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为啥说北宋既"崇文抑武"又"穷兵黩武

2024-06-01m.verywind.com
为啥说北宋既"崇文抑武"又"穷兵黩武~

北宋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王朝,它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精神和物资文明,是中国进入近世社会的开端。然而,北宋在武功方面的缺失却让人摇头不已。在与辽、西夏、金、蒙古等异族王朝的战争中,北宋打得非常被动,不仅屡战屡败。先是丢失了半壁江山,最后更是整体沦入蒙古人之手。

宋为何会亡于人数、财富皆远少于自己的异族?后世最流行的说法是,北宋是个“崇文抑武”的王朝,过分崇尚文治,轻视武力,导致军务荒废,最终败于兵强马壮
的异族之手。但是从史实来看,北宋似乎不是那么“重文轻武”,甚至还是穷兵黩武。北宋一直致力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在战争方面从来不吝惜花钱,军费甚至
占到了财政收入的七成之多,军队数量达到一百多万,这绝对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北宋的统治者还非常关心军事技术和战争理论的发展,两者在北宋均有突破性
的发展。
就整个宋朝而言,的确同时存在崇文抑武和穷兵黩武的现象,这种看似悖论的局面,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北宋的“崇文抑武”主要是压制武将

代各王朝在建立之初,都面临着国策方针选择的问题。而国策方针的制定,往往建立在前朝经验得失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前朝因什么而灭亡。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就是汉朝。汉朝建立后,充分吸取了秦朝因“苛刻”而亡的历史教训,从而建立了轻徭薄赋的政治体系。而隋唐吸取了晋朝被异族所灭亡的教训,从而文武并举,积
极对外扩张,最终建立了文化昌盛、武力强大的盛唐时代。
唐朝虽然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相当辉煌的业绩,然
而他们为了守卫新拓展的疆土,不得不将重兵集中于边疆,这就造成了“内轻外重”的危险局面。在唐玄宗天宝年间,野心勃勃的边境节度使安禄山见国内空虚,遂
起兵作乱,酿成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各地的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各藩镇纷纷独立,进入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时
代。
五代十国是个“重武轻文”的时代,国家不仅四分五裂,而且文治荒疏,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后晋
军阀安重荣狂言:“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之,宁有种乎?”军阀们为了筹措战费,不计后果地剥削人民,让民众苦不堪言。军阀们还互相混战,做出了骇人听闻的暴
行。更可恶的是,一些军阀为了定鼎中原,无耻地向外族出卖国家利益。“儿皇帝”石敬瑭为了获取契丹的支持,竟将地势险要、人口众多的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
丹。从此,契丹铁骑轻易地越过了长城,横行于华北平原,也给北宋最后的灭亡种下了无穷的祸根。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了柴氏的江山,建立了北宋。其后,赵匡胤以及群臣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通过南征北战,除了北汉和辽国手中的幽云十六州外,终于实现了中国的初步统一。

下初定,终于到了“从打江山到坐江山”的时代。北宋未来该怎么走,成了宋太祖的心病。赵匡胤虽然是武人出身,但是已经看到了武人当权弊病。他特别不想看到
五代十国的情景重演,更不想看到某个武将像自己一样,篡夺他人的江山。于是,宋太祖和群臣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战略,抬高文官的地位,在国内大兴儒学。同
时极力压制武将,削除他们的兵权。赵匡胤深谙权谋,利用“杯酒释兵权”这样巧妙的手段,夺取了高怀德等宿将的兵权。功臣集团的兵权被夺取后,赵匡胤终于可
以大刀阔斧地进行制度改革,建立起“以文制武”的政治体系。
首先,北宋统治者与士大夫文官集团建立了联盟,极力抬高文人的地位、荣誉以及待遇,形成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赵匡胤甚至还立下祖制,不得杀害士大夫。北宋对文人的重视,可见一斑。

次,北宋统治者建立“以文制武”的军事制度,利用忠于自己的文官来压制武将。军事长官的位置,往往由并不精通军事的文官掌握,而以军事为主业的武将却处于
附属地位。因此,武将在朝中逐渐边缘化,甚至成了文官警惕与鄙夷的对象。例如北宋大将狄青,他在边境屡立战功,并因功劳升任枢密使,这在北宋武人中是很少
见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仍受到文官的鄙视和排挤。一次,韩琦因故要杀狄青的爱将焦用,于是狄青赶紧为焦用求情:“焦用有军功,好儿。”韩
琦却轻蔑地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就在他面前把焦用杀了。狄青见自己受辱,不禁气愤地说:“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
一进士及第耳。”虽然韩琦和狄青都是枢密使,但是因为文人和武官的身份,地位却大不一样。面对这种情况,欧阳修曾说:“大凡武臣尝疑朝廷偏厚文臣,假有二
人相争,实是武人理曲,然终亦不服,但谓执政尽是文臣,递相党助,轻沮武人。”
最后,北宋的统治者极力控
制武将的兵权和军事自主权。北宋确立了内重外轻、守内虚外的国策,将绝大多数军队集中于中央,消弭边将造反的可能。同时,北宋通过制度建设,分割了武将的
兵权。北宋的枢密院主掌调兵之权,三衙(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拥有掌兵之权。每遇到战事,皇帝临时派遣将领出征,谓之“率臣”。有人诟
病此制度,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是造成宋军屡败的重要原因。但笔者认为,很多人显然夸大了“兵将分离”的害处。宋以后的王朝,如明清两朝,
同样运用兵将分离的制度,但是并没有造成战争的失败。然而,北宋的另一项惯例,却严重影响了宋军的战斗力,那就是“决策御中”。

具体战斗中,武将没有行动自主权,排兵布阵必须依据皇帝亲授的阵型图。“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争的形势瞬息万变,远在千里之外的皇帝又如何能得知。
一个呆板的阵图,如何能保证战争的百战百胜?这项制度的发明者宋太宗也是武人,他当然也知道其中害处。但是为了治御武将,宋太宗还是发明了这种奇葩制度。
这种制度通过削除武将的自主权,让他们变得循规蹈矩、小心谨慎,从而不敢作乱。宋太宗曾说:“朕选擢将校,先取其循谨能御下者,武勇次之。”很显然,宋太
宗对于武将的要求是听话,打胜仗反而还是次要的。
北宋的武将受到来自皇帝和文臣的层层压制,有屈不能伸,有志不能行,最终逐渐归于平庸,甚至于背叛。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样将领的军队,如果能够消灭敌国,那简直就是奇迹了。
北宋的“穷兵黩武”
所谓的“穷兵黩武”,指的是“不顾一切,任意发动战争”,热衷于用战争解决一切问题。在汉唐的某些时期,如汉武帝以及唐玄宗,都可以用穷兵黩武来形容。而我们的宋朝也可以这么形容。
在大众眼里,宋朝是软弱妥协的代表,向异族交纳岁币祈求和平,是对宋朝最为深刻的印象。而屈辱求和,又是我们从宋朝身上听得最多的词汇。这样的王朝也能穷兵黩武?

确,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会给人以“和平主义者”的印象。然而从本质而言,这不过是宋朝遭受灾难性失败的假象。在很多时候,宋朝不仅敢战,而且好战。北宋建
立于唐朝的废墟之上,但领土却要比唐要小很多,宋朝只不过完成了“小天下”的统一。辽所占据的幽燕,西夏所占据的河西以及独立的交趾,都是宋人心中必须恢
复的故土。此外,盘踞于汉唐故土的蛮族势力,可不会任由宋人宰割,相反他们还会主动出击,威胁宋朝的国家安全。占据幽云的辽国威胁着华北平原,他们的铁骑
越过黄河,旦夕之间就可以到达开封;而占据河西的西夏,又时刻威胁着关中地区的稳定。
为了夺回失地,防御
游牧敌人的进攻,更为了抵御国内的起义与叛乱,宋朝维持了一支不断膨胀的军事力量。在宋仁宗年间,宋朝的禁军已经达到百万之多,要知道这些军队都是不事生
产的职业兵。所以在宋朝,军费往往占据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到战争时期甚至要占七、八成。这支庞大的军队,就是宋朝与外敌相抗衡的资本。

者之所以说宋朝是穷兵黩武,并不是因为其与辽、西夏、金国的战争行为。收复故土,从游牧民手中保卫国土是非常必要的,是“义武”,而不是穷兵黩武。然而,
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往往表现得相当轻率,显示出十足的军事冒险主义,十分缺乏计划性和战略性。而这种缺乏深思熟虑的冒险主义,是宋朝战争失败和灭
亡的根源。所以我才说,宋朝是穷兵黩武。那么宋朝到底经历了几次军事冒险呢?
宋朝的军事冒险
终北宋一朝,其军事冒险主要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宋辽战争时期。宋太祖赵匡胤深知辽国的厉害,曾经想用巨量的金钱,从辽人手中买回幽云十六州,以求得和平解决宋辽争端。

宋太宗上台后,得位不正的他急于通过军功立威,于是改变宋太祖的政策,决心用武力夺回幽云十六州,这显然是一种没有深思熟虑冒险行为。宋太宗首先攻灭了辽
国的附庸北汉,并乘胜攻入辽国地界,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宋辽战争。宋太宗两次北伐幽燕,但都先胜后败,功亏一篑。两次战争,宋军都伤亡数万人,丧失了精
锐的老兵,损失相当大。从此,宋军似乎患上了契丹恐惧症,在与辽的作战中落于下风。
1004年,萧太后和
辽国皇帝组织数十万大军,深入宋朝地界,兵临黄河边的澶州,宋朝面临灭国之危。宋真宗在寇准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深受鼓舞的宋军在澶州城下挫败强大的辽军。
于是辽国见好就收,与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两国约为兄弟之国。从此宋辽形成均势,两国维持了近100多年的和平。

宋真宗年间开始,北宋进入了内部整顿阶段,希望通过发展经济,来实现国内的稳定。与北宋类似,西汉与唐朝都曾在初期面临优势的外敌,也都选用了暂时对敌屈
服的政策。西汉和唐朝运用中原优越的经济条件,很快建立了对外敌的巨大物资优势,最终反客为主击败对手。澶渊之盟后的北宋,本来也可运用此策略,然而宋朝
却没有。宋朝统治者决定维持现在的和平状态,将收复幽燕的梦想埋在了心里。

真宗与宰相王旦谈及议和问题:“方今四海无虞,而言事者谓和戎之利,不若克定之武也。”王旦当即劝说道:“止戈为武。佳兵者,不祥之器。祖宗平一宇内,每
谓兴师动众,皆非获已。先帝时,颇已厌兵。今柔服异域,守在四夷,帝王之盛德也。”宋真宗深以为然。继承宋真宗登位的宋仁宗,也与其父宋真宗持有相同的观
点。认为国家的祸患主要在内部,外敌不过是次要问题。
宋真宗和宋仁宗的“修文”政策自然没错,在他们的统
治下,国家的财富的确得到了较快增长。但是他们的“偃武”政策,却非常的短视,在契丹、党项等外敌没有平定的情况下,就自废武功,无异于开门揖盗。宋朝承
平已久,迅速出现“将士惰偷,兵革朽钝”的情形,宋军本来就不强的战斗力,极速下滑。
宋朝文恬武嬉,疏于戒备,最终导致河西军阀李元昊的反叛。李元昊悍然称帝,立国号为西夏,并且不断骚扰宋朝的边境。宋军迅速出动,集中大量兵力投入到对西夏的战争之中。从此宋朝的军事冒险主义进入了第二阶段。

表面上看,西夏与宋并不在一个级别。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力,西夏都不及宋朝的百分之一。在与西夏的战斗中,宋朝都是兵多将广,物资、器械堆积如山。然而长
期”偃武“以及对武将的压制,终于造成了恶果。宋军兵多而不精,兵器质量十分低劣,甚至不及西夏这个小国。同时,由于武将长期被压制,加之宋朝开国的宿将
逐渐去世,在将领方面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当时的将领多是怯懦无能,素质低下之辈,当面对强悍的党项骑兵时,结果可想而知。

战斗中,李元昊使用诱敌深入之计,佯装败退。而宋军犯了”冒险主义“的老毛病,居然轻装疾追,结果无一例外地被李元昊杀得大败。宋军连续在三川口、好水
川、定川寨遭遇惨败,人员器械的损失可以用骇人的来形容。打不过辽国也就算了,现在连小小的西夏也打不过,北宋朝野哗然。这次失败,堪比后来中国在甲午战
争的失败。
在惨败之下,北宋突然进入了“朝野皆谈兵”的奇怪时期。朝廷放弃了“偃武”政策,放开舆论,鼓励国人进献御敌良策。在这种情况下,从前耻于“言兵”的士大夫,纷纷就前线军事态势发表看法。如范仲淹、欧阳修、文彦博等人,都提出自己对于西夏的军事策略。
为了击败夏国,在宋神宗支持下,名臣王安石开始主持了富国强兵的变法,并且初见成效。然而,宋军积弊已深,不是一场变法就能彻底解决。
在王安石变法初步取得效果后,宋神宗欲修汉唐故事,将矛头不仅指向西夏和交趾。不想,交趾探明宋朝有”图己“之意,遂以去除王安石暴政为名,悍然对宋朝边境发动进攻,屠杀边民近10万人。其后宋军反击,但由于瘟疫流行,并没能彻底收复交趾。
在宋夏战争方面,宋军自恃强大,遂主动出击。宋神宗信心满满,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宋军轻敌冒进,受到了西夏人的埋伏,遭到了一连串的惨败。在现实面前,心灰意冷的宋神宗被迫放弃对西夏强硬的政策。
从宋哲宗到宋徽宗年间开始,北宋进入了军事冒险主义的第三阶段。这个时期,王安石变法的成果逐渐显现,宋军军力和财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对西夏作战方面,宋朝已经恢复了攻势。此时的宋夏战争,再说宋朝是冒险主义是不公平的,宋朝君臣采取了断其羽翼,稳扎稳打的作战方针。公元1068年,北
宋对西夏侧翼的河湟地区发动攻势,并在王韶的指挥下开地千余里,收复了唐朝丢失于吐蕃的部分领土。北宋凭借强大经济优势,在西夏国境线上大筑堡垒,逐渐蚕
食西夏的领土。西夏为了摆脱不利的局面,被迫主动出击,最后败在了平夏城下。随后,宋军在童贯的带领下,攻占西夏的横山天险,陷党项人于灭国的边缘。
西
夏方面的战事很顺利,在辽国方面,宋朝迎来重大机遇。原来辽国在女真人的打击下,已经奄奄一息。宋徽宗君臣认为,这是夺回幽云十六州的好机会。宋朝背叛盟
约,转而与女真人签定”海上之盟“,共同攻辽。随即,宋军拼凑起十数万军队,向幽云十六州进发。由于缺乏对于幽州的作战计划,宋军甚至满以为该地的汉人会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结果没想到,宋军并没有得到当地人民支持,以优势兵力反被辽国的残余杀得大败。
宋军落井下石讨伐辽国,不仅是一个无耻至极的背盟行为,而且是一个愚蠢无比的策略。宋朝没有想到,在攻取幽燕后,面对的将是更强大的女真人。宋朝被辽国残余击败后,女真的金国人重复见识到宋朝的虚弱,遂大举进兵,两次包围了开封,最终制造了”靖康之变“的奇耻大辱。
宋朝是个“自废双臂”的好斗者

朝既“崇文抑武”,同时也“穷兵黩武”,最终造成了极大的后患。宋朝时刻面临着战争的危险,使其不得不重视战争。然而,宋朝却轻视战争的绝对主角——武
将,唯恐他们像唐朝、五代的前辈一样,犯上作乱。宋朝对于武将的过分压制,其实是种矫枉过正的行为。在战乱频仍的时代,更是一种自废双臂的行为。宋朝就像
是一个好斗的人,面对强敌却切掉了自己赖以御敌的双臂,最终的结果自然是耻辱性的失败。
北宋灭亡后,南宋
继承了其既”穷兵黩武“又”崇文抑武“的政策,丝毫没有吸取前者的经验。为了防范武将,宋高宗甚至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做出了自毁长城的悲剧。宋高宗之
后,南宋曾两次北伐,但每一次都是轻敌冒进,被金人杀得大败。不仅没有报仇,还获得了更加耻辱的待遇。宋人无能的表现让金人非常鄙夷,即使他们被蒙古人攻
取半壁江山。在灭亡前,金哀宗仍揶揄宋朝。他认为自己只要带3000甲士,就可以横行江淮。
在金国灭亡
前,南宋又重演了北宋灭亡的愚行,帮助强悍的蒙古消灭了金朝。为了收复失地,南宋又冒险实施端平入洛的战略,结果中了蒙古人的埋伏。精锐的宋军在此役,不
仅没有收复一片领土,反而全军覆没。哲人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宋朝很显然不懂这一点,终于成了一个整体性亡于异族的王朝。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说到北宋赵氏王朝,我们很多人会想起包拯、杨家将、梁山好汉等许许多多文学形象、也会想起苏轼、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等政治家和他们的诗词歌赋!而杨家将的故事则反映出北宋王朝军事国防的状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我国北宋时期,北宋朝廷的军事积弱是出了名的,对辽、金的战争几乎没在没赢过,败绩占很大的比例,特别是对辽的长期战争中除澶渊之战小胜外,其他战争都是失败的。连连吃败仗这虽然有多种原因,但是统治阶级“守内虚外”的统治思想和国家整体重文轻武的文化氛围是其中最关键的原因!

说到北宋军事,就不得不提到“杯酒释兵权”的事情,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使宋朝皇帝对军队有了完全的掌握权。另外,宋在唐朝的制度基础上又削弱了各官的职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达到了高峰。

还有就是,由于赵匡胤是通过陈桥驿的“黄袍加身”取得的政权,所以其也十分担心他的将领,特别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将军以后会不会“造反”的问题。所以其采取了一些列“护皇位”的措施。这里想说说其中的四点:

第一、北宋统治者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

北宋的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地域,其余分戍全国各重要地区。边境上只屯驻少量的禁军,对外采取的是被动守势策略。北宋统治者采取的这个措施,对解决藩镇拔扈、维护国家统一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可否认,北宋的国家经济还有文化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唐朝中后期以来的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例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而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不强的弊端。虽然北宋政府中后期征集了百余万军队,但却无法阻挡外敌的侵扰。

第二、对军队实行“更戍法”管理政策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北宋的将领虽统率军队,而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事则是枢密院管的。同时,禁军(北宋时期的精锐部队)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调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以此做到“兵无常将,将无常师”,以防止军队兵变和武人拥兵自立。这样的调动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和训练效果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将领对军队的指挥能力也变得有限。常常是“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上级和下级之前常常还没有熟悉就换了人,将领想练兵,练好了也是要给别人的。想想这样谁会给你好好练兵啊!

第三、剥夺相权,实行集体领导制

集体领导制大致贯彻两条原则:一、宰辅集体议事制。国家重大事务皆由中书宰辅或二府大臣集体议定,然后奏报批准。二、宰相“分日知印”、轮流当笔。这就使得每位宰相在处理日常政务时,具有了同等的权力。有时,参知政事也参预到这个行列。实行这个制度本身是是有利于皇帝统治的。但是,在战争时期,这就使得整个国家的军事效率要降低很多,因为往往一件事至少要三个衙门(或官员)同意才能办,这效率实在不行,严重贻误战机啊!

第四、流民征兵制度

“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宋朝统治者采取这样的政策,对于军士的战斗力来说,无疑雪上加霜。想想看,这些在灾区不论好坏统统召入伍的农民(在此说明一点,灾民为了生活参军也是无奈之举),并且对他们又不经过什么训练,就让他们来上阵杀敌,吃败仗也就没什么好奇怪!

以上几项措施,虽然对皇位是起到了保护作用,但是,对于国家国防建设来讲,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以至于,后来连个西夏都搞不定。更别说什么辽和金打仗了。所以说,北宋的军事积弱,士兵战斗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国家统治者所采用治国的思想文化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低下。通俗上讲,北宋的统治者就是想皇帝集权,保住皇位,至于对外战争么,引用赵家老二光义同志的一句话:“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患不过边事 ,可预防;唯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北宋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王朝,它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精神和物资文明,是中国进入近世社会的开端。然而,北宋在武功方面的缺失却让人摇头不已。在与辽、西夏、金、蒙古等异族王朝的战争中,北宋打得非常被动,不仅屡战屡败。先是丢失了半壁江山,最后更是整体沦入蒙古人之手。

宋为何会亡于人数、财富皆远少于自己的异族?后世最流行的说法是,北宋是个“崇文抑武”的王朝,过分崇尚文治,轻视武力,导致军务荒废,最终败于兵强马壮
的异族之手。但是从史实来看,北宋似乎不是那么“重文轻武”,甚至还是穷兵黩武。北宋一直致力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在战争方面从来不吝惜花钱,军费甚至
占到了财政收入的七成之多,军队数量达到一百多万,这绝对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北宋的统治者还非常关心军事技术和战争理论的发展,两者在北宋均有突破性
的发展。
就整个宋朝而言,的确同时存在崇文抑武和穷兵黩武的现象,这种看似悖论的局面,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北宋的“崇文抑武”主要是压制武将

代各王朝在建立之初,都面临着国策方针选择的问题。而国策方针的制定,往往建立在前朝经验得失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前朝因什么而灭亡。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就是汉朝。汉朝建立后,充分吸取了秦朝因“苛刻”而亡的历史教训,从而建立了轻徭薄赋的政治体系。而隋唐吸取了晋朝被异族所灭亡的教训,从而文武并举,积
极对外扩张,最终建立了文化昌盛、武力强大的盛唐时代。
唐朝虽然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相当辉煌的业绩,然
而他们为了守卫新拓展的疆土,不得不将重兵集中于边疆,这就造成了“内轻外重”的危险局面。在唐玄宗天宝年间,野心勃勃的边境节度使安禄山见国内空虚,遂
起兵作乱,酿成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各地的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各藩镇纷纷独立,进入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时
代。
五代十国是个“重武轻文”的时代,国家不仅四分五裂,而且文治荒疏,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后晋
军阀安重荣狂言:“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之,宁有种乎?”军阀们为了筹措战费,不计后果地剥削人民,让民众苦不堪言。军阀们还互相混战,做出了骇人听闻的暴
行。更可恶的是,一些军阀为了定鼎中原,无耻地向外族出卖国家利益。“儿皇帝”石敬瑭为了获取契丹的支持,竟将地势险要、人口众多的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
丹。从此,契丹铁骑轻易地越过了长城,横行于华北平原,也给北宋最后的灭亡种下了无穷的祸根。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了柴氏的江山,建立了北宋。其后,赵匡胤以及群臣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通过南征北战,除了北汉和辽国手中的幽云十六州外,终于实现了中国的初步统一。

下初定,终于到了“从打江山到坐江山”的时代。北宋未来该怎么走,成了宋太祖的心病。赵匡胤虽然是武人出身,但是已经看到了武人当权弊病。他特别不想看到
五代十国的情景重演,更不想看到某个武将像自己一样,篡夺他人的江山。于是,宋太祖和群臣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战略,抬高文官的地位,在国内大兴儒学。同
时极力压制武将,削除他们的兵权。赵匡胤深谙权谋,利用“杯酒释兵权”这样巧妙的手段,夺取了高怀德等宿将的兵权。功臣集团的兵权被夺取后,赵匡胤终于可
以大刀阔斧地进行制度改革,建立起“以文制武”的政治体系。
首先,北宋统治者与士大夫文官集团建立了联盟,极力抬高文人的地位、荣誉以及待遇,形成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赵匡胤甚至还立下祖制,不得杀害士大夫。北宋对文人的重视,可见一斑。

次,北宋统治者建立“以文制武”的军事制度,利用忠于自己的文官来压制武将。军事长官的位置,往往由并不精通军事的文官掌握,而以军事为主业的武将却处于
附属地位。因此,武将在朝中逐渐边缘化,甚至成了文官警惕与鄙夷的对象。例如北宋大将狄青,他在边境屡立战功,并因功劳升任枢密使,这在北宋武人中是很少
见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仍受到文官的鄙视和排挤。一次,韩琦因故要杀狄青的爱将焦用,于是狄青赶紧为焦用求情:“焦用有军功,好儿。”韩
琦却轻蔑地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就在他面前把焦用杀了。狄青见自己受辱,不禁气愤地说:“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
一进士及第耳。”虽然韩琦和狄青都是枢密使,但是因为文人和武官的身份,地位却大不一样。面对这种情况,欧阳修曾说:“大凡武臣尝疑朝廷偏厚文臣,假有二
人相争,实是武人理曲,然终亦不服,但谓执政尽是文臣,递相党助,轻沮武人。”
最后,北宋的统治者极力控
制武将的兵权和军事自主权。北宋确立了内重外轻、守内虚外的国策,将绝大多数军队集中于中央,消弭边将造反的可能。同时,北宋通过制度建设,分割了武将的
兵权。北宋的枢密院主掌调兵之权,三衙(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拥有掌兵之权。每遇到战事,皇帝临时派遣将领出征,谓之“率臣”。有人诟
病此制度,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是造成宋军屡败的重要原因。但笔者认为,很多人显然夸大了“兵将分离”的害处。宋以后的王朝,如明清两朝,
同样运用兵将分离的制度,但是并没有造成战争的失败。然而,北宋的另一项惯例,却严重影响了宋军的战斗力,那就是“决策御中”。

具体战斗中,武将没有行动自主权,排兵布阵必须依据皇帝亲授的阵型图。“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争的形势瞬息万变,远在千里之外的皇帝又如何能得知。
一个呆板的阵图,如何能保证战争的百战百胜?这项制度的发明者宋太宗也是武人,他当然也知道其中害处。但是为了治御武将,宋太宗还是发明了这种奇葩制度。
这种制度通过削除武将的自主权,让他们变得循规蹈矩、小心谨慎,从而不敢作乱。宋太宗曾说:“朕选擢将校,先取其循谨能御下者,武勇次之。”很显然,宋太
宗对于武将的要求是听话,打胜仗反而还是次要的。
北宋的武将受到来自皇帝和文臣的层层压制,有屈不能伸,有志不能行,最终逐渐归于平庸,甚至于背叛。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样将领的军队,如果能够消灭敌国,那简直就是奇迹了。
北宋的“穷兵黩武”
所谓的“穷兵黩武”,指的是“不顾一切,任意发动战争”,热衷于用战争解决一切问题。在汉唐的某些时期,如汉武帝以及唐玄宗,都可以用穷兵黩武来形容。而我们的宋朝也可以这么形容。
在大众眼里,宋朝是软弱妥协的代表,向异族交纳岁币祈求和平,是对宋朝最为深刻的印象。而屈辱求和,又是我们从宋朝身上听得最多的词汇。这样的王朝也能穷兵黩武?

确,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会给人以“和平主义者”的印象。然而从本质而言,这不过是宋朝遭受灾难性失败的假象。在很多时候,宋朝不仅敢战,而且好战。北宋建
立于唐朝的废墟之上,但领土却要比唐要小很多,宋朝只不过完成了“小天下”的统一。辽所占据的幽燕,西夏所占据的河西以及独立的交趾,都是宋人心中必须恢
复的故土。此外,盘踞于汉唐故土的蛮族势力,可不会任由宋人宰割,相反他们还会主动出击,威胁宋朝的国家安全。占据幽云的辽国威胁着华北平原,他们的铁骑
越过黄河,旦夕之间就可以到达开封;而占据河西的西夏,又时刻威胁着关中地区的稳定。
为了夺回失地,防御
游牧敌人的进攻,更为了抵御国内的起义与叛乱,宋朝维持了一支不断膨胀的军事力量。在宋仁宗年间,宋朝的禁军已经达到百万之多,要知道这些军队都是不事生
产的职业兵。所以在宋朝,军费往往占据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到战争时期甚至要占七、八成。这支庞大的军队,就是宋朝与外敌相抗衡的资本。

者之所以说宋朝是穷兵黩武,并不是因为其与辽、西夏、金国的战争行为。收复故土,从游牧民手中保卫国土是非常必要的,是“义武”,而不是穷兵黩武。然而,
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往往表现得相当轻率,显示出十足的军事冒险主义,十分缺乏计划性和战略性。而这种缺乏深思熟虑的冒险主义,是宋朝战争失败和灭
亡的根源。所以我才说,宋朝是穷兵黩武。那么宋朝到底经历了几次军事冒险呢?
宋朝的军事冒险
终北宋一朝,其军事冒险主要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宋辽战争时期。宋太祖赵匡胤深知辽国的厉害,曾经想用巨量的金钱,从辽人手中买回幽云十六州,以求得和平解决宋辽争端。

宋太宗上台后,得位不正的他急于通过军功立威,于是改变宋太祖的政策,决心用武力夺回幽云十六州,这显然是一种没有深思熟虑冒险行为。宋太宗首先攻灭了辽
国的附庸北汉,并乘胜攻入辽国地界,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宋辽战争。宋太宗两次北伐幽燕,但都先胜后败,功亏一篑。两次战争,宋军都伤亡数万人,丧失了精
锐的老兵,损失相当大。从此,宋军似乎患上了契丹恐惧症,在与辽的作战中落于下风。
1004年,萧太后和
辽国皇帝组织数十万大军,深入宋朝地界,兵临黄河边的澶州,宋朝面临灭国之危。宋真宗在寇准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深受鼓舞的宋军在澶州城下挫败强大的辽军。
于是辽国见好就收,与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两国约为兄弟之国。从此宋辽形成均势,两国维持了近100多年的和平。

宋真宗年间开始,北宋进入了内部整顿阶段,希望通过发展经济,来实现国内的稳定。与北宋类似,西汉与唐朝都曾在初期面临优势的外敌,也都选用了暂时对敌屈
服的政策。西汉和唐朝运用中原优越的经济条件,很快建立了对外敌的巨大物资优势,最终反客为主击败对手。澶渊之盟后的北宋,本来也可运用此策略,然而宋朝
却没有。宋朝统治者决定维持现在的和平状态,将收复幽燕的梦想埋在了心里。

真宗与宰相王旦谈及议和问题:“方今四海无虞,而言事者谓和戎之利,不若克定之武也。”王旦当即劝说道:“止戈为武。佳兵者,不祥之器。祖宗平一宇内,每
谓兴师动众,皆非获已。先帝时,颇已厌兵。今柔服异域,守在四夷,帝王之盛德也。”宋真宗深以为然。继承宋真宗登位的宋仁宗,也与其父宋真宗持有相同的观
点。认为国家的祸患主要在内部,外敌不过是次要问题。
宋真宗和宋仁宗的“修文”政策自然没错,在他们的统
治下,国家的财富的确得到了较快增长。但是他们的“偃武”政策,却非常的短视,在契丹、党项等外敌没有平定的情况下,就自废武功,无异于开门揖盗。宋朝承
平已久,迅速出现“将士惰偷,兵革朽钝”的情形,宋军本来就不强的战斗力,极速下滑。
宋朝文恬武嬉,疏于戒备,最终导致河西军阀李元昊的反叛。李元昊悍然称帝,立国号为西夏,并且不断骚扰宋朝的边境。宋军迅速出动,集中大量兵力投入到对西夏的战争之中。从此宋朝的军事冒险主义进入了第二阶段。

表面上看,西夏与宋并不在一个级别。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力,西夏都不及宋朝的百分之一。在与西夏的战斗中,宋朝都是兵多将广,物资、器械堆积如山。然而长
期”偃武“以及对武将的压制,终于造成了恶果。宋军兵多而不精,兵器质量十分低劣,甚至不及西夏这个小国。同时,由于武将长期被压制,加之宋朝开国的宿将
逐渐去世,在将领方面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当时的将领多是怯懦无能,素质低下之辈,当面对强悍的党项骑兵时,结果可想而知。

战斗中,李元昊使用诱敌深入之计,佯装败退。而宋军犯了”冒险主义“的老毛病,居然轻装疾追,结果无一例外地被李元昊杀得大败。宋军连续在三川口、好水
川、定川寨遭遇惨败,人员器械的损失可以用骇人的来形容。打不过辽国也就算了,现在连小小的西夏也打不过,北宋朝野哗然。这次失败,堪比后来中国在甲午战
争的失败。
在惨败之下,北宋突然进入了“朝野皆谈兵”的奇怪时期。朝廷放弃了“偃武”政策,放开舆论,鼓励国人进献御敌良策。在这种情况下,从前耻于“言兵”的士大夫,纷纷就前线军事态势发表看法。如范仲淹、欧阳修、文彦博等人,都提出自己对于西夏的军事策略。
为了击败夏国,在宋神宗支持下,名臣王安石开始主持了富国强兵的变法,并且初见成效。然而,宋军积弊已深,不是一场变法就能彻底解决。
在王安石变法初步取得效果后,宋神宗欲修汉唐故事,将矛头不仅指向西夏和交趾。不想,交趾探明宋朝有”图己“之意,遂以去除王安石暴政为名,悍然对宋朝边境发动进攻,屠杀边民近10万人。其后宋军反击,但由于瘟疫流行,并没能彻底收复交趾。
在宋夏战争方面,宋军自恃强大,遂主动出击。宋神宗信心满满,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宋军轻敌冒进,受到了西夏人的埋伏,遭到了一连串的惨败。在现实面前,心灰意冷的宋神宗被迫放弃对西夏强硬的政策。
从宋哲宗到宋徽宗年间开始,北宋进入了军事冒险主义的第三阶段。这个时期,王安石变法的成果逐渐显现,宋军军力和财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对西夏作战方面,宋朝已经恢复了攻势。此时的宋夏战争,再说宋朝是冒险主义是不公平的,宋朝君臣采取了断其羽翼,稳扎稳打的作战方针。公元1068年,北
宋对西夏侧翼的河湟地区发动攻势,并在王韶的指挥下开地千余里,收复了唐朝丢失于吐蕃的部分领土。北宋凭借强大经济优势,在西夏国境线上大筑堡垒,逐渐蚕
食西夏的领土。西夏为了摆脱不利的局面,被迫主动出击,最后败在了平夏城下。随后,宋军在童贯的带领下,攻占西夏的横山天险,陷党项人于灭国的边缘。
西
夏方面的战事很顺利,在辽国方面,宋朝迎来重大机遇。原来辽国在女真人的打击下,已经奄奄一息。宋徽宗君臣认为,这是夺回幽云十六州的好机会。宋朝背叛盟
约,转而与女真人签定”海上之盟“,共同攻辽。随即,宋军拼凑起十数万军队,向幽云十六州进发。由于缺乏对于幽州的作战计划,宋军甚至满以为该地的汉人会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结果没想到,宋军并没有得到当地人民支持,以优势兵力反被辽国的残余杀得大败。
宋军落井下石讨伐辽国,不仅是一个无耻至极的背盟行为,而且是一个愚蠢无比的策略。宋朝没有想到,在攻取幽燕后,面对的将是更强大的女真人。宋朝被辽国残余击败后,女真的金国人重复见识到宋朝的虚弱,遂大举进兵,两次包围了开封,最终制造了”靖康之变“的奇耻大辱。
宋朝是个“自废双臂”的好斗者

朝既“崇文抑武”,同时也“穷兵黩武”,最终造成了极大的后患。宋朝时刻面临着战争的危险,使其不得不重视战争。然而,宋朝却轻视战争的绝对主角——武
将,唯恐他们像唐朝、五代的前辈一样,犯上作乱。宋朝对于武将的过分压制,其实是种矫枉过正的行为。在战乱频仍的时代,更是一种自废双臂的行为。宋朝就像
是一个好斗的人,面对强敌却切掉了自己赖以御敌的双臂,最终的结果自然是耻辱性的失败。
北宋灭亡后,南宋
继承了其既”穷兵黩武“又”崇文抑武“的政策,丝毫没有吸取前者的经验。为了防范武将,宋高宗甚至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做出了自毁长城的悲剧。宋高宗之
后,南宋曾两次北伐,但每一次都是轻敌冒进,被金人杀得大败。不仅没有报仇,还获得了更加耻辱的待遇。宋人无能的表现让金人非常鄙夷,即使他们被蒙古人攻
取半壁江山。在灭亡前,金哀宗仍揶揄宋朝。他认为自己只要带3000甲士,就可以横行江淮。
在金国灭亡
前,南宋又重演了北宋灭亡的愚行,帮助强悍的蒙古消灭了金朝。为了收复失地,南宋又冒险实施端平入洛的战略,结果中了蒙古人的埋伏。精锐的宋军在此役,不
仅没有收复一片领土,反而全军覆没。哲人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宋朝很显然不懂这一点,终于成了一个整体性亡于异族的王朝。

  • 为什么说北宋的诗歌革新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运动?
  • 答: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北宋初年,面对土地兼并加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主张革除社会弊病,要求文学反映现实。而当时风靡文坛的西昆体根本无法担当这样的历史使命。

  • 为什么说北宋多昏君,南宋多庸主
  • 答:进一步说,北宋的皇帝,多是奋发有为的君主,综合素质之高,恐怕没有几个朝代能媲美。也就这个当了两年不到的末代皇帝宋钦宗,着实是既平庸,又昏聩。本身资质普通,而且优柔寡断,软弱无能。对政治既没有洞察力,对臣下却颇有猜忌心,罢李纲,疏种帅,迷鬼神,活活把一个不该死的北宋给作死了。如果...

  • 为什么说宋朝积贫积弱?是什么造成了北宋的收支困难?
  • 答:真正的民间人士是不可能靠勤劳和聪明成为主体的。把现在的社会和古代中国相提并论是不符合历史的。古代的“民”总是跪在“官”面前。北宋财政收支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可惜宋朝的财政收入总是比较紧张,紧张的原因就是冗员太多,军费太多,贪污太多。冗余的原因之一是冗余。张曾说:“...

  • 为什么说宋朝是资本主义国家?
  • 答:为什么说宋朝是资本主义国家? 这个问题看似是一个关于国家性质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一个关于如何定义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 也就是说,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国家? 笔者所有的发文,要么是从问答里面挑选的提问,要么是来自粉丝朋友的直接提问。 这个问题,思考了好几天,也查了不少资料。 所有的资料,...

  • 为什么说,宋朝是中华文化最登峰造极的时期?
  • 答:它在宋朝时期得到了非常完善的发展,为宋朝的军队源源不断的输送了身强力壮的士兵,保证了宋朝军队的质量。并且,从宋朝的数量来说,它的常备军数量也是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时期。 军事力量这么强,但它为什么还是灭亡了呢? 它碰到的时代,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建国,不...

  • 为什么说宋朝是历史上政治最开明的封建王朝?
  • 答:一、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开创以来,即治坑矿、组织茶盐开发。因而大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民间经济受到刺激,突飞猛进。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在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赵框胤就号召人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这一...

  • 为什么说宋代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 答:第三,由于从北宋开国到南宋亡国,宋王朝始终处于强敌的威胁之下,论对外关系的软弱,可以说无过于宋。宋代虽然经济相当发达,但对内的冗官冗兵费用和对外的巨额岁币,内忧外患,有识之士忧心重重。深沉的忧患意识,一方面使宋代作家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另一方面又造成宋代文学中爱国主题的高扬。从北宋开始,朝廷以大量财物取...

  • 为何说宋朝是一个自出生就看到了死亡的朝代呢?
  • 答:宋朝在军事行动中派遣监军简直达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更可怕的是,这些监军往往不仅负责监军,还掣肘甚至插手军队的指挥。而监军又大多是由文官和太监担任的,都是皇帝信得过的人,这些人都不说知不知兵了,能不能拿得起武器都难说。可就是这些人,不仅掌握着将领的身家性命,更严重影响着军队的行动...

  • 为什么说北宋和南宋之间,还有一个朝代不为人知?
  • 答:但令人十分不解的是,他没有派人大肆追杀赵构,反倒是大大方方地去寻找这个北宋王朝的留存血脉,并且明确表示自己没有想要当皇帝的打算,自己永远会为大宋王朝效忠。为了证明自己确实无心皇位,他当即去接了宋哲宗的前任皇后孟皇后进宫,让孟皇后坐在帘子背后听评朝政,还把孟皇后封为元佑皇后。说是...

  • 宋徽宗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 最后为什么能成为北宋皇帝
  • 答:1100年正月,端王赵佶进入开封城的皇宫,黄袍加身,接受百官的朝拜,成为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即宋徽宗。宋徽宗是宋神宗的儿子,排行第十一,他的生母陈氏出身不高,也非皇后,按理说宋徽宗排行既不居长,也不是嫡子,根本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那么他是如何成为北宋皇帝的呢?在宋神宗死后,继承皇位的...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