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赤壁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阅读赤壁赋的内容谈谈自己得到的启示

2024-05-20m.verywind.com
读《前赤壁赋》对你的人生启示~

达观的人生境界
历来称《前赤壁赋》有《庄》《骚》文法,所谓潇洒神奇,出尘绝俗,此论固然不错。但是,文章留名千古,岁月遗芳,不仅仅是苏轼的文笔,还有他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哲理。《前赤壁赋》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和哲理呢?


有人认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叹人生短暂,是文章的主要思想。甚至有人还会说,苏轼不过是在此文中主张“及时行乐”而已。我们认为此论有误。苏轼诗文浩繁,但是,象《前赤壁赋》这样充满思想、深含理趣的作品,应该说亦不算多。《前赤壁赋》以“风”“月”为主景,则文章思想和哲理亦包含在“风”“月”之中。我们知道,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舟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这对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很自然的。但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给他带来了舒畅心情,酒酣耳熟后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使他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但是前浪虽去,后浪再来,流水仍在,月也始终没有盈亏,这又是不变,也没有变。而随着水与月的长存无穷,每个曾经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都属无穷。这就是所谓的“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读文至此,我们难道不觉得文章的意蕴是积极的,揭示的人生境界是达观的么?

虽然,文章中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语,但这对一个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已近垂老之人来说,是共有的悲哀,也是世俗的悲哀。从这一点再去看“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就可以理解了。那可不是“及时行乐”啊,虽绝无惊世豪情,却乃寻常生活。谐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熔社会、人生、自然于一炉,俯察人与宇宙,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叹,凡此种种,皆为《前赤壁赋》使人们历久弥新爱读之原因,文章千古不绝之魅力

楼主说的可是苏轼的《前赤壁赋》?
苏轼写的这篇《前赤壁赋》用现在的话属于散文,要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质着手理解这篇文章。先了解下文章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流放黄州,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才写了千古传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前赤壁赋》以浪漫的笔调描写了月夜美景和泛舟江上饮酒吟诗的舒畅情怀,继而通过客人及其幽怨的洞箫声调,引出一番主客争辩,以探讨人生观和宇宙观。
“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 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苏轼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他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1-06 10:02 从整篇观之,你会觉得自已处于一种月光水色的笼罩之中,聆听一个哲人向你阐述人生的道理。文中人只有苏子、客;物有舟、酒、箫,背景则是浩渺的江水,明亮的月光,把我国古代文人能够抒怀吟哦的一切道具、环境都摆了出来,来迎接一段惊人警人之语。

文中的“客”应该是一个伤心之客,开篇时便在急行的小舟上狂歌,更何况是到了一个仙境般的氛围中?面对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洁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时此刻,谁还能掩饰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对人生的感慨呢?于是客便以箫和歌,奏起心曲,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但是,在苏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却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却有深知其中道理,于是“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

终于引出了问题,客人此时吐露心中苦闷便顺理成章,没有一丝拖泥带水。从客的第一句话来看:“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客人的思路也是因“月”而开,进而联想到赤壁之役,想到曹孟德。于是我们便知:客人是在伤古惜今。下文提及一代枭雄的英姿,但最后却说:“而今安在哉?”他哀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感叹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飞仙”,可望能与江水同存,与明月长终,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倾诉,使人感到悲观,厌倦了生活,可真的是这样的么?

不!苏大胡子一起旷达乐观的解述征服了“伤心客”。但你却料不到什么是苏东坡高深抽象的理论变得那么直白而易于接受,仍然是水与月,以毒攻毒,客既然伤心因月因水而起,我便仍以月以水来冲刷你的哀愁。苏子的药方便是:月光一剂,水色一剂,苏子之言一剂,且把苏子言溶于月光水色中冲服便可。而今也月光水色俱佳,苏东坡一句妙语便定天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是的,我承认时光一去不返,时事变化不止,但“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缺月圆,只是形式的变化而已,而其真正的实体却一点也没有变。人生亦是如此,虽然人有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而你的一生也将有其恒久不变的一面。若从其变化一面来看,天地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若从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将与我永存,何必去羡慕他们明月江水呢?

单从这一段话来看,我们不难嗅到一股佛家禅语的气息,消极中含有一种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许是苏轼能处世宠辱不惊的原因吧!“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多么潇洒练达的态度!苏轼,真君子,真人也!而在本文中,他又一次劝诫友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皆是造物者赋予我们无尽的宝藏,都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命里无时莫强求,今晚如此美景,实乃上天所赐,取之无尽的,我们要好好享用,莫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和不能得到的事伤心。人生得意须尽欢,痛饮吧,一起来享受人生之乐吧!于是客“喜而笑”,苏子成功的当了一次“心理医生”。

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人一生的处世态度。从古至今,能把这几药用好的除了苏东坡,恐怕没有几人了吧。这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真人也!

《赤壁赋》带给我的思考是:面对困难、挫折与不幸,我们应豁达、旷达,积极乐观地生活下去!

《赤壁赋》正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做
宋神宗时,保守派的苏轼因为不满王安石的变法而被调任到湖州,在湖州的他给宋神宗上了一封折子,这本是一个普通的例行上奏,但苏轼终究是文人,折子文辞中难免夹杂着个人情绪。不料,却被他人断章取义,污蔑苏轼诽谤朝廷以及皇帝,最终被贬到了黄州,也叫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经常乘船游赤鼻矶,先后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与《后赤壁赋》。

虽被贬,《赤壁赋》中苏轼仍旷达
赤壁赋,苏轼与客人一起游览黄州赤壁,面对月白风清、水天相接的景色,大家于是饮酒唱歌,本是高兴快乐的。可是同行人,却突然悲痛起来,觉得自己渺小、人生短暂、世事变化无常、理想难以实现!

苏轼是被贬到黄州的,按道理他也应更伤心,可是他却当起了倾听人与劝解人。他认为从不变来看,世间万物都是永恒的,我们也是永恒的,从万物取用来看,他认为世间万物是可以随便取用,无人禁止,可以一直使用,不会枯竭。他的一番解答与劝慰,最终使同行人又恢复了快乐的心情!

苏轼面对困难与不幸,是豁达的、乐观的。他面对被贬的遭遇,仍怀有希望,仍坚强乐观生活!

人生挫折难免,重要的是怎么面对
每个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怎么去生活,以怎样的心态去应对至关重要。人生需要乐观积极、豁达的情怀,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面对不幸,更好地坚强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风雨之后便是彩虹!

愿我们都有一颗豁达的心,积极勇敢地面对人生的一切困难与挑战!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流放黄州,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才写了千古传唱《念奴娇�6�1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前赤壁赋》以浪漫的笔调描写了月夜美景和泛舟江上饮酒吟诗的舒畅情怀,继而通过客人及其幽怨的洞箫声调,引出一番主客争辩,以探讨人生观和宇宙观。
“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 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苏轼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他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从整篇观之,觉得自已处于一种月光水色的笼罩之中,聆听一个哲人向你阐述人生的道理。文中人只有苏子、客;物有舟、酒、箫,背景则是浩渺的江水,明亮的月光,把我国古代文人能够抒怀吟哦的一切道具、环境都摆了出来,来迎接一段惊人警人之语。

文中的“客”应该是一个伤心之客,开篇时便在急行的小舟上狂歌,更何况是到了一个仙境般的氛围中?面对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洁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时此刻,谁还能掩饰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对人生的感慨呢?于是客便以箫和歌,奏起心曲,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但是,在苏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却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却有深知其中道理,于是“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

终于引出了问题,客人此时吐露心中苦闷便顺理成章,没有一丝拖泥带水。从客的第一句话来看:“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客人的思路也是因“月”而开,进而联想到赤壁之役,想到曹孟德。于是我们便知:客人是在伤古惜今。下文提及一代枭雄的英姿,但最后却说:“而今安在哉?”他哀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感叹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飞仙”,可望能与江水同存,与明月长终,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倾诉,使人感到悲观,厌倦了生活,可真的是这样的么?

不!苏大胡子一起旷达乐观的解述征服了“伤心客”。但你却料不到什么是苏东坡高深抽象的理论变得那么直白而易于接受,仍然是水与月,以毒攻毒,客既然伤心因月因水而起,我便仍以月以水来冲刷你的哀愁。苏子的药方便是:月光一剂,水色一剂,苏子之言一剂,且把苏子言溶于月光水色中冲服便可。而今也月光水色俱佳,苏东坡一句妙语便定天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是的,我承认时光一去不返,时事变化不止,但“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缺月圆,只是形式的变化而已,而其真正的实体却一点也没有变。人生亦是如此,虽然人有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而你的一生也将有其恒久不变的一面。若从其变化一面来看,天地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若从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将与我永存,何必去羡慕他们明月江水呢?

单从这一段话来看,我们不难嗅到一股佛家禅语的气息,消极中含有一种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许是苏轼能处世宠辱不惊的原因吧!“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多么潇洒练达的态度!苏轼,真君子,真人也!而在本文中,他又一次劝诫友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皆是造物者赋予我们无尽的宝藏,都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命里无时莫强求,今晚如此美景,实乃上天所赐,取之无尽的,我们要好好享用,莫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和不能得到的事伤心。人生得意须尽欢,痛饮吧,一起来享受人生之乐吧!于是客“喜而笑”,苏子成功的当了一次“心理医生”。

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人一生的处世态度。从古至今,能把这几药用好的除了苏东坡,恐怕没有几人了吧。这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真人也!

赤壁赋》带给我的思考是:面对困难、挫折与不幸,我们应豁达、旷达,积极乐观地生活下去!

《赤壁赋》正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做

宋神宗时,保守派的苏轼因为不满王安石的变法而被调任到湖州,在湖州的他给宋神宗上了一封折子,这本是一个普通的例行上奏,但苏轼终究是文人,折子文辞中难免夹杂着个人情绪。不料,却被他人断章取义,污蔑苏轼诽谤朝廷以及皇帝,最终被贬到了黄州,也叫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经常乘船游赤鼻矶,先后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与《后赤壁赋》。

虽被贬,《赤壁赋》中苏轼仍旷达

赤壁赋,苏轼与客人一起游览黄州赤壁,面对月白风清、水天相接的景色,大家于是饮酒唱歌,本是高兴快乐的。可是同行人,却突然悲痛起来,觉得自己渺小、人生短暂、世事变化无常、理想难以实现!

楼主问的应该的是《前赤壁赋》吧您先看看下面两段: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其实,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名利,财富,不过是过眼云烟,而“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却是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人活着究竟是追求什么呢?是“一世之雄”吗?可是“而今安在哉?”人生的感慨,往往是经历过大是大非,尤其像苏轼这样的在经历了宦海浮沉的文人,更是有深深的感慨,寄情于山水,人生如此,洒然即可!名利身外之物,不要看的太重要,只会丧失了人的本性!

  • 古诗赤壁读后感
  • 答: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赤壁赋的读后感,以供读者赏析。 赤壁赋读后感(一) 苏轼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曾被誉为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洒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写下了《赤壁赋》。被贬谪离京,对于一个处在官宦生涯的人来说,是莫大的苦闷失意,但是,从苏轼那“...

  • 读了《前赤壁赋》有何启示?(不少于100字)
  • 答:有人认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叹人生短暂,是文章的主要思想。甚至有人还会说,苏轼不过是在此文中主张“及时行乐”而已。我们认为此论有误。苏轼诗文浩繁,但是,象《前赤壁赋》这样充满思想、深含理趣的作品,应该说亦不算多。《前赤壁赋》以“风”“月”为主景,则文章思想和...

  • 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阐述了什么...
  • 答:“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苏轼回应朋友带有消极意味的话“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其实此文也是...

  • 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
  • 答:变与不变的道理。《赤壁赋》作者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变与不变的道理。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 赤壁赋向我们传达了什么思想
  • 答:《赤壁赋》以它优美的词章、空灵的意境、深沉的思辩在我国古代散文中熠熠生辉,同时因为苏轼自身思想的复杂而使本赋的主要思想也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受儒家的影响,“作者之意,乃是指不朽而言,即所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苏轼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个不朽”(《读苏轼〈赤壁赋〉》,吴小如)...

  • 阅读赤壁赋的内容谈谈自己得到的启示
  • 答:2016-01-10 《赤壁赋》中的一段话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600字 3 2013-08-06 赤壁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87 2006-12-16 读《前赤壁赋》对你的人生启示 19 2015-04-17 如何评价赤壁赋中的苏轼,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1 2015-12-05 写柳宗元《赤壁赋》是如何从自然当中得到生命的启示 2 2006-01-20 联系...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
  • 答: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哲理是: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出处:宋·苏轼《赤壁赋》...

  • 前赤壁赋表现了怎样的人身哲学
  • 答:辞赋讲究排比对偶,《前赤壁赋》中也有不少排比对偶的句子,所以它具有辞赋的基本特征。但苏轼的这篇赋却不像汉魏以来的赋一样词藻华丽,仅止于铺陈事物,而少有哲理的渗入其中。这篇之所以长诵不衰,更有它突破辞赋旧格的新成就,我们今天可以称它为散文诗。诗人运用行云流水般的笔调抒写自己心中的...

  • 赤壁赋中作者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
  • 答: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

  • 以“苏轼的赤壁赋体现的人生哲理”为话题的800字作文一篇。
  • 答:众所周知的《题西林壁》便是最佳佐证,苏轼在庐山横看一道道山岭连绵起伏,纵看一座座山峰高耸入云,于是陷入了对生活的深层思索,道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足以引起宋以后文人思考的极富哲理性的诗句。苏轼那“跳出来”的哲学思考,给了我们理智的启迪,它说明认识事物不能陷溺...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