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汉语词汇的演变中,词语意义的引申有哪三种情况? 古代词义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2024-06-02m.verywind.com
古代汉语中词义的引申对古今字的形成有何影响?~

对啊,这方面的隐身对于文字的形成有很深刻的影响,举足轻重

古今词义变化分为五种
一、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中的“好”,原来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这些都属于词义的扩大。

二、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如“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勾践灭吴》)中的“丈夫”则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还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称丈夫,但在现代汉语中“丈夫”一般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因”(《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行李”,在古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在该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仅仅指出门所带的东西。这些都是词义的缩小。

三、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如“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再如今天的“疾病”一词中的“病”,和“疾”一样,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义中的“病”却和“疾”有别,是指大病。这些词的词义在今天看来,程度都减弱了。

四、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如“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中的“中原”,古义指原野,而在现代则指中原地区。还有大家熟悉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这些,都是典型的词义转移现象。

五、感情色彩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3、词的借代引申义

词的“借代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与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起某种联想关系,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口”原指“人的一个器官”,后又用作指“人”的量词,这是用部分指称整体。“便衣”原指“平常人的服装”,后又用来指“穿着便衣执行任务的军人、警察等”,这是用物品指称使用者。“编辑”原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后又用来指“做编辑工作的人”,这是用行为指称行为发出者。“兵”后来产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里的“兵”)和“兵士”(如“强将手下无弱兵”里的“兵”)的意义,也是一种借代引申义。

4、词的比喻引申义

词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使人有负重感,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使“包袱”产生出新的意义。“迷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浓厚的雾”,二是“比喻叫人迷失方向的事物”,后者就是这个词的比喻引申义。比喻义和修辞中的比喻不同:比喻义已成为词的一个稳定的义项,在词典里可以查到;而比喻则是临时的修辞手段,词典里没有这个义项。

(三)词义的演变

词的意义会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对外界及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词义的演变包括“词义深化”、“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等现象。

1、词义的深化

词义的“深化”指词的适用对象不变,但意义更深刻或更准确。比如“人”这个词古今适用对象一致,可是古代的《说文解字》解释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古人的认识当然总会有某种局限,不能苛求;后者的释义则反映了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抓住了人的本质特征。

2、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括在今义中。比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菜”在古代专指蔬菜,现泛指菜肴。“诗”原来专指《诗经》,后来则泛指一切诗歌类的文学作品。一般说来.词义的扩大总是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

3、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如“禽”在古代指“鸟”和“兽”,后来专指鸟类(包括飞禽和家禽)。“子”原义包括“儿子”和“女儿”,现在却只能指“儿子”。“宫”原是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开始专指帝王的住所。

4、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分为两种情况:词所表示的概念的转移和感情色彩的转移。词的概念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新的词义产生后,旧义一般就不复存在了。比如“涕”原指眼泪,而现代汉语中,除成语“感激涕零、痛哭流涕”还保留古义外,“涕”均指鼻涕。“走”原义为跑,现在则为步行。词的感情色彩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变化,只是词的感情色彩转变了。如“爪牙”原指得力的武臣、猛将,是中性词或褒义词,现在比喻坏人的党羽,用为贬义。又如“勾当”,原义是办理,是动词,中性词,现在指“坏事情”,是名词,贬义词。

词语在整个词汇系统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通过自身所具备的语音、语义或语法等方面的某些共同点形成各种集合。根据词义的联系紧密程度,就可以组成一组组同义词。

词形变化造成的;成语、歇后语之类; 这是我的理解就这点,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 古代汉语(本义和引申义)
  • 答:揭示古代汉语的词义奥秘:本义与引申义的探索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而词汇的演变更是历史的见证。在古代汉语中,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如同两个相辅相成的篇章,共同构建了词汇的丰富内涵。词义的本源与衍生 词的本义,是其最初的、最原始的意义,如同词语的根源,赋予了词汇最初的定义。它如同一个词的基石...

  • 请问大家,《古汉语词典》中的后起意义是什么意思?
  • 答:一个词的意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等。本义就是造词时候的意思,是最初的意义。后来的语言使用中,这个词的意义发生了改变,通过比喻、引申甚至更大的变化产生了新的意义,就是后起义。后起 (1).后来兴起。《战国策·齐策五》:“夫后起者藉也,而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藉於权,而...

  • 词除了本义和引申义以外,还有假借义。
  • 答:4、意义 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是汉字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三种意义,它们共同构成了汉字丰富的语义内涵。对于正确理解汉字的含义以及掌握其在实际语言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汉语词汇的含义其他解释 1、借代义 借代义是指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通常是因为两个词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或相似性。“红颜”...

  •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答:基本义是指多义词中最常用的、基本的义项。词的基本义往往就是它的最初的意义,但这两者也有不一致,因为有的最初意义已不可知或逐渐淡出或退出常用之列。词的引申义则是因适应现实生活发展的需要,由词的本义或基本义引申而来。词的本义并非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这是因为汉语的产生远在汉字产生之前。

  • 词义的演变途径
  • 答:(3)词义的转移,如“脚”古义指“小腿”,后来发展演变为指“脚板”。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本质:词义是词的含义...

  • 找几个含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词语
  • 答:回答:楼主您好: 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 说明: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 (1)“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如:“这里的河水很深。”“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这个宅院很深。” (2)“实”: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如:“这是一个实心儿的铁球。”...

  • 试论近代汉语的词语有哪些历史演变
  • 答:有些词语在意义变化的同时,其结构和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例如“老大”有很多意思,其中“老”是甚问,老大的结构式“副词加形容词”老字还可以组成类似结构的“老军”“老远”后来“老大”引申出“十分,很”的意思。2.词语的意义没有改变,或基本没有改变,但词语的外形却有所改变,例如”捞笼”,...

  • 1、 简介汉字的形体演变。5、 关于汉字起源的几种说法 6、 词义引申...
  • 答:秦隶经过演变,逐渐脱离篆意,同时进一步丧失汉字的象形意味,于是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特点:字形扁平,字的构架多有方折棱角,笔画有粗有细,形成波势和挑法,所谓“一波三折,蚕头燕尾”,使汉字形体出现了质的变化。隶书以下的近代文字,象形性减弱了,符号性加强了,成为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一般说的“一波三折,蚕...

  •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
  • 答:本义 就是字起源的意义.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拓展而来的.如兵,本义是兵器,后来引申为士兵,再引申为军队、武装力量,甚至可以表示争战.这样,兵就有了这三四种意思了.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可以明确字词的准确意思,以便于读懂古代书籍资料.可以辨别词的演变轨迹,为传承古代文化知识做贡献.当然,后...

  • 词的本义、引申义、基本义之间的关系
  • 答: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是原始意义。这是因为汉语历史悠久,而记录不过几千年造成的。词的引申义,是从本义绰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原因。分直接引申(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和间接引申(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基本义是指多义词中最常用的、基本的义项。词的基本义往往就...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