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孟子》是部_____________的书记,现存___篇,南宋朱熹 将《孟子》列为“____“之 《孟子》被分为哪七篇

2024-06-01m.verywind.com
南宋朱熹将《孟子》和哪三本书并称为四书~

朱熹将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一、七篇分别为:
1、《梁惠王》上、下
2、《公孙丑》上、下
3、《滕文公》上、下
4、《离娄》上、下
5、《万章》上、下
6、《告子》上、下
7、《尽心》上、下
二、《孟子》的其他信息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扩展资料一、《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二、《孟子》的要点
1、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
2、心性论
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
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3、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3]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4]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四书》之一_思想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母三迁(2张)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是,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原文、出处、作者及其意思_百度...
  • 答: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4、这样以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三、出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是孟子。

  • 《左传》《孟子》《论语》简介?
  • 答: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

  • 三字经全文译文
  • 答: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创作《中庸》这本书的人是子思,即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创作《大学》这本书的人是曾子,他提出了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 圣贤书是指哪些书?
  • 答:4、《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5、《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

  •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下一句是什么
  • 答:孟子作为 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 仁”发展为“ 仁政”的学说,提出“ 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 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

  • 四书五经分别是什么?
  • 答: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一、四书 1、《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

  •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出处
  • 答: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出自《孟子》一书。引申:有的事是必须做的,有的事又是绝对不做的,干该干的,不干不该干的。出处:最早出自《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注解: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尚美之道,千古之风"出自哪里?
  • 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是有出处的,出自《孟子·告子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后面一句“尚美之道,千古之风"未见出处,应该是人们自己根据前面一句话的感悟和延伸。意思是:爱美的心,人人都有;爱美的习惯,是...

  •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
  • 答: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是什么意思_百度...
  • 答:意思是,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