

9.始速祸焉:

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按理来说

(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

以地事秦   事:侍奉  

(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始速祸焉   速:招致  

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译为打退
4.一词多义

(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2)暴 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 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势 ①有如此之势 (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承接。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赂秦而力亏

战败而亡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

2.之

(1) 结构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

较秦之所得

诸侯之所亡

(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

(4) 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3.以

(1)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

(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

苟以天下之大

(3) 连词,相当于“而”。

以有尺寸之地

(4) 介词,把。

举以予人

(5) 介词,用。

以地事秦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为

(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

(2) 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其

(1)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

(2)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

6.则

(1) 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 连词,那么。

则秦国之所大欲

7.与

(1) 动词。亲交好附)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

3.倒装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一、通假字
1、属,通“嘱”劝酒。
2、冯,通“凭”乘。
3、缪,通“缭”连结、盘绕。
4、籍,通“藉”,凌乱。
5、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名作动:唱。
2、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形作动:整理。
4、南,名作状:向南。
5、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三、一词多义
1、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2、歌:唱、歌词、歌声。
3、如:往、像、像。
4、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这样。
5、长:永远、增长。
四、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白话译文: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白话译文: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白话译文:为什么你吹的箫声会这样悲凉呢。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白话译文: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白话译文: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五、古今异义
1、白露:古,白茫茫的水气、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2、美人:古,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美貌的女子。
原文选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白话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
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此文出自宋代·苏轼《赤壁赋》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一词多类 一词多义 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 3、举以予人 ( 来)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的)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 ”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 都是代词。 )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 理)

而: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 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 ,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 承接关系) 4、二败而三胜(递进)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 这样以后。

兵: 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 1、暴霜露(动词,曝露) 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 酷)

事: 1、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 情)

犹: 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 仍然,还)

始: 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 如果) 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二、古今异义 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 :实际上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 父亲的父亲 3、至于:古义:以至于。今义:表 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 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 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 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 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 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 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 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古义: 结交 今义:和 9、速: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 不可以
追答:
特殊句式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用“非”表示的否定判断句) 六国:指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 魏几个诸侯国。 兵:武器 单独看,这个句子翻译为“六个诸侯国家 破国亡,不是他们的兵器不锋利,也不是 打仗不得法”。它同下文“弊在赂秦”一起 ,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简 捷明快。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也”式判断 句)。 与:亲附、亲近。 嬴:秦王的姓。 单独看,这句翻译为“是因为齐国结交秦 国却不帮助其他五国”。它提示了齐国灭 亡的原因。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所……”式被动句) 如此之势:泛指“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 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和“以赂秦 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 奇才,并力西向”的大好形势。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 这句翻译为“有像这样不需贿赂秦国就能 战胜秦国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聚的威 势所挟制”。作者在这里抨击了六国治国 方略,揭示其“破灭”的根源。 ④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洎:及,等到。 以:因为,由于。 单独看,这句翻译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 诛杀”。其实,句中主语“牧”是“诛”的被动 者,而不是“诛”的施动者,这是一种意念 上的被动。因此这句最好还是翻译为“等 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⑤赵尝五战于秦。(倒装句,介宾结构的 状语后置) 尝:曾经,过去,时间副词。 于:同、跟,和“秦”一起构成介宾结构, 作“战”的补语。 这个句子理解时要把后置的状语提前,翻 译为“赵国曾经五次同秦国作战”,语意就 顺了。

一、一词多类 一词多义 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 3、举以予人 ( 来)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的)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 ”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 都是代词。 )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 理)

而: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 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 ,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 承接关系) 4、二败而三胜(递进)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 这样以后。

兵: 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 1、暴霜露(动词,曝露) 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 酷)
精锐五角场
事: 1、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 情)

犹: 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 仍然,还)

始: 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 如果) 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二、古今异义 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 :实际上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 父亲的父亲 3、至于:古义:以至于。今义:表 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 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 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 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 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 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 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 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古义: 结交 今义:和 9、速: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 不可以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六国论 苏轼 通假字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 答: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月:每月。名为状 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通假字》然则诸侯...

  • ...整理一下苏辙的六国论的文言句式,实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 答: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

  • 苏轼的六国论 知识梳理
  • 答:1.通假字 (1)暴霜露 (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

  • 六国论通假字
  • 答:3、中,通“终”,最终,最后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4、是通假字,同“曝”译为“曝露”。5、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有嘉佑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二字音 贿赂huìlù获邑yì厥jué暴霜露pù荆棘...

  • 论语六则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求帮助
  • 答:1、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的古字,愉悦,高兴。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诲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2、词类活用: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

  • 六国论的词类活用
  • 答: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 )理:按理来说 (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义: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待 天下的奇才)礼:礼待&#...

  • 六国论词类活用有哪些?
  • 答:《六国论》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 以地事秦:事,侍奉 3、形容词作动词 小则...

  • 苏轼、苏辙《六国论》词类活用!!!在线等!!!
  • 答:苏辙:1、而蔽山东之诸侯: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2、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 3、故夫天下之所重者: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 4、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5、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让】韩、魏没有...

  • 暴秦之欲无厌通假字是什么?
  • 答: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 求《六国论》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 答: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x0d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x0d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x0d4、洎牧以谗诛\x0d5、赵尝五战于秦\x0d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词类活用:1、日割月削(名词...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