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在古代分别能当多大的官?

2024-06-02m.verywind.com
~

现在考公务员或者高考是完全不能和当年的科举考试相提并论的,现在的年轻人考个本科,然后经过疯狂培训,将教材范围参透了,在考场之上融会贯通,基本上能捉到公务员考试的套路了。但是科举不同,首先三年才有一次,虽然不限制年龄,但是要看出身的,就凭借这一点已经刷下了一部分人了。

再说考试吧,首先就是博览群书,融会贯通。有人说八股文死板什么的,其实吧,能把八股文写好的不一定是才子,但是写不好八股文的还称什么全才呢?当然我不是给八股文平反啊,还是有很多名人考不上科举的,感觉可能是偏科严重。而且考生答题的时候还得提着脑袋,注意避讳,稍稍不留意就死翘翘了。

电视剧里经常有古代科举作弊什么的,这里面门门道道潜规则太多。还有一条要让人吐血的,就是三殿试前三甲还要看相貌,反正探花肯定是个帅哥就是了,比如小白脸和珅。所以你看人家嫁探花的姑娘们会那么开心啊,最起码长相已经入了皇帝的眼了。

结论就是一句,考进士比考清华北大难多了。至于探花长得帅这个门槛,咱先照镜子哭一会儿。

现在说说这些考上的人才能做到什么官吧。


秀才吧,是没有入仕的资格的。但是这个身份可以带来一些好处,比如能上当时的机关学校,也就是县、府学校学习,有资格再往上考试。因为国家免了徭役,一辈子可以安心读书,年纪大了办个学堂教教学生或者在县衙做个秘书什么的也是好出路。

举人的社会地位就比较高了,所以人范进考上了直接就乐颠了,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已经光宗耀祖。举人相当于省级机关招考的公务员,已经可以出仕为官,差不多能做到八品、九品的小官吧。

贡士就是举人参加中央政府礼部考试录取的学生,第一名就是会元。不过贡士不代表可以出任那个档次的官员,只是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每一个贡士都是准进士。

经过了层层选拔,贡士们终于要一睹天颜参加殿试了。殿试是一个排名次的过程,是不会将人刷掉的,所以只要进入到这一环节的选手们都已经放下心来了。进士都是可以做京官的,相当于通过处级干部遴选考试。

不过进士也是有等级的,除了相貌出众(当然才情也要出众)的三鼎甲,还有二甲赐进士及第,就是准进士出身了。三甲同进士出身,这个“同”字一般不要怎么受人待见的,一个字差人一等。曾国藩就是同进士出身,非常讨厌别人说这三个字,一说就撂杯子走人。还有就是左宗棠举人出身,一直非常遗憾,总觉得人生不够完整。



以清朝科举为例吧。

当个秀才有多难?

首先要知道秀才是什么?秀才是参加院试成功之后,摘掉童生帽子的读书人。童生并不是按照年龄来的,它主要是看你有没有取得秀才的资格,如果没有,那你七老八十也还是个童生。

那么考秀才有多难呢?按照清朝的记录,院试每年其实比高考要少的多,三年只考两次,在一个人口大县往往只有三四十个录取名额,然后接着递减,最少的县只有十几个人。这就相当于现在的读书人,在全县那么多人面前考进前三十、四十名。

再举个例子吧,从小就不怎么聪明的曾国藩,他有个爸爸叫曾麟书,也是不太聪明的人,并且根据曾国藩后来“积苦力学”的描述,他的父亲一直都是深埋诗书之中,但是一直都考不中,连续考了17次之后,到他43岁那年才中了一个秀才,比他儿子中秀才的还要晚二十多年。

这其中的艰难,应该是可以想见的。

尽管考秀才已经非常难得,但是却也没有入仕的资格,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做官的资格,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的,秀才这个身份也是有它的好处的。比如见到县官不需要下跪,比如我们著名的海瑞先生,就因为不跪被称为“笔架山”,还能去当时的机关学校,比如县学之类的,最大的好处是免了徭役,也就是不需要随便拉去做苦力了。

中了秀才的人一般会继续考试,就像曾国藩的父亲一样,如果实在中不了,也只能去私塾当个教书先生什么什么的,维持生活还是相当容易的。

三年一次的乡试

你考个秀才都已经这么难了,更别说考中举人了,这也很难怪范进考中举人之后的欣喜若狂。举人和秀才已经大不一样了,相当于考中了公务员了,不仅可以出仕为官,尽管要等吏部的分配,但总是还是有机会的,一般可以分配到七八品的小官。

如果说秀才还只是一个普通人,举人已经是可以直接参与国家治理得人物了,左宗棠就是一个举人出生,却也凭着他的才华,在之后收复新疆,打击叛军,乃至做到了封疆大吏的地位。这也可以理解范进本人的中举之后欣喜若狂的表现了。

但是考中举人和考中秀才之间的差距更不是一般的大。

选拔举人的考试叫乡试。这种考试基本上每三年举办一次,在每年的八月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能参加乡试的秀才又不同于秀才,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秀才都可以参加乡试,只有那些在各州各县举办的科考中达到一定合格线的秀才们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乡试的录取率更是低的可怕。根据清朝的规定,各省举人的名额只按照各省的教育水平的高低,还有人口的多少进行分配,有的时候也看纳税的多少。

但是这种也是很有限的,就相当于现在的清北招人,直隶地区,也就是天子脚下是每三年只录取120人,当时的江南省,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一带,也只有120个名额,这还算是多的,像当时的贵州、陕甘一带,往往只有三四十个名额。

如此难度,也是可想而知了。

总是被忽略的贡士

贡士就是参加了中央礼部考试也就是会试之后取得参加殿试资格的考生,贡士的第一名就是熟知的会元。可以这么说,每一个贡士都是准进士。

但是考过贡士,参加殿试,依旧是最后一道关卡。

会试一般在乡试过后的来年开春举行,所以也被称为“春闱”。会试的录取率往往是最低的,因为会试竞争的是那些各届会试中失败的举人,人家等了三年又三年,战斗力之强可想而知。既有可能是上一届落榜的考生,也有可能是30年前落榜的考生,考的时间往往比你的岁数都要大。

尽管清王朝为了笼络天下读书人,还会在一定的庆典中宣布开恩科,也就是再给一次会试的机会,但是根据查询,在清朝267年的历史里,恩科也只开了5次,基本上是少得可怜。

这也就是科举考试的残酷性,有句俗语叫“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你五十岁考上进士还算是年轻的,所以根本很少出现电视剧里那些年轻才俊鱼贯而入,风华正茂参加会试的场景,很有可能是一大群老头子陪着考你,作为你的同年。

请问你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信心?清朝在267年中一共只考了112次会试,登记在册的进士人数只有26849人,哪怕是从废除科举制度的1906年开始,平均下来每年也只录取一百多人,你看看现在的本一率,都没有这么低过。

但是这一关过去了,你也就稳了,因为当你考到贡士之后就不会再刷人了,但还是要排个名次,进士的资格你是稳了的,只要你不搞出像唐伯虎那样的幺蛾子,往往是没有大问题的。

此时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便成了所有贡士的追求。如不是一甲,也还有二甲赐进士及第和三甲的同进士出身,但是往往你混到了三甲,也会在同僚里面抬不起头来,就像曾国藩,因为这个三甲出身,一直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如此例的还有很多人,尽管他们最后官至将相,却也还是深深的以此为憾。

终于成了“老爷”了

你受的读书的苦,在你考上进士之后,也就算告一段落了。

当你走过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之后,当你经历了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的身份之后,你已经成为了古代帝国庞大但又占比很小的官僚阶层中的一份子了,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官场上好好混下去了,但是无论混的多差,哪怕是被罢官,你著书立说,广收学生,比如顾宪成,照样有一大群人的追随。

进士的发展也是旱涝保收的,如果你是举人当的官,哪怕你十年来老天爷眷顾,干得很好,你也很难混到中央那个级别。

而如果你是进士,一般都直接进中央后备人才储存部翰林院报道,哪怕是后来外放,最起码也是个知县,放在现在就是一个县委书记起步,混的好的更不用说,起步就是县局级别,前途更是无可限量,像曾国藩、李鸿章就都是普通的进士干到了正国级,张之洞学历最高,是慈禧亲点的探花郎。



秀才能上当时的机关学校,也就是县、府学校学习,举人相当于省级机关招考的公务员,贡士就是举人参加中央政府礼部考试录取的学生,进士都是可以做京官的,相当于通过处级干部遴选考试。

秀才是不能为官的,只能做个师爷,文书 ;举人和贡士可以做八九品的小官,像县一级的副职主薄等;进士分三级,分别是赐进士,同进士和进士及第,进士是可以做到二品大员的,像六部尚书等。

秀才没有办法当官,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一些特权;举人只能在地方上当一个小官;贡士要比举人要高一个等级,要进行殿试;进士可以在朝廷中任职了,可以担任一个中央官职。

  • 古代进士,举人,秀才出身的各能做什么官
  • 答:秀才不能直接做官,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举人得授九品官职。进士得授七品官职。举人的待遇对于普通人而言吸引力也是巨大的。贡士成为举人以后还可以继续参加会试(闱)考取贡士,古人参加会试合格就是贡士,可以参加殿试。贡士的待遇比举人要高一些。进士中举人并顺利成为贡士以后就可以参加殿试了...

  • 古代从秀才往上的学历等级顺序
  • 答:1、秀才以上的等级顺序:秀才、举人、贡士、鼎甲,科举等级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2、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4、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5、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清制称会试考中者为贡士,再经殿试赐出身,乃为进士,但习惯上每于会试考中后即...

  •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有什么区别?谁的等级最高?
  • 答: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是古代读书人的四种头衔,不过这四种称呼之间有什么区别大家知道么?其实各个朝代对于这几种称呼的解释各不相同,科举制虽然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也直到唐朝以后才逐渐成熟,明清时期各方面的制度最为完善,所以下面就以明清为例为大家讲讲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之间的区别。其实秀才的...

  • 古代科举考试的名次
  • 答:古代科举考试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3、会试是...

  • 古代考试的等级有哪些?比如说有乡试,会试,殿试,秀才,举人,进士,这...
  • 答: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

  •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都能当什么官呢?如何判定的?
  • 答:以前的古人只有选择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光宗耀祖。因此十年寒窗苦读,有人欢心喜悦,有人痛哭流涕。如果大家认为以前的科举考试十分的容易,其实是错误的。当时能考上个进士可要比现在考上清华北上要难上许多,而且还要看长相,更是难上加难。在古代考上秀才不能当官、举人可以当个八九品官员、贡士只有...

  • 古代科举考试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 答:科举考试的四个阶段没有两个会试,而是分为:童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四级。1、童子试亦称童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 ,第一名称“案首”。

  • 古代的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
  • 答:科举最高的功名就是进士了,进士对普通百姓来说只存在于传说里。考中举人后先要入京进行会试,会试通过的人被称为贡士,贡士才有机会成为进士。现在电视剧里面的借盘缠进京赶考的故事在古代基本不可能发生,因为进京赶考的士子要是缺钱的话,地方富豪会主动送上大把的银子。成为贡士后参加皇帝亲自主考的...

  • 古代科举制度分为哪几个等级?
  • 答:举人(第三级院试)——生员(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相当于大学生或研究生,因为他们毕竟是从众多的秀才中脱颖而出的。贡士(第四级乡试)——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 进士(第五级会试)——举人参加在北京的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

  • 科举考试等级是什么?
  • 答:科举制度分为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八个等级。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在宫中主持,也叫...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