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怎样促进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与维护 如何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2024-06-01m.verywind.com
如何维护社会稳定~

 首先,从理论分析角度看,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第一,稳定为秩序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没有稳定,秩序就是紊乱的。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机会主义者、坑蒙拐骗者、社会强势群体等,往往就是利益的最大获得者,公平正义难以体现。第二,稳定为生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没有稳定,生产也是低效率的,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第三,稳定为生命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在动乱的环境下,人的生命就是缺乏保障的,也是廉价的。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是受害者,没有赢家。
  其次,从国内外发展实践看,重视稳定,其意义也是深远的。当然,我们在坚持稳定是硬任务的同时,也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在政治层面,我们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之路。在经济层面,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文化层面,要大力推进人文精神的改造。在社会建设层面,我们要积极构建和谐社会,重点是要推进公平建设。
  第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深层次体现了当代人与后代人公平分享资源的理念,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质是符合公平原则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成为人类发展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二,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要使弱势群体享受到基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主要就是达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死有所葬,即便不能享受到较高的水平,也能享受到基本的保障,这里面同时也包含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
  第三,营造良好的有助于实现公平的社会环境。在国与国之间,要提倡和平,反对战争;在人与自然之间,要提倡和谐,反对征服;在人与人之间,要提倡和气,反对蛮横不讲理。和平、和谐、和气,这是有助于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良好环境。
  第四,杜绝一切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收入要尽可能阳光化。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是制造分配不公平的暗流。目前,我国的隐性收入问题和灰色收入问题是十分严重的,国家要加大治理的力度。王小鲁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灰色收入规模急剧扩大,增速也很快,
2008年中国灰色收入粗略估计为
5.4
  第五,要坚决治理权力垄断、经济垄断和学术垄断所产生的一些寻租行为。不公平的深层次原因是权力的不均衡,而权力主要有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文化权力三种形式。政治权力的不均衡就是政治权力垄断,实质就是权力集中和特权,这是产生腐败的基础;经济权力的不均衡就是经济垄断,主要导致经济利益不合理集中;文化权力的不均衡就是学术垄断,主要表现就是一些学术权威和学霸的通吃与学术腐败。对政治权力垄断主要应通过推进民主化等来限制;对经济垄断主要应通过法制手段、税收手段、经济政策手段等来限制;对学术垄断主要应通过建立和健全学术权力制衡机制等来治理与规范。
  第六,对体制内劳动者的工资要加强宏观计划管理。各地区之间要有一个平衡,要减少地区之间的差距。目前,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是国家公务员,或同是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差距也很大。在这方面,国家需要通盘考虑,要加强通过计划管理的手段进行平衡,要提高落后地区人员的工资水平。而对体制外劳动者的工资,要更多通过法律、税收等手段进行调节和管理。另外,由于存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区分,所以,笔者认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是社会最高的。而社会的一般管理人员,包括公务员、一些后勤人员等,笔者认为其工资水平应当与社会平均水平持平,不应高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水平,但要高于社会从事简单劳动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第七,要提倡适度有序竞争,反对过度无序竞争,要注重竞争的人本性。竞争必须是有序的,这样竞争就有建设性,而无序竞争就像强盗进入瓷器店,只会体现更大的破坏性。所以,过度无序竞争往往是既不能体现公平,也不能体现效率。
  第八,国家要注重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国家要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广泛就业的途径;而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主要是为有钱人提供更多花钱的渠道,同时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完善就业程序,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制度。
  第九,单位内部要制定更加公平的绩效考核体系。在绩效考核中,要注意克服领导意见倾向和多数人意见倾向。领导意见倾向就是注重领导的分配意见,多数人意见倾向就是注重多数人的分配意见。但这两种情况都可能产生一些误差。如领导意见倾向有可能导致分配法则有利于领导,而多数人意见倾向有可能导致分配法则有利于多数人。分配法则有利于领导未必就公平,这要视情况而定。同样,分配法则有利于多数人也未必就公平。因为在注重多数人分配意见的情况下,一个单位的少数劳动精英或少数劳动尖子,往往有可能就是利益受损者,这也不符合公平原则。所以,在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时,公平原则是首要的,同时注重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第十,国家要制定提高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的中长期计划。国家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时,要将提高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的计划纳入其中,要力争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在短期(5年)内占到50%以上,在中期(10年)内占到60%以上,在长期(20年)内占到70%以上。笔者认为,对一个国家而言,从现实出发,当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时,这个国家的收入分配就是比较公平的,也是比较理想的,这个社会也会是较为和谐的社会,劳动者也能得到基本应得的比例,这个社会将大体实现按劳分配。同时,也就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第十一,要更加注重对贫困人口的扶贫。国家一方面要注重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对贫困人口的扶贫,这样更有利于体现公平精神。同时,国家要制定更加严密的贫困人口识别制度,要杜绝扶贫中的平均主义,让真正的贫困人口享受到扶贫的好处。
  第十二,不管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要更加注重分配的公平性。要着力在分配的各个环节提高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要注重分配各个环节的统筹与平衡,要注重公平基础上的高效率。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各方面的关系和广泛的利益调整,如果没有全党全社会的积极性,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改革也就难以顺利推进。为此,就必须按照《决定》要求,坚持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着力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第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力军。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支撑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位置。任何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都要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要教育党员和群众以大局为重,以党和国家整体利益为重。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从而更好地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共同推进改革。
第二,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科协、文联、侨联、作协等人民团体,作为党领导的群众组织,组织体系完备、工作覆盖面广,在参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稳定中具有明显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民团体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明确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各人民团体要积极主动地代表和组织各自联系的群众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及时反映他们的意愿和要求,同时,做好思想引导、释疑解惑工作,形成推动改革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改革,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利益表达、反映诉求、协调矛盾等方面的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把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改革结合起来,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大胆探索。对重大改革要先行先试,总结经验,逐步推开。高度重视发挥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授权试验区勇于尝试。加大对各类改革试验试点的指导、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先行先试、试水探路的作用。强化“中层设计”,发挥省一级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中承上启下作用,赋予省一级更多的改革权限和改革资源。鼓励基层和群众消除思想顾虑,勇于改革,大胆试、大胆闯,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从实践中获得真经。对于改革探索中的一些失误和不足,不搞求全责备,积极加以引导,不断改进完善,真正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力量进一步挖掘出来、释放出来。
第四,加强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时间跨度大,牵涉面广,应积极做好有关改革内容的宣传解释和舆论引导工作。要大力宣传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必然性,宣传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大政方针和重大部署,宣传各地推进改革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在改革进程中及时向公众解疑释惑,做好对改革正面引导,让民众了解改革、理解改革、参与改革,营造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社会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宏伟工程,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们党今后一个时期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十六届四中全会把这“四个尊重”作为“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的前提,进一步突出了“四个尊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宣传思想工作要营造鼓励人民群众干事业、支持人民群众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营造鼓励创造、追求创新的社会氛围,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1、营造合力加快发展的社会氛围,为发展加油鼓劲。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发展,根本在和谐。发展是社会共同利益,是凝聚力量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处于和谐状态,才能推动社会经济更快地发展。宣传思想工作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各种载体、各种渠道,在全社会形成大造团结奋进、昂扬向上、凝聚力量的舆论氛围和大造服务大局、加快发展、合力争先的社会氛围。既要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他们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2、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为发展奠定基础。平安,是发展的前提,稳定是构建社和谐会发展的基石。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谐社会是与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心思上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社会形势分不可的。因此,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推进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社会公平和正义成为人们秉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安全生产,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广大群众和域外客商营造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为加快经济发展新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为发展排除障碍。维护群众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强化干部服务大局的意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切实解决各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苗头和隐患,让全体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生态的保护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环境的效益就没有经济的效益。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其实质也就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其追求目标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协调与和谐,使之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我们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从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高度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人同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环境保障。

1、切实加强环境监管。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支持环保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工作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和案件移送制度,强化部门协作和行政监察,保持严查严打的高压态势。

2、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环境保护工作,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企业环境保护投资的主体作用,依托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增加财政投入,逐步提高环保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围绕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发展环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严执法,全面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城乡环境保护工作。

3、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提高人类的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把治理水土流失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加强生态建设,全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科技生态示范区建设。有效地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构建节约型社会。建设节约性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一,在资源、环境制约日益严重的今天,坚持节约有助于增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把节约性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强化民众认识大局的意识,进一步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克服当前各地的“水荒”、“电荒”、“油荒”等的应急之举,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和产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城镇体系宏观布局和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功能不完整,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辐射、带动力不强,占用耕地多,管理水平低等诸多问题。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城镇总体功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维护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已迫在眉睫。

1、强化人文环境建设。当前,人居环境建设往往忽视了人类聚居生活的社会性内容,生活的单调乏味,环境的冷漠、人际交往场所的缺乏已经无法满足人类聚居中交流的需求。因此人居环境建设应伴随着社区建设的步伐,把握历史文化底蕴内涵和现代文明的结合,创造以人为本的、富有民族风格,体现地方色彩和时代旋律的建筑景观。

2、创建和谐社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应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新时期城市管理的切入点,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就业、保障、入托入学、看病、养老等问题入手,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便民利民、公益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各种社区功能,不断地完善社区建设,逐步形成“难有所帮、残有所助、孤有所托、老有所医”的暖融融社区,使困难群众都能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思想道德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民思想的重要手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宣传思想战线要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努力形成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融洽的人际环境。

4、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应有丰富的文化提供精神支撑。其核心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先进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加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营造安定和谐的舆论环境

和谐社会离不开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就业、腐败、政府效能、贫富差距、社会治安、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强大的舆论支持。

1、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旗帜鲜明地唱响主旋律,创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文明的行为引导人,着力反映社会发展中积极的、健康的东西,大力宣传以发展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思路,宣传以富民优先、科学优先、环保优先保证社会和谐的方略,宣传“诚信”、“守法”、“平安”等为载体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真正使和谐社会的思想深入人心,增强和谐社会的凝聚力。

2、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近年来,农村征用土地、城镇居民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的明显增多。处理这些不和谐的杂音,要求宣传思想战线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提高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能力,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积极反映群众呼声,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把各类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重大群体性事件报道的管理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完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映和应急协调机制,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形成有利于和谐发展的舆论氛围。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以培育学习力为目标,以创建学习型社会为载体,营造崇尚学习的文明的环境。紧紧扣住发展这个主题,大力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把全民重视学习、开展学习、不断学习和善于学习作为基本点,努力使学习由个人行为转向群体行为,使教育由阶段教育扩展为终身教育,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一要以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发挥他们在理论学习的带头作用,引导社会各层面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成功经验学,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工作促进发展。二搭建平台,组织群众性读书活动,促进学习体系社会化,突出抓好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系统、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性乡镇、学习性家庭建设,构筑学习性城市的组织基础。三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强化管理,做到考核干部要“考学”,干部述职要“述学”,民主评议要“评学”,形成“着眼发展学,形成引导发展的新观念;立足发展学形成促进发展新思路;推动发展学,形成加快发展新举措;服务发展学,形成保障发展的的新环境”的良好局面。

和谐美好的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共产党人提高执政能力,也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宣传思想工作要发挥自身职能优势,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明礼诚信,遵纪守法,人心向上,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迈向和谐,我们才能早日共享和谐社会的灿烂阳光。

  • 如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答: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落实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不断扩大社会就业。建...

  • 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个人.社会和国家应该做出哪些努力?为了...
  • 答:深化政法改革、共建共享的手段,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公共秩序建设,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和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总之,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个人、社会和国家多方面的参与和努力。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协调一致,才能建立和维护一个稳定、安全、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

  • 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 答:“三维一体”发展,即社会经济管理、技术进步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协调奏鸣。为贯彻落实国家的劳动关系和调研成果,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和环境友好的建设,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以便于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社会资源消费,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形成。若能...

  • 政治九年级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 答: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统筹规划,促进环境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提高人口生活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3、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突出的位置 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生存在...

  • 大学生应该如何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
  • 答: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具备灵活性和创造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要学会随机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策略。同时,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揭露和抵制不良信息,为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

  • 如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 答:要用养结合、综合治理,探索耕地草原河湖森林休养生息的长效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参与耕地草原河湖资源保护的格局。五是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谁受益、谁补偿”,重点在于促进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的良性互动;(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贯彻落实...

  • 怎样建设和谐社会?
  • 答:大力提倡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宽容谦和,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就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不断增强社会的亲和力、凝聚力;就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生活环境,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

  • 我们应如何为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 答:如果说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完成好每一科的作业是对老师的最好尊重的话,那么,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自觉维护校园环境的整洁就是对学校员工的尊重。因为每一堂课,每一处优美的环境,都是学校教职工用心血和智慧换来的劳动成果。学校和家庭有着不同的特点。如果说在家里可以充分地张扬个性的话,那么在...

  • ...型社会?2举例说明青少年怎样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实践者?
  • 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

  •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 答: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