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读朱熹《观书有感》

2024-06-02m.verywind.com
~ 知识需要不断更新

——读朱熹《观书有感》

一、诗词朗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二、作者概况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也是儒学的转折点。
三、重点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共:一起,一同。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渠:代词,即“它”他(古代“渠”作代词,即有“他”或者“它”之意,比如,渠是何人?),这里指方塘。那得:怎么会。“那”通“哪”,意思是“怎么”的意思。如许:如此之意。清如许:如此清澈。活水:流动的水。
四、作品导读
朱熹的《观书有感》是一首借景喻理的诗词。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全诗如下:
诗词首先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这句的意思是说,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诗人通过“鉴”来突出了“方塘”中水的清澈。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水之清澈光亮。接着诗人写道:“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是说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映在如同镜子的方塘中,还在一起移动。这一句也是写“方塘”中水的清澈,诗人通过倒映天上的“天光云影云”的影子来写,从另一角度来表现了水之清澈。如果不能映照“天光云影”也就说明了“半亩方塘”哪能如“一鉴开”,水就不是清澈如镜了。
接着诗人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意思是说,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诗人用一个设问,不但强调了“方塘”之水清澈,而且引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结论。这句的意思是说,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其中“清”字,不但回应了上两句的内容,也起到强调的作用。诗词是有所感而发的。朱熹也会如此感发,从诗词的后面两句,朱熹也就借此表现出诗词的理趣之美——读书治学,要不断学习,知识要时时更新,要不断吸收,头脑中才会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一样清新、透明。
在艺术上,首先,寓意深刻,想象丰富。其次,象征的手法的运用,意蕴深厚。再次,比喻手法的运用,将抽象的形象化。
五、阅读延伸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泛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六、名家诗词及名句选读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朱熹的《观书有感》全文是什么?
  • 答:观书有感(其一)朱熹 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问渠③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观书有感(其二)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 答:1、《观书有感》其一 作者:朱熹 朝代:宋 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wèn qú nà dé qīng rú xǔ ,wéi yǒu 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白话译文 半亩...

  • 朱熹的《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
  • 答:观书有感(其一)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其一全文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 朱熹的《观书有感》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 答:《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

  • 《观书有感》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 答: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 朱熹的《观书有感》全文意思?
  • 答: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永不干枯的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作者:南宋 朱熹 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与赏析
  • 答: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托物喻理,以“方塘”喻“书本”,说明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保持活力,具有较高的学养。如果抛开诗题《观书有感》,诗则纯然是咏山水的,咏物中也寓理。“半亩方塘一鉴开”,小小的池塘犹如镜面样展开,波平...

  • 朱熹《观书有感》的全文和注释
  • 答:《观 guān 书 shū 有 yǒu 感 gǎn》· 其 qí 一 yī [宋sòng]朱 zhū 熹 xī 半 bàn 亩 mǔ 方 fāng 塘 táng 一 yí 鉴 jiàn 开 kāi,天 tiān 光 guāng 云 yún 影 yǐng 共 gòng 徘 pái 徊 huái。问 wèn 渠 qú 那 nǎ 得 dé 清 qīng 如 rú 许 xǔ?

  • 朱熹的观书有感的全文是什么?
  • 答:?因为有水从源头的地方源源不断的流淌出来,因此就成了活水(意思是那是在于书写人的心中有些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在出现)!《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南宋 体裁:七言绝句 题材:哲理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pái)徊(huái)。问渠那(nǎ)得清如许?为(wéi)有源头活水来。

  •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
  • 答:《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1 观书有感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古诗简介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