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醉翁亭记重点字词翻译 醉翁亭记字词翻译

2024-06-01m.verywind.com
有没有《醉翁亭记》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的课件~

原文翻译及解释: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
  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
  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
  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
  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注释]

(1)环:环绕。
滁(chú除):指滁州城,今安徽省滁县。
  (2)林壑(hè贺):树林和山谷。
  (3)“望之”二句:望去树林茂密而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蔚(wèi卫)然,草木茂盛的样子。琅(láng狼)琊(yá牙),山名,在滁州西南十里。
  (4)山行:沿山路而行。
  (5)潺(chán缠)潺:流水声。
  (6)峰回路转:山势曲折回环,路也随着转弯。
  (7)“有亭”句:有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展翅欲飞似的,高踞在泉水之旁。翼然,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居高临下。
  (8)“名之”二句:给亭子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醉翁”的名字来给它命名的。名,作动词用,取名。太守,即郡太守,秦代郡的行政长官。宋代行政区划有州无郡,州长官称知州。这里称太守是沿用旧名。
  (9)饮少辄(zhé哲)醉:喝一点就醉。
  (10)乎:同“于”。
  (11)“得之”句: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12)若夫:他转连词,相当于“说到那”、“至于”。日出而林霏(fēi非)开:太阳一出来,树林的雾气就散了。霏:云气。
  (13)“云归”句:烟云聚扰来,山谷就阴暗了。
  (14)“晦(huì会)明”二句:或暗或明,随时变化,这是山间早上和晚上不同的景色啊!晦,昏暗。
  (15)“野芳”句:野花开了,发出清幽的香气。这是写春季。芳,指代花。
  (16)“佳木”句:美好的树木吱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这是写夏季。秀,发荣滋长。
  (17)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这是写秋天景色。
  (18)水落而石出:这是写冬天的景色。
  (19)“朝而往”二句:早上入山游赏,晚上返回。
  (20)负者:肩负东西的人。
  (21)伛(yǔ语)偻(lǚ吕):俯身躬背的样子。指老年人。提携:指被人搀扶的小孩。
  (22)泉香而酒洌(liè列):泉水香甜而酒味清凉。洌,清。一作“泉洌而酒香”。
  (23)山肴(yáo 摇):用山中禽兽作的菜,即野味。肴,荤菜。野蔌(sù速):野菜。
  (24)“宴酣(hān)憨”二句:宴会中痛饮的快乐,不在于用音乐来助兴。酣,喝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25)射者中(zhòng众):投壶的人投中了。射,指投壶,古代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胜负。
  (26)奕(yì义):指下围棋。
  (27)觥(gōng工):用犀牛角作的酒杯。筹:酒筹,行酒令时用来决输赢的竹制筹码。交错:杂乱。
  (28)苍颜:苍老的面容。
  (29)颓然:这里指醉后昏然欲倒的样子。
  (30)已而:过了一些时候。
  (31)阴翳(yì义):树木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32)“人知”二句: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感到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他独特的乐趣(指太守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前一“乐”字用为动词,有“得到乐趣”的意思。其乐,指滁人的快乐。
  (33)庐陵:即吉州,今江西吉安县,欧阳修的家乡。

字音
  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僧(sēng)辄(zhé) 霏(fēi) 瞑(míng)伛偻(yǔ lǚ) 携(xié)洌(liè) 肴(yáo) 蔌(sù) 觥筹(gōng chóu) 阴翳(yì)弈(yì) 酿泉(niàng) 翼然(yì) 岩穴(xuè)晦明(huì)朝暮(zhāo mù) 酣(hān) 颓然(tuí)
词义
  1.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在安徽省东部。环:环绕。
  2. 皆:全、都。
  3. 林:树林。
  4. 壑:山谷。
  5. 蔚然:茂盛的样子。
  6. 山:沿着山路。
  7. 行:走。
  8.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9. 回:回环,曲折环绕。
  10. 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11. 临:坐落于,靠近。
  12. 作:建造。
  13.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14. 太守自谓: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谓:命名。
  15. 辄:就。
  16. 号:称号。
  17. 曰:称为。
  18. 意:情趣。
  19. 乎:于,介词。
  20.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里。
  21. 得:领会。
  22. 寓:寄托。
  23. 若:像。
  24. 夫:那。
  25. 而:就,表顺承的连词。
  26.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霏:雾气。
  27. 开:散开。
  28. 云归:烟云聚拢。
  29. 岩穴:山谷。
  30. 暝:昏暗。
  31. 晦:阴暗。
  32. 朝:早晨。
  33. 暮:傍晚。
  34. 芳:香花。
  35. 发:开放。
  36. 佳:美好的。
  37. 秀:茂盛,繁茂。这里指草木茂盛。
  38. 繁:浓郁的。
  39. 高:高爽。
  40. 穷:穷尽。
  41. 负:背着。
  42.休:休息。
  43. 应:应答。
  44. 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代老年人。
  45. 提携:搀扶,带领,这里指代小孩子。
  46. 渔:捕鱼,名词作动词。
  47. 酿泉:(名词作状语)用酿泉,。
  48. 为:制。
  49. 洌:清纯。
  50. 山肴:野味。
  51. 野蔌:野菜。
  52. 杂然:各色各样。
  53. 前:在前面。
  54. 陈:摆开,摆放。
  55. 酣:畅快地喝酒
  56. 非丝非竹:不在于音乐。
  57. 丝:弦乐器的代称。
  58. 竹:管乐器的代称。
  59. 射: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即以箭投壶中,以能否投进决胜负,叫做投壶。也有可能是猜谜,古时亦叫射覆。
  60. 弈:下棋。
  61.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62. 觥:酒杯。
  63. 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64.苍颜:脸色苍老。
  65. 颓然:指醉醺醺的样子
  66. 乎:相当于“于”。
  67. 从:跟随。
  68.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69. 翳:遮盖。
  70.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
  71. 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72.乐:乐趣。
  73.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欢乐。
  74. 述:记述。
  75. 谓:为,是。
  76.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现在江西省吉安市。
一词多义
  乐: ①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第二个乐)乐趣
  名: 1.名之者谁:命名 2.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得: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 2.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 3.卖炭得钱何所营:得到
  意:1.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2.每有会意:意旨 3.此中有真意:心思
  高:1.而年又最高:大 2.风霜高洁:高爽
  宴:1.太守宴也:宴请 2.宴酣之乐:宴会
  出:1.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
  酿泉:1.酿泉也:泉水的名称2.酿泉为酒:用泉水酿造
  在: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2.已而夕阳在山:挂在
  归: ①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②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
  谓:①太守自谓也:命名 ②太守谓谁:为,是
  也:①环滁皆山也:表陈述 ②山之僧智仙也:表判断 ③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②临溪而渔:来到 3.把酒临风:面对
  乎:①在乎山水之间也:于 ②颓然乎其间者:在
  而: 1. 表并列 2. 表承接 3.表递进 4.表转折 5.表修饰 6.连词,无意
  1、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2、 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3、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并列
  4、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5、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6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并列
  7、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翼然临于泉上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作动词,称呼)
  (7) 鸣声上下 (上下:方位名词作副词,到处)
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至于负者歌于途 古义:背着东西的人 今义:失败的一方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醉醺醺的样子 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香花 今义:芳香
  射者中 古义:投壶 今义:射箭
文章成语
  【觥筹交错】 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 野味和菜蔬。
  【风霜高洁】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文章主义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尤其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全文重复运用“……者……也”的句式,并且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律。
  中心思想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地场面,表现诗人被贬后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环:环绕。皆:副词,都。
蔚然:茂盛的样子。
山:名词状语,山上。
潺潺:流水声。
酿泉:泉水名。
回:回环,曲折环绕。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本义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是坐落高处的意思。
名:命名。
守:官名。
号:取别号。
曰:叫做。
年又最高:年纪最大。
意:里指意趣、情趣。“醉翁之意不酒”,后来用以比喻别有用心。
乎:介词。
若夫:用在段的开头,用来表示提出另事。
而:就,表顺承的连词。
霏:雾气。
开:散。
归:回,里指散开的云又回聚到山来。
暝:昏暗。
晦:阴暗。
芳:香花。
发:开放。
佳木:好的树木。
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繁阴:浓阴。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伛偻:驼背,老则背微驼,故“伛偻”指老人。
提携:被搀领着走,指小孩。
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渔:捕鱼。
酿:酿造,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
洌(冽):清澈貌。
山肴:指山猎获的野味。肴,指做熟的鱼肉。
蔌:菜蔬。
杂然:交错的样子。
陈:摆开
射:这里指宴饮时的种游戏,即以箭投壶中,以能否投决胜负,叫做投壶。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记数用的签子。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谓:为,是。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现在江西省吉安市。

1.用于判断句中,可译为......是......
2.表判断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天圣进士。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有《欧阳文忠集》,词集有《六一词》、《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除文学外,经学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
欧阳修书法亦著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并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不多就醉了,同时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中。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至于太阳一出,林间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幻无定,这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的景色。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隐石显露,这是山中的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香,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站着或坐着大声喧哗的,是欢悦的众位宾客。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这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宾客跟从太守回去。树林茂密阴蔽,到处的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注释
环:环绕。皆:副词,都。
蔚然:茂盛的样子。
山:名词状语,山上。
潺潺:流水声。
酿泉:泉水名。
回:回环,曲折环绕。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本义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是坐落高处的意思。
名:命名。
守:官名。
号:取别号。
曰:叫做。
年又最高:年纪最大。
意:里指意趣、情趣。“醉翁之意不酒”,后来用以比喻别有用心。
乎:介词。
若夫:用在段的开头,用来表示提出另事。
而:就,表顺承的连词。
霏:雾气。
开:散。
归:回,里指散开的云又回聚到山来。
暝:昏暗。
晦:阴暗。
芳:香花。
发:开放。
佳木:好的树木。
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繁阴:浓阴。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伛偻:驼背,老则背微驼,故“伛偻”指老人。
提携:被搀领着走,指小孩。
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渔:捕鱼。
酿:酿造,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
洌(冽):清澈貌。
山肴:指山猎获的野味。肴,指做熟的鱼肉。
蔌:菜蔬。
杂然:交错的样子。
陈:摆开
射:这里指宴饮时的种游戏,即以箭投壶中,以能否投决胜负,叫做投壶。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记数用的签子。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谓:为,是。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现在江西省吉安市。

赏析一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提到他,总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记》,他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与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 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情感的抒发,而这三者又都生动地表现了欧阳修当时的特殊情怀。随着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闲适快活的世界: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这儿的山,没有嶙峋怪石,没有岩绝壁,这儿的水,不是惊心动魄之水。山,委纡起伏,布满了茂盛的绿荫,幽深秀丽,静静地绵延环绕;水,犹如一条回旋曲折的银色飘带,潺潺而下,泠泠悦耳;还有一亭,四角翘起,像鸟一般,悄然飞临在这细水旁,多么柔和寂静的景色啊。《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优美的环境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仁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若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这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傍晚聚扰来的烟云,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 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再看散文中人事的叙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它所描写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响的英雄行为,而是比较平凡的、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散文中描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无限的快乐,不禁心旷神怡,宽辱皆忘,一切人世间的荣辱,烦恼都置之脑后,以至于忘自己“饮少辄醉”,尽兴畅饮。结果,周围歌声缭绕,人们起坐喧哗,而他却“颓然乎其间”,醉态可掬,欲起而不能了,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欧阳修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由此而触发的内心感慨。他的真挚的感情溶汇在景、事中,更使文章显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必而寓之酒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在仕途宦海中颠簸数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从天圣八年(1030),年仅23岁的欧阳修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尽心竭力,积极协助范仲淹革新内政,终于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贬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实现,而在贬于滁州之后,却有了可喜的政绩,这对于奔波劳碌,疲惫不堪的欧阳修来说,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这儿,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他处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快,舒适安闲,不由便醺醺然了。 欧阳修苍颜白发,颓然坐于众之间,眼睛微闭,眼前的景物是优美的,人是欢欣的,欧阳修也被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陶醉了。 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赏析二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 ——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精巧的结构。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结构上的精巧之处,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金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琅。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出色的语言。《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
《醉翁亭记》还留下了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话,为人们所传诵。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写道:“欧公(按:指欧阳修)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语类大全》卷一百三十九)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单句成对的有“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
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这样,读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倍感声声清朗,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艰涩的流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醉翁亭记》就是他的文学主张的最好的艺术实践。 (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赏析三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作为我个人十分喜爱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 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问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的。写前一篇《《始得西山晏游记》同样是被贬,但表露出来的情怀却大不相同。
贯穿《醉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岈,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出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体会到的,着还不足为奇。等写到“滁人游”“太守晏”“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本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写静和抒情的自然结合。文章先写到亭子的远景,因为亭子所在是琅岈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姿态,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写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而借释停名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姘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健将,易于成诵,首先本文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饿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金荧润畅。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揄扬挫,健将悦耳。全文几乎用“也”结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赞烦只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120

  • 醉翁亭四字成语
  • 答:2. 醉翁亭记字词翻译 字音 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僧(sēng)辄(zhé)霏(fēi) 瞑(míng)伛偻(yǔ lǚ)携(xié)洌(liè)肴(yáo) 蔌(sù) 觥筹(gōng chóu) 阴翳(yì)弈(yì) 酿泉(niàng) 翼然(yì) 岩穴(xuè)晦明(huì)朝暮(zhāo mù)酣(hān) 颓然(tuí)词义...

  • 《醉翁亭记》翻译 词解
  • 答: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

  • 醉翁亭记翻译和原文是什么?
  • 答:《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翻译和原文如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

  • 《醉翁亭记》字词翻译
  • 答: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望过去那树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邪山。沿山路行走了六、七里,就渐渐的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的亭子,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

  •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 答:醉翁亭记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

  •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 答:《醉翁亭记》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供大家参考。更多内容还请关注哦。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

  • 醉翁亭记的原文及翻译
  • 答:醉翁亭记的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 答: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和注释如下:原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

  • 有没有《醉翁亭记》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的课件
  • 答:原文翻译及解释: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

  • 醉翁亭记的翻译和原文
  • 答: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提供的醉翁亭记的翻译和原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醉翁亭记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