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孔子重视音乐教育,在他的“六艺”中,对“音乐”的排序?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2024-05-31m.verywind.com
急急急!!!初三语文题~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
(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14分)
1、按原文补充句子(2分)
1) 望西都, 。
2) ,夜吟应觉月光寒。
2、按要求填空(7分)
1) 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直接抒发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述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壮志的句子是 , , 。
3) 写出你所积累的既蕴涵哲理,又有登高之意的诗句一句:
, 。
3、语文综合性学习(6分)
栀子飘香,榴花明艳……在充满生机的初夏时节,为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增添人文气息.学校将开展“书香满校园”的主题活动。
1)请你为这一活动拟一条标语。(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下面要求策划一个班级活动方案。(2分)
活动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活动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学校的文化长廊里有以下几位文化名人的雕像,请你选择其中一位,用一句简练的话对他作介绍。(不能只引用名人的原话)(2分)
孔 子 屈 原 李 白 苏 轼 曹雪芹 安徒生 高尔基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
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共56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本文选自《 》,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 。(2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 ) ②朝服衣冠 ( )
③私我也 ( ) ④王之蔽甚矣 (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2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7.划分句子节奏(1分)
群 臣 吏 民 能 面 刺 寡 人 之 过 者
8.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的人数,说明了什么?(2分)

9.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最后“战胜于朝廷”。而在社会生活中,某些部门的“意见箱”形同虚设,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假如你是纪检书记,你打算怎样整治这种不良的工作作风?(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4)题。(13分)
“情绪污染"也是病
所谓“情绪污染”,是指一个人的坏心情影响了几个人的好心情。其实,家庭中的“情绪污染’’尤其值得注意。其明显特征,一是“患病的多”:因孩子生气,因家务生气,因性格不合生气,因在外面不顺心生气,回家拿老婆孩子生气等等。总之,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生气。有人研究认为,家庭气氛如果长期压抑、沉闷,很容易使人神经系统紊乱,免疫能力下降,患病机率升高。正户斤谓“情绪致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凡患情感失调的人,发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倍。因而发出了‘生气等于自杀’的警告。”
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人心情愉悦,就能分泌更多的内啡肽,使人精神快乐,健康长寿。反之,则会减少这种物质的分泌,使人抑郁寡欢.加速老化。某刊曾登载如下相处金言:“为小事争吵是愚蠢,为大事争吵是无能。做你该干的事,不做无谓的精神消耗。”其次,要善于克制与忍让。不少“大腕”、政治家都不断警示自己要“制怒”,要“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作为普通百姓,更应该“有话好好说”,有事商量着办,切不可动辄争吵、斗气、自家相残。再次,要审视自己,多加交流。人无完人,谁都有毛病。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及时了解对方的意见、看法和心理需求。寻找共同点,扩大共同点,共同构建欢愉和谐的家庭气氛。
此外,还有扩大宽容,多点幽默。所谓宽容,即互谅互让。幽默不仅体现宽容,而且富有趣味和启示,能调节情绪,宽松气氛,使人步入和谐,感受更为从容乐观的思想境界。有所悟之人曾造出如下箴言:“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性情乐观的人,记住.自己所能干的就是给身边的人带来轻松和愉快。”
10、”情绪污染’’的危害较多,除了文章列举的“患病的多”外,你还能列举一个吗?(1分)
11、既然情绪污染的危害大,那么我们应当如何防治情绪污染?(2分)


12、举例说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写出其作用?(4分)


13、“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的句子中“主要”一词能否去掉?说说 你的意见。(3分)


14、短文三处引用格言,你知道每一处引用的作用吗?(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19题)(13分)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 冕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5.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2分)

16.文章第一段的结尾说“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结合上下文,谈谈“精神的不平等”具体指的是哪些内容。(3分)


17.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了阐明“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这一观点,举了大量的例子,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再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4分)


18.文章的结尾说“读书人是幸福人”,从全文来看,这里所说的“读书”“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19.读了全文,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联系文中“并非凡书皆好”的观点,谈谈怎样对待“读书”这一问题。(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20——24题)(16分)
天使的声音
乔叶
当我第一次教女儿使用“谢谢”这个词的时候,她好奇地问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这是一种礼节。”“什么是礼节?”“礼节就是各种惯用形式。”我用字典上的解释来敷衍她,然后很快岔开了话题。“大人们的事情,我老是想不明白。”女儿叹了口气,没有再问下去。不过,从那以后,她还是很乖地在各种场合说着“谢谢”。
一天下午,过马路的时候,她突然问:“是不是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应该说声‘谢谢’?”“那当然!”穿过斑马线,她拉住我的手,让我在路边站住,问道:“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谢谢警察叔叔为我们指挥交通?”“是的。”“可是,他每天指挥这么多人,为什么却没有一个人去谢他呢?”“因为没有人认为有这个必要”,我真想这么说,然而想了想,还是笑道:“因为他要工作,要是每个人都跑去谢他,他还怎么工作呢?”“可是,好多天好多天,我都没有看见一个人去谢他呀!”女儿郑重地说。“妈妈,我想谢谢他。”“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谢他。”我小心地zhēn zhuó着词语,“要是这么说,我们要感谢的人就太多了。纺织工人为我们织衣料,我们应当感谢;老师教我们知识,我们也应当感谢;医生为我们看病,我们也要感谢。这一辈子要谢的人,谢都谢不完了。”我又好笑,又担心,又充满了不耐烦,可是我又能怎么对她讲,告诉她“这是个功利世界,你谁都没有必要去感谢”。我不能。
“妈妈,其实我一直想谢谢您。”女儿突然说。望着她小小的面容,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对“谢谢”这个词的理解和使用得一向是多么呆板和可笑。多少年了,我已经不懂得“感谢”的核心意义了。我所谓的感谢不过是一个单纯的社交词语。它是一蓬覆盖在实惠和利益上的轻飘的茅草,微风一吹,就会全裸出冰冷的钢筋骨架。
谢谢,为什么要感谢?你为我做了什么呢?你给我多少好处?你能帮我什么忙?你为了我,还是为了你自己?紧张而繁华的生活渐渐让我们淡漠了一切、怀疑一切、利用一切、也玷污了一切。我们不知感恩,没有激情,机械地随波逐流。我们常常感叹找不到真实的东西,却不明白是我们心中的噪音,掩盖了耳边天使的歌声。
“妈妈,我可以向他说声谢谢吗?”女儿又问,“可以,不过要等他换过岗。”我认真地答应她,她高兴地点了点头。
我们站在路边的柳树下等了半个小时,那位警察终于下岗了,我领着女儿走到他的面前。“什么事?”他问。“我要谢谢你,你指挥交通太辛苦了。”女儿说。警察愣愣地看着我们,许久,他“噢”了一声,笑道:“你看,你看,这有什么,这有什么,天天这样的,天天这样的。”
我们默默地走在街上,我忍不住对女儿说:“妈妈也想谢谢你。”“为什么?”“不为什么,不为什么也可以谢的。”我说。
是的,不为什么也可以感谢的。或者说为了爱,为了感觉,为了彼此存在的需要,为了一些简单而朴素的事情,甚至仅仅为了活着本身,我们就可以有无数感谢的理由。而我之所以感谢女儿,也许仅仅是因为她的话语,像是出自天使的声音。
(选自央视国际网:电视散文)
20、看拼音,写出汉字 (2分) zhēn zhuó词语( )( )
21标题“天使的声音”,在文中有哪些含义?(2分)


22. “我”第一次教女儿使用“谢谢”这个词的时候,用字典上的解释来敷衍她;女儿要向警察叔叔说声“谢谢”的时候,“我”却认真地答应了她。 “我”的态度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2分)


23,女儿是怎样理解和使用“谢谢”这个词的?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分)


24.文中画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联系具体内容做一点分析?(4分)
它是一蓬覆盖在实惠和利益上的轻飘的茅草,微风一吹,就会全裸出冰冷的钢筋骨架。


25.阅读本文,联系生活,请你说说对 “感谢”的核心意义的理解。(3分)


(三)作文(50分)
2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是央视广告中的一句经典广告词。
“心是什么?它既是一种人生理想(志向、信念……),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毅力、勇气……);“舞台”是什么?它可以指展示才华的空间,也可以指人生取得的成就……
请以“心”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阅读下面这则故事,按文后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件趣事:一家电视台招考一名都市新闻采访记者。面试试题之一竟是让入围者比赛穿针。应聘者要在一个封闭性良好、播放着高分贝音乐的房间里把线穿过针眼。用时最短者胜出。电视台通过这种别开生面的考试,得到了理想中的人选。事后,落聘者追问电视台台长,台长这样答复:“我们要找的是都市新闻采访记者,他的工作地点往往是喧闹嘈杂的地方。这就要求他必须有闹中取静的心态和本领,要能在各种干扰中专注做事。”一番解释让人既觉得新鲜,又心服口服。
请从上面的材料中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自己在观察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初三语文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略2略3(1)示例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示例二:让花香伴随书香,让名家走进心灵。 可引用名言,也可以自拟。符合活动主题即可(2)示例:活动主题:阅读名著,陶冶情操 活动方式:①请作家到班上举办专题讲座 ②举行“我爱文学”的主题班会 ③举办”阅读名著”的手抄报比赛
(3)提示:能抓住名人特点,与名人生平事迹吻合,语言简练即可。(2分,人物不计分,只引用名人的原话不得分)
(二)、阅读
一、4-7略,8、 “令初下” “门庭若市”说明齐王治政问题很大;“数月之后,时时而渐进”说明齐王逐渐采纳了很多意见,不断改进了方法;“期年之后” “无可进者”说明齐王已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思,国家大治。9、 如加强行政监督,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等,合理即可。
二、10、示例:人际危机、亲友、同事等相处不和谐,易产生矛盾。 1 1、①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 ②善于克制和忍让。 ③审视自己,多加交流 ④扩大宽容,多点幽默12、示例:①下定义:所谓情绪污染”是指一个人的坏心情影响了几个人的好心情。②引用:生气等于自杀。③作比较:人心情愉快,就能分泌更多的内啡肽,使人精神快乐,健康长寿。反 之,则会减少这种物质的分泌,使人忧郁寡欢,加速老化。13、不能。防止“隋绪污染”的方法较多,加强品德和心情修养是最主要的方法,去掉“主要”一词就变成了唯一的方法14、①说明生气的危害性。 ②说明情绪的作用③呼吁乐观情绪。
三、15.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16是指拥有阅读能力的人能够了解现实世界以外的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能够了解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而丧失阅读能力的人则无法拥有,这便是文中所说的“精神的不平等”。 17.例:①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得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居里夫人学得科学探究。 ②从《繁星•春水》学得对母爱、童真的讴歌,从张海迪学得志强不息。等等。 18读书可以使人们增广知识;受到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读书可以使人获得崇高的追求和高尚情趣,还可以使人趋善避恶)。 19 一定要好读书,读好书;读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名著,读专家、学者、老师推荐的书。博览才能广收。
四、20斟酌21.指女儿说 “谢谢”的声音,又指来自内心深处毫无功利的真诚的声音。(意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22一方面,女儿的言行,使我对“谢谢”的理解和使用撇开了功利;另一方面,我要呵护女儿天真纯朴的爱心,所以态度有了变化。(意对即可,一点1分,两点2分) 23女儿认为“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应该说声‘谢谢’”(1分);她是一个天真纯朴,充满爱心的可爱的小姑娘(2分)。 24这句话把一颗真诚的心(感谢)比作“茅草”,把成年人的功利冷漠比作“钢筋骨架”;这个比喻形象揭示出:成年人不是出于感恩和爱,而是出于实惠和利益去理解使用“谢谢”,一旦没有实在的功利需要,内心就冷漠起来。(修辞分析2分,内容2分)25答案要点:“谢谢”不仅仅是个礼节性词语,不仅仅出于功利的需要,它是出于对生活、对他人的感恩或感激,是出于内心真诚的爱。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音乐家,同时也是最早的、最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
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创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人。
二者比较:
1.教育思想体系中重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孔子办私学,是以礼乐为其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六艺既:礼、乐、射、御、书、数六项。在教学内容上,把乐教放在第二位;在教材选择上,是以《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书”为基本教材。
作为教育系统性的反映,孔子培养人的教育内容在整体上包括有“文、行、忠、信”四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又包括“知(智)”“勇”“艺”“义”“礼”“乐”诸方面。而“乐”就是孔子的“四教”之一“文”教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他认为在人的全面修养中不能缺少音乐,缺少音乐才能的人,不是完整的人,故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教育思想。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这里的“道”是一向,“德”是基础,“仁”是归依,而“艺”则是自由的游戏。孔子所说的“游于艺”的“艺”,即是“六艺”。“游于艺”既是对前三者的不足,有时继前三者之后的完成,是通过对客观规律性的全面掌握和运用,现实地实现了人的自由,完成了“志道”“据德”“依仁”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历程。与“游于艺”相通的,是孔子的“成于乐”的教育主张。正如“游于艺”高于“志道”“据德”“依仁”,“成于乐”指的也是高于“兴于诗”“立于礼”的人格完成。是通过“乐”的陶冶情操造就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孔子看来,从个人成长角度而言,也应遵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原则。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论语》中的“乐”,具有两种不同含义:其一是指“文之以礼乐”的“乐”,与音乐的操作行为(“艺”)相关;其二是指乐教之乐,是对乐教行为的概括。孔子提倡用乐来完成的修养,通过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使人的精神境界趋于完美,成为符合儒家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的“仁人”。在这里,音乐被看作培养人和塑造人(“成人”)的重要手段。以上所言孔子有关乐教的主要内容,可以用21字给以概括,即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显然,在这里,“乐”的完成,是其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在此之前,受教者是以诗乐与礼乐学习的完成作为先决条件,并且始终不离开乐艺教育的乐教的实现,因此,它有不能等同于一般的音乐教育,这恰恰证明音乐教育在孔子的整体教
育体系中是任何时候都不可缺的。
柏拉图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它认为音乐对人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要比其它教育重要的多”(柏拉图《国家篇》),主张音乐是一切国民教育的必修课,儿童从小要学习音乐。在他自己设计出的教育计划中指出:“作为未来统治者的儿童,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17、18岁前,都得致力于体育和音乐的学习。(把音乐当作重要的必修科目)随后是算术、几何、天文学、声音学(音乐的数学理论);30岁时,选出优秀者再学习
关于“善”的科学——辩证法(或哲学)。用文学向他们介绍人类伟大的业绩,用音乐揭示他们想象中的美与善的真谛,使他们的生活像音乐那样有“节奏”、“有旋律”、充满“和谐”,使他们行为优美”。所以儿童阶段音乐教育最关紧要。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再者,一个受过适当教育的儿童,对丑恶的东西会非常反感,对优美的东西会非常赞赏,感受其鼓舞,并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对任何丑恶的东西,他能如嫌恶臭不自觉地加以谴责,虽然他还年幼,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到长大成人,理智来临,他会似曾相识,因为他所受的教养,使他同气相求,这是很自然的。受其思想影响,古希腊的斯巴达为了把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坚强的斗士和有修养的“管家”,他们设立学校,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演唱赞美歌和战歌,并把音乐教育同宗教舞蹈和军事训练结合起来,以此来达到使斯
巴达人有节制、有修养的目的,因此,“守纪律和服从的精神,在斯巴达盛行”(色诺芬《斯巴达城邦》)。古希腊的雅典教育形成了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制度。男孩从7岁开始要上文法学校学习文法,在音乐学校(又称弹琴学校)学习音乐,主要学习唱歌、乐器和吟诗。
2.重视音乐德育教化的社会功用
孔子十分重视音乐德育教化的社会功用,“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我们从中可以知道,有礼无仁,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贵贱之序就无法维持。“人而不仁,如乐何?”则充分认识到乐有使君臣和、父子和、兄弟和、天下和的特征。在孔子看来,“乐”最适合宣扬仁德、仁政,它可以使人际关系和谐,等级关系协调,同时,在乐的内容中,有要求以仁补礼之不足,对礼进行损益,使乐的内容合于礼,主张使用礼、乐手段,贯彻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他把“乐”做为一手段与“礼”相互配合,赋予了“乐”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提出了“礼乐治国”,“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礼所以修外,乐所以修内”的主张,目的是用礼规范人的外在行为,用乐来修养人的内在品质。这一思想反映出他要用乐来改造社会风气的意图。
柏拉图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功用,他认为通过音乐教育使他们“行为优美”,使受到正确教育的人具有高尚的灵魂,具有“敏锐觉察艺术或自然遗漏或错误的能力”(柏拉图《普罗塔哥拉》),在柏拉图看来,优秀的音乐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影响人的行为;它可以促使人们形成完美的性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不仅是城邦的管理者和保卫者们必须具备的素质,而且也是全体公民应该努力达到的“境界”。就连妇女也应该接受诗和音乐的熏陶,只是所用的“歌曲”应和教育男子的有所不同。
3.音乐美学的评价标准
孔子确定的音乐美学评价标准——尽善尽美。
孔子强调音乐的思想性及其教育作用的同时,也十分重视音乐的艺术性。“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韶》乐是舜时的乐舞,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作品。所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尚书·益稷》),这部乐舞的风格是“湿润以和,似南风之至”(《乐纬·动声仪》)格调优美抒情,犹如拂面春风。艺术水平之高(尽美),令人如痴如醉。内容之好(尽善)。这部作品的内容是歌颂尧的文德的。“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述而,八佾》),它认为这部乐舞最好地体现了自己所追求的内容(“德”)与艺(艺术形式)密切统一的目的。“孔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为周武王时的乐舞。内容为:“武王伐纣以除其害,言其德能成武功”(《周礼·春官、大司乐》),作品内容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战功,表现武王伐纣全过程的乐舞。是上古乐舞中艺术性很高,是非常著名的武舞。他感到乐舞的艺术水平虽很高——尽美矣,但美中不足的是这
部乐舞的内容所表现的是以武力取天下,而不是他所最崇尚的像尧禅舜、舜让禹那种的禅让之世的和平取代政权,所以做出了“尽美矣,未尽善”的评价。孔子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即:既美且善,形式(艺术)要美,内容要善,二者要统一。这一辩证思想奠定了我国的古代音乐美学评价标准。
柏拉图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田,使它也就因而美化……”“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做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的和善的”(柏拉图《理想国》),音乐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在音乐欣赏中,精神得到愉悦,情感与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充实和丰富,情操得到陶冶,品质得到增强,最终促进个性和谐而良好的发展。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孔子和柏拉图的音乐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他们的教育体系中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和育人功能,把音乐教育做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都不把音乐简单地当做审美的对象,而是充分利用音乐的审美特征,培养人的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都十分突出地强调音乐对人的情感、品质的影响力和伦理教化作用。
孔子与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两颗璀灿的明珠,学习、借鉴、研究它,对于加强人们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功用、社会功用的认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答案是A。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根据《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段话表明了六艺的排序。

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现代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选C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孔子说过要用音乐治理国家的是哪句来着???
  • 答:孔子爱好音乐,学习音乐,且也注重音乐教育,他所教授的六艺之中,音乐名列第二,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一个人的修养从诗开始,完善于乐,可见他对音乐的重视。他将音乐教育融入美学教育之中,可说是我国最早提倡和实施“美育”的人。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访...

  • 孔子是我国最著名的什么家?
  • 答: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提倡的六艺中音乐的排序是第几
  • 答:礼乐射御书数中乐即音乐,在六艺中排第二位。

  • 孔子提倡的六艺中音乐的排序是第几?
  • 答: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数:算法(计数),9,礼:礼节(即今德育)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数:算法(计数),1,第二 礼乐射御书数。,0,礼乐射御书数中乐即音乐,在六艺中排第二位。,0,排序是...

  • 孔子的 六艺 分别是什么?
  • 答:孔子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对周代礼仪极为推崇,因此有“克己复礼”的说法。“六艺” 指的是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

  • 孔子为什么非常重视音乐教育
  • 答:呵呵 孔子给学生编写的教材六书里确实有《乐》这一本,但是它并不完全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音乐,而是奴隶制国家的礼乐。孔子的思想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他主张维护周的旧制,所以周人的六艺---礼 乐 书 御 射 数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都是很重要的。孔子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维护周天子的礼制,其实...

  • 孔子设立的六门音乐课程
  • 答:孔子在教育中十分重视音乐,他开设了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音乐占第二位。

  • 孔子是我国什么家?
  • 答:孔子(Kongzi公元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音乐家。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一生酷爱歌唱。在周游列国期间被困在陈、蔡两地,粮食中断了,而他依然弹琴唱歌不断。就在他去世的前7天,他还唱了一首自悼的歌。他很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把音乐作为...

  • 孔子为何将看似不重要的音乐列入儒家六艺之中
  • 答:而在中国“以乐治国”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来治理天下,更是将“乐”列入到儒家六艺之中,古琴更是作为儒门学习“乐”的一个重要的乐器。西周时期,周公便“制礼作乐”以治国平天下,是“以乐治国”思想最早的实践者。那么为什么会将音乐作为和“...

  • 名人景观,帮忙介绍几个
  • 答:2007云游华夏系列(三)--儒家名人景观,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儒学创始人。春秋时代鲁国(今山东曲埠)人。他一生酷爱唱歌。在周游列国期间被困在陈、蔡两地,粮食中断了,但他依然弹琴唱歌不断。就在他去世的前七天,他还唱了一首自悼的歌。他很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