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论语文言文翻译

2024-06-06m.verywind.com
~

篇一:论语八则原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简蚂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学习习惯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弊袭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租咐兄定有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同“悦”,高兴,愉悦。

(5)朋: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快乐。

(7)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yùn):恼怒,生气,怨恨。

(9)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0) 凋(diāo):凋谢。

(11)好(hào):喜爱,爱好。

(12)尝:曾经。

(13)寝:睡。

补充词解释

而:顺接作用,然后。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知道,了解。

而:连词,却。

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文章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人啊。”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对于知识)“知道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同行,在里面必定有我值得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跟从他们学习,看到自己有像他们那样的缺点就改正它。”(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篇二:论语八则译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先生,指孔子) (而:连词,表顺承)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指学到的知识) (亦:助词,也) (说:同“悦”,愉快,高兴) (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吗)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朋:泛指朋友,可以译成“志同道合的人”)(自:介词,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了解,知道)(而:表转折)(愠:恼恨,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 (而:顺接连词) (知:领悟) (新:新的东西)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师:老师) (矣:表陈述,了)

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指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 (而:表转折,却、可是)

(思:思考,动脑筋) (则:连词,就) (罔:迷惑而无所得) (思:空想) (学:认真学习)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教导) (女:同“汝”,你) (第一和第六个知:指对待知与

不知的正确态度) (之:代词, 代指孔子的训言) (乎:语气词,吧)(知:知道) (后两个之:指代事物) (为:动词,就是) (是:指示代词,此,这,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态度)

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谓:称为) (之:他,指孔文子)

(也:表疑问,呢)

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聪敏) (而:表顺承)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下问: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询问,这里指向人请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是以:“以是”,因此)(之,他,指孔文子)(也,表陈述,可不译) 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静默,不说话) (而:表修饰,地) (识:记住)(之:指学习所得的东西) (而:表顺承) (厌,满足)(倦:厌倦)(何有:有何,有什么) (于:对) (哉:表感叹,呢)

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老师,这里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焉:相当于“于之”,在里面)(从:跟从、遵循,这里指学习)

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1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择:选择) (其:他们的) (而:表顺承,相当于“就”)

(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 (启:启发,开导) (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 (发:启发) (举:提出,举出) (隅:方角) (反:类推) (则:就)(复:答复)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篇三:论语八则译文

1.学到学问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们,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啊。

3(对于知识)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4.几个人一同出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里面。(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5.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6. 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7.不要想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那么就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那么就做不成大事

8.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这些时间)来思考,也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更好。

篇四:论语八则及论语八则翻译

论语一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一则翻译: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论语二则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论语三则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论语四则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论语八则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提示】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论语八则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论语八则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论语八则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

篇五:论语八则注释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后经常用得上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⑴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⑵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⑶时习: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时,按时。

⑷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

⑸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⑹乐:音lè,与 说 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⑺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⑻愠:(yùn)生气,发怒。

⑼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⑽曰:说,说道。

⑾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⑿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⒀不:不是。

⒁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⒂自:从。

⒃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故:旧的 可:可以 以:凭借 为:成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迷惑。”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罔:迷惘而无所得。[1]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仲由,子路,孔子的弟子。

诲:教诲。

女(ru三声):古同汝,你。

知:知道,理解。

之:代词,它,指孔子教授的知识。

为:是。

乎:语助词。

是知(zhi四声)也:知,同智,智慧。也,语助词。

孔子说:仲由啊,我教给你的知识你理解它了吗?知道它就是知道它,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啊。

孔子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做学问不能有虚假,才算是真正的智慧,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分不开的,因为承认自己的不知,才会有想知道的动力,学问就会精益求精,假如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满了,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却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别人请教他们认为很低端、很简单的问题为耻“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不耻下问语出《论语》。意思为哪怕是很低端的问题也会主动向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以……为耻。问:请教。指人好学。下,字在此处应该是指的是问题的属性为“下”,而不是请教的人为“下”。孔子主张礼,如果这个成语的解释把“下”字作为被请教人的属性,则会先无礼于人,与他所主张的思想不符。 )敏:敏捷、勤勉。; 好:喜好。:耻:,耻辱。

词意

默:不语,不说话,沉默。

默而识之

而:表修饰,可译为“的”。

识:通“志”,指记住。

厌:通“餍”,满足。

之:代词,指所学到的知识。

诲:教诲。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能有什么困难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三】虚数,极言很多。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翻译:“几个爱好相同的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师】效法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讲学习的方法)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善:好的,优点

其:代“他们”。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司马光救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1.凛然:稳重的样子。

2.指:同“旨”,主要意思。

3.京、洛:指北宋时的 开封和洛阳。

4.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5.华靡:奢华。

6.语:说。

7.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8.左氏春秋:又称《 春秋左氏传》,相传是 春秋时期 左丘明撰。

9.破之:指代瓮。水迸:涌出。

10.退:回去。即了:懂得。

11.指:同“旨”,主要意思。

13释:放下。

14.至:甚至。

15.于:在。庭:院子。

16.足:指失足。

17.没:沉没。

18.弃去:抛下那小孩逃去了。

19.持:拿。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翻译: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翻译: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大明或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8、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翻译: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9、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翻译:世界滚伍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翻译: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槐磨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参考资料: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百度百科



  • 《论语》翻译及原文
  • 答:论语原文及翻译如下:一、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 《论语》六则翻译是什么?
  • 答:翻译: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第二则: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

  •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 答:【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

  • 论语三则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 答:论语三则文言文翻译如下: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

  • 《论语》两则(翻译)
  • 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

  •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 答:一、译文 1、孔子说:“定期学习复习不是一种乐趣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认识)我,但我不怨恨(生气),也不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很多次。你有没有尽力为别人?你对朋友诚实吗?你复习了老师教的知识吗?”3、孔子说:“...

  • 论语二十则原文及翻译
  • 答: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 《论语》原文注释译文
  • 答:《论语》原文注释译文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2、有子曰...

  • 《论语》十二章 的翻译
  • 答:《论语》十二章的翻译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为: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2、曾...

  • 论语十三则原文及翻译
  • 答:《论语十二章》bai原文及翻译 1、子曰:“du学而时习之,不亦zhi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dao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