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文言文中的“斯人”何意 文言文中的“代词”是什么意思?

2024-06-01m.verywind.com
有一句文言文,是"斯人也"还是"是人也?~

其实两者均可。【翻译是: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 “是人”是指人人,“斯人”是指特定的某个人。孟子所要表述的是很多人,而不是特定的某个人,所以应该是“是人”;司马迁写史,他想表述的是特定的某个历史人物,所以应该是“斯人”。

文言文中的代词是起替代、指示作用的词。古代汉语里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无定代语、特殊代词等五类。
一、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等。例如:
①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夫子加齐卿相》)
②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同①)
③ 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管晏列传》)
④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代词“我”“予”“余”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在先秦时多作主语和定语,在否定句中可以作宾语,在一般句子中作宾语比较少见。“朕”在秦以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并非皇帝专用,所以在例④中屈原可以自称为“朕”
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若”、“而”、“乃”等。例如:
① 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吕相绝秦》)
② 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孙子列传》)
③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留侯世家》)
⑤ 吕后真而主矣。(同④)
⑥ 必然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其中“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而”、“乃”一般多作定语。
第三人称代词有“其”“厥”“之”等。“其”主要充当定语。例如:
①民未知义,未安其居。(《城濮之战》)
②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孟子•离娄下》)
例①“其”代“民”,例②“其”代妻与妾的良人,均指人,充当定语。“其”还可以充当主谓词组成分句的主语。例如:
①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记•项羽本纪》)
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史记•陈涉世家》)
③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④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城濮之战》)
例①②中的“其怒”“其贤”“其死”是主谓词组充当宾语,“其”是主谓词组的主语。例③④中的“其”充当分句的主语。
“厥”的语法功用大致和“其”相当,在句中充当定语。例如:
① 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吕相绝秦》)
在上古汉语里,“其”不用于宾语的第三身代词是“之”。例如:
①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管宴列传》)
② 贾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城濮之战》)
充当双宾语中的近宾语和充当兼语式中的兼语,也是“之”的语法功能,这种功能是和“之”充当宾语的功能相通的。例如:
①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
②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逍遥游》)
③ 有臣柳庄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闻之死,谁往。(《礼记•檀弓上》)
④ 水非石之钻 ,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上书谏吴王》)
例①②中的第三处词“之”充当双宾语中的近宾;例③④中的二处代词“之”充当兼语。“之”充当兼语的情况比较少见。
“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语法功能并不完备,即除了能分别充当宾语定语外,在上古它们都不能充当单句的主语。此外,说它们并不是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还由于下面的两种情况。
一是“之”和“其”除称代以外,还可以称人或物。例如:
① 请京,使居之。(《郑伯克段于鄢》)
②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齐侯使宴婴请继室》)
③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鞍之战》)
④ 赵王所为,客聘书以报臣,臣以此知之。(《信陵君列传》)
例①“之”代地点;例②代物;例③前一“之”代蛇,后一“之”代伤情;例④“之”代事情。
①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 会遂引入官,王生醉,从后呼曰:“明府且止,愿有所白。”遂还问其故。(《龚遂传》)
例①“其”称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例②“其”称代(王生)人后呼曰:“明府且止,愿有所白”这件事。
二是“之”和“其”除了可以称代第三方以外,有时候也可以用来称代说话人自己或听话的一方。例如:
①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晋灵公不君》)
② 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同①)
③ 天子悦其有悦,笑曰:“君安得长者之言而称之?”(《龚遂传》)
④ 公孙鞅曰:“……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也。”(《商君书•更法》)
例①“之”代说话人士会;例②“之”代听话的一方赵盾;例③代说话的一方;例④“之”指代听话的一方。称代说话的一方的“之”可译成“我”;称代听话一方的“之”可译成“你”。
在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本身没有单数复数的区别,我们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某一代词表示的是单数学是复杂。有时,古人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加上“侪”、“属”、“曹”、“辈”等词语,意思大至相当于“我们这些人”、“你们这些人”而并非是表示复数。
二、 指示代词 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是”、“之”、“此”、“斯”、“兹”、“夫”、“彼”、“其”、“他”、“然”、“尔”、“焉”、“诸”等。
一般来说,“是”、“之”、“此”、“斯”、“兹”表示近指。例如:
①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逍遥游》)
②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张释之列传》)
③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鞍之战》)
⑤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上书谏吴五》)
⑥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⑦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⑧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礼记•檀弓下》)
⑨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文选•登楼赋》)
⑩ 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也。(《文选•封燕然山铭》)
“是”、“之”、“此”、“斯”、“兹”作定语的时候,可译为“这”,并附上相应的量词,如例①③④⑦⑨;作主语的时候,可译为“这”,如例②的第二个“是”,例⑤⑩;作宾语或补语的时候,可以译为“这样”,或“这种情况”,“这种地步”等,如例②的第一个“是”,例⑥⑧。
“夫”、“彼”、“其”表示远指。例如:
① 子曰:“夫人不信,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②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③ 彼所谓豪杰之士也。(《许行》)
④ 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上书谏吴王》)
⑤ 海滨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龚遂传》)
⑥ 其尤贫而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柳子厚墓志铭》)
“夫”字指示性较轻,多用作定语,可译为“那个”,如例①②。“彼”字并不是第三人称代词,而是指示代词,表示远指,指人时等于说“那个人”,如例③;指代处所时可译为“那里”,例如④。“其”字作为指示代词,绝不作主语,而只作定语,可译为“那里”、“那些”等,如例⑤⑥。
“他”、“然”、“尔”、“焉”、“诸”作为指示代词,用法各有特点。“他”是表示旁指的指示代词,多作宾语、定语,可对译为“别的”或“其他的”。例如:
①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郑风•褰裳》
②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③ 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季札观乐》)
“他”在古代又写作“佗”或“它”,例如:
① 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佗国皆然。(《汉书•贾谊传》)
② 昔诗人所刺,《春秋》所记,指象如此,殆不在它。(《书汉•杜邺传》)
③ “他”作为人称代词来使用是中古时期才产的用法。
“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常用作谓语,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可对译为“这样”或“如此”。例如:
① 河内凶,则称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②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③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乐府诗集•焦仲卿妻》)
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焉”是一个较特殊的指示代词,常用作补语,可理解为“于+是(之)”;“于”是介词;“是(之)”是代词,多指代人物或处所。例如:
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许行》)
③ 制, 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例①“必有我师焉”是说“必有我师在其(三人)中”;例②“学焉”是说“向许行学习”;例③“死焉”是说“死在这里”。
“诸”字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有的语法著作中称它为“兼词”,即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语法功用。例如:
① 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城濮之战》)
② 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郑伯克段于鄢》)
③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④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例①“尸诸城上”即“把尸体陈列在城墙上”;例②“置诸橐”即“把食和肉放在橐中”,这二例中的“诸”是“之于”的合音。例①②中的“诸”都是“之乎”的合意。
三、 疑问代词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等。这些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物,有的称代处年,有的具有两种或三种称代作用。
“谁”和“孰”主要用于指人,“谁”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一样,只是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 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二年》)
② 吾谁欺?欺天乎?(《论事•子罕》)
“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中。例如:
①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②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柳子厚墓志名》)
“孰”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选择的,这就和“谁”的用法相同了。例如:
①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②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③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使用最广泛,可以充当宾语、定语、谓语;有时也充当主语、状语。义当状语时相当于“怎么”、“为什么”。例如:
①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城濮之战》)
②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③ 是何言也?(《夫子加齐之卿相》)
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许行》)
⑤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⑥ 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左传•昭公三年》)——公:齐景公;子:指晏婴。
例①“何”充当动词谓语的宾语;例②“何”充当介词的宾语;例③“何”充当定语。这三例中的“何”都可以译成“什么”。例④“何”充当谓语,可译成“什么原因”。例⑤“何”充当状语,可译为“什么”。例⑥“何”充当主语,可译成“什么东西”。“何”充当主语的情况比较少见。
“胡”、“曷”、“奚”的使用范围比“何”小,主要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
①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诗•魏风•伐檀》)
②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潜《归去来辞》)
③ 吾子其曷归?(《左传•昭公元年》)
④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⑤ 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潜《归去来辞》)
这几个例子中的“胡”、“曷”、“奚”都充当状语。例②中的“曷”是“何时”之义,并不是“归”的宾语。“曷”在《诗经》中经常用来询问时间,也是“何时”之义,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例如:
① 怀哉怀或!曷月予还归哉?(《诗•王风•扬之水》)
② 我日构祸,曷云能榖?(《诗•小雅•四月》)——我每日都遭受祸患,怎能说命运会好呢?
例①“曷”充当定语;例②“曷”充当状语。
“胡”、“曷”、“奚”作宾语,常和介词“以”、“为”组成“奚以”、“胡为”、“曷为”这样的介宾词组,在句中充当状语,询问原因,也是“为什么”的意思。例如:
① 奚以为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② 已矣乎?寓表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潜《归去来辞》)
③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④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荀子•大略》)
“何”、“奚”有时也可以称代所,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例如:
① 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吕氏春秋•贵因》)
②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庄子•人间世》)
“安”、“恶”、“焉”主要用来称代处所,在句中充当宾语或状语。
例如:
①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②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无形,则天地安从生?”(《列子•天瑞》)
③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
④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
⑤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战国策•魏策一》)
⑥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例①“安”充当动词宾语;例②“安”充当介词宾语。例③“恶”充当动词宾语;例④“恶”充当介词宾语。例⑤“焉”充当动词宾语。⑥“焉”充当状语。以上诸例说明“安”、“恶”、“焉”充当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四、 无定代词 “或”或“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都只作主语。“或”有时泛提某种人而这人往往是假设的对象,可译为“有人”。例如:
①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下政?”(《论语•为政》)
②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侍坐》)
③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汉书•食货志》)
有时“或”指代它前面已经出现过(或隐含)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例如:
①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许行》)
②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可乎?(《寡人之于国也》)
③ 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史记•陈丞相世家》)
④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许行》)
例①②中的“或”代人,例③④中的“或”代事物。代人的“或”仍可译成“有人”;代物的“或”可译成“有的”。
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在句中作主语,指称人时意思是“没有谁”,称代事物时,意思是“没有什么”等。例如:
①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许行》)
② 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史记•魏公子列传》)
③ 奏刀 然,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
④ 故祸莫憯於俗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於辱先,诟莫大於宫刑。(《报任少卿书》)
例①②中的“莫”称代人;例③④中的“莫”称代事物。
(五)特殊代词 特殊代词指的是“者”和“所”这两个代词。说它们是“代词”,是因为它们不像别的代词可以单独直接充当句子成分,而必须和其他词类的词(或词组)组成具有偏正关系的词组,即“者”字词组、“所”字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称代的对象才是明确的。

斯人就是此人的意思,此外斯人还指人民,百姓。
亦有天将降大难于斯人也。
sī rén ㄙㄧ ㄖㄣˊ
斯人
(1).此人。《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孚》:“饮食之人,则人贱之。斯人之谓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说来说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苍生何之概。”
(2).犹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结 《与瀼溪邻里》诗:“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怨。”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军次实录>序》:“小官等佩读之馀,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启斯人之聋瞶。”

  • 斯在文言文中有几种意思 斯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 答:5、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长于斯。

  • 文言文中,斯,什么意思? 原文是: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 答:1,这,这个,这里:斯人。斯时。以至于斯。2,乃,就:有备斯可以无患。3,劈:“墓门有棘,斧以斯之”。4,古同“厮”,卑贱。5,古同“澌”,尽。6,连词,那么、就:理安,斯得人也。7,句中句末语气词:哀我人斯。

  •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50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

  •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
  • 答:初中文言实词一 --180个词及意思汇编(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 王逸少作会稽文言文
  • 答:7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 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 8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 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 所不足。」 9傅嘏善言虚...

  • 苏轼文言文全集
  • 答: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 >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 >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 >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 >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 >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

  • 智永千字文言文古诗集
  • 答: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 >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 >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 >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 >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 >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

  • 文言文与用法
  • 答:——北宋·苏洵《六国论》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明·宋濂《看松庵记》〈名〉1.党与;朋党;同类与,党与也。 从舁从与。与声。 ——东汉·许慎《说文》2.盟国,友邦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荀子》〈介〉1.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 ——《战国策·魏策》 1. 与多用于轻微...

  • 文言文翻译水旱相仍公私俱乏
  • 答: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侍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

  • 求送给女生的文言文生日祝福语?
  • 答:悄不记、人间今古。吹箫江上,沾衣微露。依约凌波曾步。寒机何意待人归,但寂历、小窗斜雨。最后一首我也很喜欢,是写给一位贵夫人的,内容欢快。《浣溪沙.四之三》 张纲(宋)象服华年两鬓青。喜逢生日是嘉平。何妨开宴雪初晴。酒劝十分金凿落,舞催三叠玉娉婷。满堂欢笑祝椿龄。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