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舍生取义的典故 舍生取义的故事有哪些

2024-06-01m.verywind.com
中国古代舍生取义的人和故事有哪些?~

1、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2、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3、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4、苏武、吉平、谭嗣同三人,为了忠义可以忍受万般折磨,直至献出生命。他们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他们舍生而取的“义”,只能是忠义。

1、苏武
苏武是代郡太守,华夏志士,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
当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尊大汉为丈人,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单于。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
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一个露天的大地穴,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你的大汉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他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
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饥,冷了,就与羊取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2、屈原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 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 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 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 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 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 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 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3、文天祥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高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真是荡气回肠,可歌可叹!
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4、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凌晨,天还没亮,阵地上一片寂静。战士们焦急地等待着总攻的信号。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我军强大的炮火,把苔山上的敌人火力全给压住了。
在硝烟弥漫、烈火滚滚中,苔山顶峰的砖塔,被我军的大炮轰倒了,炮楼也被打掉了,不一会儿,胜利的红旗就插上了苔山的顶峰。下午3点30分,第二次总攻开始。
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不断在增加,特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是连长说:“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没等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现在隆化还没有解放,怎么能算完成任务呢?就是只剩下我一个人,也要完成任务。”
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说着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纸包,递给指导员说:“如果我牺牲了,这就是我最后的一次党费。”
指导员接过小纸包,紧紧地握住董存瑞的手,深情地望着他说:“你一定要回来,我们都等着你胜利归来!”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
在战友火力掩护下,他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借着战友扔出的手榴弹的烟雾,站起来一阵猛跑。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的耳边掠过。在快要冲进开阔地时,董存瑞指着前面的一个小土堆,对身边的战友说:“你就在这儿掩护!”一阵手榴弹把敌人碉堡前的鹿砦、铁丝网炸了个稀巴烂。
董存瑞趁这机会,冲进了开阔地,敌人的机枪更疯狂地朝这边射击,子弹打得他身边的尘土直冒烟。董存瑞沉着机智,他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也似的向前跃进几米。
敌人的机枪又慌忙朝他打过来,突然,董存瑞扑倒了,但是一会儿又猛然爬起来,一阵快跑跳进旱河沟里,进入了敌人的火力死角。
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他抱着炸药包迅速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
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身边后的战友清清楚楚看着这一切,急得直攥拳头。
突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威震敌胆。大批的后续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
就在这个时候,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样,“哗哗”地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不动了,他抬头看了看桥顶,又扭头向后望了一眼,略略愣了一下,突然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火花和白烟!董存瑞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这时他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突然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
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为了新中国,冲啊!”董存瑞的战友们高喊着这震撼山河的口号,冲进了隆化中学。 血一样鲜艳的红旗,升起在隆化城上空,高高飘扬。
5、杨靖宇
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他团结各路抗日武装,创建了以罄石县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随后,杨靖宇联合这些反日义勇军、山林队,发动了围攻大兴川、攻克伊通县营城子镇、进攻八道河子、破坏吉海铁路、攻打东集场子等战斗,使反日部队逐渐团结在游击队周围,进而要求在组织上实行联合。在这种形势下,1933年7月,抗日军联合参谋部成立。杨靖宇任政治委员。
1934年2月21日,在临江县三岔子城墙砬子附近山林中,杨靖宇和其他16支抗日部队的首领共同商量,成立抗日联军总指挥部。杨靖宇被推为总指挥。
除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军独立师所属部队外,其他各抗日部队共编成8个支队,并且划分了活动区域,统一调动。杨靖宇指挥这些队伍和日伪军进行多次战斗,取得了1934年反“讨伐”的胜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存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靖宇

 这个成语故事来源于孟子。舍生取义的意思是指宁可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也要维护公正合理的道义。“义”字的含义后来变得十分广泛,包括科学真理、爱国主义、社会公德、民族精神、个人气节等等。成语用来形容为了正义事业而宁愿牺牲生命。也许你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话,其实这是和此词一起诞生的。  《孟子·告子上》中有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名轲)的一段论述:鱼,是我喜欢吃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喜爱吃的东西。当二者不能都得到时,我宁愿舍掉鱼,以便获得更为珍贵的熊掌。同样的道理,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所珍视的,但当它们不能同时保全时,我宁可舍弃宝贵的生命来维护至高无上的道义。(这就是成语舍生取义的故事,原文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悦生恶死乃人之常情,但孟子没有止于这一常情,而是把仁义礼仪看得高于生死,赋予了人的生命以新的价值。孟子的这一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  人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来描写烈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比如,战士们正是凭着抛头颅、洒热血的舍生取义的精神才赢得了这场攻坚战的胜利

舍生取义典故来自: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它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有种说法佛祖割肉喂鹰,舍生取义

  • 舍生取义的道理论据是什么?
  • 答: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示例:舍生取义兮捐微躯,谁云女妇兮丈夫弗如?(明·李昌祺《剪灯余话·鸾鸾传》)。有关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简介如下:晋哀公四年,赵襄子骑着马,后面跟着一队徒步行进的...

  • 舍生取义的典故
  • 答:舍生取义的典故出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句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舍生取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为了正义事业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成语源于《孟子·告子上》,其中说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成语: 舍生取谊什么意思?有什么样典故及故事?
  • 答:)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此处所列为「舍生取义」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舍生取义」原作「舍生取义」,这句成语出自《孟子》。《孟子.告子上》有一段话,提到孟子对利、义的辨别,他用「生」来代表私利,用「义」来代表公益。为了让世人了解有时候利、义是不能两存的,所以他用鱼和熊掌来...

  • 舍小利取大义的典故
  • 答:鱼和熊掌之间,我们能够轻易的选择稀有珍贵的熊掌;而在生与义之间,有多少人能够慷慨激昂、视死如归地“舍生而取义者”呢?恐怕是微乎其微。茫茫历史人海,唯有像精忠报国的岳飞,铤而走险的文天祥等好汉,义不容辞,赴汤蹈火,重义轻利,把生死置之度外,正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 “舍身取义”是什么意思?
  • 答:舍身取义,[shě shēn qǔ yì]:为维护正义事业而不怕牺牲生命。牺牲自己,获取正义。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近义词:舍身求法、杀身成仁 造句:1、诸葛亮为了安国兴邦,舍身取义死而后已,真...

  • 历史上,现实生活中你知道哪些“舍生取义”和“见利忘义”的人物事例?请...
  • 答: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连文圣人孔夫子也退避三舍。关羽生平足迹所到之处,遗迹成林。未涉足之处在他身后,纪念遗迹也如雨后春笋。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更是成为中华文化中舍生取义、神勇盖世的的典型掌故。但是谁又曾想到,这个已成典故化作成语的...

  •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意思
  • 答:不愿意因怕死而损害仁义,敢于牺牲自己去成全仁德。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也要去守护正义。“杀身成仁”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翻译:有志向有仁义的人,不愿意因为保全生命而损害仁义,宁愿舍去生命来保全仁义。“舍生取义”:舍身取义出自孟子《鱼我所欲...

  • 关于孟子舍生取义的诗句
  • 答:1. 古今往来,关于“舍生取义”的诗句、典故有哪些 谭嗣同。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

  • “舍生取义”出自
  • 答:《孟子·告子上》。根据查询百度百科得知,舍生取义,是孟子关于人生价值观的看法,出自《孟子·告子上》。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舍生取义”。“舍生取义”中的“生”指生命,而不是身体,不可将“舍生取义”错记为“舍身取义”。文天祥曾写道: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和“义”皆...

  • 10个关于舍生取义的诗句
  • 答:1. 古今往来,关于“舍生取义”的诗句、典故有哪些 谭嗣同。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