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中和" 、"意境" 之美

2024-06-02m.verywind.com
~      

      要说的这部电影,年纪差不多要和我一样大了。我很喜欢,希望你们也是。

    ( 本文仅从美学出发,内有部分个人观感,若有不同,请多包涵。)

          1991年,由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张艺谋导演的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国际上屡获嘉奖。有媒体评价道,《大红灯笼高高挂》几乎是张艺谋形式和内容结合得最好的电影之一部电影对东方专制主义的嘲讽入骨三分。

 

    “中和”,作为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之一,正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和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强调适度,感情的适中,要对情感的表达加以节制,若是如同洪流决堤一般奔泻而出,实际上有时候反倒会适得其反。其次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气氛,显得更加的恰到好处。而中和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最高层次天人合一的特征在这部影片中体现较少,但是前两个特征,尤其是第一个,却有很多地方得以体现。

      这部影片通篇并没有直接提及中国传统封建思想这几个字,却在无时无刻,用镜头,用意象,用色彩不多不少刚刚好的告诉你,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可怕之处。电影是个悲剧。悲凉到万劫不复,毫无尽头。但是,很节制,这其中大哭大笑般的情感宣泄式的表达在影片中几乎没有。

    接下来,我们从一开始看起。

   

     

        电影一开头由巩俐饰演的大学辍学的女学生颂莲,因为现实,却不得不嫁入陈家做四姨太太,虽不情愿,可由于继母的狠心、现实的残酷以及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弊端,不得不做有钱人的姨太太。

    一个对颂莲脸部特写的、固定的长镜头,没有多余的动作,也没有过多变化的表情,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继母的几句关键性对话,眼眶里有泪水  却一滴也没留下来。一方面,为了刻画颂莲坚强硬气的性格,虽然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却又不得不像家族大家长制度低头的这样一个无奈却又悲愤的心理状态;但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有节制的情感表达与对话,让观众更加投入到颂莲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去,也能引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像对于颂莲继母这样的表现形式一样,贯穿整部电影,至关重要的,就是陈家大家长    ——老爷

 

    整部电影具有特色的,这个算是其一了。

    电影对于整个故事中最重要的人物老爷连一个正面的镜头都没有,更别说是近景、特写了。就算和颂莲对话,镜头也只拍颂莲一个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整部电影看下来,你就压根不知道老爷长什么样,只有背影、侧影、远景、以及对话时的声音。这样有节制的表现手法有点特别,却刚刚好,很到位。

    老爷,一个在中国封建社会没落时期,传统家族制度中的大家长,带动着整个家族的走向,决定着这个庭院里四个女人、仆人们的起起落落,也决定着他们的悲欢生死。而女人们,更像是他圈养在各个庭院里的手中玩物一样。这种表现方式,看不到的老爷的脸,仿佛像是这部电影中从未提及的中国封建传统思想一样,就像是一双无形的手,有形似无形的操纵着整个庭院中人们的生死。

     

    而对于颂莲悲剧性的结局以及家族中其他人的悲剧,应该有很多的哭泣镜头,但是大多数都是像第一个镜头似的,无声的哭泣更是传神。

  比如新婚第一个晚上,老爷去三院之后,颂莲举起灯笼照亮自己的脸庞,音乐突然响起,以及上移的逐渐拉近的镜头,从镜子中拍摄的脸,她没有流泪,没有说话,只是一用手蒙了下脸,在灯笼红光的映衬下,更显得几分悲凉;

   

    在老仆人告知颂莲,雁儿医治无效死了的时候,她其实是有所动容的,但是她没有流泪,只是声音变得颤抖,之后便借酒用来消愁。甚至在最后当她知道 正是因为她醉酒后向二太太不小心捅出三太太的情事,才害的三太太被抬进死人屋强行上吊的。她也并没有哭,也许是事情的突然,让人来不及哭。

  当她在冰天雪地里打开门,亲眼看到三太太被吊死的样子,愤怒与疯癫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整个结局的悲剧色彩更为浓厚。她一句话也没说,疯了一样的把三太太的院子的灯笼、自己院子被封了的灯笼全部点亮之后,放着三太太唱的戏曲碟片,满地的黑色灯套,满屏的幽幽红光……镜头从屋外的远景逐渐推进,慢慢放大的传统戏曲的音量,越来越快的锵锵锣鼓声,以及带有杀人字眼的歌词…更加彰显出封建社会女人生死无奈的悲剧色彩。

    从门框看过去恰巧能看到屋内颂莲在一片红灯笼的红光中端坐在那里,她面无表情,没有说话。整个画面安静简单。却更加凸显出其中内含的戏剧冲突,以静制动。 如此一来,内敛有节制的表现形式几乎使整部电影的悲剧色彩推向了高潮。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便是贯穿整部电影的点灯、灭灯、封灯,以及哪院点灯哪院锤脚,哪院点菜等一系列到处都是仪式感的家族传统。 

      没有明说它们都代表了什么,每晚夜暮降临点灯之时,四个院的太太们与丫鬟们需候在自家院口,等待着老爷的选择。白发苍苍的下人拎着大红灯笼伴着锣鼓配乐声,一路快步,把灯笼立在谁院门口,哪院就侍寝。这一段没有人说话,除了拎着灯笼走过来的下人,也没有人动,放下灯笼之后,全程也只有管家的大喊的一声“某院点灯!”

    一人欢喜,他人忧啊。这样有节制的话语,有节制的表现方式,使观众整个注意力都放在了红灯笼上,这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情绪的带动。并且每每点灯时,耗时较长的一个一个点灯、挂灯的特写镜头,没有配乐,挂灯笼的声响似乎也格外的响,响彻庭院。灭灯也是,长时间的特写镜头,以及吹灭灯笼时候的巨大声响,没有人说话,也没有配乐,显得更加的清冷…甚至最后封灯时无声的,给一个一个红色灯笼套上黑色灯套的这样一个过程,红与黑的对比使得情感的表达刚刚好。

这样一个有节制表达情感的表现方式,不多不少,带着你自己的心情跟着庭院中的女人们一起,随着点灯、灭灯、封灯的这一过程,起起落落,欢喜寞落。

      其实这里也体现了审美的另一个形态——“意境”,也就是情景交融。

    挂灯笼、灭灯笼、以及最后封灯笼的这一系列场景,与庭院中女人们因此产生的不同心境与喜悲相互交融,衬得红灯笼的红光更加刺眼,也使最后封灯时候的黑布看起来更显沉重。同时使得女人们由此而不同的心情更加深邃。

    时空转换  —— 同一个庭院,却因为灯笼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从而寄予着不同的情感。时而点灯红彤彤一片,时而灭灯灰蒙蒙一片,以及最后的封灯黑压压的画面,此地的情景与彼时的情景融合在了同一个意境之中,因为此时彼时的对比,更显凄凉、更具有悲剧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

    再道颂莲起初来到府上的时候,表情从一开始不明白,故事讲到了中间,也有一些人把真相透露给她,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挂灯”这个简单的“仪式”对她的一个玩笑。当影片把几个女人的争斗化在在哪个院点灯的时候,女人间不多的对话尤其精彩,话中有话,讥讽、冷眼,不多不少,无疑不是导演对人物蒙昧无知与悲剧性格的有节制的一个展露。

      最后电影的结局处理,又是一个夏天,又是迎接新的姨太太进府,又是同一个锣鼓齐鸣的欢快景象,长的相似的庭院,同样的锤脚点灯,仿佛预示着下一个颂莲的开始,又一段悲剧的来临,以新来的五太太与下人之间的几句对话,直接揭示颂莲最后疯了的结局。

   

          她,疯了。

      电影最后结束时,颂莲穿着刚嫁过来时穿的学生装,梳着同样的麻花辫,六神无主的在点着红灯笼的庭院里走过来走过去,伴着中国传统戏曲以及锣鼓声,镜头也是逐渐的推远推高。颂莲一个人好似在一个四处禁闭的围墙高挂着红灯笼的庭院里,天色一点一点暗下来,本来整个画面灰蒙蒙一片冷的甚至发青,然而一排排红灯笼的点缀乍眼的有点摄人心魄。随着颂莲的走动,画面的衔接也是采用逐渐叠影的效果,一层层的你会觉得整个屏幕到处都是大红色的灯笼,起起伏伏,层层叠叠,如幻如影,如醒如梦。

      电影同时也借此讽刺了这个时间的中国封建社会制度。虽然处于末期,社会的各个角落依旧藏污纳垢着这些顽固的封建残余,看似奄奄一息,却富有极大的生命力,或深或浅的残害了一代又一代的可怜之人。颂莲因为点灯、灭灯、封灯这一传统代表的这个封建传统的一夫多妻制以及封建大家族制度,见过了像玩物般的女人的生死,想要反抗却什么也改变不了,最终慢慢妥协甚至后来也逐渐变成这封建制度中的一份子,越陷越深,最终走向疯路的结局。 最后的画面,颂莲在这红灯笼的包围中走来走去,却永远也走不出去。然而故事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悲剧而结束,一切如故。就像中国封建家族制度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悲剧而彻底结束。颂莲其实就代表了其他有同等遭遇的女性,虽然已到末期,但仍然有此等悲剧找不到出口,让人无可奈何的唏嘘不已。

      景还是那个景,此颂莲却非彼颂莲了。

        最后仅仅一个简单的画面,悠扬悲凉的配乐,固定镜头好似永远封固了这一画面。春夏秋冬,晴天雨雪,她永远如幻影一般的留在了这个牢笼,白日黑夜。像狗像猫,似人似鬼。她不住的走来走去,好似是昨天,更像是永恒。她永远走不出来,永远无人救援。这样的结局使得整部电影的悲剧色彩更为浓厚,也极富意境之美,悲剧的情感与点灯庭院的景相互交融,不同的情与相同的景重叠在一起,时空仿佛交替回转,颂莲穿着学生装,梳着麻花辫,独身一个人,拎着行李走进了庭院,左顾右盼着。

 

    篇幅冗长,内容繁杂,感谢阅读,若能引起一星兴趣,半点欢喜,都是可贵。

  • 巩俐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讲的什么?
  • 答:《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艺术成就在于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将原著中尖刻揭露和讽刺封建制度下人性的扭曲变形的整个过程,与张艺谋在视觉美学上的追求和文化底蕴上的挖掘,统一于一部电影作品之中,创造出一个荒诞冷酷、极具象征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什么话都没说,它却表现了很多,这就是一部优秀电影作品的...

  • 介绍一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故事情节和主要演员
  • 答:陈府的规矩,当陈老爷要到哪房姨太处过夜,该姨太房门前就会高高挂起一个大红灯笼;但若犯了错事得罪老爷,就会被“封灯”,用黑布套包上红灯笼高高挂起,以示不再被受恩宠。年轻漂亮颂莲一入陈府变卷入几房太太懂得明争暗斗中,梦想成妾的丫鬟雁儿也对她充满敌意。逐渐失宠的颂莲为夺势,假装...

  •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剧情解析是什么?
  • 答:通过《大红灯笼高高挂》可以了解到,这部电影是张艺谋形式和内容结合得最好的电影之一,对东方专制主义的嘲讽入骨三分,它是张艺谋一次大胆尝试的实验之作,这样的实验电影在中国电影里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影片本身没有过多声音重叠的场景,也没有任何后期添加的音效,比如为了显示黑暗势力的统治地位,一直没...

  •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几段京剧含义
  • 答:4.颂莲因假孕被封灯,她为惩罚泄密的雁儿,揭发她在屋中点灯笼,雁儿受罚后,二院点灯,梅珊在楼顶上唱。《桃花村》:非是我嘱咐叮咛把话讲,只怪你呆头呆脑慌慌张张。今夜晚非比那西厢待月,你紧提防,莫轻狂。关系你患难鸳鸯,永宿在池塘。已然错情生波浪,怎能够粗心大意你再荒唐。鼓打二更...

  • 《大红灯笼高高挂》老爷从没露过面,却是最“恐怖”的人,你知道是谁么...
  • 答:张艺谋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导演。他认为自己最好的作品应该是这部《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改编自当代作家苏童的小说《妻妾群居》。影片指责妇女通过各种艺术手段破坏一夫多妻制。影片反映了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主题是反封建。张艺谋早期的电影都蕴含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民间”文化中,张艺谋独到的见解...

  •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灯笼贯穿全局?它代表着什么呢?
  • 答:1. 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灯笼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元素,它贯穿整部电影,承载着深远的意义。2. 红灯笼在影片中象征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夺灯笼,这一象征权力的标志。3. 然而,这种争夺最终导致她们的思想和心灵扭曲。在这一过程中,...

  •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剧情情节,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 答:在与三姨太交往中,颂莲发现了三姨太梅珊与高医生私通,在一次醉酒后,颂莲将这个秘密说出,三姨太被陈老爷吊死在陈府角楼中,颂莲终于奔溃了。次年春,陈府敲锣打鼓,挂起了红灯笼,新姨太来了,颂莲穿着女学生装在陈府中看着一切事情,继续轮回。《大红灯笼高高挂》以颂莲为主线,在颂莲从入...

  •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逐渐的堕落,环境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吗?_百...
  • 答:颂莲是故事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主人公,是张艺谋和巩俐合作塑造的重要银幕人物形象之一。颂莲本来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洋学生”,追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应该成为旧社会、旧家庭及其婚姻制度的叛逆。作为一个反抗旧社会及其“老规矩”的女斗士,颂莲的主要性格特征是“叛逆”。...

  • 《大红灯笼高高挂》巩俐演的几姨太?
  • 答:那就来说说这部电影,她在片中扮演“四姨太”颂莲。《大红灯笼高高挂》讲述的是旧社会一段姨太太们争宠的故事,张艺谋把这部电影拍摄的色彩艳丽,但是整个画面又极具冷峻。张艺谋不亏是摄像师出身的,他的作品中电影的构图和配色极具视觉冲击感。这是张艺谋成为一名伟大的导演的重要技能。巩俐《大红灯笼...

  • 求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免费在线观看的百度网盘资源
  • 答:《大红灯笼高高挂》高清资源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3eMaLd_hXxqNFI7F4HNOxw ?pwd=1234 提取码:1234《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张艺谋执导,巩俐、何赛飞、马精武、曹翠芬、孔琳、金淑媛等主演。该片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影片围绕封建礼教...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