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为什么在战国至三国时期产生四部经典著作? 四大名著是谁定的?为什么是这四本书呢?依据是什么?

2024-05-23m.verywind.com
中医四大经典名著为什么在战国至三国时期产生~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祖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素问》共24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
《灵枢经》共12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该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的有关问题,全面阐述了五脏六腑、精神气血津液、人体气质类型等内容,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特别是对经络腧穴理论和针刺方法的记载更为翔实,例如对针法的论述,不仅强调了守神、候气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数十种针刺方法,还详细介绍了针具使用、针刺部位、针刺深浅、针刺禁忌、针刺与四时的关系等内容,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理论名著--《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三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此书为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难经》是中国经典的中医理论着作,“难”含有“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难经”即“问难《内经》”。 
  此书的着者把自己认为的《内经》中的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并且对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分别对人体的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俞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此外,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疾,泄痢等病多有阐发,对后世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后世医家所遵循。 

外感巨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该书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伤寒六经病的脉证治法,是《伤寒论》的主体组成部分;尚有“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分别论述了伤寒、杂病的脉证预后以及伤寒的病因、病机、传变等;还有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和禁忌证。后世多数学者认为,“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及“痉湿暍、“汗、吐、下可与不可”等条文非仲景笔,系王叔和编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后多删而不录。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着,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故被历代医家尊为“经典”,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存最早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神农”为托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着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以简练古朴的文字阐述了中药理论的精髓,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出概述。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常山可以治疗疟疾、大黄可以泻火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神农本草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与朝中的君臣地位相对应,进行类比,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性味也做出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等不同性质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配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此外还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这样选药组方、配伍用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神农本草经》中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大名著”是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因为并没有谁公开提出这个概念,一般把《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小说叫做“四大名著”。
如今的“四大名著”,是“四大奇书”的现代叫法,这个说法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近代此四部著作出版量巨大,一些出版商社便把这四部小说合并出版,并冠以“四大名著”系列丛书。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最先推出了这四部小说,其他的出版社跟着效仿,四大名著的称呼也随之流行开来。
四大名著继承载着无数文化精华,在浩瀚如烟的古典小说领域中如四座屹立不倒的高山,任沧海桑田如何变幻,其伟岸身姿始终不被湮灭。不论是在艺术手法还是在思维深度上,它们都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是悠悠中国文学史上灿烂辉煌的一笔。
研读四大名著,为我们提供了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机会,在怡情悦性的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扩展资料:
“四大名著”的名字来源源
明代“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叫王世贞,他最先提出了”四大奇书“这个名词,但他讲的“四大奇书”,指的是《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
而冯梦龙在王世贞之后,也提出了”四大奇书“的说法,而他指的则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到清代初年,李渔则在醉畊堂本醉畊堂《四大奇书第一种》(《三国演义》)卷首作序:“昔弇州先生有宇宙四大奇书之目,曰《史记》也,《南华》也,《水浒》与《西厢》也。冯犹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
两人之论各异。愚谓书之奇当从其类。《水浒》在小说家,与经史不类;《西厢》系词曲,与小说又不类。今将从其类以配其奇,则冯说为近是。”
意思是昔弇州先生(即王世贞)说的宇宙四大奇书是《史记》,《南华》,《水浒传》与《西厢记》。冯梦龙说的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与《金瓶梅》。两个人的观点虽然不同,但我认为四大奇书应当在这些中。
《水浒传》是小说,和经史类的书籍不是一类;《西厢》属于词曲类,与小说又不是一类。我现在将他们认作奇书,则和冯梦龙的观点近似。
可以看出,李渔并不赞成昔弇州先生(即王世贞)的说法,他认为《史记》、《南华》(即《庄子》)、《水浒传》、《西厢记》并不是同类著作。
其中《史记》为历史散文,《庄子》是哲学散文集,《西厢记》则属戏曲剧本,因此不能放在一起并称“奇书”;而冯梦龙所评“奇书”,则属于同一个类型的书,都是长篇通俗小说,同样反映了共同的社会文化特点和普通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可以放在一起并称为“四大奇书”。
经过李渔的肯定,冯梦龙所提“四大奇书”,则开始广为流传,并被人们所接受。
“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由于有性的描写,被视为诲淫小说,从清顺治年间起,便先后颁布了十余次法令,在全国各地查禁销毁各种淫词小说;而《金瓶梅》及其续书便在其中,被列为禁书。
后来,《红楼梦》于清乾隆年间问世,虽与之类似,也有人认为《红楼梦》是脱胎于《金瓶梅》,但由于《红楼梦》相对问世较晚,并且未被完全禁止,所以《红楼梦》逐步取代《金瓶梅》,形成了新的“四大奇书”。
而如今的“四大名著”,是“四大奇书”的现代叫法,这个说法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近代此四部著作出版量巨大,一些出版商社便把这四部小说合并出版,并冠以“四大名著”系列丛书。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最先推出了这四部小说,其他的出版社跟着效仿,四大名著的称呼也随之流行开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名著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祖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素问》共24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
《灵枢经》共12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该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的有关问题,全面阐述了五脏六腑、精神气血津液、人体气质类型等内容,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特别是对经络腧穴理论和针刺方法的记载更为翔实,例如对针法的论述,不仅强调了守神、候气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数十种针刺方法,还详细介绍了针具使用、针刺部位、针刺深浅、针刺禁忌、针刺与四时的关系等内容,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理论名著--《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三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此书为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难经》是中国经典的中医理论着作,“难”含有“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难经”即“问难《内经》”。 
  此书的着者把自己认为的《内经》中的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并且对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分别对人体的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俞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此外,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疾,泄痢等病多有阐发,对后世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后世医家所遵循。 

外感巨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该书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伤寒六经病的脉证治法,是《伤寒论》的主体组成部分;尚有“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分别论述了伤寒、杂病的脉证预后以及伤寒的病因、病机、传变等;还有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和禁忌证。后世多数学者认为,“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及“痉湿暍、“汗、吐、下可与不可”等条文非仲景笔,系王叔和编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后多删而不录。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着,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故被历代医家尊为“经典”,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存最早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神农”为托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着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以简练古朴的文字阐述了中药理论的精髓,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出概述。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常山可以治疗疟疾、大黄可以泻火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神农本草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与朝中的君臣地位相对应,进行类比,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性味也做出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等不同性质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配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此外还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这样选药组方、配伍用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神农本草经》中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查看全文

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小说作品的合称,这早已是一个人人皆知的文学常识。但是如果要问,四大名著之称是谁从何时叫起的,恐怕就没有人能回答上来了。



从理论上说,四大名著之称再早都不会超过300年,原因很简单,其中的《红楼梦》乾隆年间才面世,到现在也就200多年。此前有四大奇书、六才子书、十才子书等称呼,但从来没有四大名著之说。

与四大名著最接近的是四大奇书,从相关记载来看,四大奇书之说最早出自李渔之口:“昔弇州先生有宇宙四大奇书之目,曰《史记》也,《南华》也,《水浒》与《西厢》也。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两人之论各异。愚谓书之奇,当从其类。《水浒》在小说家,与经史不类。《西厢》系词曲,与小说又不类。今将从其类以配其奇,则冯说为近是。”(《三国演义》序)

有意思的是,李渔通过比较,否定王世贞的说法,将四大奇书的发明权给了冯梦龙。至于冯梦龙究竟是如何说的,什么时候说的,限于资料,已经无法弄清。这很可能只是当时坊间一个流行的说法,不过借用冯梦龙的名头而已。

四大奇书与四大名著的前三部都一样,唯一的不同就是《红楼梦》取代了《金瓶梅》。既然如此,那四大名著的说法怎么也得有200多年的历史吧。其实不然,这事不能凭感觉,还是要靠材料来说话,翻检清代文献资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四大名著一词。

那么,这一叫法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各类典籍加上报刊,浩如烟海,要找到这个词语最早的出处谈何容易,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时至今日,随着文献数字化的开发,各类大型数据库相继建立,利用这些丰富的电子资源,成千上万册典籍,一秒之内就可以做到逐字检索,四大名著的问题也可以由此得到解决,至少是部分解决。

就目前搜检的情况来看,四大名著一词最早出现在1919年。这一年的2月14日,《申报》开始刊载求古斋书帖社的广告,号称“四大名著特价六折”,后面是对《廿五史弹词》《随园诗法丛话》《金圣叹、陈眉公才子尺牍》《唐诗白话解》这四大名著的简介。这份广告又见于同年5月8日的《新闻报》上。

显然这是为推销书籍而创用的一个词语,说白了,就是一个卖书的噱头。虽然是叫四大名著,但内涵与现在的完全不同。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四大名著之说并非直接由四大奇书演变而来。至于求古斋书帖社是否第一家使用四大名著一词,此前是否有人用过,还需要材料来证明。大体可以这样说,四大名著一词是清末民初书商为推销书籍所创的词语。

此后,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其间的报刊上不断出现四大名著一词,但基本上都是出现在广告中,具体内容也经常变化,比较随意,算是一个广告套语,始终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值得注意的是,1947年8月2日,《人民日报》刊载一则“新华社东北十九日电”《东北解放区新文化事业日盛 蒋党惨重摧残沪出版界》。文中提到,在东北解放区,“政治书籍中以毛主席四大名著及陈伯达之‘中国四大家族’等书最受读者欢迎”。那么毛主席的四大名著是哪四部著作呢?笔者在1951年8月7日刊载的一封读者来信中找到了答案,文章提到天津联合出版社1950年印行的《人民大宪章学习资料》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九四五年召开了七全大会;毛泽东同志更发表了《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四大名著。”

由此可见,直到1951年,四大名著的说法虽然已相当流行,但其内涵并没有固定下来,处在各说各话的状态,我们今天理解的四大名著的说法是更晚的事情。1952年,《历史教学》杂志第5期刊载《关于高初中本国近代现代史教材教法的一些问题》一文,再次提到毛泽东的四大名著,可见这一说法已进入中学历史,流传相当之广。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说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小说,人们遂将这四部小说合称四大名著。这一说法有其道理,但目前还没有见到确切可信的资料。

进入1980年,情况发生变化。从这一年开始,四大名著这个称呼开始和《三国演义》等这四部古代小说联系起来。这一年10省17院校《作家谈创作》编辑组编印《中国当代作家谈写作》一书,其中有一篇黄飞卿的《构思点点》,文中写道:“我小时候喜欢看故事书,以前看过些古典小说,什么四大名著,三言二拍都看过。”这里虽然没有具体说出四大名著包括哪四部小说,但明确说是古典小说。

1982年,《上饶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刊载汪嘉言的文章《漫谈自学语文——为上饶师专学生讲》,其中提到“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同一年,《国外社会科学》第3期刊发了署名“平”的文章《〈红楼梦〉全译本在法国出版》,提出另一说法:“中国的四大名著(另外三部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金瓶梅》)之一的《红楼梦》,无疑是中国小说中水平最高,写得最精彩和最全面的。”

可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四大名著开始指向中国古代小说,但还有不同的说法。之所以此时发生这一转变,与时代文化风气有关。粉碎“四人帮”之后,开始拨乱反正,以前被视为封建落后的古代文学作品解禁,民间出现了读书热潮,《三国演义》这四部小说作品本来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历代读者所喜爱,此时受到热捧,被称作四大名著,自在情理之中。

其后,四大名著逐渐成为专有名词,内涵固定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小说的合称。



文章写到这里,可以进行总结了。据笔者搜检各类数据库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四大名著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末民初,是出版商为宣传书籍而创用的一个词语,长期以来其内涵并不固定。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和古代小说联系起来,很快成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小说的合称,成为专有名词。

如果笔者上述推断成立的话,四大名著成为专有名词也不过才40来年的时间,这可能和很多人的感觉很不一样,但事实就是如此。不管是谁最先将四大名著与古代小说挂钩,这一叫法很快就得到认可并广为流传乃至成为一个基本的文学常识,原先不断变化的内涵被固定下来,浓厚的广告色彩退去,被赋予一种庄重感,这应该说是人们的共识和选择。在可以想见的未来,这个叫法应该是不会再改变了。(苗怀明)

来源:光明日报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祖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素问》共24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
《灵枢经》共12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该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的有关问题,全面阐述了五脏六腑、精神气血津液、人体气质类型等内容,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特别是对经络腧穴理论和针刺方法的记载更为翔实,例如对针法的论述,不仅强调了守神、候气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数十种针刺方法,还详细介绍了针具使用、针刺部位、针刺深浅、针刺禁忌、针刺与四时的关系等内容,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理论名著--《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三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此书为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难经》是中国经典的中医理论着作,“难”含有“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难经”即“问难《内经》”。 
  此书的着者把自己认为的《内经》中的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并且对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分别对人体的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俞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此外,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疾,泄痢等病多有阐发,对后世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后世医家所遵循。 

外感巨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该书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伤寒六经病的脉证治法,是《伤寒论》的主体组成部分;尚有“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分别论述了伤寒、杂病的脉证预后以及伤寒的病因、病机、传变等;还有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和禁忌证。后世多数学者认为,“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及“痉湿暍、“汗、吐、下可与不可”等条文非仲景笔,系王叔和编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后多删而不录。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着,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故被历代医家尊为“经典”,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存最早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神农”为托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着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以简练古朴的文字阐述了中药理论的精髓,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出概述。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常山可以治疗疟疾、大黄可以泻火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战国到两汉三国这段历史时期,是华夏文明凝聚成型的关键期,诸子百家著述极多,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并没有公认的四部经典这样的说法。如《左传》、《庄子》、《孟子》、《韩非子》、《史记》、《汉书》、《三国志》等著作很难分出什么高下。

社会动乱,人员交往频繁,也让人们的思想不断交融,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成经典著作的诞生。这些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为什么四书五经成为中国儒家的经典
  • 答:1、因为四书五经体现了儒家思想,所以称为儒家经典。儒家经典又称儒家典籍,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为“经”,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2、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细的...

  • 四大国学经典是什么?
  • 答:3《论语》《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论语》是中国春秋时...

  • 为什么四大名著在古代出类拔萃
  • 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四大名著”由来已久,仿佛这四部书甫一出世便是“名著”的命,其实非也。小说在我国,自古被视为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故名之曰“小”,以致古时操刀小说的文人墨客,多化名以为,怕被世人耻笑。待到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国人才逐...

  • 四书五经是什么时候有的
  • 答: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经专家鉴定,其内容...

  • 四大名著分别体现传统文化中的哪些意义?
  • 答:《三国演义》 在我国文学史上,也许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像《三国演义》那样长时期地吸引如此众多的读者,几百年来,她差不多被我们整个民族一代又一代地不停流传,阅读、可以说《三国演义》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民族生活的每个角落。《名家彩绘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由戴郭邦、陈白一、戴巨集海等35名丹青高手,以如椽...

  •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五大名著?
  • 答:相较于“奇书”,“名著”的称呼更有文化意味,更强调在文化上的成就,四大名著不是某个人定下来的,而是在流传过程中广大读者研究、解读、衡量后评定出来的,承载了许多文化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对许多人的思维智慧、为人处世方式产生了影响,对往后社会思潮、社会风气、政治生态变化有着深远影响。

  •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 答: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

  • 四书五经是什么?
  • 答:相传,“六经”是经过孔子修订和编纂而成的,战国时期的庄周就在《庄子》中称为“六经”,由于“乐经”不存在,到汉代的汉武帝时,就只称为“五经了”。到了宋代,朱熹又加上四部儒家经典,称为“四书五经”,此外,到了宋代还出现了“十三经”。扩展:什么是“十三经”“十三经”是指儒家的十三部...

  • 中医四部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具有什么...
  • 答:《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现一般认为,它不是一个时期、或某一个人的著作,而是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到秦、汉几百年间,由许多医书汇集,不断增补而成,其大部分内容形成于战国。至于托名“黄帝”所作,诚如《淮南子·修务训》所分析的,是由于“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

  • 四书五经是什么时期形成的
  • 答: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四书...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