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苗族的文化特色 苗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

2024-06-01m.verywind.com
苗族的文化特色是什么?~

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芦笙

一年一度的苗族传统节日“花树节”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 过年那些事

1、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2、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

3、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对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树、竹、山岩、桥等。在云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当农作物抽穗时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农作物丰收,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遗迹。

4、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

5、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汉姓是后来输入的。因为过去苗族没有文字书写自己的苗姓,只用汉字书写汉姓,以致使人误认为只有汉姓,而不知有苗姓。在未使用“汉姓”之前,苗族内部早有自己区分血缘宗亲和族系的“苗姓”。

扩展资料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地的灵魂,也是构成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西江苗寨之所以能够发展旅游业,最显而易见和最富有吸引力的核心资源,就是由上千栋木构吊脚楼依山就势构成的村落景观,以及蕴含在村落里面的苗族优秀传统文化。

西江苗寨历来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生计方式,村民谋生,以种植水稻为主,烧荒种小米次之,农闲时上山打猎以弥补肉食的不足。改革开放以前,农业在西江苗寨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西江苗寨开始零星出现各种经营商户。

到1995年,整个村寨仅有10户人家从事商业经营,20来户人家从事刺绣品加工,跟全国众多的民族村寨一样,生计单一、经济薄弱,没有任何现代产业作为发展基础。自2008年旅游开发以来,无论在景观景点打造、旅游文化产品供给、还是营销策略上,都紧紧以苗族文化为引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以苗族文化为引领成就西江苗寨快速发展十年



苗族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要追溯到上古时代以蚩尤为代表的苗蛮集团,甚至是更早的九黎和三苗。

苗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居住在靖州的苗族拥有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古老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如神话、传说、故事等口头文学以及歌舞、绣织等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苗族人民在民间工艺美术方面也颇有造诣。他们制作的工艺美术品,种类繁多,如刺绣、编织、彩绘、蜡染、雕刻、剪纸等等都各有特色。

苗族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纳雍的苗族刺绣也有数百年的历史。自种、自纺、自染、自织、自绣、自用的线绣等工艺,普及整个纳雍县境内的苗村山寨。苗族刺绣和挑花多以大自然为题材,结合生活实践,绣出风格优雅、充满民族气息的花纹图案。苗族妇女随手绣来,花样百出,有平绣、盘绣、结绣、绉绣、牵线绣、布贴绣等多种绣法,图案美观大方,耐人寻味,凝聚着苗族妇女的才能和智慧,堪与其他绣种争芳斗妍。苗族姑娘无不都是飞针走线“挑、编、织、绣”的行家。苗族刺绣种类的繁多和工艺的精美,让其他的刺绣种类望尘莫及。苗族刺绣不仅记录节日、图腾和英雄,还记载着苗族几百年迁徙的历史,在很多苗族刺绣图案中,都有水波状的花纹,苗族用这样的符号表示他们的祖先曾经跋山涉水,渡过长江、黄河,最后才来到西南。

苗族的绣花技术主要是用各种颜色的纱线在自己的头巾、腰带和衣襟上绣上具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别具风格。挑花历史悠久,许多民族广泛运用。挑花多以几何化的形体挑绣,讲究反挑正看,平滑细腻,朴素自然,无论在色彩、构图等方面都极富审美情趣,用挑花绣制而成的裙子、披肩、围腰、帽子、背包等生活饰品在民族传统工艺品中独具特色,深受都会人青睐。,

来源:人人网;石越宇的日志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她们的衣服特别的的精细精美色彩鲜艳不说还图案多样真的好漂亮呀!苗族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辞海》里记载“苗绣已同代表着苗家刺绣最高水平的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苗族刺绣、服饰正如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的:“苗女刺绣巧夺天工,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和前景。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苗族服饰,历史悠久。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载。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苗族服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呕欠嘎给希”——升底绣花衣是白洗式苗族服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图案,由“呕欠字”和“呕欠闪”两种类型组成,汉泽“红绣花花”和“暗底暗花衣”。二者背块均无刺绣,其他纹样与“呕欠嘎给希”相同。但服饰花纹图案变化最多的是“抛功拨”——袖花,其图案主要以各种几何图形布局,在不同的几何图形中,绣上各种花纹,组成许多不同名称的“抛功拨”——袖花。如“抛学啸棱”,汉意为“绫销红朵花”;“抛西勒拉学棱”,汉意为“小红朵蛇皮花”;“抛补追归”;汉意为“鸡菌花朵”;“抛刀么”,汉译为“树梢花朵”;“抛赶枝呵”,汉译为“蕨枝花朵”;“抛赶玖”,汉译为“针针花朵”;其花又称之为“抛赶旺”;汉译为“包谷花”;“抛声给学玖丢嘎”,汉译为“十六勾勾蚕花朵”;“抛所戈游”,汉译为“小四朵红花”;“抛所戈说”,汉译“大四朵红花”;“抛宝利学”,汉译为“浮漂红花朵”等四十余种服饰图案组成。
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 苗族银饰
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在距西江千户苗寨不足10公里的麻料,控拜,乌高。是苗族远近闻名的银饰之乡,其中以麻料最为专业,其百分之85的都是银匠,传说,其寨的李姓家族便是唐朝时期的苗族国家“南绍王国”的王室银器局之后。

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历史久远,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鬃”人。秦汉时主要居住在湘西、黔东一带,包括在“长沙、武陵变’或“五溪蛮”的名称之中,以后逐渐迁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区。还有认为是和远古的“九黎”有关。四川、贵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当做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败而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纪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迁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云南苗族人口90.7万,占中国苗族人口的12.2%。主要聚居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地区以及武定、禄劝等县。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民歌尤其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节(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欢聚一起踩鼓,跳芦笙舞,对歌抒情,寻求配偶,同时举行爬花杆、斗占比赛。苗族擅长渍麻织布、剌绣、蜡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蜡染、剌绣于一身,绚丽多姿。苗族主要从事家业。过去,狩猎是一项主要的副业,常用弓弩、火枪围猎猎物,实行“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间多神教和基督教。
【礼仪】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服饰】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习俗】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节庆】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
苗年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
杀鱼节 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
“祭鼓节” 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踩花山 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打背节 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建筑】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p</p 吃:1.吃油茶。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3.吃青菜。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上层为人居住。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节日、宗教信仰
节日,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苗族还有以下节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2.四月初八吃乌饭,纪念杨再思,也有传说是纪念要一妹乌饭用树叶煮成,要提前将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乌饭;近处的可以不回娘家,但要给她们送去。此俗仅限于杨姓。
  
3.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挂纸、烧香。一般都将家谱晒一次。
  
4.十月初二过"小年",要杀老鼠吃。
  
信仰:1.敬奉杨公再思。过去,乡境内有飞山庙16座。每年秋天举行盛大的庆庙活动。唱几天几晚人戏,其中"扛华山"和"打求财"等是每次必唱的节目,主要内容是,教育家庭和睦。在庆庙期间,要摆猪首、装香、烧纸。2.过去祭祖要杀牛,以自然寨子为整体,举行杀牛仪式,牛内脏用来祭祖先然后每人带一份肉回家。3.敬奉幡蝴,传说幡蝴是苗族的祖先。
婚丧习俗
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丧事: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苗族历史悠久,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贵州的苗族共360多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为集中。 人们通常把世界民族分为两大经济文化类型,一类是农耕民族的田园文化,另一类是游牧民族的“马背上文化”。然而却常常忽视第三种文化类型的存在,那就是介于两者之间“既耕且游”的民族。苗族由于政治、经济等种种原因,历来有不断迁徙的习俗,以迁徙求生存,求发展。但苗族又与游牧民族不同,他们以农耕为业,迁到一个地方,总要在那里驻足一段时间,男耕女织,养精蓄锐,然后再告别旧的家园,又迁到另一个地方,去建设一个新的家园。他们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遍布湘、鄂、川、黔、滇、桂各省区,还渡海到达海南,甚至越过国境进入东南亚。几百万人在大地上流动,这确实是一大壮举。?
  尽管他们越走越远,越走越分散,但文化传统并不曾丢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由母文化演绎成多种子文化,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拿服饰来说,如果其他民族以某种服饰作标识的话,那么,苗族是以多种服饰来做文化符号的。《中国苗族服饰图志》就列有173种。每逢节日,裙角飘动,银饰丁当,蔚为壮观。这些不同的“亚族群”符号,产生于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的方言土语,有不尽相同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群体组合。可能是由于长期迁徙、融合的原因,苗族的语言特别复杂,分为三大方言、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但都同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在贵州的民族节日中,苗族节日约占总数的60%以上,这是地域分散、习俗不一的结果。“跳花”一类节日集会最为普遍,内容大同小异,都是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但时间、形式、称呼就不同,有的叫“跳场”、“跳月”、“跳洞”、“跳年”;有的叫“玩花坡”、“坐花场”、“跳花场”;有的叫“芦笙节”、“爬山节”、“赶秋坡”;有的则叫“姊妹节”、“闹冲”等等。苗族过苗年,贵阳、黄平、松桃等地过“四月八”,清水江流域则过龙舟节,黔东南苗族在鼓社节祭祖,此外还有迎雷节、斗牛节、祭树节、杀鱼节、招龙节等等。
  苗族歌舞丰富多彩。歌有古歌、游方歌、飞歌、酒歌、丧歌、祭祀歌诸种,以古歌、飞歌最具特色。苗族乐器芦笙、唢呐、木鼓、筒、姊妹箫、木叶等别有韵味。舞蹈最有代表性的是芦笙舞,包括芦笙排舞,芦笙圆舞、芦笙四方舞、芦笙导舞、芦笙群舞、芦笙莽筒舞、芦笙鼓舞等。这些舞种历史悠久,传承性强,普及面大,参加的人多,保留了许多原始、古朴的特征,如注重节奏感,强调步伐整齐,群体性极强。成百上千的人在一起跳,动作却惊人的一致,表现出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苗族竞技性的舞蹈,有芦笙双人舞、连环套吹芦笙舞、滚山珠等。苗族文化有巨大的历史穿透力。苗族古歌,以诗的语言世代传承,把几千年的历史串联起来,从原始走到现代。六枝梭戛的苗族,至今保持着近乎原始的社会结构、生态环境、古老工艺和文化习俗,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在那里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文化生态博物馆。
  雷山西江的“千家苗寨”,苗家吊脚楼层层叠叠,气势恢弘,还有古老的“鼓社”组织,神秘之门还没有真正打开。

  • 苗族文化的特色
  • 答:苗族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多样的服饰:苗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服饰而闻名,男性常穿蓝色或黑色的长衫,女性则以绣花领子和彩色蓬蓬裙为主要特色。他们还善于制作银饰品,如银耳环、银项链等,这些都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独特的民族舞蹈:苗族人民以其独特的舞蹈而闻名,如“踩堂...

  • 苗族文化的特色
  • 答:4、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苗族妇女上身通常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巧妙地短不及膝,婀娜动人。相比之下,苗族男子的装束则相对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5、苗族有两种姓...

  • 苗族文化特色
  • 答:苗族文化特色为语言、宗教信仰、服饰、姓氏等。其中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并且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宗教信仰: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对象有...

  • 苗族文化特色有哪些?
  • 答:苗族文化特色有:第一、语言特点:语言分类上属于苗瑶语系。语音特点是声母多,韵母少。古苗语分平、上、去、入四声。语法方面,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作谓语的动词后。第二、服饰特点:颜色艳丽多彩、工艺精湛,款式丰富。工艺上刺绣、挑花、织锦为主,并且喜欢佩戴银类装饰,以黔东南苗族更加突出。第三、...

  •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
  • 答:一、文化 1、苗族服饰文化:苗族的服饰是他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以绣花为特色,花纹繁复绚丽,色彩鲜艳。苗族男子则喜欢佩戴银饰,银饰品丰富多样,如银环、银耳饰、银链等。苗族服饰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追求,还承载着他们的文化和历史传承。2、苗族舞蹈文化:苗族舞蹈是苗族...

  •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
  • 答:1. 芦笙节文化:芦笙节是苗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会吹奏芦笙,跳舞,庆祝丰收和祈求好运。2. 斗牛文化:斗牛是苗族的传统活动,两个牛角相撞,以展示牛的力量和勇气,也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3. 踏青唱山歌文化:春天,苗族人民会到户外踏青,唱山歌,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 贵州是苗族聚居地,苗族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 答:一、饮食文化。酸汤菜是苗族人特别喜欢的,在苗寨有一句话说苗家人“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五天不喝酒,没有女朋友。”所以苗家人的饭桌上基本都有酸汤菜。特别著名的就是凯里的酸汤鱼,现在越来越多吃法不止有酸汤鱼,还有酸汤牛肉、酸汤鸡、酸汤猪脚等。然而对于苗族人喝酒这件事,是...

  • 苗族文化特色有哪些?
  • 答:苗族文化特色为语言、宗教信仰、服饰、姓氏等。其中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并且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苗族姓氏 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

  • 苗族文化特色习俗
  • 答:苗族文化特色有:芦笙节文化,斗牛文化,踏青唱山歌文化,蜡染文化,刺绣文化,银饰服装文化,苗年文化等。苗族:中国56个民族之一,传说是蚩尤的后裔,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湘西和黔东南地区。芦笙节: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该节日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

  • 苗族的文化特色是什么?
  • 答:苗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居住在靖州的苗族拥有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古老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如神话、传说、故事等口头文学以及歌舞、绣织等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苗族人民在民间工艺美术方面也颇有造诣。他们制作的工艺美术品,种类繁多,如刺绣、编织、彩绘...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