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清朝著名的文学家郑板桥为何认为吃亏是福? 古人说的吃亏是福可有典故否?

2024-06-02m.verywind.com
郑板桥诗词《吃亏是福》原文是什么?~

原文: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在即是矣。

译文:人的所得一旦达到丰盈充足,就是他要开始耗损的时候了;而当一个人变得欠缺不足时,他也就会开始渐渐充裕起来。对自己有些损失,那自然也就有利于他人,这样一来,大家也都心平气和,而我自己也得到了内心安宁。结果是既平和又心安,这就是一个人真正的福气了。
出自——清代郑板桥《吃亏是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郑板桥的弟弟郑墨在家务农,忽然有一天,郑板桥收到了弟弟一封来信。弟兄俩经常通信,然而这一次非同寻常,原来,郑家与邻居的房屋共用一墙,郑家想翻修老屋,邻居干预,说那墙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不是郑家的,郑家无权拆墙。
其实,这契约上写得明明白白,那堵墙是郑家的,邻居借光盖了房子。为了这堵墙,官司打到县里,尚无结果,郑墨越想越难过,感觉太受人欺负了,心里的怨恨实在咽不下去。于是自然想到了在外做官的哥哥,自觉得有契约在,再加上哥哥出面说情,这官司就必赢无疑了。
郑板桥知道此事后觉得很不自在,考虑再三,给弟弟写了一封劝他息事宁人的信,同时寄去了一个条幅,上面写着“吃亏是福”四个大字。
郑煊长年经营木材生意,一次他的货运到外地后价格狂跌,即使卖掉,也将血本无归。郑煊以为自己的末日到了,很沮丧,郑板桥得知后便送给郑煊一幅题词。
郑煊带着题词回洪江,没想到在回来的路上,木材价格突然升高,他意外发了财。后来郑煊静静思考着郑板桥“吃亏是福”的题词,并从中体会出人生哲理,于是将郑的题词作为家训,刻在屋子的墙壁上以示后人。

吃亏是福,据说是有典故的。“吃亏是福”这是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写给他胞弟郑墨的一句话。
据说,郑板桥祖居江苏兴化县,乾隆时考取功名中进士,离家在外作官。其弟郑墨继承祖业,居住在家乡故里。有一年,郑墨想把居住多年的祖屋翻修一下。可是,祖屋与邻居共用一墙。邻居不同意翻修。于是,其弟将邻居告上公堂,打起官司。其时,郑板桥正在山东潍县任知县,其弟写信给他,让他致函兴化县吏,帮助打赢这场官司。郑板桥接到家弟书信后,便写了一封“吃亏是福”的回帖;并附诗一首。诗曰:千里告状只为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郑墨看了之后,深受其兄宽厚、大度的感染,撤了官司,很好的处理了邻里间的纷争。邻居感激涕零,两家和好如初。 后来郑板桥将 “吃亏是福”写成条幅,并加了“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即平且安,福即在是矣。”的题跋。

郑板桥简介,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因此世人称他为板桥先生。是我国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画家,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郑板桥的祖籍在苏州,他后来生活在现在的江苏省兴化县。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板桥在康熙年间就考取了秀才,但是一直没有中举人,直到雍正十年才中举,但是一直没有为官。到了乾隆元年的时候中进士,一直在家候补,后被任命为河南范县县令,之后被调任山东潍县继续担任县令,这是他一生为官的两个地方。

郑板桥虽然在不惑之年才做到县令职位,但是他一心为百姓谋福利,在任县令期间他关心百姓疾苦,重视农桑和小商人,兴修水利,对当地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深得百姓爱戴,在山东潍县辞官后百姓为他建立了一座生祠,以表达对他的思念。

但是郑板桥简介中的一生最为出色的不是做官,而是他的文学和画作,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一生也多以书画卫生。在早年郑板桥的生活拮据他在扬州卖自己的书画以解决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而到了晚年辞官回家后,也是由于经济问题,郑板桥还是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的诗造诣很高,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书法也相当了得,也是当时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而在画上他的造诣更高,郑板桥尤其擅长画竹子,非常传神,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而现代人对于郑板桥的书法和画作也是相当认可的。

郑板桥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是郑板桥的著名话语,也是正板桥先生著名的书法作品,全文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不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继平且安。福即是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有一个平常心,如果懂得付出而不去计较自己是否会“吃亏”,那么你将拥有一个富有的人生。这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福兮祸所依是一样的道理。

关于郑板桥吃亏是福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郑板桥有一个亲戚,一直在洪江经商。有一次他从水路运送一大船木材到江浙一带去销售,但是此次航行非常不顺利,到了途中搁浅了,如果不能按时到达就将亏损。

就在这个人非常着急的时候,汛期却到来了,于是他们加快速度按期到达了。而到了以后发现别人都卖完了,这时候碰巧江浙上有要修筑,需要大量木材,他们不但没有亏本,还迅速销售一空,最终赚了一大笔钱。

郑板桥的这位亲戚将这件事情告诉了郑板桥,郑板桥听了以后非常有感触,于是当时就写下了这句名言。这就成为这句著名话语的来历。

不管这个郑板桥吃亏是福故事是不是真的,但是这句话是非常著名的,现在的很多人,还认为这句话为经典。这句辩证看待问题的方式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也成就了郑板桥的这个经典书法,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书法的同时还给我们深深的启迪。

郑板桥难得糊涂

郑板桥家里有块匾写的是“难得糊涂”,用了隶书、篆书、草书三种字体,不同凡响。

这四个字读起来容易、理解起来也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世间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做到在该糊涂的时候糊涂。糊涂和聪明是相对的,人的一生中,都在极力表现聪明,有些人的聪明叫做小聪明,有些人的聪明叫做狡诈,只有少数人的聪明叫做智慧。聪明如此重要,是因为人很多时候都很糊涂,做事糊涂,做人也糊涂。

郑板桥难得糊涂背后有个有趣的故事,有次,郑板桥到云峰山游玩,晚上的时候住在一个老者家里,老者自称糊涂老人,说话间感觉老者很有学问,不像普通人家,两人聊得很愉快。老者家里有块很大的砚石,材质是上等品,不是寻常家能够拥有的,郑板桥看了非常喜欢。老者请郑板桥留下真迹,日后把字迹刻在砚台下面,以作纪念。郑板桥是个爽快之人,没有拒绝,他觉得这位老者不是普通人,题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自己的印章。郑板桥也请老者题字,老者也没客气,提笔写了一段话,意思是得到精美的砚石难,得到顽石更难,美石要变成顽石是难上加难,因为顽石被乡野村夫拾走了,难得在富贵人家见到。老者题完字,盖上印章,郑板桥一看果然是退隐的高官,又补填了一行文字,说的意思是糊涂比聪明还要难。后来郑板桥难得糊涂这个故事传开了,这四个也被人们广泛使用。



  • 说说你对郑板桥的看法及印象
  • 答:郑板桥,历史人物,很有名,书画出名!仅此而已!

  • 郑板桥为什么说难得糊涂
  • 答: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副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副。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

  • 郑板桥晚年为什么选择辞官,郑板桥生平介绍
  • 答:郑板桥是清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之一。提到郑板桥,熟悉的朋友肯定会首先想到他的画作,《修竹新篁图》、《兰竹芳馨图》等都是郑板桥最经典的作品。不过郑板桥出名还跟他的性格有关,据说他每次看到贪官被拉出来游行,就会马上画一幅梅兰竹石,然后挂在贪官的身上,马上便会吸引百姓的围观。郑板桥有着难得...

  • "难得糊涂“的来历。
  • 答:“难得糊涂”的来历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副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副。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

  • 难得糊涂的来历
  • 答:因而现时会产生出相异的认识。来历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副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副。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

  • 郑板桥为什么说"难得糊涂"?
  • 答:难得糊涂,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意思,糊涂是说表面的心理比谁都清楚,是一种生活和生存之道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副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副。 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

  • 吃亏是福 ,请举一个事例说明!
  • 答:吃亏是福的事例:一、高考的故事 湖南有个贫穷的家庭,两个女儿在读高中,一个儿子在读中学。两姐妹高考时都考上了大学,姐姐一看家里的窘况,就把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偷偷藏起来,说自己没考上,而让妹妹去读。妹妹一直不知道真相,有次她放假回来,偶尔的机会发现了姐姐的录取通知书。令人震撼的是,...

  • 郑燮的故事及简介
  • 答: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出生于江苏兴化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诗词书画,尤擅画兰、竹、石、松、菊等,作品以简洁明快、富有生气著称。郑燮在文学创作上成就斐然,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反映了他对人生和...

  • 郑板桥简介
  • 答: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 郑板桥的故事
  • 答:板桥闻到狗肉的香味,顿时眉开眼笑地问:“先生也爱吃狗肉?”老翁答:“百味唯有此最佳,你若喜欢,就请吃吧。”于是板桥就大嚼起来。他发现粉墙上空空荡荡的,就问“为何不挂些字画”。老翁答:“没有好的,板桥先生字画,盛名已久,不知果真如何?”板桥笑着说:“鄙人郑板桥,给你画两张怎么...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