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自记庐山诗苏轼原文赏析在线翻译解释

2024-05-31m.verywind.com
~ 译文

我苏轼第一次进入庐山,看见山谷奇异秀丽,是平时没有见过的,我的眼睛几乎应接不暇,于是下定决心只是观看不作诗词。不一会就听到山中僧侣和百姓说:“苏子瞻来了!”不知不觉地没有意识中作了一首绝句:“穿着草鞋拄着竹枝,挂着一百个钱在拐杖上到处游荡。可是奇怪深山老林,每个人都能认识我这个沦落的旧官吏。”随后我又讥笑自己刚才的言论有错误,于是又作了两首绝句:“青山就好像从来不相识,高傲的样子与我一点也不亲近。要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改年就是故人。”另一首诗说:“自从过去就一直想静静地欣赏,经常做梦神游在飘渺云彩之间。现在不是在做梦,真地来到了庐山。”

这一天,有人把陈令举所作的《庐山记》寄给我,我一边走一边读,看见其中有的地方提到徐凝、李白赞咏庐山瀑布的诗,不由觉得好笑。开先寺的住持求我作诗,我就作了一首绝句:“玉帝让银河垂下来一股水流,自古以来只有像贬谪下凡神仙一样的李白所作的诗最好。飞流溅起水花不知有多少,何不给徐凝洗一洗他的臭诗。”

在山中南来北往地游览了十多天,我认为山中的名胜奇绝,多不胜数,择其最好的,要数漱玉亭、三峡桥,所以作了《庐山二胜》(即《开先漱玉亭》、《栖贤三峡桥》)两首诗。最后与著名高僧常总老一起游览西林寺,又作了七绝诗一首《题西林石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所做的庐山诗,全部都在这里了。

注释

仆:古时男子谦称。

僧俗:出家为僧,在家为俗。

芒鞋:一作“芒鞍”。

百钱:晋朝的阮修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畅饮。

故侯:故秦东陵侯召平,秦亡后为布衣,称为“故侯”,他种的瓜称“故侯瓜”。这里是苏轼自指。

自哂(shěn):自嘲。

偃(yǎn)蹇(jiǎn):高傲的样子。

清尚:清洁高尚。

初游:《东坡全集》中作“神游”。

杳霭(ǎi):云雾弥漫的高处,指庐山。

东令举:即陈舜俞,湖州人,举制科第一,熙宁年间,以不奉行青苗法被废黜,苏轼通判杭州时与他相交甚密。

徐凝:中唐诗人,其诗为自居易所重。其《庐山瀑布》诗云:“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望庐山瀑布》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旋:随即。

开元寺:在庐山南麓,原为南唐李中主书堂,后为寺。清圣祖更名为秀峰寺。寺西有二瀑,世称东西二瀑。

谪仙:李白诗才奇绝,世称谪仙人。

漱玉亭:在星子县西,位于庐山开元寺后,宋僧若愚建。同三峡桥、西林同为庐山名胜。瀑布落龙湫,流经于此,萦亭而出,有如漱玉。

三峡桥:建于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原称栖贤桥,现名观音桥。

摁老:即庐山东林寺长老常总法师。

西林:即西林寺,庐山三大名寺(西林,东林、大林)之一,晋太元中僧慧永建。

了不同:一点也不相同。在《东坡全集》中,此句为“远近高低各不同”;诗题为《题西林壁》。

赏析

《自记庐山诗》是一篇记游文章。从写作方法上着,它与其它文章不同,文章有诗有文,诗以文连缀,文以诗贯穿,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篇饶有趣味的“诗话”。从内容上看,它没有直接描写庐山“山谷奇秀”的自然景观,而是着力从作者的耳闻目睹的思辨,引发深刻的哲理,达到一种新的意境。

文章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写了苏轼初入庐山的情感。“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文章起笔便开门见山,初见庐山的感受便跃然纸上,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令人心驰神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又给人一种作者将挥动如椽之笔细致刻画这一“胜绝”景致的感觉。然而,作者却出乎预料地发出了“遂发意不欲作诗”的感叹,使读者百思不得其解。可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在“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时,写下了“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知故侯”的诗句。这首诗是一幅自画像。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后,既无公务,又不敢多作诗文,也不敢多与人交往。黄州没有什么名胜,但江南的黄州诸山也是景色佳丽,风雨云月,阴晴朝暮,千姿百态。因此,苏轼经常拄着拐杖,载着酒食,乘舟泛游,聊以自慰。“自挂百钱游”说的是晋朝阮修,常步行旅游,将钱挂在手杖上,遇到酒店,便独自酣饮。“故侯”指秦东陵侯召平,秦亡后变为平民,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苏轼以阮修为榜样。以东陵侯自比,是想说明他的处境,同时也反映了他被贬官后的复杂心理状态。这首诗不仅写出了苏轼被贬后的境遇,也自圆了“遂发意不欲作诗”,还为以后的借庐山写意铺平了道路,可见作者行文的严谨及深厚的文字功底。苏轼是有抱负的,他没有停留在“自挂百钱游”的“故侯”角色上,所以,他“自哂前言之谬”。然而,谬非言之无物,只不过是抛砖引玉,引出了“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和“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的诗句,同时也提出了本文要解决的问题。这两首诗是说,今天真的见到了庐山,但是,如果同庐山紊无往来,它就会非常高傲,不和你亲近;要认识它的本来面目,就必须过去就是它的老朋友。现在虽然来到了庐山,而且“不是梦”,但是不和庐山深交,就不可能认识它。文章到这里可算是第一段的结束。这一段着重写了要想了解庐山,就必须同庐山交朋友的道理,引出要想了解一件事情,就必须接触它,了解它,分析它的议论。

接下来是文章的第二段。文中的陈令举是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博学强记,举制科第一,因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而被废黜。与苏轼友善。作者在庐山群峰中游览名胜时,得陈令举的《庐山记》,边走边读。其中提到了徐凝的描写庐山瀑布诗“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不觉忍不住笑了。庐山瀑布是庐山的景致之一,古人常以此为素材做诗。李白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为后人所传颂,这是他反复体验,细心观察的结果。而中唐诗人徐凝则用自己写庐山瀑布诗来与人争高低,自认为是得意之作,自然让作者所笑。当他进入开元寺时写下了“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的诗句。苏轼做此诗,将论,苏轼在这里对徐诗的贬斥有点过分。对于诗和诗人的评论,往往因人而异,就拿徐凝来说吧,白居易就认为他的诗比张祜(唐代诗人)的诗好。由于苏轼不喜欢徐诗,所以对徐诗贬斥有点过火。

文章的第三段是全文的精华部分。“往来山南北十馀日”的苏轼,一路见闻,“不可胜纪”,虽然作了如漱玉亭、三峡桥等诗,但最著名的也是“仆庐山之诗尽于此矣”的是与宋代名僧、庐山东林寺主常总游西林寺时写下的《题西林壁》的七言绝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日,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前两旬描绘了庐山的千姿百态,接着作者抓住侧看横看山形多变这点发议论:事物是复杂的,具有多方面的性质,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局部·身在庐山中往往看不到庐山的全貌或常在庐山,反而熟规走睹,感觉不到庐山的优美。以此比喻为人处事,要对客观事物的总体有正确认识,得超越个人狭小范围,摆脱偏见。诗先写多角度看山,似电影镜头不断转移,形象具体藤变换流动,从而悟出道理,是用比兴手法而非空泛说理,理有情致,诗有辞采,构成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作。《题西林壁》一诗天然浑成,不落臃肿雕琢迹象。它不是以形象取胜。而是以理趣见佳,读起来其理趣一时令人无从捉摸,觉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其原因就在于它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掘出一些颇富哲理的思想。

全文以文为线,以诗阐发议论,起伏迭宕,结构严谨,取材贴切丽富于变化,《题西林壁》一诗可以说是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体现了苏轼写《自记庐山诗》的真正目的,使读者从中得到裨益。(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 自记庐山诗原文及译文
  • 答:重来游,还复悲。自记庐山译文:天地广大,山河辽阔。我独自悲伤,黯然神伤。想起往昔的游历,怀念曾经的游览。流连于山水之间,沉浸在云霞之中。庐山的歌声悠扬,松柏的枝叶摇曳。泉水激荡,石间奔涌;风竹摇曳,发出鸣响。往昔的游览之地,如今已经不再。若重游旧地,仍会感到悲伤。苏轼的历史地位和作...

  •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翻译
  • 答: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翻译 是:在山南来回已有十多天,认为景色很优美,不能用语言描述完。此句节选自北宋文人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自记庐山诗《东坡志林》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以诗话的形式记述了作者游庐山时所看到的情景。作者将其在庐山创作的五首诗串入文中,以精美的诗句插...

  • 自记庐山诗的独特之处
  • 答:”但又暗笑前面说的荒谬,又再做了两首绝句:“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和“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当天,有人把陈令举的《庐山记》拿给我看,我便边走边读,看到其中说到徐凝、李白的诗,不觉好笑。一会儿到了开先寺,主僧向我要...

  • 苏轼记游庐山原文赏析鉴赏
  • 答:苏轼《记游庐山》原文|赏析|鉴赏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 芒鞵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又云: ...

  • 苏轼 记游庐山 翻译
  • 答:译文:我刚到庐山时,山谷奇异又秀丽,是我平生从未看到过的,我的两眼几乎是应接不暇,于是就产生了不想要作诗的念头。不久看到了山中的僧人,他们都说“苏子瞻来了”。我便不自觉做了首绝句:“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但又暗笑前面说的荒谬,又再做了两首绝句:“...

  • 自记庐山诗的作品鉴赏
  • 答:苏轼诗曰:“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其实,他心里要的就是这种莫大的荣耀,要的就是民间对他的认同与拥戴。死过一回的他,没有白白地受难。他还想既作政治的优化大师,又作文化的优化大师。他觉得,这次来庐山,倒是他作为双重价值的大师的一次民意测验。于是,他得意洋洋,又作了两首五绝诗。

  • 记游庐山原文及翻译
  • 答:而是着力从作者的耳闻目睹的思辨,引发深刻的哲理,达到一种新的意境。全文以文为线,以诗阐发议论,起伏迭宕,结构严谨,取材贴切丽富于变化,题西林壁一诗可以说是在文中起到了蕊龙点睛的作用,充分体现了苏轼写《自记庐山诗》的真正目的,使读者从中得到裨益。

  • 庐山记游诗四首古诗
  • 答:苏轼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由《自记庐山诗》北宋苏轼的一篇散文,此自记为苏轼把庐山作为事物以及人生感悟的象征,指出了人生的苦楚与价值的转换;同时提出了在庐山心灵感触与超越思想。以独特的辨证方法来看待、处理自身的欲望,不断强化超越自我的人生信念。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日所未见,殆应接...

  • 求苏轼《记游庐山》的翻译!!!
  • 答: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选自《四部备要》本《大云山房文稿》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

  • 初入庐山赏析_初入庐山翻译
  • 答:初入庐山赏析,由大学高考整理,这首诗一共有三首,在本文中将三首诗放在了一起,共大家赏析,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初入庐山 作者: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蔼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