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蹇叔的知人识势

2024-06-03m.verywind.com
蹇叔简历~

蹇叔,春秋时秦国大夫。有贤名,为百里奚所推荐,秦穆公任为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袭郑,他加以谏阻,认为长途偷袭,军易疲劳,郑亦会有备,穆公不听,仍派孟明东征。时其子亦在军中,他泣送其子,断言秦军定在崤山为晋所败。结果,秦军至滑(今河南偃师东南),知郑已有防备,返途到崤山被晋军所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等被俘,穆公深悔不听其言。

【史记:五羖(gǔ,谷)大夫百里傒谦让说:“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jiǎn,简)叔,蹇叔有才能,可是世人没有人知道。我曾外出游学求官,被困在齐国,向�(zhì,至)地的人讨饭吃,蹇叔收留了我。我因而想事奉齐国国君无知,蹇叔阻止了我,我得以躲过了齐国发生政变的那场灾难,于是到了周朝。周王子颓喜爱牛,我凭着养牛的本领求取禄位,颓想任用我时,蹇叔劝阻我,我离开了颓,才没有跟颓一起被杀;事奉虞君时,蹇叔也劝阻过我。我虽知道虞君不能重用我,但实在是心里喜欢利禄和爵位,就暂时留下了。我两次听了蹇叔的话,都得以逃脱险境;一次没听,就遇上了这次因虞君亡国而遭擒的灾难:因此我知道蹇叔有才能。”于是缪公派人带着厚重的礼物去迎请蹇叔,让他当了上大夫。
蹇叔哭师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暗中领兵前来,郑国就可以到手了。”秦穆公以此事询问蹇叔,蹇叔说:“劳动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说过。军队疲劳,力量耗尽,远方的主人对此已有防备,恐怕不行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知道;军队劳累而无所得,必然有背叛之心。而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忠告。于是召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将领,命令他们从东门外出兵。蹇叔哭送他们,说:“孟子,我看到军队出发而看不到他们回来了啊!”穆公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使你只活到中等岁数,你坟上的树已经合抱了!”蹇叔的儿子参加了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一定在肴山抵御我军,觳山有两座山陵:它南边的山陵,是夏代帝王皋的陵墓;它北面的山陵,是文王当年躲避风雨的地方。你一定要死在这两山之间,我来收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后来秦军果然战败,西乞术,白乙丙和孟明视均被擒,才悔之晚矣。好在,晋襄公听从后母文嬴的话,放了他三人回国,才留住了性命。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日:“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记载了这件事,古文观止也截取了这段文字。这句话是秦欲远攻郑,穆公问蹇叔时得到出师必败的劝告后对蹇叔说的。“句意谓使尔中寿,尔墓上之树木早已成抱矣,言其老而不死,昏悖而不可用”(《春秋左传注》杨伯峻 中华书局 2009年10月第3版),【“中寿当在八十以下,六十以上”或是也。】

蹇叔有知人之明。虞人百里奚在家乡找不到出头之日,壮年时离妻别子,远走他乡,希望能够找一个施展一生才学和抱负的地方。他先后游历了齐国和周都洛阳,然而处处得不到赏识和录用。流落到宋国的时候,百里奚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只得沿街乞讨。在铚邑乞食的时候,他遇见了蹇叔。蹇叔见百里奚相貌奇伟,与谈时事,百里奚应对如流,遂对百里奚刮目相看,顿时起了怜爱之心,将百里奚收留在自己家中。两人宏论崇议,惺惺相惜,结为知己。  蹇叔有识势之智。蹇叔在百里奚入仕为官方面提了不少建议和忠告。当时齐国的公子无知杀了襄公,自立为君,悬榜招贤纳士。于是百里奚想去投奔齐君无知,这时被蹇叔劝阻了。蹇叔说:“襄公之子出亡在外,无知名位不正,终必无成。”于是百里奚打消了应召的念头。后来齐君无知出游雍林,这里有很多对他有怨气的人,暗中将他袭杀了。百里奚由于听从了蹇叔的劝告而免去了这次灾难。  不久,百里奚听说周厉王的弟弟王子颓喜欢斗牛,凡给他养牛的人都能得到优厚的待遇和丰厚的报酬,就准备到国都洛邑,想通过养牛来接近和投靠他。临行时,蹇叔告诫道:“投奔于人,十分要紧。投错了主人,离开他是不忠;跟他共患难是不智。此去应谨慎行事。”(“丈夫不可轻失身于人。仕而弃之,则不忠,与同患难,则不智。此行弟其慎之!”--《东周列国志》)王子颓逐渐了解了百里奚的才能后,决定重用他。这时蹇叔来到了洛邑,二人一起去见王子颓。回到住处,蹇叔对百里奚说:“王子颓志大而才疏,他所信任和使用的人多是态度卑贱之徒和善于讨好之辈,此人不可依靠,不如趁早离开这儿。”后来王子颓造反,失败被杀,百里奚又免于一难。  百里奚因离家数年,想回虞国。蹇叔有个旧日的朋友,名字叫宫之奇,当时正在虞国做官,于是与百里奚一道来到了虞。蹇叔向宫之奇盛赞百里奚的贤能,在宫之奇的引荐下,他们见到了虞公。回来后蹇叔对百里奚说:“我看虞公爱贪小便宜,也不是有为之主。”百里奚因长久贫困,急于谋生,这次未听蹇叔的话,留在虞国做了中大夫。蹇叔的担心不久就变成了现实。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想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派大夫荀息给虞公送去了厚礼。虞公贪贿,便答应让晋军借道。结果晋国灭掉虢国,回师时又趁机灭掉了虞国,虞公和百里奚都成了俘虏。“假途灭虢”、“唇亡齿寒”的千古典故让不幸的百里奚成了亡国之臣,甚至沦为奴隶,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百里奚的一生,颠沛流离、历尽坎坷。这位满腹才学的人并不被赏识,甚至四处碰壁。在求仕的过程中,有两次听蹇叔的话都得以脱身,只有一次不听,就碰上了虞君亡国之难,由此可见蹇叔的识人察事、深谋远虑与真知灼见。



  • 曹刿论战与蹇叔哭师中鲁庄公和秦穆公的人物形象有何异同
  • 答:《蹇叔哭师》的场景:抒发了对秦穆公强烈的憎恶,对蹇叔深切、沉痛的同情。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这句话中表现了秦穆公不顾蹇叔的劝谏悍然下令出兵袭郑,充分表现了他的刚愎自用和傲慢专横;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 识性的错误,违反了“...

  • 曹操进军濡须口文言文
  • 答:在这种情况下朝臣纷纷向苻坚进谏,苻坚说:“凭借我们的实力攻打晋朝,比较双方的强弱之势,前秦攻打东晋...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许劭传》,...

  • 春秋战国时期的犬戎名人有哪些
  • 答:吴王阖闾之子,又多次为王平戎难。不久,字子胥、蹇叔,越为吴王所败时。他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由郑庄公为左卿士,谓之神」,军易疲劳,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对井田「相地而衰徵」,其父晏弱死后,灭亡吴国,观兵于召陵,取得君位,又顺应了当时戎狄内侵。蹇叔 春秋时秦国大夫,秉承平王之志...

  • 张仪分析秦国可以称霸诸侯的原因有哪些
  • 答:“夕穆公求士,西取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皆不出于秦。穆公还积极的扩张领土,很大程度上为秦国开辟了新的...自秦穆公以来秦国的政治是比较清明的,而各谋士之所以来到秦国更重要的是看出了秦国的各位君主相当的具有霸气,具有一统四海的野心,具有知人、识人、用人、信...

  • 春秋战国时期的牛逼人物和简历?
  • 答: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

  • 适合隶书创作的文言文300字
  • 答:小人不纳大言,恨己无势焉。君子逆而不危,小人顺而弗远。 福祸不侵,心静可也。苦乐不怨,非悟莫及...区区之言,寡识陋意,大言炎炎,下笔糠糟。恐遗笑於大方耳。 映雪堂序 这个id原名映雪狂士 6. 300...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6)”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16),尔墓之木...

  • 蹇叔哭师原文及翻译注释
  • 答: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

  • 蹇叔哭师原文及翻译 左丘明《蹇叔哭师》原文、翻译及赏析
  • 答: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

  • 蹇叔劝了秦穆公几次
  • 答:三次。但其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那就是春秋时期,大夫蹇叔为阻止秦穆公讨伐郑国,进行的三次进谏,虽然秦穆公一意孤行,没有听从蹇叔的建议,但是在伐郑失败后,认识到了自己当初对局势判断的错误性,重新审视了蹇叔的意见,让君臣间日后的配合更加默契,可以说这次进谏虽然波澜起伏,但最后依然获得...

  • 蹇叔人物想象的刻画
  • 答:在《左传·秦晋崤之战》中,蹇叔谋深虑远,忠君忧国,倔强敢谏。这个人物形象,具有老臣的忠诚,慈父的悲伤,智者的执着,是作者笔下的正面人物。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最终将丧师崤地,这说明他不但有战略眼光,而且有军师远见。这些都是正面描写。晋师...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