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山西面塑有哪些造型特点

2024-06-01m.verywind.com
~ 摘要: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那么山西的面塑有哪些造型特点呢?那就看看本文为你准备的山西面塑介绍吧!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一.春节面塑
山西民间有个习俗,那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也各有特点。这些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城市家庭妇女之手。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繁多、技艺精湛的面塑。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一般面塑,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山西春节面塑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富,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流行于整个黄河流域,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都有制作面塑的习俗,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时下,走进乡下农户家中,常常会看到几个妇女围在一起忙碌着,手中操持着刀、剪、筷、梳等工具,将已发酵揉匀的面团,经过搓、捏、切、压、剪等工序之后,只只神态各异的“燕子”便出现在面前。待上笼蒸熟后,再经过点睛、画羽、着色,但见“飞燕儿”有的轻盈灵巧,有的娇憨稚拙,仿佛真的活了一般。插在由村童从野外采来的沙棘枝条尖刺上的只只“飞燕儿”,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恰似一幅“春燕闹枝头”的画卷。这种既能食用,又可观赏的农家面塑食品,为早春三晋大地带来几多亮丽景致。
二.起源发展
山西面食花样繁多,人们不仅把面食当做一日三餐主食,还精心用面粉塑造出各式各样的“面花”,表达内心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这就是山西面塑,堪称“可以食用的艺术品”。兴盛于民间流传至今天
山西面塑兴盛于民间,流传至民间,面塑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它们大多出自家庭妇女之手,山西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通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在晋北,雕塑之都大同的刘先生(餐霸面塑)小时候就看着妈妈蒸花馍,到现在依然在研发制作,形成独到的制作手法。他对山西面塑情有独中,“过去绝大多数的山西民间面塑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那时候逢年过节或谁家有事都是村民帮忙一起做,婚丧嫁娶、婴儿满月、老人祝寿,都要捏制作为馈赠礼物,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在那时造就了大批捏制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流传至今。”
江南的镇江以收藏、保存和研究民间文艺著称,有被誉为“中国第一库”的我国首家民间文艺资料库,该市实验初中美术教师曹娴将面塑艺术和国画技法相结合形成独特风格的仿国画面塑,对面塑技艺进行了大胆继承和创新。
三.造型特点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一团面在手随意搓揉,用小竹签灵巧地刻画,短短几分钟,动物、花草、人物、吉祥物等等各式面塑作品就跃然指尖,它们有的龙腾虎跃,有的婷婷玉立、栩栩如生,见者无不为之叫绝,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其中不少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国的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奖,有的作品还参加了国际展览销售。
这些用面制成的艺术品,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在市面,也不过就是这几年的事,山西人的世代文化积淀和创作者绝无功利的思想以及他们的热情和才思,使它出于俗而脱于俗,形成一种朴素的民间市井文化,不但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如今已成为一种独有的地方民俗。
四.传承发展
从手指头上产生的面塑制品,受历史发展的影响,受北方大气的陶冶,这般有趣,这般有情,逐渐在市场中崭露头角。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手工业,包括面塑艺术在内的许多民间工艺在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山西面塑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品要想让市场接受,要想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还需在传承的基础上大打“创新”牌,不断发展。
在2010山西介休第三届清明寒食精品展中,各式用蔬菜汁调配捏制成的面塑作品,不但色彩艳丽而且营养丰富。活面制作发展为活面与死面相结合、生面与熟面相结合,还通过原色与染色的多种处理方法,使面塑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捏、剪、割、搓、拼、挤、夹、压、盘、叠、镶嵌、组合、压纹、压花,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再作适当调整与取舍,展品件件精美绝伦。
山西历史厚重,面塑艺术在这块丰厚的土壤中有取之不尽的三晋文化题材,太原面食店山西烹饪大师倪子良说,“山西面塑在各地区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热爱、从事山西面塑的人群也在逐渐扩大,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几岁的娃娃都用他们的作品,反映着当今山西人的幸福生活。山西面食名扬海内外,面食与面塑有着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我们也将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旅游推介会、旅游景区展示或手工艺品博览会,把山西面塑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认识山西面塑艺术,从而扩大影响。名字叫《吹吹打打迎新娘》的一件微缩的面塑作品,欢天喜地走进了上海世博会的展区。
五.春节民俗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六.地区面塑
山西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各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蒸制面塑讲究染色,面塑制品华丽别致。霍州一带,面塑不讲究修饰着彩,有着朴素雅致的特点。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则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与面的本色相间。
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造型。
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一种向往富裕的思想。有些地方在腊月廿三祭灶时还要灶马灶鸡等作为供奉。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实质上仍是食品,未了总要分而食之的。正是这些复合性功能使它成为一种最易普及、最易传承的艺术形式。
民俗使生活充满了神秘和乐趣。大的如岁时仪礼的活动若比作人们生活面塑。
运城地区的面塑分为花馍、面花、枣花、龙凤糕等多种,每至喜庆节日,家家户户都要蒸些各式各样的花馍,一是祭祀祖宗,二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本区花模在制作和造形上有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平陆、芮城、永济、临猗、运城等县市的花馍,简练粗犷,造型夸张,憨态可掏,既可欣赏,又可食用;新绛、稷山、闻喜、夏县、万荣等县的花馍,制作精细,巧夺天工,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收藏价值。万荣县高村一带的面花很有名气,品种有花鸟虫鱼,瓜果蔬菜等。花馍的制作方法是在发好的白面里掺上生面,用剪刀、竹刀、梳子等工具剪样、压痕、重叠,制成花坯。入笼蒸熟,趁热点彩、插枝即可。面花有一种玛瑙石的质感,艳而不惜。面花多作供品使用,有些面花艺人制作许多屉面花,用于出租,如稍有陈旧,用白酒喷一下,仍鲜艳如初。平陆、芮城一带农村,每到春节前要蒸一个大枣糕,这种枣糕像一个小屏风,当地人称做“枣花”或者“枣山”,是专门给灶君爷蒸的,除夕晚上要竖着斜靠在灶君板上。其制作方法是:先用发好的粗圆面条盘成各种形体,中间夹着许多大枣,再把每个形体拼成方形,上面是山峰起伏形状,下面有两条短腿,入笼蒸熟后即成一体。闻喜、夏县农家在举办婚事时,由伴郎用红色包袱提着一个龙凤糕交给新娘家。龙凤糕作为喜庆礼品,其用料、制作都非常讲究。制作者选用上等面粉,采用分解组合式的方法,把做好的龙凤头、身装饰面花与大圆糕分开放入笼里蒸熟,趁热点彩,再用小竹蔑将龙、凤分别组装。用竹箩插在圆糕上,最后用红线绳将龙凤联在一起即成。的节奏高潮的话,一般的交往礼仪活动自然使每时每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面塑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新房起架,上梁大吉,画八卦,贴贺联,点灯放炮,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做好花桃花馍来庆贺,谓之“扶梁”。
新房落成,乔迁入居。当新麦上场,要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贡,油炸出各种精巧的面花,酬谢五土,恭请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
七月七乞巧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共诉衷肠。织女巧手早巳成为人间妇女崇拜之偶像。于是每到这一天,姑娘媳妇们要吃面做的“顶针”、“针线笸箩”,期望自己心灵手巧。
八月十五中秋节,月饼成为人们传说的食点。在造型纹样上都精巧别致,赏心悦目,当称面塑艺术别样之花。
新媳妇过门的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馍。穷人家送几个,富裕一点的人家要送卜几个乃至几十个。都配成套,与生命意识,生殖崇拜有关的造型图案很多。
更多山西传统文化知识,山西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

  • 霍州面塑的艺术特点是
  • 答: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霍州面塑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往往仅用品红点彩。霍州年馍是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的特产。霍州馍,人们又誉为霍州面塑。霍州面塑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不仅可食用,而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其花样繁多,形象逼真,做工...

  • 绛州面塑特征主要有
  • 答:绛州面塑特征主要有: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塑造造型别致,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颜色丰富、造型优美。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绛州面塑是一种传统民俗工艺品。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是晋南平原上的一个县份。这一带历史上盛产小麦,一直是山西省小麦、棉花产地。所以,逢年...

  • 山西面食文化的山西面食文化与面塑艺术
  • 答: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大都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和地方特色鲜明,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通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 求山西忻州面塑的相关资料?
  • 答:5. 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和襄汾县,制作面塑时非常注重染色,成品华丽而别致。而霍州地区的面塑则不强调装饰色彩,展现出朴素和雅致的特点。6. 忻州和定襄等地的面塑则侧重于造型,色彩为辅,颜色与面粉本色相协调。7. 忻州面塑在长期的民俗传承中,形成了一套复杂的制作程序和严格的用料要求。主要原料是...

  • 面塑的特点
  • 答:面塑作品的类型:1、祭祀类面塑,其常用于各种传统祭祀活动中,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对未来的祈愿。这类面塑通常以神祇、瑞兽等形象为主,色彩鲜艳,造型庄重,寓意深远。它们既承载着人们对神明的敬畏之情,又传递着对生活的美好期许。2、节庆类面塑,常用于庆祝各种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如春节的面塑福娃、...

  • 霍州面塑艺术特点有哪些?
  • 答:颜色丰富、造型优美;2、体积较小、便于携带;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

  •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 答: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 面塑的小知识
  • 答: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塑造造型别致,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山西民间有个习俗,那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 济南面塑是济南的传统手工艺品,带有浓厚的民间风味,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济南面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不断发展与创新。 2.什么是面塑 面塑俗称“江米人...

  • 民间面塑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 答:面塑艺术的特点:1.颜色丰富、造型优美;2.体积较小、便于携带;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 山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 答:剪纸作品不仅用于装饰家居,还常用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等,是源于山西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西面塑在造型上注重夸张和变形,色彩鲜艳,...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