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公共政策过程的评价 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包括哪些方面

2024-06-03m.verywind.com
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价~

  对政策的调研、制订、分析、筛选、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又称政策科学。政策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对备选政策的效果、本质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它是在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筹学和系统分析侧重于对系统进行定量分析,政策分析则侧重于对问题的性质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新的政策方案和解决途径。
  发展概况 政策分析起源于美国。1951年莱斯韦尔与勒恩纳合作,在美国出版《政策科学》一书,为政策分析奠定了基础。因此莱斯韦尔成为政策分析的奠基人。《政策科学》一书出版后,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直到60年代末,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暴露出系统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政策分析才开始受到重视。1969年莱斯韦尔组织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政策科学研究小组。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兰德公司的J.德热主编了一套政策科学丛书,有人称之为政策科学三部曲,即《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订过程》(1968)、《政策科学探索》(1971)、《关于政策科学的设想》(1971)。70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奎德主编的《政策科学》杂志正式创刊。政策科学的奠基人莱斯韦尔也发表新著《二十年之后》,对政策分析作了深入的探讨。1980年美国社会学家S.尼格尔主编的《政策研究手册》一书正式出版,1983年尼格尔主编的《政策科学百科全书》正式出版,标志着政策分析这一学科已渐趋成熟。80年代以来美国兰德公司正式培养政策分析博士研究生,社会上开始出现政策分析家。1985年美国设立莱斯韦尔奖,授予对政策分析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现在国际上已公开出版 5种政策分析方面的杂志,即《政策分析》、《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公共利益》、《政策研究杂志》。
  学科特点 政策分析是由运筹学和系统分析逐步发展起来的。40年代初运筹学在解决雷达最优配置等战术问题上起了很好的作用,并逐步从军事领域扩大到经济、能源、交通、安全等社会问题。但单纯依靠运筹学中最优化技术来解决社会问题并不理想,因为它只考虑本系统的优化,而没有充分考虑对更大的系统的影响。50年代中期,导弹危机加速了涉及系统之间关系及非定量化问题的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的发展。成本效益分析等系统分析方法将运筹学中的最优化技术与经济分析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50~60年代出现了系统分析的热潮。系统分析要求对备选方案结果进行预测,要求系统变量和系统模型有清晰的定量的表示,局部决策与总体决策目标一致,技术经济分析标准一致,逻辑推理过程前后一致。但实际上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很难达到上述要求。因为政策制定是各种有利害关系的组织、团体、个人和制定者本身的相互沟通和协调的过程,而不是严密推理作出抉择的结果。系统分析把最优抉择作为分析过程的终点,政策分析则还要考虑政策制定与政策实施、筛选、评价等关系,涉及人类学和行为科学的一些观点(如组织、文化、个人价值观、社会心理等)以及类似于意识形态等问题。系统分析对备选方案的选择准则是效益或效能指标,而政策方案的评价准则则要复杂得多。政策分析应用了系统分析的某些方法,但政策分析考虑问题的范围要宽广得多,定性分析涉及的面也要大得多。政策分析考虑得比较全面,容易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
  理论基础 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涉及控制论、运筹学、系统分析、对策论、决策分析、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组织理论、权威理论、群体理论、结构功能理论、渐进理论和有限理性论等。其中渐进理论和有限理性论对政策分析起着重要作用。
  渐进理论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来的。他在《政策分析》等文章中指出政策程序是渐进的,政策在每一阶段的变化也是渐进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冲突,保持政治系统的稳定性。有限理性论则来自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H.A.西蒙的观点。从人的认识能力或信息处理能力有限出发,认为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是不断利用启发信息加以逐步改进的过程。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调整目标,只能寻求较满意的政策。
  政策分析重视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采取不同政策的结果分析,可寻找政策分析规律,提高政策分析的有效性和普遍性,提出新的比较方法和理论。
  分析步骤 政策分析的基本步骤是:①收集信息,确定应考虑的因素及其中无法控制、纯由环境决定的因素。②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数据来分析要素间的关系。③建立目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④建立模型,常用的政策模型有:理性模型,经济合理模型,启发式模型,程序决策模型,超理性模型,突变模型等。⑤对不同的政策方案进行评价。

期末复习指导第102页

上述模型描述了现行公共政策的一个完整循环。其优势在于通过将过程的复杂性划分为有限的各个阶段,对这些阶段可以单独考察,使得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更为容易。同时,人们可以考察与一项政策有关的所有行动主体和机构的角色,而不仅限于正式承担任务的政府机构。
该模式的缺陷在于,它可能会被误解为建议政策制定者解决公共问题时严格遵守系统的、线性的僵化模式。而现实中,问题的界定和方案的开发执行通常是一个根据政策环境、决策者意图变化的个别化的过程。尽管政策循环的逻辑在抽象描述下是完善的,在实践中某些阶段通常会被压缩或跳过,或者并非按照固定的逻辑次序进行。此外,该模式缺乏因果关系的观念。它没有指出什么因素驱动一项政策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
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公共政策是由高度偶然、高度复杂的过程所形成的,需要有一种合适的研究方法论来包容这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社会问题以及政府对它们的反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不能被预先假设。重点是考虑尽可能多的因素。现在,对公共政策的研究正在朝着“后实证主义”的分析模式发展。



  • 简述公共政策评价的程序。
  • 答:【答案】:公共政策评价是一种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活动,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系统过程。虽然评价活动的步骤会因评价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一般来讲,公共政策评价都要经过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1)评价准备阶段 周密的组织准备是评价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评价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的...

  • 公共政策评估名词解释
  • 答:公共政策评估是指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公共政策评估是指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的活动。

  • 分析说明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标准及步骤。
  • 答:【答案】:标准:一般来说,政策评估是一个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所以,政策评估要坚持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步骤:a准备阶段。包括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物质和组织准备 b实施阶段,c结束阶段

  • 什么叫公共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有哪些作用
  • 答:公共政策评估是指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的活动。政策评估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

  • 怎样理解公共政策方案评估?
  • 答:科学、规范的政策评估是政策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是检验公共政策质量和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决定公共政策延续、改进或终止,从而实现公共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重要依据。政策评估方案则是指导评估工作的整体蓝图,规定了评估的技术路线和实施风格,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评估的质量和成败,可以说是政策评估启动工作中最为重要和复...

  • 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什么判断
  • 答: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公共政策评估是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和机会的程度的活动。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价值判断。测度环节的任务是收集...

  • 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的阶段
  • 答:评估准备、评估实施、评估总结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收集政策过程各阶段、各环节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整理,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评估总结阶段任务: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政策评估不仅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也是一个事实判断的过程,因此既要有价值标准,...

  • 公共政策评估名词解释
  • 答:公共政策评估过程 1、明确评估目的 不论哪种类型的评估,实际上都存在着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共同的问题:为什么要对政策进行评估?评估为了什么?评估目的是政策评估计划阶段的逻辑起点,也是贯穿整个筹划、实施和总结三阶段的总指向。2、选定评估对象 由于政府层级不同,涉及诸多的政策评估对象,这就需要根据...

  • 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
  • 答: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评估准备阶段。周密的准备工作是评估的基础和起点,也是评估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评估对象,制订评估方案、准备评估条件。评估实施阶段。这是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中最重要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过程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

  • 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 答:(2)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3)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4)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5)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因此,公共政策评价不仅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