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划粥断齑的故事 成语“划粥断齑”有什么历史典故?出自哪里?

2024-06-01m.verywind.com
断齑划粥这个成语说的是谁的故事~

成语“划粥断齑”出自于宋朝魏泰的《东轩笔录》,讲述了宋朝一代名臣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在醴泉寺刻苦读书的清贫日子。为了帮并不富裕的父母亲节省开支,范仲淹每天只熬一锅小米粥,等米粥凝固之后用刀化开4份,每天早上吃两份、傍晚吃两份,送饭用的菜则是腌咸菜和自己在山里找的野菜。

家境贫寒古代人读书的时候,为了能够集中精神减少干扰,经常要找一个幽静没人打搅的地方静心读书,但是远离喧嚣的地方很有限,这时候很多清静的佛门寺院就成了书生们的最佳选择。宋代名臣范仲淹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父亲早亡,他就随着母亲谢氏改嫁到山东邹平,并在那里的醴泉寺发奋读书。由于继父家也不富裕,所以给他的经济支持非常有限,范仲淹也知道家境贫寒,所以他在去寺庙读书的时候非常懂事,经常只带很少的米就够了,不够吃的话他决定自己想办法填饱肚子。

划粥范仲淹开始是跟着寺庙里的和尚一起吃饭,后来为了方便也为了不麻烦寺庙里的师傅们,就决定自己做饭。但是粮食非常有限,又没有多余的钱财,于是他给自己制定了清贫的饮食计划。每天晚上他只用二升粟米,淘洗干净后一边看书,一边用捡来的柴火熬粥,粥熬好之后第2天早上就冷冻凝固了。范仲淹就拿来刀把这锅粥从中间切开一个十字,这锅粥就被分成了4份,他早上的时候吃两份,中午不吃,到了傍晚时肚子饿了又吃两份,一天的伙食就这样解决了。

断齑齑在古代指的是咸腌菜、酸菜等,形容生活清苦,吃的是最普通省钱的菜,断齑就是把腌咸菜切断。范仲淹那个时候下饭的菜就是这种东西,他当时吃冷稀饭的情况,跟我们现在喝白粥吃着酸菜叶子是差不多的。

划粥断齑 (窖金苦读 窖金捐僧)   范仲淹随母改嫁到长山朱家,更名换姓,生活条件十分清贫。7岁时,生母谢氏教他识字,买不起笔墨纸张,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但艰难的生活抵挡不住范仲淹对知识的渴望,他读书非常刻苦,15岁即被举为学究,并受到本县告老还乡的右谏议大夫姜遵的青睐,称其“他日中不惟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范仲淹曾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在邹平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又以“饭后钟”相戏弄。为逃避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一次煮一锅,待凉后划上一个十字,每顿吃一块,再切上一点野菜,撒上盐末下饭,这就是邹平妇孺皆知的“读书洞”、“划粥断齑”的故事。据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记载,范仲淹“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薤十数茎,酢汁半盅,入少盐,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之际,感到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于是两次外出游学。《范文正公文集》有一首诗《赠广宣大师》云:“忆昔同游紫云阁,别来三十二回春。白头相见双林下,犹是清朝未退人。”写的是范仲淹18岁时与广宣大师交游的经历。二年后的大中祥符元年(1008),他又由山东长山远赴长安(今西安)游学半年,寻师访友,增长见识。据范仲淹为王镐所写《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云:“时祥符记号之初载,某薄游至止,及公之门,因与君交执,复得二道士汝南周德宝、临海屈元应者,蚤暮过从。”他在关中结识了隐士王镐,在其别墅“倚高松,听长笛”,后来又认识了道士周德宝和屈元应,周精于篆刻,屈对《易》有研究,且都琴艺高超。范仲淹与他们一起读《易》抚琴,“相与啸傲于鄠、杜之间。”另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大中祥符二年)二月,(真宗)令陕西发廪振(赈)粜,旱故也。”范仲淹两次游学的经历,不仅使他结识众多良师益友,汲取儒学与佛道教义,拓宽了视野,而且关中游学期间,正值陕西大旱,一路上亲眼目睹老百姓因灾情严重而饿死病死的惨状,使他深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民间的苦难与不平,增强了他救民于水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范仲淹“少有志操”,很早便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壮志。据宋赵善臻《自警篇》描述: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相位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又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之志也。”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记载:“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慷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

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范仲淹年幼时家境贫寒,无法上学,但他读书心切,只好到寺院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常常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地留守官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

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大惑不解。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

留守的儿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这样的日子,范仲淹一过就是三年。正是凭着“断齑划粥”这股苦读的劲头,他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秒懂百科」一分钟了解划粥断齑



  • 古代粥冰冻后分四次吃的故事
  • 答:范仲淹童年读书,就非常专心。十多岁时,他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昼夜苦读。每天煮一锅稀粥,等它凝成冻子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作主食。副食呢,更简单!切几根咸菜就行了。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个南部留守的儿子,看见范...

  • 范仲淹断齑划粥
  • 答:范仲淹断齑划粥 公元1014年,整个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万人空巷,路边上人头攒动,将街道挤得水泄不通。浩浩荡荡的马车辚辚向前。原来这是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的车队。 整个城市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唯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这时有人过来敲门叫道:“快去看...

  • 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
  • 答: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范仲淹从小就非常刻苦好学,为了能够专心读书,他选择住进了醴泉寺。在那里,他每天都会早早起床,读书写字,一直到深夜。由于生活清苦,他每天只能吃稀粥度日,但他却从未觉得苦。他把书当作精神食粮,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他还自己发明了“断齑划粥”的方法,即把稀饭冻成块,...

  • 划粥断齑成语故事
  • 答:4、划粥断齑的应用 划粥断齑这个成语,现在被广泛地用于表达人们在面临新工作、新环境或者新挑战时,需要勇于尝试、不断努力的精神。此外,它也可以用于表达人们在处理事情时,需要细心谨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态度。因此,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够从划粥断齑的故事中获得启示和帮助。

  • 范仲淹的小故事有哪些?
  • 答:放在今日,主食、甜点水果一样不缺的今日,范仲淹这样的食物吃一顿两顿也许还行,若是多吃几顿,如何受的。而范仲淹就是这样每日两食,苦读成才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故事,才有了后来断齑划粥这个词语。2、几起几落 百折不挠 1028年,范仲淹服丧结束.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

  • 划粥而食的是谁。范仲淹还是欧阳修
  • 答:【拼音】 huà zhōu ér shí 【近义词】划粥割齑 huà zhōu gē jī 白话典故 范仲淹小时候是个贫穷的孩子,他两岁的时候父亲逝世,为了生活,母亲再嫁带他到了朱家。朱家没钱给范仲淹读书,范仲淹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活,一边苦读。常常读到夜深。有点儿困了,就用冷水洗脸。最让他觉得...

  • 划粥断齑中范仲淹是个什么样的人
  • 答:划粥断齑中范仲淹是个什么样的人介绍如下:" 划粥断齑"中的范仲淹是一个勤奋读书、清贫自律的人。"划粥断齑"出自宋朝魏泰所著的《东轩笔录》,这个成语说的是范仲淹青少年读书时期的刻苦、清贫生活。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的时候,家里的情况已经非常窘迫,每次从家里离开去寺院时,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

  • 范仲淹划粥文言文
  • 答:每天煮一锅稀粥,等它凝成冻子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 两块作主食。副食呢,更简单!切几根咸菜就行了。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在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个南部留守的儿子,看见范仲淹每天只吃点稀粥, 却不以为苦,只顾埋头学习,觉得很稀奇,回去讲给他父亲听。他父亲说: “这是个...

  • 名人故事:范仲淹刻苦读书
  • 答:范仲淹心里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得自律严刻,自觉吃苦,自强不息。故事一:划粥断齑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

  • 范仲淹刻苦学习的故事题目
  • 答:划粥断齑:范仲淹在范泉边勤奋学习。他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范仲淹在追忆他的少年生活时这样写到: " 我过去和一姓刘的同学,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艰苦的,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就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多 " 。盐仓治水...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