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被统治者埋没的人才的诗句

2024-06-01m.verywind.com
~ 1. 关于埋没人才的诗句
关于埋没人才的诗句 1. 表示被埋没的诗句有哪些
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5、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释义】: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出自】:《已亥杂诗 》龚自珍

【创作背景】 :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释义】:坐看钓鱼的人,(可怜自己无所依仗),只能白白羡慕那些垂钓者了.寄托作者想入世却苦于无法入世,英雄报国无门的无奈。也可指想要干某事,却因条件不允许,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做,自己在一旁羡慕不已。

【出自】: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创作背景】: 此诗旧注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所作。时张九龄为相,孟浩然(45岁)西游长安,以此诗投赠张九龄,希望引荐。然有人说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在长安时,张九龄尚在家乡韶关丁母忧,张于年底才进京就任中书侍郎。孟浩然此次未见到张九龄。二人之相会当在张贬荆州长史时。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云:"本诗当作于开元四年(716,浩然28岁)左右张说任岳州刺史期间。"

【赏析】: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想得到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3、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释义】: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出自】: 唐代杜甫 《宿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

【赏析】: 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释义】: 无论在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纵有天地之阔,依然没有能与我相知之人。

【出自】: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创作背景】: 该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东征时所作。由于武攸宜的轻率和无能,致使东征军前军陷没,陈子昂两次进谏,并自告奋勇,“乞分麾下两万人以为前驱”,结果武攸宜恼羞成怒,反将他贬为军曹。

【赏析】: 该诗的审美内涵十分丰富,作者的孤独与悲愤在诗中强烈地反射出来。诗中尽管没有提到什么具体环境,却创造一种辽阔幽远、空旷苍茫的意境。

5、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释义】: 匡山是个读书的地方,都发白了再回来。

【出自】: 杜甫《不见》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杜甫初居成都之时,时值李白被流放到夜郎而获释,诗人得此消息,悲喜交加,便做此诗。

【赏析】: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沉郁顿挫,雅丽精工,而本诗却一反常态,用字平白,甚至有些俗,却字字含情,令人心动。能如此,便要有出奇的才气,更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二者有机结合,就酿出了一坛入口平淡,却回味无穷的诗中美酒。
2. 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而发出感慨的诗句就是人才被埋没
望夫石

【唐】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石》是唐代文学家刘抄禹锡的诗作。此诗紧扣题目,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借一个妇女终日望夫而化石的传说,表达作者日夕盼望归袭京的迫切心情。全诗语言质朴,含蕴深刻,以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

白话译文bai

整天地盼望丈夫而丈夫不归来,她最后化成孤立的石头苦苦相思。这妇人在du这里望夫已经是几千年了,还是当年刚刚站在这里遥望的形象。

传说zhi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行相当普遍。这首诗所指的望dao夫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此诗题下原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并借以闺怨谏君。

  • 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拼命干活,可都被统治者剥削去了,我想到诗句...
  • 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从刁虎横行后,十室金钱九室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雪里山茶取次红,白头孀妇哭春风。朱门几处看歌舞,有恐春心咽管弦。还有《风赋》整篇都是。

  • 形容一个有才华的人被埋没
  • 答:形容一个人有才华被埋没的诗词: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出处:唐代李商隐的《贾生》翻译: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2、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

  • 关于埋没人才的文言文
  • 答:3. 有哪些文言文是表达对统治阶级不识人才的诗句 1.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咏史》其二 左思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拟行路难》 鲍照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4.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

  • 马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 答:2.托物寓意,借马论人,主旨鲜明。文章表面上说的相马、食马之事,实际上阐述了对人才问题的见解,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六、带“马”的诗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

  • 有关埋没人才/怀才不遇的诗句
  • 答:李白就是呀 比如李商隐,杜牧,韩愈,孟浩然,陈子昂,李贺,杜甫,苏轼,蒲松龄 等等...诗句嘛,咏史(二)左思 【原文】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三十功名尘与土...

  • 古诗鉴赏,感遇三十八首(其三十四)陈子昂
  • 答:【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十四)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本篇原列第三十四首。作于万岁通天元年(697)从武攸宜...

  • 古诗《马说》急急急急急急急
  • 答:思想感情(中心主旨)文章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强烈愤慨,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8写作特色托物寓意,通过对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来比喻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不平,将见解和感慨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巧妙自然,深刻精测。9重点局段分析...

  • 贾生中表达人才不被理解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心情的诗句是?
  • 答: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此诗中共四句,前两句写事: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欲抑先扬,求贤若渴的文帝召见被贬的贾谊,贾谊才华横溢,但是召见他干嘛呢?后两句做出回答:“问鬼神”也就是炼丹求仙的意思。后两句具体写: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

  • ...封建社会人才得不到重用遭遇十分悲惨的局面的诗句是?
  • 答:韩愈马说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得不到重用遭遇十分悲惨的局面的诗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原句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翻译为: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

  • 有哪些文言文是表达对统治阶级不识人才的诗句
  • 答:5.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6.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 龚自珍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