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历史上的许攸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国里的许攸,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4-06-01m.verywind.com
历史上许攸是个怎样的人?新三国里许攸又是个怎样的人?田丰与许攸谁更善于排兵?~

 许攸,字子远,籍贯荆州南阳人(今河南南阳)。
  【简明历史传记】
  许攸年青时与袁绍、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劳,但许攸傲慢无礼,口无遮拦,最终触怒曹操,被杀。
  【简明演义传记】
  许攸年青时与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到达邺城,口出狂言,轻视曹军将士,被许褚一怒之下杀害。曹操假装生气,却没有惩罚许褚。

三国的许攸,是南阳人,他开始是为袁绍出谋划策的,官渡之战以后就投奔曹操,为曹操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最后也是因为惹怒了曹操,被许诸杀死。总体来说,许攸是一个聪明绝顶但又居功自傲的人。

曹操发现许诸的才能,是因为火烧乌巢 ,因为这场战役导致袁绍全军覆没,然后许悠就投靠了曹操,跟随着曹操征战四方。在建九年的时候,曹操带领军队占领了冀州,这其中许攸有很大的功劳。
但是许攸虽然聪明,有谋略,却也有很多的缺点,居功自傲,这也是后来他为什么会被别人杀死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个心眼很小的人,谨慎小心,许攸因为聪明立下了很多的功劳,但居功自傲,口无遮拦,很多次地触碰到了曹操的底线,曹操虽然嘴上没有明确表示过,但是难免心里不舒服。后来许攸依然不改自己的缺点,傲慢无礼,口无遮拦,被许诸一怒之下杀了,曹操只是表面生气而已,却并没有惩罚许诸。
社会上对许由的评价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就是他聪慧,有计谋不会出卖上级,但是他有很多负面的评价,最常见的,就是傲慢无礼,居功自傲,口无遮拦,还有的人说他贪财,奢侈糜烂。

许攸这一辈子虽然天资聪慧,但却败在了自己的口无遮拦当中,智慧超群,但为人处事却不怎么样,喜欢吹嘘。喝醉了还爱说曹操的丑事,这不仅惹怒了曹操,还惹怒了很多追随曹操的武将,自然也会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如果他能克服自己这些缺点,我想一定会是一个更大的栋梁之才吧。

许攸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以下是对许攸为人的具体分析:

1、极具才能

许攸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三国志》中陈寿称他为“王佐之才”。

裴松之注引前代史料中记载,在官渡袁绍与曹操相持不下的时候。许攸向袁绍献计,从另外的道路到许都把天子接来。从这个记载看来,许攸不但有胆识,而且有头脑,计策也恰恰是曹操所害怕的。

2、会权衡利弊,有道德底线

许攸是一个很会为自己打算的贪官。但他也有道德底线,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走出有违道德的路的。

投奔袁绍,许攸是存在着一种投机的思想的。但他并没有在计策不见用的情况下离开袁绍。说明他虽然投机,还是讲究人情世故。直到家人被收押,在袁绍身边呆不下去了,才最终反戈一击,给袁绍造成了致命打击。

2、有气魄

《武帝纪》“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接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这段记载说出了许攸是南阳人,而且很早的时候就有点气魄,敢于跟人同谋废立皇帝。

2、贪财

《三国志》的记载:“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攻击琼等。”许攸爱财,袁绍不能满足他的贪欲,所以就背叛投向曹操了。

3、贪功

官渡之战后,许攸夸耀功劳,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因此触怒曹操被杀。

扩展资料

1、对许攸的历史评价

(1)袁术:“许子远凶淫之人,性行不纯。”

(2)孔融:“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

(3)荀彧:“许攸贪而无治。”

(4)司马光:“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吴国得伍员而克强楚国,汉得陈平而诛项籍,魏得许攸而破袁绍;彼敌国之材臣,来为己用,进取之良资也。” 

(5)罗贯中:“堪笑南阳一许攸,欲凭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犹道吾才得冀州。” 

(6)何焯:“许攸卖国邀功,小人之尤者,收治之殊快也。”

2、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许攸年轻时与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力主攻打曹操都城许昌。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到达邺城,口出狂言,辱骂曹操,轻视曹军将士,被许褚一怒之下杀死,曹操见后深责许褚,下令厚葬许攸。



许攸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南阳人,和曹操、袁绍是一齐玩到大的朋友。许攸作为文人来说,博览群书,智慧超群。官渡之战中,献袭乌巢之计,帮忙曹操打败袁绍。但是许攸有个致命的毛病“贪心”。

许攸很贪财,根据《武帝纪》中记载“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是许攸投靠曹操的原因。《三国志》中记载荀彧预料审配逮捕许攸的家人,许攸恼怒便来投靠曹操,所以让曹操多用给财物安抚许攸。许攸更是没有后顾之忧了,便全心全意为曹操效力了。

许攸还很贪功,这是他被曹操杀死的直接原因,曹操帮忙曹操赢得官渡之战后,老是将所有的功劳都据为己有。许攸老是在曹操面前夸自我的战功,曹操虽然嘴上附和许攸,其实心中厌恶至极。许攸还是不断对别人说“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复出此门也”之后被人举报,正中下曹操下怀,曹操便将许攸收杀了。

作为三国的谋士,历史上对许攸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评论道“堪笑南阳一许攸,欲凭胸次傲王侯”显得许攸很有大家风范。但是他的恃宠而骄和贪心不足也为很多人所厌恶和批评。


扩展资料:

许攸(?-204年),字子远,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许攸年轻时与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力主攻打曹操都城许昌。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

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到达邺城,口出狂言,辱骂曹操,轻视曹军将士,被许褚一怒之下杀死,曹操见后深责许褚,下令厚葬许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许攸



贪财好利 居功自傲

上个回答的不对。
答案特别简单,许攸是个叛主的内奸。这种人物一旦形势危急还会叛变不如早点借故除掉。

历史传记
  许攸年轻时与袁绍、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劳,但许攸傲慢无礼,口无遮拦,最终触怒曹操,被杀。
演义传记
  许攸年轻时与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到达邺城,口出狂言,轻视曹军将士,被许褚一怒之下杀害。曹操假装生气,却没有惩罚许褚。
辅佐袁绍
  袁绍帐下得力谋士之一。袁绍兴兵将大军十万围官渡攻曹操,在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曹操久守官渡城,军力渐乏,军粮告竭,急发使者往许都求救措办粮草。使者被许攸截获,曹操催粮书信俱露。于是献计袁绍,分析了曹操军队屯官渡,与自军相持日久,许都必定空虚,若分一军星夜袭击,则许都可一举拿下,曹操亦可擒也。如若袁绍用许攸计袭许都,攻官渡,曹操必定全军覆没。
  遗憾的是忠言逆耳,袁绍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认为曹操诡计多端,此催粮书信乃诱敌之计。因许攸与曹操少时曾为好友,袁绍更是怀疑许攸暗通曹操,充当曹操奸细。怒而欲杀之。
叛投曹操
  许攸感叹袁绍的不足为谋,更加上同为谋士审配的谗言加害,于是念着与曹操的故旧,转投到曹操的门下。袁绍失去了一员最得力的谋士,后人有诗叹曰:
  本初豪气盖中华,
  官渡相持枉叹嗟。
  若使许攸谋见用,
  山河争得属曹家?
  许攸投曹操后,建议曹操作速进兵,速战速决,兵分八路攻占邺郡,袁绍仓皇逃跑。袁绍死后,献计决漳河水淹冀州城,攻克冀州城,令袁尚兵败逃亡,审配身首异处。冀州城一陷,袁绍基业彻底崩溃。袁绍连死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最终败自己曾经的谋士的手下。
  曹操攻克冀州后,许攸自恃功劳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居功自傲,数次故意讥讽曹操,被曹操怒杀。
许攸之死
  诸将以许攸如此无礼狂妄,都忿忿不平。过了几天,许攸遇许褚于东城门。又耐不住旧事重提:你们没有我,能这样出入此城门吗?许褚愤怒的驳斥道:我们千生万死,身冒血战,才夺得城池。你怎么胆敢这样夸口呢! 许攸不知死活,骂道:你们都是匹夫,没有什么了不起。 许褚大怒,拔剑把许攸杀死。
  且看曹操许褚杀许攸的反应—— 许褚杀了许攸,提头来见曹操:许攸无礼,我杀之矣。 曹操说:许攸与吾旧交,故相戏耳。 曹操“深责许禇,令厚葬许攸”。 许褚只被曹操“深责”,没人为许攸偿命。许攸被许褚砍头,一条性命,等同蝼蚁。通过这段描述,我们不难推测到:其实,许禇早就有了曹操的指示——许攸很狂妄,丞相很生气。否则,许禇再愣点,也不敢随便杀一个曹操身边的幕僚! 可怜许攸,对曹操抱有多大的幻想,到头来曹操却根本不拿他当个“东西”。对曹操这样的真小人来说,每当涉及最高尊严利益问题时,所谓的“才”,决不是首先考虑的条件。如何保持自己的最高尊严与利益,便成了唯一的标准。“才”,包括才干、才能、才智、才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国之君来说,无才,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而有才,则必要施展,而施展,好和坏就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曹操当然也不是不看重“才”,但一涉及自己的尊严与利益,一切“才”皆可为牺牲品。 从许攸投奔曹操献计那一段表现看,他应该是个聪明人。但是这种聪明人“业务能力”或许很强,但在“悟人事”上基本是个白痴。他以为在曹操眼里,他这样的人才何等重要,殊不知曹操眼中,没有什么不可以毁弃。武将忠诚头脑简单尚可一直留用卖命,而文臣腐儒,百无一用啥都不是,从内心鄙夷。纵然有点功劳,也不值多少钱,又何以杀不得? 许攸之狂妄,不是过高估计了自己,而是过高估计了曹操对人才的态度。所谓人才,在曹操眼里不是亲情,不是友情,甚至不是性命,而只不过是工具。他可以“唯才是举”,但绝不可能“以人为本”,曹操的最高价值观是自我尊严与自我利益高于一切。人才,同时必须是听话懂事的奴才,才能在曹操这样的主子面前存在下去。 像许攸这样“不悟人事”的腐儒,自古以来不乏其人。他们对“主公”的“胸怀”与“仁慈” 永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永远摆不正位置。故此,他们命运多舛跌宕起伏,成为卸磨之后,首杀之驴。
历史年表
  184年左右,冀州刺史王芬与许攸等人谋废汉灵帝,立合肥侯,最终以失败告终。
  189年,袁绍从董卓处逃出,投奔冀州,许攸跟随,成为袁绍的谋士,力劝袁绍与曹操联盟。
  196年,汉献帝东归,许攸劝袁绍迎接汉献帝,袁绍不听,许攸深感不满。
  200年,曹操、袁绍开始交战,许攸劝袁绍缓攻曹操,袁绍自以为强盛,不听劝谏,许攸深感失望。许攸贪财,其家人犯法,被审配收治,许攸于是投奔曹操,建议曹操出兵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后袁绍部将张郃、高览来降,曹洪表示不信任,许攸出面为其担保。
  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劳,但许攸拥兵自重,屡次轻慢曹操,称呼曹操小名,曹操表面上虽嘻笑,心里却很讨厌他。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向曹操告发,于是许攸被收押,最终被杀。
历史评价
  《三国志》:“许攸贪财,绍不能足。”
  孔融:许攸,智计之士也。
  荀彧:许攸贪而不智。
人物评价
  《三国志》里面没有许攸的传,但关于许攸的记载则大致跟演义差不多。最早的记载是在《魏书◎武帝纪》里。《武帝纪》有好几处提到许攸,最初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接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这段记载说出了许攸是南阳人,而且很早的时候就有点气魄,敢于跟人同谋废立皇帝。在这个事件中,许攸想到了曹操,觉得有曹操参与胜算很大,但曹操没有参与,结果正如曹操预料的,这次废立失败了。
  这次事件之后,许攸就一直沉寂,直到官渡之战爆发,作为袁绍的一个谋士开始登场。在官渡许攸有三次亮相。第一次是袁绍与曹操相持不下的时候。这次亮相记载于裴松之注引前代史料中。注中说袁绍久攻官渡不下,许攸就向袁绍献计,从另外的道路到许都把天子接来。但袁绍没有听从许攸的建议,结果“许攸怒”。从这个记载看来,许攸不但有胆识,而且有头脑,计策也恰恰是曹操所害怕的,偏偏袁绍不听。结果许攸很生气。从第一次的记载可以看出,许攸跟曹操还是很有交情的,他没有在节骨眼上帮助他的老朋友,反而是献上这条毒计,的确对袁绍是很尽心的。这么好的计策袁绍居然不用,才让他很生气。如果他不是真心为袁绍好,他是不会生气的。这时候许攸还没有叛变的打算。
  但到许攸在官渡第二次出场的时候,他就叛变了。袁绍不听他的计策固然有一些作用在内,但没有这件事,他的叛变还是会发生的。对于这个结局,曹操的谋士荀彧早就预料到了。荀彧的传里记载,孔融去见荀彧,说袁绍谋士猛将如云,要打败他很难。荀彧在提到许攸的时候说,许攸贪财,纵容家人犯法;而审配与逢纪都是刚直而无通变的无谋之人,一旦许攸的家人犯法,肯定会被抓起来,而家人被抓起来,许攸肯定要另做打算。事情正象荀彧预料的那样,《武帝纪》记载:“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攻击琼等。”许攸贪财,而且到了袁绍已经不能满足的地步,所以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并献上烧掉袁绍粮草的计策。其实这里的记载有点问题,许攸贪财,袁绍如果不能满足,他早就应该跑了,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官渡之战呢?而且先前许攸还献上那样的好计,显然不是一个想要离开的人所能做到的。导致许攸离开袁绍的原因恐怕还是演义中提到的有关许攸家人杀人的事情。这件事情同样在荀彧的传中提到了。“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可见触发许攸投降曹操的,既不是贪欲不能得到满足,也不是计策不能见用,而是家人被收押。那么,从表面上看起来,许攸仅就这次叛变来说,算不上一个问题青年了。其实不然。
  许攸的家人为什么会被收押呢?到底是犯了什么法呢?既然荀彧作出了那样的判断,其中必然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因为许攸贪,所以他的家人才会犯法。尽管袁绍给了他很多好处,但他仍然以为袁绍给的好处是不够的。作为一个贪官来说,俸禄是不能养活他的,他必须要寻找另外的生财之道。而这样必然会触犯刚直的审配所制定的法度。出征之前,可能袁绍很看中许攸,一直庇护有加,许攸的家人才逃脱了惩罚。现在许攸跟随袁绍出征在外,审配和逢纪就不会再沉默了。许攸的家人一旦有新的过错,自然就会被收监。等到消息传到前方,就成了既成事实。袁绍在出征之前已经囚禁了田丰和沮授两个谋士,对许攸献的计策也是白眼相加,而既然田丰深知袁绍失败之后会迁怒于他,许攸那么聪明的人,自然也能想到。家已经没有了,再呆在袁绍身边,恐怕连命也会没了。
  由此可见,许攸是一个很会为自己打算的贪官。但他也有道德底线,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走出有违道德的路的。早期他响应王芬,估计就有趁机捞一票的想法在内。投奔袁绍,也存在一种投机的思想。但他并没有在计策不见用的情况下离开袁绍。说明他虽然投机,还是讲究人情世故。直到呆不下去了,才最终反戈一击,给袁绍造成了致命打击。
  演义说许攸因为查到曹操的信件才知道曹操没粮。但在《三国志》相关的注中,却没有提到许攸截获曹操信件的事情。许攸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判断得出结论的。同时鉴于前面许攸提到的计策,说明许攸的才能在三国众谋士中应该排在中上。
  乌巢破后,淳于琼被曹操抓住,淳于琼说胜负因为天数,曹操决定不杀淳于琼。实际上这时候淳于琼已经在战斗中丢掉了鼻子,许攸这时候就对曹操说,“明旦见于镜,此益不忘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等明天他照镜子的时候,他就更加不会忘记今天晚上的耻辱了。曹操觉得许攸的话说的有道理,就把淳于琼杀了。
  以上事实说明,许攸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而且他很能够权衡利弊,同时也有一定的道德底线。但许攸就是一个贪官。只要他做官就会贪。贪官在任何时代都是问题青年。但比起其他更有问题的三国青年来,许攸就只能指着李严的鼻子说,你还差点。
史籍记载
  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初,绍去董卓出奔,与许攸及(逢)纪俱诣冀州。——《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
  许攸说绍曰:“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围取之。”攸怒。——《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
  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皆如彧所策。——《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公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公大喜,乃举精锐步骑,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大破之,尽燔其粮谷宝货,斩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首,割得将军淳于仲简鼻,未死,杀士卒千馀人,皆取鼻,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将士皆怛惧。时有夜得仲简,将以诣麾下,公谓曰:“何为如是?”仲简曰:“胜负自天,何用为问乎!”公意欲不杀。许攸曰:“明旦鉴于镜,此益不忘人。”乃杀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会许攸来降,言绍遣淳于琼等将万馀兵迎运粮,将骄卒惰,可要击也。众皆疑。唯攸与贾诩劝太祖。太祖乃留攸及曹洪守。太祖自将攻破之,尽斩琼等。——《三国志·魏书·荀攸传》
  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群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袭入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以定,卿勿复言。”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乎?”太祖曰:“许攸慢吾,如何可置乎?”袭曰:“殿下谓许攸何如人邪?”太祖曰:“凡人也。”袭曰:“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今区区之许攸,何足以劳神武哉?”太祖曰:“善。”遂厚抚攸,攸即归服。——《三国志·魏书·杜袭传》
  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攸字子远,少与袁绍及太祖善。初平中随绍在冀州,尝在坐席言议。官渡之役,谏绍勿与太祖相攻,语在《绍传》。绍自以强盛,必欲极其兵势。攸知不可为谋,乃亡诣太祖。绍破走,及后得冀州,攸有功焉。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 如何评价三国里的许攸?
  • 答:曹操亲自到袁绍坟前祭奠,“再拜而哭甚哀”,曹操对袁绍的功业和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回顾了两人深厚的友情,并肩作战的历史。政治上盖棺定论,形势上北方略定,这就决定了许攸必死无疑了。反正,大家都希望许攸死。对于袁绍的旧部来说,许攸是个叛徒;对于曹军众将来说,许攸是个抢功者;对于冀州的...

  • 三国讨论,许攸真的是个 迂腐之人吗?大家评价一下许攸!
  • 答:而郭图是袁谭的亲信。3.许攸真正的第一目的我看恐怕是跳槽吧!来了老曹阵营这边想得到更高的待遇。总而言之,三国演义这部书本身就是过于的褒刘贬曹,不光是许攸,鲁肃,华歆等人也和正史记载截然不同。到了曹操麾下的许攸,恐怕那种贪财的性格也会让他得罪不少人,被杀也是迟早的事 ...

  • 许攸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会傻到去侮辱曹操,以致被杀
  • 答:许攸是个聪明人,但不是时时刻刻都清白。他这个人吧,本来就是因为在袁绍那边受气,再加上郭图等人的施压,让他不堪重负,所以才逆水行舟,不失为一个聪明的举动,但是人人都有智商下限的时候,打了胜仗,志得意满,自以为天下第一功臣,再加上喝了点小酒,又跟曹操有旧,便太把自己当人看,还...

  • 三国谋士许攸的真实死因是什么?如何进行历史评价?
  • 答:许攸并非愚昧之人,从他弃袁绍奔曹操等处可看出他并非迂腐之人,对于一个谋士而言断断不会因为献一计而居功至伟,他有奸诈和贪婪的性格,但他绝非一狂妄之辈,根据历史而言他投奔曹操之时家眷却已被袁绍囚禁,待曹操得翼州之时可能原因是许攸得知家眷已遇害而有轻生之念方有如此下场。攸自恃勋劳,时...

  • 官渡之战危急时刻曹操赤脚迎许攸究竟有什么深意?
  • 答:许攸其人 许攸和曹操、袁绍都是发小,史书记载“攸字子远,少与袁绍及太祖善”。许攸不是一个安分之人,曾经打算联络冀州刺史废除汉灵帝另立新君。不用说,还是出自利益的考量。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许攸已经成为袁绍的谋士。当袁绍已经成长为北方霸主不听田丰建议趁这曹操攻伐刘备的...

  • 明明前途一片光明,为何许攸选择将自己作死?
  • 答:许攸这个人是和曹冲是一个村里面出来,一起长大的,有点发小的感觉,后来许攸在仕途上选择了袁绍,但这袁绍根本就没把他放在眼里,本来以为可以建功立业,现在倒好,不仅仅时间浪费了,还要被袁绍羞辱,所以许攸权衡之后选择了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之后就帮助曹操建功立业,把自己的老东家干得死去活来的...

  • 许攸和田丰是怎样的人,相比如何,哪位忠哪位奸?
  • 答:生活在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忠奸的分别的。如果以汉为正统,2个都不是忠臣。如果说从一而终是忠诚,那么可以说田丰比许攸忠心。如果说从良禽择木而栖的角度看,许攸又要比田丰好点,就像徐晃张辽张合等都不是一开始就是曹操的手下。。许攸(?-204年),字子远,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本为袁绍...

  • 许攸既是曹操的恩人又是他的友人,为何最终被曹操所杀?
  • 答:许攸做事不经过大脑,不知道要谦虚低调。他根本就不知道祸从口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的死亡完全就因为他那张没有遮拦的大嘴。本来之前宴会上他的言谈举止已经让曹操不高兴了,他居然还不收敛,还变本加厉,他在经过冀州的大门的时候,又和周边的人大声说道:“如果要不是因为我的英明神武,他曹...

  • 历史人物许攸的介绍
  • 答:原为袁绍手下的谋士,才华横溢,后来在官渡之战时投奔曹操,并献计于曹操—火烧乌巢,使得曹操打败袁军。后因言语冒犯曹操,让曹操忍无可忍,被迫将其杀掉。

  • 许攸之死的原因?
  • 答:可怜许攸,对曹操抱有多大的幻想,到头来曹操却根本不拿他当个“东西”。对曹操这样的真小人来说,每当涉及最高尊严利益问题时,所谓的“才”,要看是否与这个利益相契合,否则,也是可以随时舍弃的。类似许攸这样的案例,在历史中非常多见,于是有人说“狡兔死走狗烹”,但其实,这类人往往也有一个...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