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人性是善是恶? 人性是善还是恶呢

2024-06-02m.verywind.com
人性是善还是恶?~

人性是善的。其典型代表当推孟子。其实,人性并非都是善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与生俱来,根植于人性之中的。由于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与现实物质与精神资源的匮乏,就会产生人与人之间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冲突。

无论我们自己是什么阶层,什么级别,文化程度高低,也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也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往往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去思索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的就是人性的初始基础是向善的。
只是这个初始的向善的人性基础,可能会因为人后天在世间不同的经历和习惯而产生差异化。从这个角度上去看,儒家把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给模糊化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儒家提倡每个人都要用整个生命的过程去领悟人性善恶这个精神层面的问题。无论是什么答案,都得靠自己去消化,去承受,去开花结果。
释家有一句话,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字面上看,应该指的是人“性恶"了。这似乎和儒家学说有点唱反调的意思。其实不然。试想,既然一个恶人都能放下屠刀成佛,那就说明人性本质上是向善的,只是后天在某个阶段,受到了某种蛊惑或者诱惑,而障了自己的善念做了些恶事,因此恶并非是人的初始本性。
正因为如此,所以最恶的人也能在某个特定的环境和时期,幅然醒悟,“立地成佛”,所以说人其“性”,还是本善的。

论人性
人性,即人类所拥有的维持自身稳定的本性。
前贤对人性的探讨,较为积极而深入,往往停留在善恶层面。因而,围绕人性的善恶,大抵有四个观点:性本善;性本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
争来论去,似乎支持“无善无恶论”的人,逐渐成了主流。告子有云:“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王阳明有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事实正是如此:人之初生,心智未开,与动物无异,并无善恶之分。譬如虫,本无益害之分:利于人,则益;不利于人,则害。——事物的善恶美丑,实是人心善恶美丑之念的幻影。
鼻塞的人,不分香臭;色盲的人,只见黑白:若事物的特征,是其本性,则不会随人变化;若随人变化,则并非本性。
皆有的,则为同;不同,方有异。形同,便无大小之别;财同,便无贫富之差;性同,便无善恶之分。
若思虑更为深入,能明白善恶一体,则世事人生的诸多迷惑,都将烟消云散。有昼无夜,有晴无雨,物必不生;有雄无雌,有长无衰,物必绝后——唯有阴阳调和,方能长久。若人性从始至终,均无善恶之分,人类早已消亡——只一个庸德庸行,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
人性,大抵可分为两类:可分善恶的人性;不分善恶的人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前者逐渐向善与恶分化;后者,要么逐渐丧失(如拥抱反射),要么终身不变(如渴而思饮,饥而思食)。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即便是终身不变的人性,也可能因为身心疾病而暂时隐抑,甚至永久丧失。
可分善恶的人性,还能再分:善恶分性;善恶合性。前者是内心对于外界,所最初呈现的善念或恶念;后者是内心对于外界,所最终呈现的善恶之念。
再恶的人,内心也有善念;再善的人,内心也有恶念。善恶两念,交织于心,不相容而相争,可共存而相抵:善多恶少,则善显于外;恶多善少,则恶显于外。越善的人,善恶合性越善;越恶的人,善恶合性越恶。
不论是成长过程中,还是感知外界时,善恶分性的出现,均晚于不分善恶的人性,而早于善恶合性。归根结底,其是后两者的过渡状态。所以,心智愈是幼稚,愈容易体现出不分善恶的人性;愈是成熟,愈容易体现出善恶合性。
据此,不难明白,为何心理学上有“本我”“自我”“超我”之分。
正因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如同素丝,而逐渐有着善恶之分,所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语出墨子)。这与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谓异曲同工。
人性的分化,在早期,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心智成熟后,则受自身与环境的双重影响。若人成长于完全相同的环境,则性格不会有丝毫差异。即便是同卵双胞胎,所处的环境,也有微妙的区别——这足以诱发两者性格的差异。
《菜根谭》有云:“把握未定,宜当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又云:“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见心体之真机。”
所以,心性未定,要守好门窗,入善拒恶,以自澄静;心性稍坚,又当逐渐纳小恶而拒大恶;若外恶不足以乱于内,便可混迹风尘,于动中取静,在苦中作乐。
居家忌奢,而尤忌太俭;治家忌宽,而尤忌太严。(化用于《格言连璧》。)教育子女,当宽严互存:太宽,则心性乱;太严,则真性失。环境愈是杂乱,愈要注重渐正其心,渐任其行;生活愈是优渥,愈要注重贫养其身,富养其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欲人向善,己必先善——不能正己,焉能正人?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会产生斗争,充满斗争的地方称之为“江湖”。有的人说,江湖上人心险恶;有的人说,江湖上有很多行侠仗义的英雄豪杰。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

人心的好与坏,背后就隐藏着人性的善与恶,那么到底人性是善是恶呢?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3位圣贤争论不休,而且好像是每个人的话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这3位圣贤对于人性的评价!

第一位:孟子,他主张人性本善。

《孟子》一书中,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是向下流淌一样。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淌的。

孟子还强调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在他看来,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内心,就看君主们如何引导,所以孟子鼓励诸侯们施行“仁政”。

“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出自于孟子的思想。比如说,一个小孩落水了,路人都会见义勇为,积极营救这个小孩,而不管这是谁家的孩子。这就说明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每个人内心都有善念。

第二位:荀子,他主张人性本恶。

荀子,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比孟子要晚出生59年,他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虚伪的,他非常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劝学》就是代表作。

荀子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顺从人的本性,顺从人的情欲,必然会导致僭越等扰乱伦理纲常的事情发生,从而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人是要被教育,被道德和法律约束的,这样才能称之为“文明人”。

比如说,如果一个母亲生了双胞胎,当其中一个孩子要吃奶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又哭、又闹,把奶抢过来自己吃,可见人性是恶的。还比如,一个小孩从小就顽皮捣蛋,很不听话,如果不严加管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长大了就会成为大祸害。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小人,他们自私、嫉妒、贪婪、虚伪。因此我们说这种人是“本性难移”,说他们是“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坏掉了”。由此可见,很多人认可“人性本恶”的观点。如果我们经历了各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会更加坚信“知人知面不知心”,认为人性是恶的。

第三位:告子,他认为人性不善也不恶。

《孟子》中记载告子的言论,他说:“人性就好比是水势急速的水流,在东边冲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冲开缺口就向西流。所以人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没有流向东西方之分。”

在告子看来,人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人性就好比是一根木头,以圆规一量可做成圆形,用矩一量又可做成方形。人性就像是白丝布一样,要把它染成黑的就是黑色,染成红的就是红色。

可见,人性无所谓善恶,善恶都是后来的染色。这就好比是教育孩子,每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看父母、老师、朋友给他涂上什么颜色。如果孩子周围都是善的人,那么孩子就是“人性本善”;如果孩子周围都是不善的人,近墨者黑,那么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人性本恶”。

琢磨君思考: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这个哲学大问题,人类思考了几千年,依然是没有下定论,因为从正反两个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果没有觉得的对与错。比如说,你认为白天好,还是黑夜好?最后,依旧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其实,我们在讨论人性的善与恶的时候,不妨想想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水德”。“水德”是变化多端的,它只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顺道而为。

《道德经》第8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此时的水德是善的,它往低处流,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夺,更不会伤害万物。

再看《道德经》第43章和第78章说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此时的水德又是恶的,洪水滔天,无坚不摧,所到之处,一片摧枯拉朽和狼狈不堪。

为什么水一会善,一会恶?为什么水一会是利于万物,一会又伤害万物?就是因为外部的环境发生的变化,它自己也顺势而为罢了。正可谓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性善起来的时候会很善,但是恶起来的时候又会很恶。

比如说,一个年轻小伙子,穷苦的时候,勤劳、善良、真诚;但是后面他创业成功,发达富贵了,社会地位变化了,心态也变了,对待人的态度也变了,或许是抛弃糟糠之妻、六亲不认、老奸巨猾等等。

世界在变,人是也会变的,只是每个人获得的势能不同,最后变化大小也不一样。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平庸无奇,那么他的变化也很小,或许会一如既往的善良;如果一个人变化很大、人生起起伏伏,那么他的变化就会特别大,或许他已经变得让亲戚朋友都认不出来了。

综上所述,我们也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人性,多想想老子《道德经》中的水德,它可以“润物细无声”,也可以“波涛汹涌”,就看周围的环境和土壤是如何的。至于它的本性,是好是坏,是善是恶,往往不是由它自己能够决定的。或许,这就是“道”在冥冥之中主宰着万物——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一分为二的看这个问题吧,不触及对方利益的话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反之表露的恶就体现出来了。

这世界上没有善恶,善恶只不过是人类观念概念出来的。

  • 人性是善还是恶?
  • 答:人性是善的。其典型代表当推孟子。其实,人性并非都是善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与生俱来,根植于人性之中的。由于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与现实物质与精神资源的匮乏,就会产生人与人之间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冲突。无论我们自己是什么阶层,什么级别,文化程度高低,也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也无论是顺境...

  • 人性是善还是恶?
  • 答:有人认为,人性都是恶的。其典型代表当推荀子。其实人性远不 尽是恶的。古往今来的法律实践都说明,即使那些恶贯满盈的罪犯,也可能挚爱子女,孝顺父母。他们的行为在总体是恶的,但并不是一 切都是恶的。法律所要惩罚的是他的恶性产生的恶行,而不是那些哪 怕是些微的根源于善性的善行。人性当...

  • 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呢?
  • 答:人性本善。在生活中,有时会做好事,有时也会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当做了好的事情,帮助了别人,回馈了社会,心情就会很舒畅,很坦然。很宁静,从心底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当做了不好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恶事,心情就会惴惴不安,心烦意乱,这才有了做贼心虚的说法。从这些感觉来判断,做好事的感觉正...

  • 人性是善还是恶
  • 答:人性是私的;私是中立的,不是善也不是恶。为了存活,人性必须是私的,以私而导出的行为,是自然的,符合自然法则。这样的行为非善非恶。所谓善恶,是主观的看法,主观的看法是相对的,既是相对的,就不能应用在所有的场合下。比如说,老虎吃猪,是自然的行为,人却认为是恶的。是恶吗?大树遮蔽...

  •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
  • 答:这是个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人性是什么,不外四种看法:第一,人性本善。第二,人性本恶。第三,人性即善又恶。第四,人性非善非恶。就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脱离实际情况而空谈,这个命题就显得毫无意义。不过现在大多数的观点倾向于上述的第4条,即人性本空!

  • 人性是善还是恶
  • 答:从宗教信仰角度讲,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从现实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亦有邪恶的一面。故人性善恶并存。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损人不利己,则属反人性的行为。认为利他...

  • 人性是善还是恶呢
  • 答:论人性 人性,即人类所拥有的维持自身稳定的本性。前贤对人性的探讨,较为积极而深入,往往停留在善恶层面。因而,围绕人性的善恶,大抵有四个观点:性本善;性本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争来论去,似乎支持“无善无恶论”的人,逐渐成了主流。告子有云:“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

  •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 答:但从人性来讲,一般而言,人出生都是性本善,即使是有恶劣的基因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人性也会趋善。因此人性本善,获得社会共识和认可。从根本上讲,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这两种观念一直长期存在,但是从物质本身的思想状况来说,人性应该是本恶的,所谓的恶,只是人自私的一种本性,人生下来就有一...

  • 人的本性是善是恶.?
  • 答: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自古就有不同的论调,儒家一脉传承,人性论就有不同的发展,孔子说性相近,孟子说人性善,这是对人性美好的追求与向往,到了荀子仍然是儒家但是人性论变为恶了。到底人性是善,还是恶?其实儒家说了当时社会的变迁,透过儒家思想的发展可以看到社会在变,但究其根本到底是善还是恶...

  • 星云大师: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
  • 答:开示:人性是善的呢?是恶的呢?自古以来难有定论。荀子主张:人性是恶的。生来就自私、执著,带着贪嗔痴而来人间为恶,怎么能说是善的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儒家多少的大儒学者为了人性是善是恶,不断地争论,到最后人心是善是恶,仍然没有定论。人性是善的呢?人性是恶...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