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文言文中,句子成分有哪些?正确的句子顺序是什么? 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 如状语后置之类, 一个完整的句子成分,除了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以外还有什么成分...

2024-06-01m.verywind.com
在文言文中谓语,表语,状语,宾语,主语..分别是什么? 什么是状语后置,宾语后置......~

主语就是句子中的核心人物。如“儿醒。”中“儿”就是主语。
谓语就是表示主语动作或状态的。如“夸父与日逐走。”中“逐走”(赛跑)就是谓语。
宾语就是句子中接受谓语动词的人物。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狼首”就是宾语。
状语就是修饰谓语的形容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如“(夸父)饮于河、渭。”中“河、渭”就是状语。
文言文中不常用表语,表语是用来说明主语的身份、性质、品性、特征和状态的。
文言文中一般用定语,定语也是修饰主语的。如“碧水青山”中“碧”“青”修饰“水”“山”,它们就是定语。

补语…………

古代汉语的语法成分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成分差不多,同样包括有主语、状语、谓语、宾语和补语等五个方面,只是在排序上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古代汉语的语法成分排序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和补语。

 

在古汉语中,由于介宾短语是最常见的一种语法成分,并经常充当状语或补语,所以在加有介宾短语的文言文中,语法的成分构成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排序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有些排序是现代汉语的语法排序不存在的。

 

一、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的基本词序与位置大体示意

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文言文叙事句中的语法成分排序。

主语(施事)+状语(介宾短语:偕从、与事,与物、工具、目的)+谓语(行为)+宾语(受事)+补语(介宾短语:与物、工具、对象、处所)”

例如:

○《左传·宣公十二年》:卫人以燕师伐郑。

(卫国人率领燕国的军队讨伐郑国)

由上可见,施事主语“卫国人”排在最前;以宾短语“以燕师”充当状语排在第二;行为动词“伐”排在第三;名词“郑”充当宾语排在第四。

本例中的介宾短语“以燕师”表示偕从,并充当述语“伐”的偕从状语。这个偕从状语与施事一起参与其后的行为,有较强的活动性,所以排在动词“伐”的前面。国名“郑”是受事,所以排在动词之后。介词“以”表偕从,可译为:率领。

 

○《吕氏春秋·贵生》: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

(尧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

由上可见,施事主语“尧”排在最前;以宾短语“以天下”充当状语排在第二;行为动词“让”排在第三;于宾短语“于子州支父”充当补语排在第四。例句中没有宾语。

本例中介宾短语“以天下”表示与物,并充当述语“让”的与物状语。由于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所以用在动词之前。动词后的介宾短语“于子州支父”充当述语的给予对象补语,其中:“子州支父”表示对象。介词“以”表与物,可译为:把;介词“于”表对象,可译为:给。

 

○《左传·定公十四年》:灵姑浮以戈击阖庐。

(灵姑浮用戈刺阖庐)

本例中的介宾短语“以戈”表示工具,充当述语“击”的工具状语。由于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所以用在动词之前,动词后的“阖庐”表示受事。“以”可译为:用。

 

 

二、文言文中,状语后置的基本原因

在文言文中,语法成分后置的情况大约有两种,一种是定语后置,一种是状语后置。文言文中,由于定语和中心语所构成的定中短语的位置,通常出现主语和宾语之前,而定语后置只是定中短语中的定语和中心语位置发生了变化,并不影响其他语法成分排序的位置,所以这里就不多说。

而介宾状语后置为介宾补语,则是文言文位置排序的一种常见现象,这也是现代汉语中没得的语法现象。为了让你能更好理解,多举了以下例句!!

 

受句法、语义、修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介宾状语和介宾补语的位置时常会有变化。以介词“以”所构成的以宾短语为例,以宾短语最常由状语改变为补语,这种变化常见于以下四种原因造成。

 

1、述语的结构不复杂,“以”宾短语比较复杂,大多置于动词之后。例如:

○《国语·晋语二》:又重之以寡君之不禄,丧乱并臻。

(加上与敝国国君去世之事重叠发生,丧亡祸乱接踵并至。)

本例中以宾短语“以寡君之不禄”表与物,充当述语“重之”的与物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谓语之后,改为与物补语。即以宾短语由原来限定谓语“重”变为补充说明谓语“重”。“以”可译为:与。注意:本例中,以宾短语“以寡君之不禄”所表示的与物是事,而非物!!!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等(重耳)到达宋国,宋襄公把八十匹马送给他。)

本例中以宾短语“以马二十乘”表与物,充当述语“赠之”的与物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述语之后,改与与物状语作补语。“以”可译为:把。“及宋”是及宾短语充当全句的主语,表时间。“及”可译为:等。

 

○《左传·襄公十一年》:郑人赂晋侯以师陟、师触、师蠲。

(郑国人将师悝、师触、师蠲赠给晋悼公)

本例中“以”的宾语是联合短语,原本表示与物,并充当述语“赂晋侯”的与物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动词后,改与物状语作补语。“以”可译为:把。注意:以宾短语“以师陟、师触、师蠲”所表示的是人,而非物!!!

 

○《公羊传·隐公元年》:立适以长不以贤。

(立适子凭年长而不凭贤德。)

本例中“以”的宾语是两个以字介宾联合短语,原本为表示某一范围的工具的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动词之后,改工具状语作补语。“以”可译为:凭。

注意:虽然“与物”和“工具”都用介词“以”,而且“以”的词义差不多,但由上几例可以看出,与物状语和工具状语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与物”必须是由施事方转移到受事方,而“工具”则不作转移,但对施事的行为有着极大的帮助。

 

2、述语中用“之”等代词作宾语时,为了使“之”接近指代的对象,“以”宾短语可以后置为补语。例如:

○《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拥有上千辆兵车的国家,夹持在大国的中间,而大国拿战争威胁施压屈服它,拿灾害饥荒使它相就。)

本例中用在介词“以”前的“之”指代“千乘之国”,为了使他称代词“之”在位置上,接近所指代的对象“千乘之国”,以宾短语“以师旅”和“以饥馑”充当动词“加”和“因”的状语,表工具,后置为补语。“以”可译为:拿。乎宾短语“乎大国之间”表处所,“乎”可译为:在。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在五亩大的宅园中,把桑树种在宅园,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

本例中用在“以”前的“之”指代“五亩之宅”,为了使代词“之”在位置上,接近指代的对象,“以”宾短语充当动词“树”的状语,表与物,后置为补语。以宾短语“以桑”表与物,“以”可译为:把。

注意:主语“五亩之宅”不是“树之以桑”的省略主语。

 

3、把本该用在动词之前的状语,移到动词之后,这种句式的改变,有突出或强调“以”宾短语的作用。例如:

○《国语·楚语上》: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屈到喜欢吃菱角,生病时,叫来他的宗老并叮嘱他们,说:“一定要用菱角祭祀我。”)

本例中的屈到喜欢吃菱角,就要求祭祀他的时候一定要用菱角。后来他的儿子不用,并以此展开文章。这里的“芰”是作者加以突出的事物,所以用在动词之后。以宾短语“以芰”表与物,“以”可译为:用。

 

○《国语·周语下》:且吾闻成公之生也,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

(况且我听说成公出世时,他母亲梦见神人在他的屁股上打上黑记。)

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以墨”本该用在动词“规”之前做状语,后移到动词“规”之后,是为了强调“以墨”的作用,因为这位成公后来就叫“黑臀”。

 

○《孟子·梁惠王上》: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态呢?我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去代替牛。”)

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以羊”本该在动词“易”之前做状语,后移到动词“易”之后,是为了强调“以羊”的作用。这里所以说成“易之以羊”,是因为在这句话前,孟子说:“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强调牛、羊在这里并没有区别,而梁惠王为了说明自己并非“爱财”,与“牛”对比地强调了一下“羊”,所以也用作补语。

 

4、在对偶、排比句中,也可以把“以”字介宾放在后面。例如:

○《国语·晋语九》:道之以文,行之以顺,勤之以力,致之以死。

(用文德引导他,用道理规范他,用精力效劳他,用生命奉献他)

本例中“以”宾短语是对偶,所以“以”宾短语作补语。以宾短语均表工具,可译为“用”。

 

○《左传·昭公五年》:道之以训辞,奉之以旧法,考之以先王。

(用古圣先贤的言语引导他,用旧时的法度奉承他,用先王的事例考核他)

本例中的“以”宾短语是排比,所以“以”宾短语作补语。以宾短语均表工具,可译为“用”。



后置其实是相对现代汉语来说后置了

  • 在文言文中什么是谓语,定语,状语
  • 答:1、谓语是用来说明主语做了什么动作或处在什么状态。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2、定语用于描述名词,代词,短语或从句的性质,特征范围等情况的词叫做定语,定语可以由名词,形容词和起名词和形容词作用的词,短语担任。如果定语是单个词,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如果是词组,定语放在被...

  • 语文里的语法结构有哪些?
  • 答:3、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4、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

  • 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
  • 答:3、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4、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在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在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

  • 在文言文中谓语,表语,状语,宾语,主语..分别是什么? 什么是状语后置,宾 ...
  • 答:谓语就是表示主语动作或状态的。如“夸父与日逐走。”中“逐走”(赛跑)就是谓语。宾语就是句子中接受谓语动词的人物。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狼首”就是宾语。状语就是修饰谓语的形容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如“(夸父)饮于河、渭。”中“河、渭”就是状语。文言文中不常用表语,...

  • 文言文当中的主语
  • 答:1. 语文文言文中什么是主语,定语,谓语 句子的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句子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汉语: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英语: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

  • 主谓宾定状补怎么分啊文言文中
  • 答:主语:这是句子声明的对象,这意味着句子说“谁”或“发生了什么”。谓词:它的作用是指示主题的状态,本质,状态等。对象:它是动作的对象和动作的接收者。定语: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代词的单词,短语或句子。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的连词。补语:谓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补充性的和补充性的。

  •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几种
  • 答: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两种,即正常语序句式和特殊语序句式。所谓正常语序句式,指的是句子成分齐全,判断句用“是”,被动句用“被”,主干成分的排列顺序是主语—谓语—宾语,枝叶成分的排列顺序是限制修饰语在前而中心语在后。这些都是按照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来分析的。所谓特殊语序句式,指的是与现代汉语...

  • 语文文言文的句子成分
  • 答:以(把,介词)孝悌之义(“孝悌之义”是一个定中短语,作“以”的宾语;孝悌作定语,义作定语中心语;“以孝悌之义”是介宾结构作状语) 申(动词谓语)之 (代词宾语)整体上是介宾结构后置,也就是状语后置。

  • 对于古代文言文中,我对于句子成分,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相当不明白,请哪...
  • 答:还有就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很重要。如“则莫之继也”。这些东西古代汉语的通论里面都有列啊,标志一定要记清楚,看到稍微分析下就知道是宾语前置了。2.状语后置,这个我碰到的不多,做的题也不多,帮你参考了下别人的答案: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

  •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该怎样判断其中的句子成分,比如状语,宾语,定语...
  • 答: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