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管子》民本思想的特点 古代民本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2024-06-02m.verywind.com
管子民本思想~

  民本主义是由管仲开其端的。

  管仲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在他执政期间,齐国基本上实现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变革。从经济制度的变革方面说,管仲实行的变革最重要的有两条:

  (一) 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向土地私有者征税

  《国语·齐语》记载:“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韦昭注:“相,视也。衰,差也。视土地之美恶及所出,以差征赋之轻重也”,即分别土地质量的好坏,按亩征税。《管子·大匡》:“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尹知章注“案田而税”说:“案知其壤?而税之。”这与韦昭所说的“视土地之美恶及所出,以差征赋之轻重也”的原则是相同的,只是《大匡》的记载规定了征税的具体办法。“相地而衰征”,一方面是废除了西周以来的贡纳制,一方面是承认了土地私有权,总之是破坏了奴隶制的“井田制”。

  在中国奴隶制下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是国有亦即王有,那时没有个体土地私有者。大约从西周末开始有了私人开荒的私田,春秋以来随着铁器用于耕作,私人开垦的土地日益增多。原来这是不合法的,对私田实行征税,也就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郭老说:“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五九四年)才‘初税亩’,是在东迁后一七六年。‘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私有权,而一律取税。这就是地主阶级的正式成立。经过这一合法承认,土地私有权是被确定了,但私田却不能免税了……”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页)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较鲁国“初税亩”大约早八十多年,而两者的性质是一样的(《左传》是鲁国的国史,它说鲁宣公十五年“初税亩”,是说鲁国于这一年开始税亩)。

  (二) 实行“与民分货”的封建地租制

  “相地而衰征”是承认私有田地的合法性,“与民分货”,则是实行封建地租制。《管子·乘马》说:

  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早)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与之分货,则民知得正矣。审其分,则民尽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这显然是废除奴隶制,实行封建地租制。

  管仲所说的“不均”的、要废除的旧制度,乃是典型的奴隶制,这种制度之恶,正是奴隶制暴露出来的弊病。在这种制度下,奴隶是在奴隶主或其管家的直接指挥、监督之下在奴隶主的田地上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劳动,生产的好坏,收获的多少,跟奴隶无关,奴隶的最低衣食由奴隶主供给。在这种制度下,奴隶对于劳动当然无积极性、主动性。所以“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即不指挥驱使奴隶,奴隶就不干活。在这种制度下,“民不知饥寒之至于身”,就是由于奴隶主供给奴隶仅仅维持生命的衣食。这样田地就不可能被充分利用,劳动者的积极性就不能充分发挥。“与民分货”,就是把田地的收获按一定的比例,一部分归生产者(民)本人,一部分归土地所有者。也就是田地的生产,由生产劳动者自己负责,除去按照规定交给土地所有者一定量的谷物以外,其余的统归自己,收获多了可以多得,他们的生活费用当然也由他们自己负责了。这样,他们知道不尽力劳动就要挨饿受冻(“知饥寒之至于身”);所以知时日之早晚,起早贪黑,父子兄弟相互勉励,干起活来不知疲倦,不怕劳苦,想想可以分到多少就尽力干了(“审其分,则民尽力矣”)。显然“均地分力”、“与民分货”制度就是封建地租制。“与民分货”的比例即地租剥削率是多少,没有记载,很可能就是后来晏婴所说的“民三其力,二入于公” (《左传》昭公三年)。即把三分之二的收获物拿来交租,约为十分之六点六六的剥削率。剥削是够重的,但较之奴隶制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因而“与之分货”也就有了劳动积极性了,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与之分货”的“民”当然已经不是奴隶,至于他们的政治地位未见明确记载,很可能还有依附性,尚未成为完全独立的小农。

  与经济改革相一致,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管仲创立了与宗教神学相对立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它在政治上的主要体现就是民本主义。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这标志着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了。
明末清初,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产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就是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指责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这种社会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自国家产生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也从原始社会转入阶级社会,表现为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等。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本人认为可以从管子提出的一系列吸引人口、富民强国的措施入手,分体其民本思想的特点,这样对于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奖励生产,发展农业。《轻重甲》中谈到“一农不耕,民或为饥,一女不织,民或为塞”“天下之所生,生于用力,用力之所生,生于劳身。”强调生产的重要性,不举生产其他则无从谈起。《牧民》开头即表明:“凡地有牧民者,务有四时,收仓廪,国多财则远来者,地僻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治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提出,重农时,建设仓库。国家富裕,人们就会投奔归附,重视开垦土地,人民才会安土重迁,不会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在《七法》中特别强调了开垦土地的重要性“地不辟,则六畜不育;六畜不育,则国贫而用不足。”《权修》中强调:“ 无以畜之,则往而不可止也;无以牧之,则处而不可使也。远人至而不去,则有以畜之也;民众而可一,则有以牧之也。”要重视发展畜牧业,使百姓富裕,人民才能安土重迁,不会迁移到其他国家去。 二、重视工商业的发展。《立政》认为:“工事无刻缕,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乘马》中说:“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为之有道。” 认为发展工商业是调节供需,增加财富之业。在《小匡》中“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将士、农、工、商四业并列,并且做为国家之根本。《国蓄》篇中:“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是故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然者何也?”可见对商业的重视,特别注重商业政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统治者要切实注意民力与国家的关系,实时调节政策的轻重缓急。《牧民》说:“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判之。”治理国家要顺从民意,想百姓之所想,千方百计为百姓谋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权修》“欲为天下者,必重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其力。”“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管子告诫统治者使用民力要用之有度,轻徭薄赋,使民以时,才能使民力不衰竭。《管子》一书接着谈到发号政令要“无夺民时”。《小匡》指出:“无夺民时,则百姓富”。《侈靡》篇中发挥了这一观点:“如以予人财者,不如无夺时,如以予人食者,不如毋夺其事。”《七法》中指出:“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不明于则,而欲出号令,犹立朝夕于运均值上,檐竿而欲定其末。”国家发出政令必须要在确保农业生产的按时进行的前提下,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调节国民收入,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国蓄》中谈到:“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本之事。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管子接着谈到:“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提出贫富悬殊之害,调节贫富差异,使贫必有保障,富则加以干涉。 五、必要的社会福利政策。《入国》中谈到:“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病,七曰通穷,八曰振国,九曰接绝。”《管子》一书中有详细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的最低生活条件。 (一)积贮备荒,防患于未然。《治国》中提到:“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认为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没有粮食则民无以食,国则无以治。《山权数》:“故王者岁守十分之急,三年与少半成岁,三十一年而藏十一年与少半。藏参之一不足以伤民,而农夫敬事力作。故天毁埊,凶旱水泆,民无入于沟壑乞请者也。”谈到建立仓库,存积粮食,可以在灾荒之年,使人民不会死于沟壑或沿街乞讨。另外管子还认为制定国家政策要藏富与民,这样在遇到灾害之时,可以提高人民的自行抗拒灾害的能力,加强百姓的生产自救水平。《山至数》中提出“民富君无以贫,民贫君无与富。故赋无钱布,府无藏财,赀藏于民。”明确了藏富与国家富强之间的关系。《小问》中谈到:“牧民者厚收善岁以充仓廪。”“其收之也,不夺民财;其施之也,不失其有德。富上而足下,此圣王之至事也。”提出在税收的作用调节国家财富,使仓库充盈,在遭遇大灾大害的时候可以“发仓廪,山林薮泽以共其财,后之事,先之恕,以振其罢。”《国蓄》篇特别提到贮藏的重要性“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繦千万;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钟之藏,藏繦百万。”在使用仓库积蓄谷物,在需要的时候再加以轻重之法,以重射轻,以贱泄平,散粟救灾。 (二)放贷济民,调粟养恤。面对自热灾害严重为进一步恢复生产,让无本的农民尽快投入劳动,管子提出由国家提供贷款。《山国轨》中说:“田轨之有余于其人食者,谨置公币焉。大家众,小家寡。山田,间田,曰“终岁其食不足于其人若干。”则置公币焉,以满其准。”根据民众收入多少,酌情贷给数量不等的钱币以维持基本的农业生产。《山国轨》篇中继续说道:“无赀之家皆假之以械器、胜、籝、屑、、公衣,功已而归公衣,折券,故力出于民,而用出于上。”在农时国家提供生产工具,借给无钱的百姓,等干完农活之后,归还工具,国家销毁租借时的借券。在《轻重丁》中记载了桓公采取措施使:“贷称之家皆折其券而削其书,发其积藏,出其财物,以赈贫病,分其故赀。”沉重的打击了高利贷者,使人民可以继续生产,保证生息。 (三)兴修水利,以工代赈。《管子》认为灾害中水灾尤其应该特别注意的,《立政》:“二曰沟渎不遂于隘,鄣水不安其藏,国之贫也;沟渎遂于隘,鄣水安其藏,国之富也。”在《度地》篇,更认为“五害之属,水最为大。”若治理五害当从治水为最重要,特“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令之行水道、城郭、堤川、沟池、官府、寺舍及洲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关于修筑堤坝,管子说道:“常令水官之吏,冬时行堤防,可治者章而上之都,都以春少之事作之,已作之后,常案行。堤有毁作,大雨,各保其所,可治者趣治,以徒隶给;大雨,堤防可衣者衣之,冲水,可据者据之。终岁以毋败为固,此为备之常时,祸何从来。”国家专门设置管理治水的官员,在冬天巡查堤防,及时向中央报告,在农闲的时候破土动工,在大雨来到之前要防患于未然,提前分段维护及时修缮,确保大坝完好无损,人民财产安全不受损失。在《乘马数》中还提到以工代赈思想“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在灾害发生之后雇佣饥民,从事土木建设,以使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保障,其目的在于“平国策”而“非丽其乐”。这样民之本,也就是农业生产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四)弘扬道德教化,鼓励社会互助。《牧民》篇中提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提倡“九惠之教”,“得有六兴”社会上下形成。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和接绝的良好道德风尚。在国家救济的同时还鼓励社会互助。管子认为要突显家族的作用,《问》篇中提到“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问乡之贫人,何族之别也?问宗子之收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小匡》中明确规定:“是故伍卒之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少相居,长相游,祭祀相福,死丧相恤,祸福相优,居处相乐,行作相和,哭泣相哀。”这一方面是国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一方面是敦促宗族相互友爱,互相救济,是国家救济在地方上的延伸。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另外还有一些我收集的关于“管子”思想的论文材料,可供参考,如有需要,告我邮箱,发给你。

  • 为什么说《管子·牧民》与孟子的“民本”思想相通
  • 答:因为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民本思想打破了孔子以来坚持的君民关系的传统,开始以民为本,重视民意,“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对于当今社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这种思想的局限性,以更好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本思想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存在。孟子是在一定的时代...

  • 民本思想的作用和实质是什么
  • 答:但是,“民惟邦本”的思想既然成为历代士大夫精英的政治信条,它不但哺育了一批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腐朽,它必然会促使其中一些人利用民本思想来反对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统治。早在明末清初,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就猛烈抨击封建君主“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

  • 管子的民本思想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 答:有的学者以“以人为本”这个词源自中国古代文化为由,简单地把它等同于“民本主义”,用“民本主义”的观点来理解和解释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中国最早出现“民本”思想是在《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其中写道:“皇...

  • 以人为本与民本主义,人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 答:一、核心不同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民本主义:民本主义的核心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核心是形而上学。二、要求不同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民本主义:民本主义的要求是服务百姓的整体福祉。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要求是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

  • 《管子》表达了管仲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 答:不同的归属恰好说明《管子》的思想特点。同时,黄老道家兼容并包,积极吸收儒、墨等学派的思想长处,将礼义和等级名分的理论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主张礼法结合,倡导确立严格的等级名分体系及以之为基础的社会道德规范。这些都适应了战国中期的时代需要,反映了齐国变法时期的政治实践。[6]《管子》一书中...

  • 孟子民本思想与管子的异同?
  • 答: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

  • 为了求雨,汤王不搞人祭,而请自当,什么是“民本思想”的雏形?
  • 答:这就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商灭夏后不久,而大背景则是不把人当人的奴隶社会中期。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代文明早期,汤王祷雨的这一壮举,不唯一己,而为大众,作为一国之君的作为,明显带有国家行为的色彩;汤王不惜以身为牲,为民请命的行为,体现着 “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 管仲是个商人,为什么在《管子》里他却主张降低工商者的地位呢?
  • 答:原因: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管仲只是一个商人时,他只需要尽好商人的本分即可。但当他作为一国宰相时,他就要从统治者的阶层和角度去考虑问题。封建社会向来就是重农抑商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先秦时期到两汉时期,历代统治者对农业和工商业...

  • 简述西周的民本思想
  • 答:西周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以民为本,强调君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和人道主义精神。西周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西周的统治者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民众。在《尚书·洪范》中,就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说法,...

  • 明未清初的新民本思想有何新特点?答案
  • 答:一个阶段。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知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道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思想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