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精妙”与“奇美”——观余映潮和黄厚江老师课例有感

2024-06-02m.verywind.com
~   余映潮老师和黄厚江老师是中学语文界的大师,两位老师的课堂都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都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课堂留给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实现了让学生思考、感悟。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都十分“巧妙”,给人一种特别美的享受。

     但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亦有各自的特色,余映潮老师的语文课堂给人的感觉是“精美”,如《三峡》一课,四个板块“识字、朗读、听记、欣赏”既简洁又全面,趣味识字过程,余老师充分抓住了本文生字带“山”字旁和“水”字旁多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了中国汉字的魅力。朗读环节,余老师指导方法精到,他抓住了古文朗读的关键所在:节奏与拖音,四字短语节奏鲜明,“故——渔者歌曰”的“故”拖音较长,才有“感叹”的味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的“长”拖音才能充分体现渔者感叹巫峡之“长”;“泪——沾——裳”要一字一拖音,一字一感慨,让学生读出了文言文的味道;听记环节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法;《三峡》一文的美点则通过品读教会学生鉴赏语言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余老师整堂课的设计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十分严谨,就像一幅工笔细描的中国画,每个细节都是美的。余老师的课堂精美得让人叹为观止!

     黄厚江老师倡导的本色语文,主张“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是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根本追求。他的教学设计给人一种“奇美”之感,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教学中,黄老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母语学习的规律,掌握古代诗歌欣赏的方法。如读音和韵律的关系,词语的语境,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感情,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等无不充满了语文味。学生跟随老师倾听、朗读、品析、思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文本中进进出出几个来回,受益匪浅。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中语言活动的设计,基本的方式还是听、说、读、写。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让学生有思考地听,而且,听往往是和其他形式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如黄老师让学生推选一个人和他比读,看谁对诗歌感情的把握更好,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对诗歌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最后,黄老师还谦虚而风趣地说自己没有同学读得好,让大家跟那位同学学习。

     黄老师还注重让学生有质量地说。课堂上让学生说话必须是有要求的,这样的要求可以是语言形式的要求和思想内容的要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黄老师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描述意境,是在把握了全诗的主要内容和思路之后,提出要求:“苏轼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我觉得大多数古诗中都有画。同学们欣赏古诗,就是要能从诗中读出画来。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你从哪一句能读出画来?请你向同学们描述这幅画面。”接下来,同学们纷纷描述自己读到的画面,基本上涵盖了整首诗的内容。即使同学们的描述不够丰富和准确,但却为深入欣赏诗歌打下了基础。

    黄老师还注重让学生有发现地读。如初读时多音字的读音和韵律的关系,赏读时要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诗句文字的画面感、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感情。

    黄老师在开课之初让学生先默写诗句,既了解了学生的学情,也为下面教学环节的推进做下了铺垫,看似平淡无奇的设计,其实蕴含着黄老师的匠心独运。 听黄老师的课,总会想到相声演员的“抖包袱”,只有到最后,才会有“恍然大悟”之感。黄老师机智幽默的课堂语言使师生关系融洽,达到了“共生语文”的境界。整个课堂起承转合,收放自如,就像一副潇洒飞扬的写意画,每一处都好似神来之笔。黄老师的课堂奇美得让人拍案叫绝!

     听大师讲课,感受的是不一样的教学魅力,享受的是同样的语文美丽!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