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柳宗元 三戒 翻译及其寓意 柳宗元的<<三戒>>及其翻译

2024-06-02m.verywind.com
柳宗元《三戒》的寓意是?~

柳宗元的《三戒》是其寓言的代表作,题目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寓有警戒之意。戒:既劝戒自己,也劝戒别人;由此,我们应对其寓意予以分析、评价,之后,我们方能听其告诫,以防步人后尘。在《三戒》之中,尤以《黔之驴》广为后世所知,而对其余两篇知之甚少,对《黔之驴》的理解认识也无非就是“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其实,作者的真实寓意往往不在其字面,而是将作者的人生体验、生活哲理蕴涵其中,正所谓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评柳氏寓言之语:“手写本事,神注言外”。结合柳宗元的生平,读其《三戒》,我们便能品味出:麋之可怜,驴之可悲,永鼠之可憎!
柳宗元主张“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将文章与现实结合起来。他虽“精敏绝伦”(《新唐书》卷一六八)却不为世用,他的抑郁愤懑是非常强烈的。被贬后,他处在罪谤交加之中,无由自解,身处逆境,所以设喻引譬,为文隐晦;而强烈的感情难以自已,所以文章言辞犀利,锋芒毕露。他的寓言是对社会人生进行细致观察与深刻思考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深刻的哲理。
在《三戒》文首有一小序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世人。常安认为:“麋不知彼,驴不知己,窃时肆暴,斯为鼠辈也”(《古文披金》卷 十四)。
然而,在通读《临江之麋》后,我们很难把麋看成是“干非其类”的动物,而是“以为犬良我友”的天真、幼稚、思想单纯的形象。它幼小之时便被“临江之人”收养,且与家犬为友日久,稍大,“忘己之麋”乃情理之中,未经教化之麋如何知晓敌友?故而是缺少善恶意识、不辩敌友、是非不分的糊涂虫。同时,它是一个十分奴性的形象,唯主人是从。它与犬相处,完全是一种友善的表现,我们看不到它“干”(干,犯也。——《说文》)的行为,而是一个被主人愚弄的化身。我们很难将麋与“依势以干非其类”相联系,如果说其“不知推己之本”是再恰当不过了。“不悟”,可见其主题。也就是说,它的行为是由于主人的袒护造成的,以至于使自己的防患意识淡漠了,不知道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正如林纾所言:“麋之恃宠,稚耳。”(《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总之,麋给我们的形象就是一个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的无知的白痴,它的死,让我们感到它是可怜的。
在《黔之驴》一文中,“好事者”也真好事,把一头很好的力畜,以为“无可用”搁置在山下,使这头立志于田间耕作的驴有才不能施展,使驴子成为“废物”,真乃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好事者”其用“驴”之道可见一斑。我想,在此,黔驴的悲哀不亚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杂说》韩愈)的千里马,不知道柳宗元有否自喻,但我们依稀看到了柳宗元的影子,“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柳子厚墓志铭》韩愈)。没有人赏识千里马的才能,是别人的无知,“好事者”认为驴子无用是“好事者”的无知。驴子初次见到虎时,想必它也一样不了解对手:它过去的环境或许是一片祥和的田园生活环境,没有争斗和角逐,这个善良的毛驴无从知道这个世界上竟有不事农活的食肉野兽。毛驴一鸣,亦如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杂说》韩愈),或许也像柳宗元一样,因“以生人为己任”,而锐意改革弊政吧?我们知道:毛驴的本性是善良的、勤劳的;其志不是动物之间尔虞我诈的角逐,其志在于田野,在农耕,在运输。如果我们说:“黔驴技穷”,也只不过是黔驴的斗技穷已。而柳宗元笔下的虎多代表君权、宦官势力、黑暗的社会制度等,如《捕蛇者说》。柳宗元“不知愚陋不可以强……年少气锐,不识几微,不知当否,但欲一心直遂,果陷刑法”(《寄许京兆孟容书》)的情景与黔驴无异。文尾:“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这句话与“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如出一辙。宦官的势力是强大的,出技以怒“宦”使他触罪被贬乃至终身不赦;也许,这恰恰表现了他在政治斗争失败之后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沮丧、懊悔、乃至绝望。《愚溪对》有:智者“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愚者“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这些深曲的反语潜藏着牢骚与讥讽,是对那个是非不分、贤愚颠倒的世道的谴责;谁又能说《黔之驴》没有反意哪?
“悲夫!” 黔驴。它的悲惨是因为它还不曾学会“格斗”,而如果驴子学会格斗就不称其为驴了;黔驴是可悲的,因为它不能归田。如果“好事者”将“驴”归田,那么驴一定是农夫的得力助手;至于可悲,则为“好事者”的无知且无聊。“黔驴”:前有古人——屈原,后有来者——岳飞,他们志在报国,而君主以为“无可用”将他们“置于山下”;屈原尚有《离骚》一鸣;而岳飞不曾“出技”,便以“莫须有”之罪,最终被“虎”所害。其死不悲吗?
可见,驴虎相见,若无“有人力能举之”(《柳子厚墓志铭》)则驴必死无疑。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林纾认为《黔之驴》:“驴果安其驴,尚无死法。惟其妄怒而蹄之,去死始近……故君子身居乱世,终以不出其技为佳”(《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在此我不能苟同:“向不出技”,何时出技?难道遇到弱者时再出技吗?面对强大的恶势力,坐以待毙吗?我们应推崇“行天下之大道……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初生牛犊不怕虎”毕竟是一种精神。
《永某氏之鼠》成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鼠辈:
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哪一个人为“忌日”而豢养老鼠;但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有太多的有权有势的人,出于种种缘故,宠爱、任用一些无能无德的“鼠辈”为官,致使鼠辈的势力越来越大,可谓“小人得志”。宦官专权,是非颠倒,正气不树,正是柳宗元等铲除弊政的目标。
永某氏完全是一个病态人格的形象,“畏日,拘忌异甚”,其错误的世界观,其齐家之道必定也是错误的。一个“禁”字,表现其权甚大;虽然他昏庸无才,但他仍然是一家之“主”,或许他就是我们中间的一人。在他权力的辖区内,“因爱鼠,不畜猫犬”,他良莠不分,敌友不辩,远君子,亲小人,足见主人的昏庸。所以他的用人之道必定是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在永某氏看来,鼠的行为都是正常的,他为老鼠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于是它们有了地位,有了特权。老鼠得此机缘便肆意暴行,惟利是图,巧取豪夺,恰似一群贪官污吏的行为, 真是祸国殃民。“昼累累与人兼行”,白天他们前呼后拥,大摇大摆,招摇过市;甚至夜间还要“窃啮斗暴”骚扰百姓,而永某氏“不厌” ,故“僮”无权击鼠。现实也是如此,百姓是无权责打贪官的。想来鼠洞内已经积聚了大量的财物,其财物无一不是“民脂民膏”,但由于主人的庇护,他们便“饱食而无祸”,用一丘之貉来形容永某氏及老鼠是比较相宜的。
历史已经过去一千余年了,但现在我们仍可以看见“永某氏之鼠”。社会上的种种腐败现象,都浓缩在作者的笔端。作者寥寥几笔,便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千古不变的贪官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
通读全文我们看到,一个迂腐、蛮横、糊涂无知的典型的心理变态人物,由于掌握了一家的权利,便构成了特定的典型环境,人鼠共生,乌烟瘴气。永某氏病态心理是老鼠为患的前提,可以说老鼠的存在有其偶然性,同时也有其必然性。归根结底,是永某氏用人的腐败。令人鼓舞的是明智的“后人来居”假猫,购僮,杀鼠。
在《永某氏之鼠》中,作者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结尾略点一笔,着墨不多,但揭示人生哲理:物极则必反、福祸相依。示意人们不要逞一时之威,窃时以肆暴。总之,《永某氏之鼠》象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精警深刻,对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也仍然具有讽刺意味。
寓言的精髓是其寓意,而寓意应具有教化意义,读后使人的灵魂受到震慑,如梦方醒,引以为戒,其主旨应是积极向上的。
《黔之驴》虽广为流传,但读后,总会使人产生压抑感,或许是用驴作比喻有些欠佳吧,不知道农夫读罢有何感想?取喻动物应恰如其分,使人读其事即明其理。如将永某氏之“鼠”换成象征和平的鸽子,势必产生歧义,可见设喻的重要性。而作者对于“鼠”的形容,形神兼备的形象,恰如其分,让人不由得产生憎恶之情。麋、驴都是一些与人为善的动物,很难让人产生恶意,这可能是我们不能完全领会其真正寓意的障碍。而鼠让人一见便嗤之以鼻,令人厌恶,同时“鼠辈”本身的就有不光彩的寓意;这里,我们不禁想起《硕鼠》,“硕鼠”已成为贪官代号。所以永某氏的“鼠”设喻可谓贴切。总之,读完三则寓言,我们看到:麋是可怜的,驴是可悲的,而鼠是可恶的。
三则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生动刻画了六种动物各具特异的形态,仿佛使人身临其境。
文章通过夸张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人格化的描写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完全是人格化的心理活动;又如:“虎因喜,计之曰:‘计止此耳’”,仿佛老虎在那里自言自语一般;“由是鼠相告(永某氏勿击鼠)”,好象老鼠明白了人类的语言。
总之,柳宗元的这三则寓言,以叙述故事为主,在结尾出有一句议论,以发挥其寓意,如《临江之麋》的“麋至死不悟”,领悟什么,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或引出其寓意:“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语言简洁犀利,“然时啖其舌”,一个“啖”字把犬的形象写活,既表现出犬的贪婪,又表现出犬的无奈。“蔽林间窥之”的“窥”便表现出虎的怯弱,同时也表现出虎的谨慎。“禁僮勿击鼠”一个“禁”字表现出主人的权力。“昼累累与人兼行”,短短一句话,就让我们看到:鼠头鼠脑、上窜下跳的过街老鼠们在人群中游哉乐哉。贪官们若读到此处,想必该是自惭形秽的吧?
无疑,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内容和形式,而内容在二者之中占有主要地位,对作为中心思想的内容的评价应该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黔之驴》警戒我们不要“出技以怒强”,以免招祸。事实上出技不出技,都可能是一样的结果,而关键是应有一种精神,不能恃强凌弱。屈原和岳飞不一直是我们的楷模吗?《黔之驴》因其取喻动物不甚贴切,其主旨稍逊一筹。所以,就其思想内容和警世明理而言,我比较尊崇《永某氏之鼠》这篇文章的警戒,它寓意深刻,具有针砭时弊的尖锐性,揭示福祸相依,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警戒世人不要肆机恣意干坏事,以免招致灾祸;《永某氏之鼠》不失为我们修身崇德之警钟。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柳宗元的生平对其寓言作品《三戒》予以分析评价:麋的行为不曾“干非其类”,它是一个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的白痴;驴乃是志在田野的力畜,俨然就是柳宗元的化身,“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黔驴之悲不亚于千里马;“鼠”乃怙恶不悛的贪官污吏的形象。总之,麋之可怜,驴之可悲,鼠之可憎!就其思想内容、警世明理而言《永某氏之鼠》位居三则寓言之首,而《黔之驴》、《临江之麋》因设喻不妥,稍逊一筹。
关键词 柳宗元 《三戒》 寓意
柳宗元的《三戒》是其寓言的代表作,题目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寓有警戒之意。戒:既劝戒自己,也劝戒别人;由此,我们应对其寓意予以分析、评价,之后,我们方能听其告诫,以防步人后尘。在《三戒》之中,尤以《黔之驴》广为后世所知,而对其余两篇知之甚少,对《黔之驴》的理解认识也无非就是“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其实,作者的真实寓意往往不在其字面,而是将作者的人生体验、生活哲理蕴涵其中,正所谓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评柳氏寓言之语:“手写本事,神注言外”。结合柳宗元的生平,读其《三戒》,我们便能品味出:麋之可怜,驴之可悲,永鼠之可憎!
柳宗元主张“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将文章与现实结合起来。他虽“精敏绝伦”(《新唐书》卷一六八)却不为世用,他的抑郁愤懑是非常强烈的。被贬后,他处在罪谤交加之中,无由自解,身处逆境,所以设喻引譬,为文隐晦;而强烈的感情难以自已,所以文章言辞犀利,锋芒毕露。他的寓言是对社会人生进行细致观察与深刻思考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深刻的哲理。
在《三戒》文首有一小序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世人。常安认为:“麋不知彼,驴不知己,窃时肆暴,斯为鼠辈也”(《古文披金》卷 十四)。
然而,在通读《临江之麋》后,我们很难把麋看成是“干非其类”的动物,而是“以为犬良我友”的天真、幼稚、思想单纯的形象。它幼小之时便被“临江之人”收养,且与家犬为友日久,稍大,“忘己之麋”乃情理之中,未经教化之麋如何知晓敌友?故而是缺少善恶意识、不辩敌友、是非不分的糊涂虫。同时,它是一个十分奴性的形象,唯主人是从。它与犬相处,完全是一种友善的表现,我们看不到它“干”(干,犯也。——《说文》)的行为,而是一个被主人愚弄的化身。我们很难将麋与“依势以干非其类”相联系,如果说其“不知推己之本”是再恰当不过了。“不悟”,可见其主题。也就是说,它的行为是由于主人的袒护造成的,以至于使自己的防患意识淡漠了,不知道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正如林纾所言:“麋之恃宠,稚耳。”(《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总之,麋给我们的形象就是一个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的无知的白痴,它的死,让我们感到它是可怜的。
在《黔之驴》一文中,“好事者”也真好事,把一头很好的力畜,以为“无可用”搁置在山下,使这头立志于田间耕作的驴有才不能施展,使驴子成为“废物”,真乃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好事者”其用“驴”之道可见一斑。我想,在此,黔驴的悲哀不亚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杂说》韩愈)的千里马,不知道柳宗元有否自喻,但我们依稀看到了柳宗元的影子,“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柳子厚墓志铭》韩愈)。没有人赏识千里马的才能,是别人的无知,“好事者”认为驴子无用是“好事者”的无知。驴子初次见到虎时,想必它也一样不了解对手:它过去的环境或许是一片祥和的田园生活环境,没有争斗和角逐,这个善良的毛驴无从知道这个世界上竟有不事农活的食肉野兽。毛驴一鸣,亦如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杂说》韩愈),或许也像柳宗元一样,因“以生人为己任”,而锐意改革弊政吧?我们知道:毛驴的本性是善良的、勤劳的;其志不是动物之间尔虞我诈的角逐,其志在于田野,在农耕,在运输。如果我们说:“黔驴技穷”,也只不过是黔驴的斗技穷已。而柳宗元笔下的虎多代表君权、宦官势力、黑暗的社会制度等,如《捕蛇者说》。柳宗元“不知愚陋不可以强……年少气锐,不识几微,不知当否,但欲一心直遂,果陷刑法”(《寄许京兆孟容书》)的情景与黔驴无异。文尾:“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这句话与“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如出一辙。宦官的势力是强大的,出技以怒“宦”使他触罪被贬乃至终身不赦;也许,这恰恰表现了他在政治斗争失败之后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沮丧、懊悔、乃至绝望。《愚溪对》有:智者“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愚者“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这些深曲的反语潜藏着牢骚与讥讽,是对那个是非不分、贤愚颠倒的世道的谴责;谁又能说《黔之驴》没有反意哪?
“悲夫!” 黔驴。它的悲惨是因为它还不曾学会“格斗”,而如果驴子学会格斗就不称其为驴了;黔驴是可悲的,因为它不能归田。如果“好事者”将“驴”归田,那么驴一定是农夫的得力助手;至于可悲,则为“好事者”的无知且无聊。“黔驴”:前有古人——屈原,后有来者——岳飞,他们志在报国,而君主以为“无可用”将他们“置于山下”;屈原尚有《离骚》一鸣;而岳飞不曾“出技”,便以“莫须有”之罪,最终被“虎”所害。其死不悲吗?
可见,驴虎相见,若无“有人力能举之”(《柳子厚墓志铭》)则驴必死无疑。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林纾认为《黔之驴》:“驴果安其驴,尚无死法。惟其妄怒而蹄之,去死始近……故君子身居乱世,终以不出其技为佳”(《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在此我不能苟同:“向不出技”,何时出技?难道遇到弱者时再出技吗?面对强大的恶势力,坐以待毙吗?我们应推崇“行天下之大道……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初生牛犊不怕虎”毕竟是一种精神。
《永某氏之鼠》成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鼠辈:
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哪一个人为“忌日”而豢养老鼠;但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有太多的有权有势的人,出于种种缘故,宠爱、任用一些无能无德的“鼠辈”为官,致使鼠辈的势力越来越大,可谓“小人得志”。宦官专权,是非颠倒,正气不树,正是柳宗元等铲除弊政的目标。
永某氏完全是一个病态人格的形象,“畏日,拘忌异甚”,其错误的世界观,其齐家之道必定也是错误的。一个“禁”字,表现其权甚大;虽然他昏庸无才,但他仍然是一家之“主”,或许他就是我们中间的一人。在他权力的辖区内,“因爱鼠,不畜猫犬”,他良莠不分,敌友不辩,远君子,亲小人,足见主人的昏庸。所以他的用人之道必定是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在永某氏看来,鼠的行为都是正常的,他为老鼠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于是它们有了地位,有了特权。老鼠得此机缘便肆意暴行,惟利是图,巧取豪夺,恰似一群贪官污吏的行为, 真是祸国殃民。“昼累累与人兼行”,白天他们前呼后拥,大摇大摆,招摇过市;甚至夜间还要“窃啮斗暴”骚扰百姓,而永某氏“不厌” ,故“僮”无权击鼠。现实也是如此,百姓是无权责打贪官的。想来鼠洞内已经积聚了大量的财物,其财物无一不是“民脂民膏”,但由于主人的庇护,他们便“饱食而无祸”,用一丘之貉来形容永某氏及老鼠是比较相宜的。
历史已经过去一千余年了,但现在我们仍可以看见“永某氏之鼠”。社会上的种种腐败现象,都浓缩在作者的笔端。作者寥寥几笔,便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千古不变的贪官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
通读全文我们看到,一个迂腐、蛮横、糊涂无知的典型的心理变态人物,由于掌握了一家的权利,便构成了特定的典型环境,人鼠共生,乌烟瘴气。永某氏病态心理是老鼠为患的前提,可以说老鼠的存在有其偶然性,同时也有其必然性。归根结底,是永某氏用人的腐败。令人鼓舞的是明智的“后人来居”假猫,购僮,杀鼠。
在《永某氏之鼠》中,作者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结尾略点一笔,着墨不多,但揭示人生哲理:物极则必反、福祸相依。示意人们不要逞一时之威,窃时以肆暴。总之,《永某氏之鼠》象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精警深刻,对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也仍然具有讽刺意味。
寓言的精髓是其寓意,而寓意应具有教化意义,读后使人的灵魂受到震慑,如梦方醒,引以为戒,其主旨应是积极向上的。
《黔之驴》虽广为流传,但读后,总会使人产生压抑感,或许是用驴作比喻有些欠佳吧,不知道农夫读罢有何感想?取喻动物应恰如其分,使人读其事即明其理。如将永某氏之“鼠”换成象征和平的鸽子,势必产生歧义,可见设喻的重要性。而作者对于“鼠”的形容,形神兼备的形象,恰如其分,让人不由得产生憎恶之情。麋、驴都是一些与人为善的动物,很难让人产生恶意,这可能是我们不能完全领会其真正寓意的障碍。而鼠让人一见便嗤之以鼻,令人厌恶,同时“鼠辈”本身的就有不光彩的寓意;这里,我们不禁想起《硕鼠》,“硕鼠”已成为贪官代号。所以永某氏的“鼠”设喻可谓贴切。总之,读完三则寓言,我们看到:麋是可怜的,驴是可悲的,而鼠是可恶的。
三则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生动刻画了六种动物各具特异的形态,仿佛使人身临其境。
文章通过夸张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人格化的描写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完全是人格化的心理活动;又如:“虎因喜,计之曰:‘计止此耳’”,仿佛老虎在那里自言自语一般;“由是鼠相告(永某氏勿击鼠)”,好象老鼠明白了人类的语言。
总之,柳宗元的这三则寓言,以叙述故事为主,在结尾出有一句议论,以发挥其寓意,如《临江之麋》的“麋至死不悟”,领悟什么,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或引出其寓意:“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语言简洁犀利,“然时啖其舌”,一个“啖”字把犬的形象写活,既表现出犬的贪婪,又表现出犬的无奈。“蔽林间窥之”的“窥”便表现出虎的怯弱,同时也表现出虎的谨慎。“禁僮勿击鼠”一个“禁”字表现出主人的权力。“昼累累与人兼行”,短短一句话,就让我们看到:鼠头鼠脑、上窜下跳的过街老鼠们在人群中游哉乐哉。贪官们若读到此处,想必该是自惭形秽的吧?
无疑,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内容和形式,而内容在二者之中占有主要地位,对作为中心思想的内容的评价应该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黔之驴》警戒我们不要“出技以怒强”,以免招祸。事实上出技不出技,都可能是一样的结果,而关键是应有一种精神,不能恃强凌弱。屈原和岳飞不一直是我们的楷模吗?《黔之驴》因其取喻动物不甚贴切,其主旨稍逊一筹。所以,就其思想内容和警世明理而言,我比较尊崇《永某氏之鼠》这篇文章的警戒,它寓意深刻,具有针砭时弊的尖锐性,揭示福祸相依,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警戒世人不要肆机恣意干坏事,以免招致灾祸;《永某氏之鼠》不失为我们修身崇德之警钟。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柳宗元的生平对其寓言作品《三戒》予以分析评价:麋的行为不曾“干非其类”,它是一个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的白痴;驴乃是志在田野的力畜,俨然就是柳宗元的化身,“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黔驴之悲不亚于千里马;“鼠”乃怙恶不悛的贪官污吏的形象。总之,麋之可怜,驴之可悲,鼠之可憎!就其思想内容、警世明理而言《永某氏之鼠》位居三则寓言之首,而《黔之驴》、《临江之麋》因设喻不妥,稍逊一筹。
关键词 柳宗元 《三戒》 寓意
柳宗元的《三戒》是其寓言的代表作,题目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寓有警戒之意。戒:既劝戒自己,也劝戒别人;由此,我们应对其寓意予以分析、评价,之后,我们方能听其告诫,以防步人后尘。在《三戒》之中,尤以《黔之驴》广为后世所知,而对其余两篇知之甚少,对《黔之驴》的理解认识也无非就是“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其实,作者的真实寓意往往不在其字面,而是将作者的人生体验、生活哲理蕴涵其中,正所谓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评柳氏寓言之语:“手写本事,神注言外”。结合柳宗元的生平,读其《三戒》,我们便能品味出:麋之可怜,驴之可悲,永鼠之可憎!
柳宗元主张“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将文章与现实结合起来。他虽“精敏绝伦”(《新唐书》卷一六八)却不为世用,他的抑郁愤懑是非常强烈的。被贬后,他处在罪谤交加之中,无由自解,身处逆境,所以设喻引譬,为文隐晦;而强烈的感情难以自已,所以文章言辞犀利,锋芒毕露。他的寓言是对社会人生进行细致观察与深刻思考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深刻的哲理。
在《三戒》文首有一小序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世人。常安认为:“麋不知彼,驴不知己,窃时肆暴,斯为鼠辈也”(《古文披金》卷 十四)。
然而,在通读《临江之麋》后,我们很难把麋看成是“干非其类”的动物,而是“以为犬良我友”的天真、幼稚、思想单纯的形象。它幼小之时便被“临江之人”收养,且与家犬为友日久,稍大,“忘己之麋”乃情理之中,未经教化之麋如何知晓敌友?故而是缺少善恶意识、不辩敌友、是非不分的糊涂虫。同时,它是一个十分奴性的形象,唯主人是从。它与犬相处,完全是一种友善的表现,我们看不到它“干”(干,犯也。——《说文》)的行为,而是一个被主人愚弄的化身。我们很难将麋与“依势以干非其类”相联系,如果说其“不知推己之本”是再恰当不过了。“不悟”,可见其主题。也就是说,它的行为是由于主人的袒护造成的,以至于使自己的防患意识淡漠了,不知道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正如林纾所言:“麋之恃宠,稚耳。”(《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总之,麋给我们的形象就是一个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的无知的白痴,它的死,让我们感到它是可怜的。
在《黔之驴》一文中,“好事者”也真好事,把一头很好的力畜,以为“无可用”搁置在山下,使这头立志于田间耕作的驴有才不能施展,使驴子成为“废物”,真乃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好事者”其用“驴”之道可见一斑。我想,在此,黔驴的悲哀不亚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杂说》韩愈)的千里马,不知道柳宗元有否自喻,但我们依稀看到了柳宗元的影子,“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柳子厚墓志铭》韩愈)。没有人赏识千里马的才能,是别人的无知,“好事者”认为驴子无用是“好事者”的无知。驴子初次见到虎时,想必它也一样不了解对手:它过去的环境或许是一片祥和的田园生活环境,没有争斗和角逐,这个善良的毛驴无从知道这个世界上竟有不事农活的食肉野兽。毛驴一鸣,亦如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杂说》韩愈),或许也像柳宗元一样,因“以生人为己任”,而锐意改革弊政吧?我们知道:毛驴的本性是善良的、勤劳的;其志不是动物之间尔虞我诈的角逐,其

三戒(并序)

(〔唐〕柳宗元)



【题解】这一组三篇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文前的小序,已经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所在。作者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人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三篇寓言主题统一而又各自独立,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篇幅短小,语言简炼而又刻划细致、传神,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原文】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1〕,而乘物以逞〔2〕,或依势以干非其类〔3〕,出技以怒强〔4〕,窃时以肆暴〔5〕,然卒迨于祸〔6〕。有客谈麋、驴、鼠三物〔7〕,似其事,作《三戒》。


【原文】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8〕,得麋麑〔9〕,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10〕。自是日抱就犬〔11〕,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12〕,抵触偃仆〔13〕,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14〕,然时啖其舌〔15〕。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黔之驴


黔无驴〔17〕,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18〕。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19〕,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20〕,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21〕,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22〕,畏日〔23〕,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24〕;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25〕。仓廪庖厨〔26〕,悉以恣鼠〔27〕,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28〕,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29〕,夜则窃啮斗暴〔30〕,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31〕,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32〕,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


【译文】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只是凭借外力来逞强;或者依仗势力和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出伎俩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趁机胡作非为,但最后却招致了灾祸。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动物的结局,我觉得与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是就作了这篇《三戒》。


临江之麋


临江有个人出去打猎,得到一只幼麋,就捉回家把它饲养起来。刚踏进家门,群狗一见,嘴边都流出了口水,摇着尾巴,纷纷聚拢过来。猎人大怒,把群狗吓退。从此猎人每天抱了幼麋与狗接近,让狗看了习惯,不去伤害幼麋,并逐渐使狗和幼麋一起游戏。经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狗都能听从人的意旨了。幼麋稍为长大后,却忘记了自己是麋类,以为狗是它真正的伙伴,开始和狗嬉戏,显得十分亲昵。狗因为害怕主人,也就很驯顺地和幼麋玩耍,可是又不时舔着自己的舌头,露出馋相。


这样过了三年,一次麋独自出门,见路上有许多不相识的狗,就跑过去与它们一起嬉戏。这些狗一见麋,又高兴又恼怒,共同把它吃了,骨头撒了一路。但麋至死都没有觉悟到这是怎么回事。


黔之驴


黔中道没有驴子,喜欢揽事的人就用船把它运了进去。运到以后,发现驴子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老虎看到驴子那巨大的身躯,以为是神怪出现。就躲到树林间暗中偷看,一会儿又稍稍走近观察,战战兢兢,但最终还是识不透驴子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大叫一声,把老虎吓得逃得远远的,以为驴子将要咬自己,极为恐惧。然而来回观察驴子的样子,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后来老虎更听惯了驴子的叫声,再走近驴子,在它周围徘徊,但最终还是不敢上前拚搏。又稍稍走近驴子,越发轻侮地开始冲撞冒犯,驴子忍不住大怒,就用蹄来踢。老虎见了大喜,心中计算道:“本领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腾跃怒吼起来,上去咬断了驴子的喉管,吃尽了驴子的肉,然后离去。


唉!驴子形体庞大,好象很有法道,声音宏亮,好象很有本领,假使不暴露出自己的弱点,那么老虎虽然凶猛,也因为疑虑畏惧而终究不敢进攻;而现在却落得这个样子,真是可悲啊!


永某氏之鼠


永州有某人,怕犯日忌,拘执禁忌特别过分。认为自己出生的年分正当子年,而老鼠又是子年的生肖,因此爱护老鼠,家中不养猫狗,也不准仆人伤害它们。他家的粮仓和厨房,都任凭老鼠横行,从不过问。


因此老鼠就相互转告,都跑到某人家里,既能吃饱肚子,又很安全。某人家中没有一件完好无损的器物,笼筐箱架中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吃的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东西。白天老鼠成群结队地与人同行,夜里则偷咬东西,争斗打闹,各种各样的叫声,吵得人无法睡觉。但某人始终不觉得老鼠讨厌。


过了几年,某人搬到了别的地方。后面的人住进来后,老鼠的猖獗仍和过去一样。那人就说:“老鼠是在阴暗角落活动的可恶动物,这里的老鼠偷咬吵闹又特别厉害,为什么会达到这样严重的程度呢?”于是借来了五六只猫,关上屋门,翻开瓦片,用水灌洞,奖励仆人四面围捕。捕杀到的老鼠,堆得象座小山。都丢弃在隐蔽无人的地方,臭气散发了数月才停止。


唉!那些老鼠以为吃得饱饱的而又没有灾祸,那是可以长久的吗?(胡士明)


【注释】〔1〕推己之本,审察自己的实际能力。推,推求。〔2〕乘物以逞:依靠别的东西来逞强。〔3〕干:触犯。〔4〕怒:激怒。〔5〕窃时:趁机。肆暴:放肆地做坏事。〔6〕迨〔dài代)及,遭到。〔7〕麋(mí迷):形体较大的一种鹿类动物。〔8〕临江:唐县名,在今江西省清江县。畋(tián田):打猎。〔9〕麑(ní泥):鹿仔。〔10〕怛(dá达):恐吓。〔11〕就:接近。〔12〕良:真,确。〔13〕抵触:用头角相抵相触。偃:仰面卧倒。仆:俯面卧倒。〔14〕俯仰:低头和抬头。〔15〕啖(dàn但):吃,这里是舔的意思。〔16〕狼藉:散乱。〔17〕黔(qián钳):即唐代黔中道,治所在今四川省彭水县,辖地相当于今四川彭水、酉阳、秀山一带和贵州北部部分地区。现以“黔”为贵州的别称。〔18〕慭(yín银)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19〕荡:碰撞。倚:挨近。〔20〕跳踉:腾跃的样子。㘎(hǎn喊):吼叫。〔21〕类:似乎,好象。德:道行。〔22〕永: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23〕畏日:怕犯日忌。旧时迷信,认为年月日辰都有凶吉,凶日要禁忌做某种事情,犯了就不祥。〔24〕生岁直子:出生的年分正当农历子年。生在子年的人,生肖属鼠。直,通“值”。〔25〕僮:童仆,这里泛指仆人。〔26〕仓廪(lín邻):粮仓,庖厨:厨房。〔27〕恣:放纵。〔28〕椸(yí移):衣架。〔29〕累累:一个接一个。兼行:并走。〔30〕窃啮(niè):偷咬东西。〔31〕阴类:在阴暗地方活动的东西。〔32〕阖(hé合):关闭。

一、译文

我常常痛恨世人,不知道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考虑问题,而是仰仗外物逞强。有的人倚仗权势触犯他人的利益,实施权术伎俩激怒强者。利用时机肆意猖狂。这样终致招来祸患。有位客人谈论麋、驴、鼠这三种动物,与此十分相似,因此写下了《三戒》。

临江之麋

临江有个猎人,得到一只小鹿,就想饲养它。刚进家门,群狗就对小鹿垂涎三尺,都摇着尾巴跑过来了。猎人十分愤怒,把那些狗吓走了。从这天起,猎人每天都抱着这只小鹿去和狗亲近,让狗看习惯它,不再伤害它,并慢慢地让狗和小鹿一起嬉戏。

时间长了,狗都知道主人的心意了。小鹿仔稍微长大些之后,就忘了自己是麋鹿了,以为狗真的是它的朋友,与狗一起头角相抵,在地上翻滚,与狗更加的亲近了。狗因为畏惧主人,也就很温顺地和小鹿一起嬉戏,但是有时候仍然舔着自己的舌头,馋得发慌。

三年之后,有一次麋鹿自己出门,看到路上有许多别人家的狗,就跑过去想要和它们一起玩耍。别人家的狗看到糜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了,路上一片狼藉,可是麋鹿到死也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

黔之驴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好事者就用船载了头驴运进去。到了以后,觉得驴子没什么用处,于是就把驴放到了山下。老虎看到它那么庞大,就以为它是神。于是就躲避到树林中偷偷地观察,逐渐靠近它,十分小心谨慎,不知驴子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子长鸣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逃遁得远远的,以为驴子要吃了它,十分恐惧。但是来回观察驴子,也没有发现它有什么独特的本领。后来老虎更加习惯了驴子的叫声,又开始靠近驴子,在它周围出没,但始终不敢与之搏斗。

渐渐地越发接近驴子,就越发轻视它,并开始冲撞冒犯它,驴子不禁大怒,就用脚踢老虎。老虎因此十分高兴,心中盘算道:“原来本领不过如此啊。”于是老虎就跳跃起来,大声怒吼,一下子就咬断了驴子的喉咙,吃完了驴子的肉,然后就走了。

唉!驴子形体如此庞大,好像很有道行的样子,声音那么洪亮,也好像本领很高。倘若起初不露出自己的本领的话,那么虽然老虎十分凶猛,但由于疑虑恐惧,也终究不敢进攻。如今却是这个下场,实在是可悲啊!

永某氏之鼠

永州有个人,害怕犯了日忌,做事十分拘谨忌讳。认为自己出生之年正是子年,而鼠,是子年的生肖,所以就喜欢老鼠,不畜养猫和狗,也禁止仆人伤害老鼠。粮仓、厨房,都纵容老鼠肆意横行,不加管制。

因此老鼠互相转告,都来到了这个人家里,既能吃得饱又不会有什么灾祸。所以这个人家里没有一件完好的器皿,衣架上也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吃的东西也差不多都是老鼠吃剩下的。

白天成群的老鼠和人一起并行,夜里就会偷偷地咬东西,互相争斗打闹,什么样的声音都有,人都没法睡觉,但是这个人始终不厌恶老鼠。

几年之后,这个人搬到了其他州,后来的人居住在这里,老鼠仍然像以前一样猖獗。之后住进来的人就说:“老鼠是偷偷活动的十分可憎的动物,这里的老鼠偷吃东西吵闹得尤其严重,是什么原因使它这么猖獗呢?”

于是就借了几只猫,关上屋门,翻开瓦片,往老鼠洞里灌水,出钱雇用仆人捕杀。杀的老鼠都堆积成了小山,然后把它们扔在隐蔽的地方,臭了几个月才停止。

唉!那些老鼠认为既能吃饱又不会有灾祸,但岂能一直这样?

二、原文

三戒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三、寓意

作者通过麋、驴、鼠这三种动物形象,借题发挥,揭露了当时一些达官贵人、得意小人的丑态,并预言其必然灭亡的命运。文章语言简洁凝练,以小见大,耐人寻味,具有强烈的现实讽刺意义。

扩展资料

《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期所作的三篇一组的寓言,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三戒》作于柳宗元被贬官永州之后,这时作者经历过复杂的斗争,有了更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更深切的人生体验,于是将其中足以垂戒世人的现象,写成寓言,以示劝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戒



◆原文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释
畋:读音tián, 打猎
麑:读音ní ,一种小型鹿类
怛:读音dá ,吓唬
偃:读音yǎn ,互相碰撞翻滚
啖:读音dàn,吃,这里解释为舔
习:常常
抵触:相互亲近地碰撞

◆翻译

临江有个人,打猎时捉到一只麋鹿的幼崽,把它带回家饲养。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翘着尾巴全来了,那个人非常恼火,愤怒的喝斥、吓唬那群狗。从此,猎人每天都抱着小麋鹿接近狗,让狗熟悉它,不欺侮它,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麋鹿在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顺从主人的意愿了。小麋鹿逐渐长大了,忘记了自己是只麋鹿,认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时常和狗一起顶撞翻滚,越来越随便。狗因为害怕主人,只得顺从小麋鹿,一起玩得很好,但不时地舔自己的舌头,想要吃掉小麋鹿。
三年之后,麋鹿走出家门,看见大路上有一群野狗,立刻跑过去想跟它们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鹿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杀了吃掉,道路上变得十分狼藉,遗留着麋鹿的残骸。麋鹿一直到死都没有明白落得这个下场的原因。

◆寓意

本文是《三戒》中的第一篇,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写.《三戒》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讽刺了社会上的三种人.按作者在"序"中所说,"临江之麇"所讽刺的是"依势以干非其类",就是倚仗他人势力求得与对方要好的那种人."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写出犬吞食弱者的本性;"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
原文: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上自下死)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注释:

1、〔畏日〕怕犯忌的日子。

2、[恣(zì)] 放纵。

3、〔僮〕仆役。�

4、〔椸(yí)〕衣架,晾衣竿。

5、〔盗暴〕盗吃食品、糟踏物品。

6、〔阖门〕关闭门户。�

7、〔购僮〕这里指“奖励仆人”。“购”这里是奖励的意思。
译文:
犯日忌
永州有个人,畏惧犯日忌,禁忌迷信非常多。他以为自己出生的那年是个子年,子年属鼠,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家里不许养猫养狗,禁止仆人扑打老鼠;家里的仓库、厨房,都任凭老鼠随便进出吃喝,他一点也不过问。
这么一来,老鼠们就你转告我,我转告你,别的地方的老鼠也都来到他家里,大吃大喝也没有任何灾祸。这个人家里没有一样完整的东西,衣柜里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凡是吃的喝的东西,都是老鼠吃剩下的。大白天,老鼠常常和人在一起活动,到了夜晚,啃东西,咬东西,打打闹闹,发出的声音千奇百怪,闹得人睡不成觉,他始终不感到讨厌。
过了几年,这个人搬到别的州去了。以后搬进来另外一家人,但老鼠依旧闹得还像过去一样凶。
新搬来的人说:"这群见不得人的东西,偷窃打闹如此厉害,究竟是怎么弄到这个程度的呢?"便借来了五六只猫,关闭上大门,撤除砖瓦用水浇灌老鼠洞,又雇了些人到处搜寻追捕,杀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样,老鼠的尸体被扔在偏僻的地方,臭味好几个月后才散去。
唉!这些老鼠以为那种吃饱喝足而又无灾无祸的日子可以永远过下去呢!

寓意:

《永某氏之鼠》比喻那些自以为“饱食而无祸”的人作老鼠,指出他们“为态如故”,以“饱食无祸为可恒”,那他们一定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惨祸。这则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纵恶逞凶的官僚和猖獗一时的丑类。
寓意: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一时可以找到"保护伞",但这种庇护是不可能长久的,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2:对待那些坏人/事,决不能姑息、妥协,要勇于面对、坚决予以打击。决不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
黔之驴
柳宗元

《黔之驴》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翻译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驴不胜怒,蹄之。
寓意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个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评论”就是对寓言内容最透辟的解释和评论。而这个解释和评论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语焉不详。另外,有人以为《黔之驴》是讥讽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也有人以为他是在比附、抨击自己的政敌,孙昌武先生说:“这个无德无能却又无自知之名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驴》)“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 柳宗元用“黔之驴”比喻外强中干、实无所用的庞然大物等等

柳宗元《三戒》写了三个寓言故事:,《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题解】这一组三篇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文前的小序,已经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所在。作者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人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三篇寓言主题统一而又各自独立,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而又刻划细致、传神,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原文】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1〕,而乘物以逞〔2〕,或依势以干非其类〔3〕,出技以怒强〔4〕,窃时以肆暴〔5〕,然卒迨于祸〔6〕。有客谈麋、驴、鼠三物〔7〕,似其事,作《三戒》。

【译文】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只是凭借外力来逞强;或者依仗势力和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出伎俩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趁机胡作非为,但最后却招致了灾祸。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动物的结局,我觉得与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是就作了这篇《三戒》。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上自下死)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译文】永州有某人,怕犯日忌,拘执禁忌特别过分。认为自己出生的年分正当子年,而老鼠又是子年的生肖,因此爱护老鼠,家中不养猫狗,也不准仆人伤害它们。他家的粮仓和厨房,都任凭老鼠横行,从不过问。

因此老鼠就相互转告,都跑到某人家里,既能吃饱肚子,又很安全。某人家中没有一件完好无损的器物,笼筐箱架中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吃的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东西。白天老鼠成群结队地与人同行,夜里则偷咬东西,争斗打闹,各种各样的叫声,吵得人无法睡觉。但某人始终不觉得老鼠讨厌。

过了几年,某人搬到了别的地方。后面的人住进来后,老鼠的猖獗仍和过去一样。那人就说:“老鼠是在阴暗角落活动的可恶动物,这里的老鼠偷咬吵闹又特别厉害,为什么会达到这样严重的程度呢?”于是借来了五六只猫,关上屋门,翻开瓦片,用水灌洞,奖励仆人四面围捕。捕杀到的老鼠,堆得象座小山。都丢弃在隐蔽无人的地方,臭气散发了数月才停止。

唉!那些老鼠以为吃得饱饱的而又没有灾祸,那是可以长久的吗?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致死不悟。

【译文】临江有个人出去打猎,得到一只幼麋,就捉回家把它饲养起来。刚踏进家门,群狗一见,嘴边都流出了口水,摇着尾巴,纷纷聚拢过来。猎人大怒,把群狗吓退。从此猎人每天抱了幼麋与狗接近,让狗看了习惯,不去伤害幼麋,并逐渐使狗和幼麋一起游戏。经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狗都能听从人的意旨了。幼麋稍为长大后,却忘记了自己是麋类,以为狗是它真正的伙伴,开始和狗嬉戏,显得十分亲昵。狗因为害怕主人,也就很驯顺地和幼麋玩耍,可是又不时舔着自己的舌头,露出馋相。

这样过了三年,一次麋独自出门,见路上有许多不相识的狗,就跑过去与它们一起嬉戏。这些狗一见麋,又高兴又恼怒,共同把它吃了,骨头撒了一路。但麋至死都没有觉悟到这是怎么回事。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加口字旁),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译文】黔中道没有驴子,喜欢揽事的人就用船把它运了进去。运到以后,发现驴子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老虎看到驴子那巨大的身躯,以为是神怪出现。就躲到树林间暗中偷看,一会儿又稍稍走近观察,战战兢兢,但最终还是识不透驴子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大叫一声,把老虎吓得逃得远远的,以为驴子将要咬自己,极为恐惧。然而来回观察驴子的样子,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后来老虎更听惯了驴子的叫声,再走近驴子,在它周围徘徊,但最终还是不敢上前拚搏。又稍稍走近驴子,越发轻侮地开始冲撞冒犯,驴子忍不住大怒,就用蹄来踢。老虎见了大喜,心中计算道:“本领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腾跃怒吼起来,上去咬断了驴子的喉管,吃尽了驴子的肉,然后离去。

唉!驴子形体庞大,好像很有法道,声音宏亮,好像很有本领,假使不暴露出自己的弱点,那么老虎虽然凶猛,也因为疑虑畏惧而终究不敢进攻;而现在却落得这个样子,真是可悲啊!

【佛教】三戒:戒色、戒斗、戒得

【中医】三戒 ,养生术语。含意不一。儒家之说,见《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所得。”道教之说,如《孙真人卫生歌》:“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